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漢字的特殊性,識字教材如何編寫,在整個語文教育史上都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問題。如張志公先生所言:“識字教育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在這個方面,前人用的功夫特別大?!苯F(xiàn)代以來,有志于基礎(chǔ)教育的專家學者,在識字教材的編排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新課標頒布之后,各版本教材在識字教學的編排方面也做了很多積極探索,豐富了當代教材編寫的體例和方法。
本文將以北師大版一二年級教材識字寫字部分的編寫為分析對象,探討這套教材是如何通過兩年的學習,達到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能夠“學習獨立識字”,從而有效解決識字問題的。
一、教材編寫思路評析
1.先認字后拼音:擺正漢字與拼音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漢語拼音部分的編寫,是北師大版教材與其他版本教材具有顯著差別的地方,從教材首次使用迄今,一直堅持先認字后拼音的編寫思路。本次修訂,更堅持了教材一貫對于漢語拼音的主張。
這次修訂,在一年級上冊1-7單元,去掉了原來“語文天地·讀一讀”中韻文或者故事標注的漢語拼音,合并原來8-12單元為一個單元“字與拼音”。
在“字與拼音”單元內(nèi)部進行了順序和內(nèi)容的調(diào)整,從順序來看,主要是調(diào)整的字與拼音的順序,比如,原來是“ɑ、o、e、i、u、ü—詠鵝—小書架”,現(xiàn)在是“詠鵝—小書架—ɑ、o、e、i、u、ü”。從內(nèi)容來看,主要是去掉了四線格抄寫漢語拼音的部分。
上述調(diào)整應(yīng)該是一年級教材最大的調(diào)整。1-7單元之所以去掉漢語拼音,是因為在過去十年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只要出現(xiàn)拼音老師就會教,違背了讓拼音“露個面”、通過不斷復(fù)現(xiàn)、無意識學習的編寫意圖,增加了師生的負擔;同時,也因為出現(xiàn)拼音,考試就會在3-6單元的測試中檢測拼音,背離了教材編寫者“滲透”的意圖。所以,這次修訂,直接去掉漢語拼音,充分利用學生記憶力強的優(yōu)勢,迅速教他們在入學之初就能背下來這些內(nèi)容淺顯的韻文,以便作為“熟識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進入拼音學習。
之所以調(diào)整“字與拼音”單元內(nèi)容的順序,從單元題目看,字在前,拼音在后,學習拼音主要是為了學習漢字,在學字的同時帶動對漢語拼音的學習;具體的教學中,要以熟字帶拼音,拼音帶生字的辦法來學習漢語拼音。同時,教材去掉了原來的四線格,主要是不主張在本學期抄寫漢語拼音,希望能夠在拼讀的實踐中,切實掌握漢語拼音的拼讀。
在整個“字與拼音”單元的編排中,都是把學習拼音放在識字和閱讀的情境中進行。同時,為了把漢語拼音的學習跟“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jié)合,注意漢語拼音在現(xiàn)實語言生活中的運用”,教材在編寫的時候分散漢語拼音學習的難點,著意跟現(xiàn)實的語言生活結(jié)合,凸顯拼音學習的“過程”,在一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認字母,拼音節(jié),看拼音讀生字,配合的語文實踐是識字,下冊教材安排抄寫字母和音節(jié),配合的實踐是抄寫生字的注音;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練習、學習一點拼音規(guī)則,配合的語文實踐是寫話時用拼音標注不會寫的字,下冊教材要認識大寫字母并能排列字母的音序,配合的語文實踐是音序檢字法。
這種編排,擺正了字與拼音的關(guān)系?!拔逅摹睍r期,一些有影響的學者曾提出廢除漢字,將漢字拼音化的主張,把“簡化”“標準化”“拼音化”作為改革漢字的三個步驟。這些觀點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勢必在一定歷史時期影響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教材的編寫。直到1992年的教學大綱,漢語拼音還是作為與“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并列的目標提出的,大綱指導下的教材編寫和教學實踐,漢語拼音是識字寫字必須的工具,教學中必須先教拼音再教識字。
隨著民族自信心的增強,漢字以其獨特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漢字的價值被更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漢字改革的探索方向也發(fā)生了變化,漢語拼音的工具性價值逐漸被還原。這些認識必然也會作用于語文教學,2011年版《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的定位是“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漢語拼音是認讀漢字的一種工具,且在階段目標中,不再像1992年的教學大綱一樣賦予拼音和識字寫字一樣的地位,是屬于識字與寫字部分的內(nèi)容。
并且,《漢語拼音方案》創(chuàng)制于1958年,是現(xiàn)代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可以給漢字注音,用來幫助推廣普通話,給漢字排序,為鍵盤輸入提供極大方便等,《漢語拼音方案》的創(chuàng)制在新中國的文化建設(shè)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在清代末年之前,在幾千年的識字教學中,是沒有拼音識字這種方法的。那時候,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是直音和反切。因此,漢語拼音不是唯一的識字方法。在拼音識字之外,完全還可以根據(jù)漢字本身的形體以及漢字依附的語境來識字。
對學生的學習而言,拼音是個無表義作用的符號,很難引起聯(lián)想,記憶有困難;拼音不是母語文字,在母語情境下,不像漢字那樣隨處可見,學生接觸的機會少于漢字;拼音的學習對于識字而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學習漢字的工具,工具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發(fā)生意義,因此,教材在編排的時候,總是有意識地把漢語拼音的學習放在識字和閱讀的情境中,讓這種工具發(fā)生意義。
2.隨文與集中:諸規(guī)律平衡取中的凸顯
識字教學高度復(fù)雜,涉及很多規(guī)律。如,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兒童認知的規(guī)律,閱讀與識字可以互相促進的規(guī)律等。
就漢字本身而言,自成體系,其音形義承載的漢字文化輝煌燦爛,傳統(tǒng)的“四書”對于識字教學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利用象形、指事字特點的看圖識字;利用會意字特點的故事識字;利用形聲規(guī)律的類推識字等。漢字因形知義,自解釋能力很強。這些特點均為漢字的獨立識讀提供了可能。
識字的目的是為了閱讀。識字是閱讀的基礎(chǔ),閱讀可以鞏固識字成果,同時,由于漢語的特殊性,識字就是識詞,識詞對于促進閱讀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識字與閱讀這種雙向互動的規(guī)律為識字提供了積極的語境,同時也豐富了識字的途徑。
從兒童認知規(guī)律來看,在入學之前,已經(jīng)掌握了漢字三個要素中的部分音義要素,對于入學之初的學生,識字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建立已掌握的音義和未掌握的形體的聯(lián)系,盡快進入閱讀。
基于上述規(guī)律,各個版本的教材在識字教學的編排過程中,平衡取中,以學生認知為本,兼顧各種規(guī)律,進行了積極探索。各版教材基本編排方式有兩種:課文—識字—課文—識字;識字—課文—識字—課文。北師大版教材采用的是第一種方式,即隨文—集中—隨文—集中的編排方式。
隨文識字兼顧閱讀與識字互動的規(guī)律,也兼顧學生認知規(guī)律中“場依存性[1]”的特點,幫助剛?cè)雽W的學生積累字料,形成字感,便于進一步抽象歸納。
集中識字兼顧了漢字本身系統(tǒng)性的特點,也兼顧了學生認知規(guī)律中“場獨立性[2]”的特點,在學生已經(jīng)積累一定資料,形成一定字感的情況下,歸納、抽象。這套教材的第一個“丁丁冬冬學識字”單元放在一年級下冊的14單元,“集中識字”單元相比同類型教材比較靠后。主要考慮到一年級上學期學生的抽象歸納能力比較弱,不容易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jié),而在將要升入二年級的時候,伴隨著具體漢字的積累、偏旁的積累,以及將近一年的識字方法的指導,學生對漢字的抽象能力逐漸提升,因此,選擇在一年級將要結(jié)束的時候,編排了一個集中識字單元。整個北師大版修訂教材集中識字單元的內(nèi)容編排如下:
冊數(shù)
單元
內(nèi)容
一(下)
14單元
木、艸部字
二(上)
3單元
宀、穴、廣、廠、門、戶部字
6單元
火(灬)、食(饣)、酉、刀(刂)、皿部字
10單元
身、月、頁、耳、目、手、攵、爫、扌部字
二(下)
3單元
肖、青為聲符的字
9單元
漢字簡史、認想寫用獨立識字方法的歸納與總結(jié)
從表格來看,一年級下冊、二年級上冊教材更注重偏旁的積累,以及偏旁表義的歸納,二年級下冊教材主要是對形聲字聲符的積累,這樣編排是因為形聲字的形符系統(tǒng)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加上日常的積累,截止到二年級上冊結(jié)束,大概積累了70多個偏旁;聲符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從二年級上冊開始滲透,到二年級下冊的歸納引導。無論是形符的積累,還是聲符的學習,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分析字形能力,從而能夠進行獨立識字。
總之,這套教材在集中識字單元的探索,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形式上,與其他版本的教材均有明顯不同,能夠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漢字學系統(tǒng)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概括、抽象、歸納,導向獨立識字能力的形成。
3.從“日月水火”到“認想寫用”:指向獨立識字能力的方法指導
師大版教材識字方法的編排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看圖識字(日月水火)—聽讀識字—看拼音識字—積累偏旁(部首)—根據(jù)部首猜測字義—根據(jù)上下文猜字—部首檢字—積累形聲字聲符—音序檢字—“認—想—寫—用”獨立識字的步驟與方法的總結(jié)。這個系統(tǒng)既是學生學習漢字的認知系統(tǒng),也是指向獨立識字能力的方法指導系統(tǒng)。
直觀的看圖識字是為了實現(xiàn)幼小銜接而編排的一種識字方法。伴隨著隨文聽讀識字的“金鑰匙”建議學生指讀,指讀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識字的問題,兒童記憶力強,一年級教材中的韻文多,學生很快就能背誦這些韻文,但并不意味著他們認識了這些書寫符號,通過指讀來實現(xiàn)兒童由口語向書面語學習的過渡。在聽讀過程中指讀,符合在情境中識字的原則,同時,聽讀也是兒童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在聽讀識字基本掌握的情況下,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150字(據(jù)認字表統(tǒng)計),在此基礎(chǔ)上學習漢語拼音,同時用所學的漢語拼音來拼讀生字。
經(jīng)歷了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之后,學生認識了330個字(據(jù)認字表統(tǒng)計,實際應(yīng)該更多),初步積累了一些字料,也形成了對漢字的一些感性認識,在此基礎(chǔ)上,一年級下冊、二年級上冊教材教材開始引導學生積累偏旁。
教材在初期的基本字積累階段,編排了直觀的看圖識字,通過溝通物象、古文字和楷書,形成學生對漢字直觀的認識,同時滲透漢字來源于圖畫但比圖畫更加抽象的認識。在后期幾個集中識字單元,也是通過物象—古文字—楷書的方式編排,并根據(jù)學習情況,引導學生成批歸類識字,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對漢字意義系統(tǒng)的認識,引導學生在不言中感受到漢字的表義特點。
利用漢字的表義性特點,幫助學生積累義符,在此基礎(chǔ)上,針對會意字編排專門的金鑰匙,啟發(fā)學生認識并分析會意字字形,比如一年級下冊14單元的金鑰匙“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字很有意思,比如'休’,好像一個人靠著樹在休息。再比如'筆’'苗’'淚’……”;二年級上冊3單元金鑰匙“爸爸告訴我,'宀’表示房子,'災(zāi)’表示房子里面著火了。'滅’字上面的'一’表示把火一蓋,火就滅了。”
形聲字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數(shù)量多,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豐富,編排的時候重點著力,用了三冊教材引導學生學習字形分析,首先是積累義符,其次積累聲符。漢字的義符是對事物的邏輯分類,是約定俗成的不可隨意更改的,整個漢字系統(tǒng)的義符有200多個,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而漢字的聲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因此,在形聲字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先學習封閉系統(tǒng),再學習開放系統(tǒng)。而且聲符一般是由幾個構(gòu)件構(gòu)成,為了避免學生構(gòu)件拆分上的錯誤,專門安排了聲符積累的練習。還利用部分表音度高的聲符系統(tǒng)編寫韻文成批識記,比如二年級下冊3單元《春風》《青蛙與蜻蜓》等。
此外,工具書的使用,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習慣,部首檢字法,是在二年級上冊積累一定偏旁的基礎(chǔ)上,學生具備一定字形分析能力之后才開始學習的。教材為了教學生學會部首檢字,并熟練地應(yīng)用這種檢字方法,安排5個單元學習,又通過10個單元實踐。在5個單元的學習中,分步設(shè)計:認識字典—學習查字典—學習查找難檢字—查字典怎樣查得快,化繁為簡,通過學生的自學就可以完成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二年級下冊音序檢字法也遵循了這個編排的理念,通過學習前的滲透和學習后的運用,共用了5個單元來學習。
二、教學中需要處理的三組關(guān)系
北師大版教材經(jīng)歷了十多年的使用,在識字寫字的教學實踐方面也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jīng)典案例。同時也發(fā)現(xiàn),由于各種觀點的影響,在一線的教學實踐中,也會出現(xiàn)跑偏的現(xiàn)象。歸納起來,其實主要是培養(yǎng)目標不夠明確,或者不夠堅定。教師只要在教學中合理處理下列三組關(guān)系,就能夠堅持基本正確的方向,把握教學的“度”。
1.閱讀與識字的關(guān)系
如上文所言,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隨文識字單元,這就意味著教學中需要處理識字與閱讀的關(guān)系問題。常見的問題有兩種,一種是把識字和閱讀割裂開來,識字時只識字,閱讀時只閱讀;一種是把二者做了不適當?shù)膿胶?,如,在閱讀中,遇到一個生字就會拓展,有的拓展到多音字、形近字、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比較復(fù)雜的字際關(guān)系或者詞際關(guān)系,有的拓展到漢字字理和漢字文化的角度上,這種無限制的拓展,脫離了當下的語境,破壞了閱讀情境,也干擾了識字的學習。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說:“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chǔ),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wù)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既然識字是重點,那就要求我們在執(zhí)行課程的時候,注意分步處理生字,力求把識字貫穿在低年級語文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
隨文識字,其實質(zhì)是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把生字放在故事中、兒歌中,幫助學生記憶,如果教學的時候,人為割裂識字和閱讀,并告知學生,認識生字是“掃除文字障礙”,多么負面的字眼兒,文字如此美好,怎么可能是障礙?在閱讀的情境中,幫助學生通過字的學習疏通文意,欣賞這字在特定語境中的非凡作用,了解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既是課標對本學段學習內(nèi)容的要求,也是語文學習之一。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語境的作用,幫助學生學習生字,在閱讀中分步處理生字,讓閱讀和識字真正實現(xiàn)不分離,不割裂。
2.為了閱讀的識字和為了寫字的識字
為了閱讀的識字,認識字的輪廓就可以了。為了寫字的識字,則要求更加精細化到每個字的筆畫,部件的朝向等。筆者曾經(jīng)多次跟一線教師交流“虐待”一詞,這個詞語在閱讀中,無論是寫作“待”還是寫作“待”,其實都不影響正常閱讀。但是,在寫字的時候,就必須得注意這個字右下角部分的朝向問題。
這套教材直到六年級畢業(yè),課后都明確區(qū)分了認字表和寫字表。對于認字表中的字,教學的時候,除非閱讀理解的需要,可以不必精細分析字形,而對于寫字表中的字,則需要進行精細的字形分析,合體字分析到構(gòu)件,獨體字分析到筆畫。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對于這兩種字,用力不必均衡,各自教學的重點也不相同,前者需要理解意義,讀準字音,字形的認識不必太過精細,只為了閱讀理解服務(wù)即可;后者則需要認識精準,確保寫得正確。
3.為了培養(yǎng)書法家的寫字和為了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的寫字
書法家的寫字,有個性,有神韻,有的遒勁有力,有的端莊秀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屬于藝術(shù)范疇,是寫字的最高水平要求。
現(xiàn)代公民的寫字,基本要求是能夠正確、流利、端正、整潔,便于表達與交流。義務(wù)教育階段,是為寫字打基礎(chǔ)的階段,對于學生寫字能力的要求,著眼于現(xiàn)代公民的培養(yǎng)層次。
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對于寫字的指導與評價就要分層次,有側(cè)重。教學實踐中,寫字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寫對,其次是寫好。僅寫對,又可以有幾種情況:學生自己照著寫能寫對;老師聽寫能寫對;在不同語境中選用對的字,這都屬于寫對的范疇。寫好,是一個人終身的追求,對于小學生,能夠規(guī)范地寫,就是能筆順正確地書寫,非“畫字”;能夠完整地寫,而非寫一筆看一筆。
教師的指導就要著眼于寫對和寫好兩個方面。對于寫好,則要求規(guī)范書寫即可。過多的書法方面的要求,可以作為后臺知識幫助教師指導學生的書寫,不必對學生進行書法家一般的要求。讓學生能夠在揣摩字形,觀察對比差異的書寫實踐中學習寫字,而非教師不停地講解字形的占格、每個筆畫的起筆中學習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