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便萌生寫點兒關于蘆葦的文字,也算是湊湊熱鬧。原以為蘆葦見的多了,寫起來便簡單。孰料提筆來竟有些為難:蘆葦叢叢,蘆花爍爍,真不知從何說起!
盡管秋高氣爽早已成為文人墨客描摹秋天的標配,但習慣性的秋雨綿綿,讓漢中人不得不將它無奈地“拉黑”。
如今,真要逮著一個晴好的天氣,即便是沒有風韻照人的蘆葦花飄蕩,漢中人黃昏最佳的漫步之處也非漢江濕地公園莫屬,——這有隨時隨地從朋友圈不斷傳來的照片為證!
在漢江兩岸,特別是在濕地公園里大面積種植蘆葦,我當然不知道是誰人的主意,但我卻非常樂意為這樣的慧眼點贊。
蘆葦的最佳適生區(qū)便是濕地,只要有濕地存在,不管東南西北,也不管高原山地,都是蘆葦瘋狂生長的地方。
蘆葦艷而不俗,她不以芬芳招人,只以自已廣袤的存在證明:即便生命已經枯萎,她仍能夠以茂盛姿態(tài)示人;即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浮燥,她依舊自信地佇立在夕陽的流光里,帶給疲憊的人間少有的溫柔。蘆花開在生命的盡頭,卻能夠最絢麗的綻放!
當然,還應當特別交待:濕地公園的這片片蘆葦,也是近三年在規(guī)劃建設過程中人工種植的。雖品種豐富,但規(guī)模不大,野趣不足,即便如此,仍難以阻擋久居鬧市中的人們,狂熱的追逐與吹捧。
浩瀚的蘆葦蕩在我兒時的記憶里,便是在漢江大橋(如今又叫“天漢大橋”)以西的廣闊河灘兩邊。在漢中方言里,蘆葦被喚作“笆茅”,大概是因為蘆葦的莖與葉是可以用來蓋房(茅草房)與做籬笆的;茂密的蘆葦叢在漢中方言便自然被喚之“笆茅蘢蘢”。
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年幼的緣故,總感覺漢江河距離漢中城還很十分遙遠,每每是小學里組織秋天的野營活動,那兒便成了孩子們捉迷藏、折蘆花的天堂,我們才得以滿足一次快樂的天性。但私底下卻是很少結伴而往的,因為那時的漢江蘆葦蕩里還生存許多野生動物存在。母親也總說有狼、有狐貍,但常常只是聽說,卻從末見過。野雞、野鴨、野免倒是不少,但凡去江邊看蘆葦,每次都能碰上。即便是跟在大人身后,看他們持搶打野免、野雞、野鴨,那也是十分有趣的事兒;而我們充其量也只能在蘆葦叢中尋覓誘人的鳥蛋……
那時的漢江河道寬闊而平坦,城里的民居全都是磚木結構,還遠末到用水泥修房造屋的年代,河沙在人們的眼里仍是無用之物,也就不存在河道里亂挖河沙賣錢的現象,它們只是任憑河水的沖刷而自由移動。洪水帶來的泥沙,便成了蘆葦天然的適生地。
秋天一到,站立在河堤上,經河風勁吹,無邊無際的蘆葦花迎風飄擺,整個上千米寬的河道,鋪滿了層層疊疊、嚴嚴實實的白色蘆花,儼然一派大氣、浩蕩、蕭瑟的秋景圖。
蘆葦看似高大、偉岸,她在骨子里其實是柔弱的,她特別需要抱團才能夠颯颯的站立。她們喜歡群居,蕓蕓眾生是她們最真實的群體形象。她們正是靠著群居而形成的韌性方能醉倒秋風,也靠著群居而鑄就的靈氣與飄逸醉倒了一群又一群被稱為“紗巾黨”的資深美女。
她又象淑女,素潔而高雅,被許多父母選作令愛的芳名,比如許多年前的一位名星,其芳名喚作“孟庭葦”,其高雅的韻味,令無數粉絲與家長艷羨!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蘆葦似乎總是與凄美相伴。
最典型、最悠遠的便是人人皆知的《詩經》里的名句:“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用蒼蒼的白霜為心中的美人“起興”,可見蘆葦骨子里便與凄美相伴。
即便在唐代賈島的名句里,也仍然描摹的是“川原秋色靜,蘆葦晚風鳴”的蕭瑟之美。
這倒令我想起一個不知在什么書夲讀過的、與蘆葦相關的更加凄涼的故事:
有一個非常美麗可愛的小女孩,無奈自幼便失去了親娘。后來,他親爹又給她娶回一個后媽。這后媽長得也很漂亮,在外人眼里也很關心這個小女孩兒。她的家就住在水草豐茂、魚米之鄉(xiāng)的蘆葦蕩旁。
冬天到了,天氣很冷,后媽為小女孩兒做了一件新棉襖,小女孩兒歡天喜地在雪地里玩耍。但不知為什么小女孩依然凍得發(fā)抖,她向親爹哭訴著新棉襖的不是。她親爹以為是小女孩的無理取鬧,便用樹條向小女孩兒抽打。棉襖被打得開裂,震撼的一幕出現:從棉襖中飛出的不是保暖的棉花,而是隨風飄蕩的團團蘆葦花…………
還是那句老話,有了后媽遲早可能也會產生一個后爸!
這個凄涼的故事帶給我對現實社會不盡的深深思索:
看似潔白、華麗、熱鬧的“棉襖”中,是否也盡是敗絮其中?
雖然,娘還是你的親娘,但, “爹,不是你的親爹,奶奶也不是你的親奶奶……”。(借用革命樣板戲《紅燈記》里的著名臺詞)
…………
忽又想電視劇《蘆花似雪》主題曲《葦編五絕》,忍不住搜索而來,供大家細細品味兒:
蘆葦高,蘆葦長,
蘆葦似雪雪茫茫。
蘆葦最知風兒暴,
蘆葦最知風兒狂。
蘆葦高,蘆葦長,
蘆葦蕩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當年放牛郎。
蘆葦高,蘆葦長,
隔山隔水遙相望。
蘆葦這邊是故鄉(xiāng),
蘆葦那邊是汪洋。
蘆葦高,蘆葦長,
蘆葦蕩邊編織忙。
編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從此去遠航。
蘆葦高,蘆葦長,
蘆葦笛聲多悠揚。
牧童相和在遠方,
令人牽掛爹和娘。
盡管從城里出來的人們,用手機陶醉般的拍出了美麗的蘆葦,也同樣用手機陶醉般的傳之朋友圈,但是,蘆葦骨子里的苦命讓她只配永遠生活在荒郊野外,任河風勁吹;她不愿、當然也不配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里,永遠不配……
我曾經以疑惑的目光瞧著那些生長在南疆沙漠與戈壁里的旱蘆葦,思索她們何以能夠堅韌地生活在這荒涼的地方,聯想到這些蘆葦凄美的故事與歌謠,我忽又有所領悟…………
備注:文中圖片均下載自朋友圈,特別鳴謝各位自信而真誠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