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華1使於齊2,冉子為其母請粟3。子曰:“與之釜4。”
請益5。曰:“與之庾6。”
冉子與之粟五秉7。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8急不繼9富。”
【譯文】子華出使到齊國去,冉子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給點米??鬃诱f:“給她一釜吧。”
冉子請求給豐饒一點,孔子說:“給她一庾吧。”
冉子于是給了子華的母親五秉米。
孔子說:“公西赤去齊國,乘坐的是肥壯的馬匹拉的車,穿的是輕暖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周濟救濟急需的人而不接濟富貴的人。”
【說明】本節(jié)是借公西赤出使齊國的故事來看人的“仁”心。這事大概發(fā)生在孔子當(dāng)政時期(魯司寇),孔子派公西赤出使齊國,冉子大概是總管之類的人物。他認為公西赤的母親還在家,于是要求孔子給一點安家費??鬃哟饝?yīng)給一釜,但冉子認為少了點,請求再豐益一些,孔子又答應(yīng)給一庾。最后冉子私自給了五秉。這件事從表面來看,冉子之對公西赤的母親是很有“仁”心的,幫助朋友的母親,無可厚非,是理所當(dāng)然的。但孔子卻不是這樣認為,公西赤出使齊國,乘坐好馬,穿著豪華,說明他并不是貧窮之人。如果他不貧窮,為什么還要用物資來救濟他的母親呢?君子的“仁”心,是用在救濟貧窮之人的,因為貧窮的人急需要人們的幫助。富貴的人本身什么都有了,為什么還要錦上添花呢?所以,冉子的行為看上去是“仁”,但實際上不是“仁”。冉子完全可以經(jīng)常去公西赤母親那里,關(guān)心關(guān)心,慰問慰問,用行動去幫助公西赤的母親,而不是用物資來表示他的“仁”。
———————————————————
【注釋】1.子華:孔子的學(xué)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春秋末魯國人。少孔子四十二歲。
2.齊:周代諸侯國名,其疆土相當(dāng)于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一。
3.粟:《書·仲虺之誥》:“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詩·小雅·黃鳥》:“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 《管子·乘馬》:“不可使而為工,則視貸離之實,而出夫粟。”《說文》:“粟,嘉谷實也。”漢賈誼《論積貯疏》:“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糧食的統(tǒng)稱,古代泛稱谷類。
4.釜:(fǔ斧)古量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流行于齊國?,F(xiàn)有戰(zhàn)國時的禾子釜和陳純釜,都作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無足。《詩·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維錡及釜。”《詩·檜風(fēng)·匪風(fēng)》:“誰能亨魚?溉之釜鬵。”《韓非子·備內(nèi)》:“然而釜鬵間之,水煎沸竭盡其上。”
5.益:《易·益·辭》:“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詩·小雅·天保》:“俾爾多益,以莫不庶?”《老子·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史記·貨殖列傳》:“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呂氏春秋·貴當(dāng)》:“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說文·皿部》:“益,饒也,從水、皿;皿,益之溢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語:“益用為饒益,增益之義既久,而本義轉(zhuǎn)晦,遂別制溢字……此字當(dāng)以汜溢為本義。”這里用為豐饒、富裕之意。
6.庾:(yǔ雨)量詞。量詞。古代量名,容二斗
7.秉:量詞。十六斛。如:秉芻(十庾數(shù)量的草把)。
8.周:《詩·大雅·云漢》:“靡人不周。”《管子·小匡》:“周其君子,不失成功。”《禮記·月令》:“周天下。”這里用為周濟、救濟之意。
9.繼:這里用為接濟之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