三焦辨證論治 > 下焦?jié)駸嶙C
下焦?jié)駸嶙C,一般是中焦傳來,病位在于大腸和膀胱。此時(shí)上、中焦癥狀較輕,突出的癥狀反映在大、小便上。
1.濕阻膀胱
臨床表現(xiàn):小便不通,頭腦昏沉脹痛,脘腹痞悶,大便不爽,舌苔灰白黃膩,脈濡。
濕阻膀胱,氣化失司,不能使水濕化為尿液排出,故見小便不通,有的可整日無尿。頭昏沉脹痛,脘腹痞悶,為濕濁上蒸,內(nèi)阻清竅。大便不爽,是濕阻大腸,氣機(jī)不暢。苔灰白黃膩,脈濡,是濕熱病濕偏重常見苔脈。
治法:淡滲利濕。
方藥: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溫病條辨》):茯苓皮、生薏仁各15克、豬苓、大腹皮、白通草各10克、淡竹葉6克。
方中用豬苓、薏仁、通草、淡竹葉皆是淡滲利濕之藥,茯苓皮則微兼泄熱,大腹皮理氣化濕,所以本方功效,使在里的濕邪由小便而去。
?。玻疂駵竽c
臨床表現(xiàn):小腹?jié)M,大便不通,頭脹,胸悶,舌苔灰黃,脈濡。
小腹?jié)M,大便不通,而不見溫?zé)嵝臒?font color="#0273c6">口渴,苔黃燥等癥,這說明癥非燥屎內(nèi)停。證有頭脹脘悶,苔灰脈濡,以說明是濕濁為病。濕滯大腸,氣機(jī)痹阻,傳導(dǎo)失司,故使大便不通利。
治法:行滯導(dǎo)濁。
方藥:宣清導(dǎo)濁湯。
宣清導(dǎo)濁湯(《溫病條例》):豬苓、茯苓各15克,寒水石18克、晚蠶砂12克、皂莢子10克。
本方以豬苓、茯苓、寒水石利濕清熱,蠶砂、皂莢子化濕除穢,合前藥既化無形之氣,又逐有形之濕,濕邪既解,則氣機(jī)宣暢,而大便自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