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這句飽含處世哲學的詩,猶如一道驚世閃電,劃破了沉寂的蒼穹,在時空中回響,歷經千年而不絕。
它的作者,正是李商隱,一個命運顛沛流離卻豁然曠達的天才詩人。
公元 755 年,適逢安史之亂爆發(fā),大唐王朝危如累卵,隨時可能傾覆。
在那個風雨飄搖、朝廷動蕩的晚唐,每個人的命運都如層云蔽月,看不到光亮。
而李商隱卻以筆為槳,在苦海的最深處,劃出命運波瀾壯闊的浪花。
他用驚艷絕倫的辭藻勾勒孤旅塵寰,他用迷離朦朧的語境描繪人世苦難。
身處衰微亂世,囿于權政爭執(zhí),幾經磨難,飄零輾轉,他的一生凄涼又悲愴。
李商隱在《送臻師》中說 ' 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
大千世界,人如微塵,生不知來路,死無望歸途。如果人生實苦,何為救贖?
徐徐展開李商隱坎坷的人生圖景,我們清晰地看到:
縱使命途多舛也不訴滄桑、不減志氣、不失勇敢,如此才不枉此生,不負時光。
人生如逆旅,不訴滄桑言
魯迅曾說,' 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
李商隱一生的坎坷,從童年起就已埋下伏筆。
唐元和八年,李商隱降生于河南滎陽,三歲隨父親遠赴江南為官。
然而 ' 年方就傅,家難旋臻 ',父親上任不久便撒手人寰。
剛滿九歲的李商隱以己羸弱之軀,跨越千里之遙,運送父親靈柩返回家鄉(xiāng),此中艱辛無法為外人道。
李商隱一家三代孤寒,祖父和父親均為早亡,身為長子,他小小年紀就需挑起家庭的重擔。
為了生計,李商隱疲于奔命。傭書舂米,無所不為,但一家老小的清貧境況仍未緩解。
' 生人窮困,聞見所無。' 在那個前路熹微的末世,改寫不幸命運的途徑唯有讀書。
李商隱自幼聰慧過人,' 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 ',少時跟隨族叔李處士努力學習詩文本領。
從讀書伊始,他便在胸中埋下了一顆等待點燃的火種,那是一種對命運的抗爭,那是一份對理想的渴望。
他未曾因為悲慘的遭遇而自怨自艾,而是將苦難轉化為不竭的力量。
對于李商隱而言,日復一日的秉燭苦讀、手不釋卷,正是將胸中火焰熊熊燃燒的盛勢之風。
經過多年來的勤學苦練、筆耕不輟,李商隱在古文寫作方面的造詣越來越深。
于是在羽翼逐漸豐滿之時,他開始 ' 以古文出諸公間 '。
然而,昔時唐朝崇尚駢文,奏章、公文均以偶對為佳,李商隱的文體不屬主流,因此他向學界名流投遞的古文一度遭到冷遇。
才華橫溢的有志之人,在挫折面前最易受情緒影響。
有的人因不被認可就輕言放棄,有的人因遭遇失敗就一蹶不起。而成大事者,往往都能適時調整心態(tài)。
李商隱未言一句抱怨,只是默默收起自己的思想與鋒芒,展現(xiàn)出識時務者的大智慧。他深知朝政不穩(wěn),自己又家境微寒,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嶄露頭角。
于是,李商隱認真學習駢文寫作,期間為諸多政府官員撰寫公文,逐步贏得了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孤楚的賞識。
顧城在詩歌《一代人》里曾寫道,'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尋找光明。'
苦難是人生的底色,因此,一個人面對苦難的心態(tài),決定了人生的姿態(tài)。
有些人視苦難為絆腳石,為此抱怨不止;有些人視苦難為墊腳石,以此磨煉心智。
李商隱則是后者。他自出生起就挫折不斷,卻修煉了一身跟苦難交手的達觀。
在苦難面前,抱怨不幸,不如改變處境;抱怨生活,不如努力工作。
真正的智者,即使飽經風霜,也不言滄桑。懂得調整心態(tài)的人,才能真正掌控人生。
命途逢多舛,不減凌云志
曾國藩說 '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身為讀書人,志氣尤為重要。擁有志氣,才能不斷向上追尋,一路披荊斬棘,實現(xiàn)理想。
' 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 ',李商隱早在《題漢祖廟》中立下志向,想要考取功名,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
在駢文寫作日漸熟稔后,李商隱開始向仕途進發(fā),而這段路走得頗為曲折。
他雖聰慧過人,又格外刻苦,卻三年都未及第。
晚唐的政局十分黑暗,宦官大權獨攬,黨派紛爭不斷,在科舉考試的公平外衣下,藏著門第觀念、師徒淵源等隱形的入仕標準。
然而真正的金子總會發(fā)光。李商隱多年來堅持寫作政府公文,其才華早已廣為人知。
在當朝有權勢的賞識者向主考官高鍇大力舉薦后,李商隱終于榮登進士。
不久后,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又向李商隱發(fā)出了邀請。
自此,李商隱進入王茂元的幕府任職,后與其女情投意合而成為了他的乘龍快婿。
可李商隱未曾想到,這門兩情相悅的婚事竟為日后的仕途埋下禍根。
志向遠大的李商隱,因不甘心屈居岳父府邸而參加了授官考試,這次考試卻在人為操縱下以失敗告終。
朝政時值牛李兩黨相爭,李商隱人生的首位伯樂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為牛黨核心,而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卻是李黨一派。
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因李商隱與王家結親而心生怨恨,將他視為 ' 忘家恩,放利偷合 ' 的小人。
于是,令狐绹與考官暗通款曲,使李商隱名落孫山。
此后,岳父王茂元也已病逝。李商隱彼時考試失利又無所依傍,失意至極。
但他并未因此停下前進的腳步,仍在不斷尋找繼續(xù)仕途的機遇。
他為了證明自己,做過各種官職。無論是秘書省校書郎還是秘書省正字,即使職務再小,他都愿意嘗試。
任職期間,李商隱還要忍受著牛黨對他的排擠和打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郁郁不得志。忍辱負重大半生后,他才終于謀得一個正六品的太學博士之職。
李商隱追尋理想的堅定,正如他詩中所云,' 君問歸期未有期 '。
縱使一生仕途多舛,既已踏上前路,便莫問歸途。
王安石曾云 ' 世之奇?zhèn)ス骞郑浅V^,常在于險遠。' 真正的美景,常藏于險境,只有不懼磨難、不減志氣之人,才能到達。
正因如此,越是艱難險阻,越要堅定腳步。
人生漫漫,你只管志氣不減,秉持信念,總會走出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世態(tài)有炎涼,不失醒世勇
李商隱在四十七年的短暫生命中,一直被冷冽的風浪拍打,但他靈魂深處的勇敢卻始終堅定。
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日益猖獗,朝廷為穩(wěn)固政局,對鎮(zhèn)守邊關的藩將們大行恩賜。
然而這些藩將對此非但不領情,反而野心更盛。國之危機猶如箭在弦上,戰(zhàn)爭隨時可能爆發(fā)。
如此形勢,李商隱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于是,他寫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一詩,以此表達對藩鎮(zhèn)勢力的深惡痛絕。
李商隱借此詩大膽控訴了這些企圖分裂祖國的暴徒,為了一己私欲,棄天下大義和百姓安危于不顧的卑劣行徑,認為其叵測居心必將導致覆滅的命運。
同時,他也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維護祖國統(tǒng)一,堅決反對叛亂的愛國深情。
晚唐的亂政遠不止如此,更有宦官從中興風作浪,為動蕩局勢雪上加霜。
彼時宦官擅權,朝廷內外氣氛恐怖,政治腐敗達到頂點。
終于,皇帝與宦官之間矛盾的日漸激化,引發(fā)了駭人聽聞的甘露之變。
' 鬼箓分朝部,軍烽照上都。' 朝廷百官死者無數(shù),熊熊戰(zhàn)火燃至京城。
李商隱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在《有感二首》中描述了這場政變的慘狀,宦官挾持皇帝,殃及群臣,令京城長安成了血流成河的煉獄。
在這種緊張壓抑的情形中,朝臣們多懾于宦官淫威,鮮有人出頭抨擊時局。
而李商隱卻又一次在危機之下表現(xiàn)出超脫百官的醒世之勇,他的正直和氣節(jié)可見一斑。
為官以來,李商隱先后寫過數(shù)首用于揭露宦官丑惡嘴臉和慘無人道暴行的詩歌,文字間飽含著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
常言道,危難時刻,才能看透人心。
國家強盛之時,人人都攀龍附鳳,向前爭風;國家臨危之時,人人卻明哲保身,后退不迭。
而李商隱卻敢于在舉世皆昏的時局中和強權對峙,他氣沖霄漢的魄力化文字為兵戈,直抵黑夜的最深處。
李商隱雖一生坎坷,他卻沒有為了生計而急功近利,沒有為了欲望而墮入泥潭。
憑著這份末世里罕見的勇敢,他終于成就斐然。
時光流轉,歲月如梭,在任何一個時代里,勇敢沖破黑暗的人,終會在正念的加持下,達成所愿。
李商隱生逢唐末亂世,幼年失怙,成年后又仕途多舛,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始終郁郁不得志,這種種不堪的遭遇,都為他的人生奠定了濃重的悲劇色彩。
然而即便如此,李商隱也從未抱怨,一直保持志向,勇敢堅守著為國為民的信念,直到緩緩閉上雙眼。
生之偉岸,死之壯美,回首前塵,李商隱用自己跌宕起伏的經歷詮釋了人生崇高的本質。
世人都道李商隱的詩晦澀難懂,而那些詩句卻是大海里的明珠,歷經滄桑后的人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綺麗之光。
人生亦如大海,起落浮沉,變化無常。唯有內心沉如靜湖,行事勇若雷霆,方能揚帆遠航。
余生悠長,愿我們都能在生命之舟上,修煉豁然曠達的心態(tài),堅守豪邁凌云的志氣,保持一往無前的勇敢,努力挺過風雨,航向光明和希望。
作者 | 桃華夭夭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專家,公眾號:北辰在找你
▼點擊下方卡片 發(fā)現(xiàn)更多美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