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時節(jié),南方持續(xù)一段時間的高溫酷暑天氣也開始讓位于狂風暴雨,端午水如期而至。由于疫情影響,今年的端午節(jié)不如往年熱鬧,少了劃龍舟等傳統(tǒng)節(jié)目,過節(jié)只是吃粽子,掛艾草,走親戚聯(lián)絡下感情。三天小長假,也能夠讓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回去看看家中的空巢老人,跟親朋好友小酌下。端午節(jié)吃粽子,最初緣于東吳民眾紀念伍子胥。伍子胥于吳國有大功,滅楚輔助吳國成為一方霸主。老吳王去世、好大喜功的吳王夫差上位后,伍子胥勸諫夫差不要接受越國講和,不要窮兵黷武北上跟齊國、晉國等強國爭霸,夫差不聽勸告反在公元前484年端午時節(jié)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留言,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東門,他要看到越軍攻入?yún)菄汲翘K州。伍子胥的遺言激怒了吳王夫差,吳下令將其拋尸江中。之后的結局果然如伍子胥所預言,夫差北上爭霸,后方空虛,被越國趁虛而入,最終夫差自刎而死,死前悔恨沒有聽伍子胥之言。只是悔之晚矣,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后悔藥。吳地民眾哀悼伍子胥,做粽子投到江中,讓魚兒不要吃伍子胥的遺體。又過了200多年,被吳國滅亡后又復興的楚國再次面臨重大危機,楚國貴族三閭大夫屈原勸諫楚懷王聯(lián)齊抗強秦,不聽反被流放。公元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聽聞消息后悲憤交加,在端午時節(jié)抱石自沉于汨羅江。也許是受到吳地民眾紀念伍子胥的影響,汨羅江一帶的民眾也制作粽子投入江中喂食魚兒,用來紀念屈原。為何屈原能夠取代伍子胥,成為端午節(jié)的主角?這跟大統(tǒng)一帝國的出現(xiàn)、儒家文化的變遷有關。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跟臣民,還講究權利和義務對等,儒家文化提倡仁義,上仁而下義,你不仁則我不義;孟子說過:“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span>伍子胥是復仇之神,楚平王殺了他父兄,他逃亡到吳國輔助吳王闔閭攻滅楚國報復。當時楚懷王已死,伍子胥還將楚懷王掘墓鞭尸三百泄憤。伍子胥父親的好友申包胥覺得他做得太過分,寫信責備他,伍子胥回信道:吾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之后夫差不納諫反而逼他自殺,伍子胥哪怕是臨死前也毫不示弱,說要把眼睛放在城門上,看吳國國都被攻陷的下場。
伍子胥的所作所為,是符合春秋戰(zhàn)國時代“雖九世之仇必復”的價值觀的,王只是貴族的首領而已,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對內大貴族對王權形成制約,對外還有敵國外患的競爭,王并不能為所欲為。而隨著大統(tǒng)一帝國和郡縣制取代封建制,缺乏制約的皇權一權獨大,“君要臣死,不得不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在文化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被改造后的儒家則完全淪為皇權的附庸,后期理學提出的規(guī)則“忠孝禮義廉恥”完全是對臣民的要求,對君王沒有任何約束。在這種局面下,鞭尸君王的伍子胥自然是“政治不正確”,不適合作為端午節(jié)祭奠的對象;而屈原這種勸諫不成就投江的知識分子更符合統(tǒng)治階層的偏好,要是人人都學伍子胥,君王無道則投奔敵國成為帶路黨鞭尸復仇,不利于維護統(tǒng)治,所以屈原后來居上取代伍子胥,成為端午祭奠的主角,有其必然性。其實無論是伍子胥還是屈原,對于小民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的學習對象。大家可以紀念他們,但是卻不能按照他們的方式去行事,可謂是說得做不得。伍子胥屢次勸諫吳王夫差,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哪怕是在被賜死之時仍然直言不諱,快意則快意矣,結果導致夫差報復,葬身魚腹。還好伍子胥早早把子女托付給外國貴族了,否則還會連累下一代。就像明朝大儒方孝孺,志大才疏,作為帝師削藩居然讓一個邊塞的藩王翻盤,翻盤都算了,愿賭服輸,可他還要在燕王面前呈口舌之利,燕王不悅,道:“難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方孝孺懟道:“就是誅十族又如何?”就因為這句話果然誅了他的十族。這第十族哪里來呢?燕王朱棣把方孝孺的學生算作第十族,誅殺殆盡,數(shù)百人無辜枉死。屈原在被放逐投江之前,憂國憂民,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江畔遇到一隱士漁夫,問他何以至此,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span>漁夫說道:“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則強辯道:“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夫見屈原不聽勸告,于是莞爾一笑,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彼烊?,不復與言。像伍子胥、屈原等人,在處事之道上都有所欠缺,犯顏直諫,固然能青史留名,但其實于事無補,可謂是害人害己。以伍子胥來說,既然看到了越國是吳國的威脅,但是年輕的君王夫差心高氣盛,聽不進勸告,沒有必要一再去觸怒他,而應該順勢要求留守都城,這樣以伍子胥宿將的能力,也不至于讓夫差在北上爭霸時被越王勾踐抄了老巢。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從太平軍手中收復武昌后,因功任湖北巡撫,清廷為了壓制漢人官僚,派了一位滿人官文任湖廣總督,對其有起監(jiān)視、限制之意。然而胡林翼跟官文卻合作得親密無間,使得湖北成為湘軍的后方大基地,給前方的曾國藩支持甚大。胡林翼的訣竅是不貪功,功勞歸于宮文,事情自己做:不愛財,揮金如土,用銀錢將官文套牢;給足面子,宮文當時寵愛一個年輕貌美的小妾,一樹梨花壓海棠,宮文架不住其鬧騰,為其張羅過生日。中國古時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室在禮法上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傳宗接代,地位甚低。古人可以將妾室作為禮物送人,還被傳為佳話?!皩⑵拮麈焙汀皩欐獪缙蕖倍际强梢匀胄痰拇笞?,所以,官場管理,下屬可以為上司正妻祝賀生日,但是卻不會為小妾過生。湖北官場收到到通知后,布政使、按察使、道臺等紛紛來總督衙門為宮文夫人慶生,結果半道上聽到消息是為小妾過生,這些大員們覺得受到了侮辱,一個個要打道回府。而胡林翼明知宮文為小妾慶生,還是親自出席送出賀禮,給足了宮文面子。其他的大員一看巡撫都去了,也紛紛回轉。通過這些手段,胡林翼把宮文籠絡住,不僅沒有限制他,反而成為其發(fā)展的助力。可謂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好人”自然得比“奸人”還奸。當時曾國藩的湘軍因為糧餉問題跟湖南、江西官場交惡,處處碰壁,聽聞胡林翼在湖北如魚得水,自嘆不如,后來在上書朝廷論功的折子里說道:“林翼堅持之力,調和諸將之功,綜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進德之猛?!?/span>至于屈原,比起伍子胥就更為不堪了。君王不聽其勸諫,楚都城被攻破就哭泣著跳江尋死,可謂“百無一用是書生”。當年他的前輩申包胥在吳國攻陷楚國國都時,在秦廷外哭泣了七天七夜,最終感動了秦王,獲得了援軍復興楚國,跟屈原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屈原的所作所為,倒是有幾分像明儒所標榜的:“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逼鋵嵰粋€人平時總是高談闊論,夸夸其談,而不去做募兵、籌糧、征稅等實際事物,回避藩王、投獻、吃空餉等社會矛盾,真正危機來臨之時,又能有什么作為?哪怕是臨危一死也做不到,只會抱怨“水太涼”。從這點上來說,屈原倒是比明儒要強。要在濁世之中生存下去,并留取有用之身,成就一番事業(yè),首先就得對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有著一個明確的判斷。《菜根譚》一書中寫道:“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span>何謂治世、亂世、叔季之世?治世是指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亂世則是指天下大亂、一切規(guī)則破壞殆盡、民不聊生之世,例如唐末、宋末、明末之世;叔季之世既非盛世,也非亂世,介于兩者之間。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所以社會處于治世、叔季之世、亂世末世的治亂循環(huán)之中,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生存規(guī)則。孔夫子也說過:“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意思是當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我們的言語和行為都應該正直;當國家動蕩、社會不安的時候,我們的行為要端正,但在言語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要謙虛謹慎有分寸。宋朝大儒尹焞就曾說過:“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于言則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span>慘烈的亂世末世就如森林大火難以持久,而治世,其實是跟亂世相輔相成。大亂之后必有大治。古代中國經過戰(zhàn)亂之后,人口斷崖式下降,人地矛盾得以緩解,于是治世就來臨了。但是隨著人口的繁衍,很快就進入了叔季之世。所以亂世和治世持續(xù)的時間都不會太長,人類社會時間最長的還是處于兩者之間的叔季之世。在叔季之世,處世之道宜方圓并用,外圓內方。像伍子胥、屈原一般,用治世之道來應對叔季之世,難免會碰得頭破血流。我們現(xiàn)在處于什么階段?世界并不太平,歷史的終結也尚未到來,很顯然并非是世界大同的太平盛世;但也并非像一些悲觀主義者說的那樣是禮崩樂壞、沒有任何規(guī)則可言的末法之世。跟一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戰(zhàn)亂頻仍的亂世相比,當今世界還是有基本的秩序和規(guī)則,正義雖然有時會遲到,但并不會缺席。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就是一種追求完美的極端思想,所以難以存世。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我們知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清和濁、醉和醒也是一樣。沒有黑暗的襯托,何來光明?絕對的光明跟絕對的黑暗并無區(qū)別。流傳于波斯地區(qū)的摩尼教,教義講明暗二宗,光明與黑暗大戰(zhàn),但最終的結果并非是光明戰(zhàn)勝黑暗,而是明暗二宗,各歸其位。黑暗是無法戰(zhàn)勝和驅逐的,它是光明的影子,是與光明共生的。在社會發(fā)展史上,那些轟轟烈烈想徹底消滅社會陰暗面的社會改造運動,最終都導致了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很多人追求完美,其實月盈則虧,皎皎者易污,世上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世間萬事萬物均處于運動之中,即是達到完美的境地,因為局勢的變化也難以長期保持,就像曇花一般。歷史上,那些追求極致完美烏托邦的空想主義者,最終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俗話說大器晚成,其實是大器免成,一旦“成”、“圓滿”了則表示沒有發(fā)展和進步的空間了,真正的大器是免成的,不會達到完美的狀態(tài),而是永遠在追求“成”的路上。其次,做人要有底線,外圓內方,并不是要無底線媚俗阿世。除非是慘烈的亂世末世,朝不保夕,為了活下去無所不為;在大多數(shù)時候,有底線的人并不見得比沒有底線的人活得糟糕。做人沒底線,是一錘子買賣,而從長期來看,有底線的人才會笑到最后。“義”其實也是利益,不過是一種長期利益。例如武唐時期,有一位名人宋之問,他的詩歌寫得不錯,與唐代著名詩人沈佺期并稱“沈宋”。但是其人品卻卑劣不堪,在武則天當權時期,他媚附于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得以升遷。后來唐中宗復位張易之被殺,宋之問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唐時廣東地區(qū)尚未開發(fā),屬蠻荒之地,瘴疫流行死亡率很高。唐宋八大家韓愈曾經因為諫迎佛骨,觸怒皇帝被貶潮州,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寫道:“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宋之問有一位好友張仲之出于好心在其逃亡回洛陽時收留了宋之問,當時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掌權,張仲之密謀誅殺武三思以安王室。宋之問聽到風聲后,向武三思告密,導致好友被殺,得以擢鴻臚主簿,但天下人丑其行。然而好景不長,武三思在政治爭斗中敗北被殺,之后宋之問又阿附太平公主、安樂公主,但最終靠山山倒,太平公主、安樂公主一個個沒有好下場,唐玄宗李隆基笑到了最后,而宋之問也被秋后算賬,因為依附張易之,投靠武三思,屢不悔改而被賜死。宋之問此人屬于沒有底線之人,眼看哪家熱門往哪里扎堆,結果就像追漲殺跌的小散一般,每每在高位被套牢站崗。股票虧損的不過是錢財,宋之問機關算盡太聰明,最終反而賠上了卿卿性命。所以為人有底線和原則,堅守終究會有守得云開見月明的一天。那些違背歷史大勢的存在,終究會雨打風吹去,無法持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