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夏天還沒到,我身邊好幾個朋友,都向我咨詢,出汗多怎么肥事?
我有個胖胖的同事, 每次午飯的時候,同樣吃了一碗面,其他人談笑生風,只有他冒著熱乎氣兒吃得直出汗,感覺像洗了個澡……
今天要說的,是皮毛上常見的——出汗的問題。
吃了半碗飯,后背前胸滿頭大汗
走兩步路、上幾層樓梯都要出汗
……
為什么有的人動不動就大汗淋漓,有的人則巋然不動?你是哪一種呢?
首先,怎么出現(xiàn)的汗液?
《素問·陰陽別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這里,汗的形成,需要兩方面的因素:
一是陽,陽化氣;
二是陰,陰成形。
打個簡單的比喻:在農(nóng)村做飯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燒爐子,底下放著柴火,鍋里有水,大火把水燒開了,形成的氣機流動,在鍋蓋上會有水凝珠出現(xiàn)。對應(yīng)到人的身體,則出現(xiàn)為汗液。
所以,出汗也是個力氣活兒的~是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
“汗為心之液”,適量出汗有利于氣血運行,但出汗過多,是會“傷心”的!
大量消散津液,會導致心氣或心陽無所依附,容易出現(xiàn)心悸之癥。
所以那些經(jīng)常出汗的人,容易疲勞、小臉煞白、心慌,出汗出多了,人一直在漏啊,相當于身體的水龍頭沒有關(guān)緊啊,嘩啦嘩啦傷掉的就是津液和陽氣。
為什么有的人會出汗多呢?
▼
出多少汗,不是由汗多汗少、天熱不熱來決定的,而是由體表來決定。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用兩個袋子來裝水,一個是塑料袋,另外一個是麻袋,眾所周知,塑料袋裝水是不漏的,但麻袋的水會不停地向外漏。
那些出汗不止的人的皮膚,就好像麻袋上的孔一樣,沒有收攝之力。
《內(nèi)徑》把汗口稱作“玄府”,又叫“氣門”,通常那些氣虛的人,就是毛孔的收攝出問題了,該打開的時候不打開,該關(guān)緊的時候,又關(guān)不上。
哪種情況我們稱為自汗呢?
中醫(yī)定義為:在安靜狀態(tài)下,不因勞動、天氣過熱,而汗出,動則益甚,稱為自汗。
張景明教授總結(jié)自汗的病機為:素體陽氣虛衰,衛(wèi)表不固而致。
治療在辨證基礎(chǔ)上以補氣、生津、斂汗為主,把麻袋一樣的毛孔收攝住,補充被消耗的津液,再以提升正氣,讓肌表恢復(fù)正常的固護能力。
張教授治療自汗處方
▼
▲人參、麥冬、五味子
〔 人參 〕 人參大補元氣,心脾肺腎同補,補氣又生津,為君;
〔 麥冬 〕 麥冬甘寒,養(yǎng)陰清肺,又生津,為臣;
〔 五味子 〕 五味子五味俱全,以酸為主,能收斂心神、斂汗,又可生津止渴,為佐。
這個經(jīng)典方子叫:生脈飲,是夏季養(yǎng)心的一個方子,也可以說是一個飲品。
千萬別小看這個方子,簡單的三味藥一起相得益彰,一補,一養(yǎng),還能生津,可以把出汗損失的氣補回來~
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對這個藥有論述:“脈為血之道,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本方以補氣而使血道充盈,脈氣以復(fù),故名生脈飲。”
尤其是夏天,暑邪易傷人心氣,造成煩熱、虛累、窒悶的時候,生脈飲酸甜可口,養(yǎng)心生津益氣,可以說是清暑的最佳飲料了。
自制版的生脈飲
接下來教大家自制生脈飲,由于它藥味比較少,炮制也很簡單,所以,如果有時間,我們完全可以自制的~
古方中,生脈飲所用的三個藥的用量分別是:人參五分,麥冬五分,五味子七粒。五分相當于現(xiàn)在的1.5克,這是一劑的量,劑量很輕的。
我們按上面的量泡在杯子里就行,可以一直加開水,一直到?jīng)_淡到無味時止。
但最好的方法是煎藥、或者隔水燉,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沖泡還是燉,放參的碗或杯子都要用蓋子蓋上,避免參的成分隨著蒸汽揮發(fā)。
陰虛、熱像明顯的人,不適合用人參
▼
中藥里叫“參”的很多,但真正有補氣作用的是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
需要強調(diào)的是,人參的作用雖然最強,但現(xiàn)在的人參基本上都是人工種植出來的,品質(zhì)參差不齊。
而且用起來也有禁忌,稍微有點熱像的都不適合,陰虛的人或者是氣陰雙虛的人,服用反而適得其反!吃人參需要謹慎!
·陰虛體質(zhì)自測·
?
身體消瘦、腰腿總是發(fā)酸發(fā)軟
舌質(zhì)偏紅偏瘦
苔少津,總是感覺口渴
為了防止人參用量過大,上火,也可以換成西洋參1.5g,西洋參性質(zhì)平和,能兼顧氣陰雙方,還可以清虛火。
現(xiàn)在的片狀西洋參很方便,直接用開水沖泡,像喝茶一樣,喝到水中沒有參的味道,再把參片嚼碎吃掉。
藥房有成藥出售,有黨參、紅參不同版本
▼
現(xiàn)在藥店賣的生脈飲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黨參版本,一個是人參版本,人參版藥效較強,效果來得快,用于癥狀嚴重時服用;
黨參版則相對來說平緩很多,可以日常服用。買的時候記得咨詢一下中藥師噢~
馬上夏天就要來了
在熱的要掛掉的時節(jié)
請記得生脈飲這個800年前的夏日飲品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