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興起于唐,昌盛于宋,在茶文化的興盛過程中,茶人們的著作無疑為后人繼承和發(fā)展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下面就以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為例,帶你了解唐宋茶書都在研究些什么。
陸羽的茶經(jīng)
《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不僅是當時中國人民關于茶的經(jīng)驗總結,也是作者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陸羽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diào)查和實踐的經(jīng)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chǎn)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使茶葉生產(chǎn)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jù),對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起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
“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
“二之具”記載采制茶工具;
“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
“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
“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zhì)品位;
“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
“七之事”匯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
“八之出”列舉茶葉產(chǎn)地及所產(chǎn)茶葉的優(yōu)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
“十之圖”指將采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于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jīng)之始終。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茶經(jīng)》更重要的是其在思想文化層面的創(chuàng)見。陸羽側重的是把飲茶看做精神生活的享受,把茶和茶飲作為一門專業(yè)學問提升到哲學思想層面上進行研究,使其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文化,可以說是為茶文化奠定了基礎,茶也自此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
此外,《茶經(jīng)》的文學價值也極高。其實“茶”本是“荼”的別字,雖然唐玄宗以御定將“荼”略一筆改為“茶”,但民間舊習難改,使用“茶”的人很少。直到陸羽寫出《茶經(jīng)》,近乎通篇選用“茶”字,這才使“茶”廣泛運用開來。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
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卻對書畫有精湛的研究,他于北宋大觀年間寫成的《茶論》一書,被后人稱為《大觀茶論》。
書中記述了北宋時期茶葉的產(chǎn)區(qū)、茶葉的采摘季節(jié)、茶葉的制作以及茶葉品質(zhì)的鑒定等,還對當時的斗茶藝術做了詳細的描述,極具價值。
全書以序為首,分敘二十篇
地產(chǎn)篇,講究陽崖陰圃;
天時篇,講究驚蟄節(jié)氣;
采擇篇,講究指甲斷芽,擇除烏蒂;
蒸壓篇,講究香散汁盡;
制造篇,講究一日之內(nèi)洗茶、滌器、蒸壓、研汁、烘焙;
鑒辨篇,講究色澤瑩亮,碾茶鏗鏘;
白茶篇,講究湯火細膩,而所產(chǎn)甚少;
羅碾篇,以銀質(zhì)茶碾、絹制茶羅為上;
盞篇,以兔毫紋盞為上;
筅篇,以陳舊著竹為上;
瓶篇,以金銀湯瓶為上;
杓篇,以盞茶盛量為上;
水篇,以味甘質(zhì)輕為上;
點篇,以盞壁無痕為上;
味篇,以北苑壑源為上;
香篇,以茶之本香為上;
色篇,以純白茶色為上;
藏焙篇,講究火焙竹存;
品名篇,講究茶藝造工;
外焙篇,與正焙相去。
《大觀茶論》記錄了北宋時期蒸青茶團的流行盛況,如“點篇”,將短暫的點茶分為起步,詳細描寫擊拂手法與茶湯色貌,反映盛行于宮廷官邸、文人雅士間的飲茶與斗茶風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