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蘭傳統(tǒng)種“龍字”復(fù)壯后其下代也就草壯花也茂了。2017年2苗壯草發(fā)了3苗子草,并且在秋天成為壯草,并孕育了一個(gè)花苞。該花氣勢依然較佳,花守亦大,只是舌頭上的倒品字斑點(diǎn)少了一豎,似有美中不足之感。
由于這次上苔蘚較遲,造成最底下的一張苞衣殼被全部覆蓋,故使花莛高度受了點(diǎn)影響,不過花守齊葉架的高度卻不受影響。
春蘭傳統(tǒng)種“龍字”2017年開品
龍字
花藝:春蘭荷形水仙瓣
產(chǎn)地:浙江余姚高廟山。
歷史: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在余姚高廟山發(fā)現(xiàn),又名“姚一色”、“余姚第一仙”。據(jù)趙令妹先生的《中國養(yǎng)蘭集成》記載:清嘉慶八年(1803)年,浙江寧波余姚梨州高廟山,高廟寺的永樂和尚在余姚蘆山尋得的荷形水仙瓣春蘭,命名為“姚一色”。永樂師傅祖藉寧波余姚吳家宅,法號永樂,真名姓吳名俊杰。是余姚方家方鶴星的父親方寶山的朋友,因婚約出家。清嘉慶末年年邁的永樂師傅,將自己幾十年精心培育的蘭花大部分送給了方寶山,其中就有“姚一色”。方寶山過后“姚一色”傳到了其子方鶴星手上。清道光年間,方鑫友的太祖父方鶴星將“姚一色”改稱“龍字”。并一分為二,一半送給了余姚方家堂叔公方昇翁,一半留著自己種植。浙江嘉興秀水許霽樓先生是方鶴星的朋友,故他的《蘭蕙同心錄》對“龍字”也有記載:“‘龍字’:即‘姚一色’,大荷花水仙。緊邊色翠,觀音兜捧,大鋪方舌。嘉慶出余姚高廟山?!迸c上述完全相符。許霽樓《蘭蕙同心錄》有詩云:高廟山頭碧聳天,千巖龍脈拱于前。靈根集翠爭春媚,此是余姚第一仙。
特征:株型緊湊,葉姿斜立混以弓垂,葉片5-6張,葉基細(xì)狹,中幅寬,最長葉片40-45厘米,葉寬1厘米左右,色深綠,葉質(zhì)硬糯,有光澤。葉面呈“V”字型,緣齒細(xì),鼻龍邊葉明顯中心葉不明顯,葉尾順尖并有芒刺狀尖鋒;五瓣分窠,平肩,外三瓣圓闊而尖,有輕微緊邊感,質(zhì)厚糯,花色嫩翠綠色,花容豐麗并有透明質(zhì)感。觀音捧合抱,大鋪舌下宕,舌面潔白綴倒品字形三個(gè)鮮紅點(diǎn),花型大,直徑約7厘米。新芽綠中泛紫,并有米粒狀尖峰。腳殼厚硬斜出。易花易草性,幽香。
花苞:花苞下部淡水綠色,上部轉(zhuǎn)綠色,殼邊有白邊,尖鋒有白頭現(xiàn)象。紫色筋紋稀疏通頂,中間紫筋紋寬大凸顯,花苞長5厘米,端部色深,上半部花苞呈中空狀,苞衣層層轉(zhuǎn)綠,稱上三彩彩殼,子房苞衣全綠有白邊。沙暈好綠彩濃,脫殼佳。五張苞衣厚糯,形體收得較好。
花莛:挺拔斜出或直立,桿呈淡水銀紅色,轉(zhuǎn)莖處凈綠。粗0.5厘米,高15厘米左右。花守齊葉中上部氣勢較佳。苞衣殼5張,脫殼好。貼殼小籜衣長4厘米,綠彩和沙暈具佳,質(zhì)地糯潤,筋紋下半部是呈紫色,上半部和翠綠溶為一色,第4張殼衣亦如是。
鑒賞:荷形水仙之冠,五瓣分窠,平肩,外三瓣圓闊而尖,有輕微緊邊感,質(zhì)厚糯,花色嫩翠綠色,花容豐麗并有透明質(zhì)感。觀音捧呈深兜合抱,捧著白邊內(nèi)有紫紅線條。大鋪舌下宕不后卷,舌面潔白綴倒品字形三個(gè)鮮紅點(diǎn),花型大,直徑約7厘米。梗高可達(dá)15厘米左右,久開不變形,幽香,神彩飛揚(yáng)。
“龍字”是春蘭“四大天王”、“四大名種”中花色最為艷麗,花朵最大者,與“宋梅”并稱為“國蘭雙璧”。
春蘭傳統(tǒng)種“龍字”2017年全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