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封禪泰山之舉最終未能阻止北方鐵騎馬踏中原,但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權(quán)最終還是被漢人的起義所推翻。照理論,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的明太祖朱元璋最有資格封禪泰山。然而,泰山等來的不是封禪的儀仗,而是一紙“去帝號”的詔書。
去帝號碑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間的御制碑。唐、宋、元三代君王把泰山神晉封至無以復(fù)加的地步,完全與人君平起平坐,這對強(qiáng)化皇帝至高無上的絕對權(quán)力是很不利的。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朱元璋充分意識到這一點(diǎn),所以他當(dāng)上皇帝不久,就把過去朝代封給東岳泰山的帝號統(tǒng)統(tǒng)去掉,把東岳大帝從君王圣帝的寶座上拉下來,恢復(fù)其山神的本來面目,并立碑詔告天下。
由于朱元璋去掉了泰山神的帝王封號,而且認(rèn)為封禪這種事很虛誕,明白地表示了不再封禪的意思,這樣,泰山便一下子不那么神圣和神秘了。明朝的文人不僅把泰山當(dāng)成了一處游山玩水的佳勝,而且開始斗膽在泰山上又題又刻。對于古往今來的帝王封禪,狂妄的文人居然說“萬古英雄只如此,何勞宇宙角雄雌!”那意思是說,既然自古以來英雄事業(yè)的頂峰不過是到泰山來堆土挪地,又何苦掀起滿世界的腥風(fēng)血雨,折騰個天翻地覆你死我活呢?
明代雖然沒有一個皇帝到過泰山,但并不意味著泰山在明代皇帝心目中不神圣,明代國家典制規(guī)定,國家的大典禮、大政務(wù),如新皇即位、皇帝大婚,以及征伐奏凱、河渠大役、皇子得病等等軍國大事、小事,皆命重臣或內(nèi)持致祭泰山,不敢稍有怠慢。也許歷朝歷代中,只有明朝天子對泰山真正做到了早請示、晚匯報,凡有軍國大事,無不事先請示泰山神、事后告功泰山神的。為什么?難道泰山神真的有這么大的能力替皇帝解決這些難題?不是,無非是取得一種心理安慰。因?yàn)椴还芴┥缴袷峭?,是帝,還是一位無官無銜的普通山神,“泰山安則天下安”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無論是封其帝號,還是去其帝號,都不能動搖這一信仰,泰山即是國家社稷的鎮(zhèn)山,當(dāng)然也是皇帝老子的靠山。
泰山封禪的帷幕雖然在宋真宗之后就永久地落下了,此后再無哪個皇帝想要重啟這道帷幕,但是,泰山五岳獨(dú)尊的歷史地位卻并未因此被撼動。沒有封禪,卻仍有朝拜和致祭。這是因?yàn)?,泰山封禪這一國家大典所標(biāo)志的,乃是四海聯(lián)合、國家統(tǒng)一這一崇高宏偉的政治成就,封禪雖不搞了,但泰山作為國家社稷的鎮(zhèn)山這一神圣的地位仍然存在,泰山作為“國泰民安”“江山一統(tǒng)”的精神支柱的作用也就不會消失。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大山,像泰山這樣,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里,受到所有王朝統(tǒng)治者的頂禮膜拜,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大山,像泰山這樣,把它崇高的身影投射到整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和億萬人的精神世界,幾千年里,巋然不動。
(明太祖朱元璋懷著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態(tài),認(rèn)為“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東岳大帝怎么能與我并駕齊驅(qū)呢?于是,他把東岳大帝改為泰山神,并立碑昭告天下。隨著東岳大帝由帝位改為神位,封禪改為祭祀,自明開始,在泰山舉行的告天祭地的國家大典被移到了北京。但泰山在明代皇帝的心目中仍然是神圣的,逢國家大典、皇帝即位、軍事大事、天災(zāi)之年,甚至嬪妃生子等,皆命重臣致祭泰山,因“泰山安則天下安”。北京天壇是明清帝王舉行祭天儀式的圣殿,其源于泰山。)
(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朝陽門外大街的東岳廟。)
(位于岱廟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間所立的去帝號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