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夢說
編輯/光夢說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近,電影《長安三萬里》憑借著這句詩“火”出圈了。
在看到這句詩的時候,有很多人都發(fā)自內(nèi)心地為被赦免的李白而高興,在這同時,也引起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共鳴。
有的人終于還完貸款了,有的人終于戰(zhàn)勝病魔了,有的人終于在今年考研上岸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萬重山”,不管過程多么艱難,但是在終于塵埃落定的時候,一切卻顯得很平靜。
這句臺詞也引得很多人淚灑影院!
這部電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有很多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去看,希望讓孩子受到“文化的熏陶”,不再脫口而出“李白是刺客”這樣的話。(在某游戲中,角色“李白”的定位是刺客)
但是文化還沒有感受完,這部電影突然被罵,原因居然是文化霸凌?歪曲歷史?
打著“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的電影《長安三萬里》在洛陽巡演的時候被當(dāng)?shù)氐木W(wǎng)友舉牌示威!指出在電影中大量挪用歷史、篡改洛陽文化的嚴重錯誤,并且高舉牌子要堅決維護洛陽得到歷史文化。
“堅決維護正確的歷史!”
“日月同輝,史詩相遇在洛陽!”
這段視頻在網(wǎng)上得到了多數(shù)網(wǎng)友的大力支持,不少網(wǎng)友表示:如果不是有這些為洛陽發(fā)聲的勇士,在看過電影以后還真的以為這些與洛陽有關(guān)的事件都發(fā)生在長安。
“導(dǎo)演組如果再不進行說明和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正在上學(xué)的孩子,給他們的文化觀念產(chǎn)生錯誤的引導(dǎo),會產(chǎn)生極其嚴重的后果!”
“雖然大人可能知道電影是經(jīng)過改變的,那是因為大人有自己的文化判斷,但是小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有這樣的判斷,很容易看見什么,就相信什么。”
李白性情豪放、不慕權(quán)貴、天真爛漫、憂國憂民,但是在電影里塑造的李白,兩次入贅,只顧喝酒耍樂,甚至不遵守約定,當(dāng)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趕來赴約的時候,他卻在喝酒,將這件事完全拋擲腦后。
《長安三萬里》到底有多少地方改動了歷史?下面來一起看一下。
01.杜甫的生平大量錯誤
在電影里,年僅七歲的杜甫出現(xiàn)在了長安,在岐王宅里觀看李龜年的表演,在遇見高適的時候他自我介紹說自己是京兆人。
這短短的一場戲里就有多個錯誤。
首先,杜甫在成年之前根本就沒有去過長安,直到35歲以后才開始在長安應(yīng)試,所以7歲的小杜甫出現(xiàn)在長安肯定是錯誤的。
其次,他的這場宴會里觀看的是李龜年的表演,杜甫和李龜年的相遇也發(fā)生在洛陽,而不是電影里所說的長安,當(dāng)時十四五歲的杜甫不僅見到了李龜年,也見到了洛陽城里的繁華。
當(dāng)杜甫年老之時,國家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他自己也仕途失意,偶然之間再次和李龜年相遇,兩個老人喜極而泣、互相寒暄,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江南逢李龜年》
這首詩寫出了對大唐盛世的懷念和感嘆自己報國無門的人生慘劇。
再次,在這場戲里,7歲的小杜甫遇見了高適,他向高適自我介紹說自己是“京兆人”,但其實,高適和杜甫相遇在山東汶上,不僅地點錯誤,時間也被足足提前了20年。
而且,杜甫也從一個活生生的東都洛陽鞏縣人,變成了京兆長安的人,杜甫的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就是鐵一般的證據(jù)。
最后,李白和杜甫相遇的地點也是在洛陽。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陽。同年三月,李白離開朝廷,四月途經(jīng)洛陽。詩仙李白結(jié)識詩圣杜甫,中國最偉大的兩位詩人在洛陽相會。
當(dāng)時,43歲的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冷落心灰意冷離開了長安,32歲的杜甫也因為多次科舉落地而在洛陽城內(nèi)猶豫不決,兩個天才詩人就在洛陽完成了他們史詩級的相遇,兩顆純真熱烈的心靈就這樣一起碰撞出了火花,他們惺惺相惜,評古論今,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他們共有三次相遇,首次相遇在洛陽,第二次相遇在商丘梁園,第三次相遇在山東濟寧。
但是在電影里,卻強行將李白和杜甫的相遇也安在了長安。
導(dǎo)演組說請了很多位歷史專家,但是卻出現(xiàn)如此低級的錯誤,不知道是為什么。
并且典故也被挪用,發(fā)生在洛陽天宮寺的一日三絕、裴旻舞劍、張旭提書、吳道子作畫,全部都被放在了長安。
02.人物的設(shè)定有問題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他在詩歌上邊有很大的造詣,詩文的風(fēng)格豪放飄逸,想象豐富,他的詩篇,既反應(yīng)了那個時代的繁華氣象,也批判了統(tǒng)治集團的荒淫和無能,他藐視權(quán)貴、反對束縛、追求理想和自由。他十分看重情義,為人仗義。
他憂國憂民,想要用自己的才能來報效祖國,一展抱負。
但是在電影里,李白貪圖美色,兩次入贅,并且每天醉生夢死,飲酒耍樂,喝酒喝的大腹便便,還不守信用。
在“黃鶴樓”這場戲里,李白看見崔顥的《黃鶴樓》寫的如此登峰造極,完美的將黃鶴樓的雄姿展現(xiàn)出來了,他此前還從未在詩壇上怕過誰,但是這一次他居然輸給了一個小詩人。在電影里,李白看見這首詩之后氣的摔了筆,似乎見不得有人寫詩比他更厲害,這樣的表現(xiàn)未免讓人覺得李白有點“小心眼”。
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眾所周知,李白是一個很愛“才”的人,要不他也不會和杜甫關(guān)系那么好,畢竟在李白已經(jīng)受世人敬仰時,杜甫不過是一個名不見轉(zhuǎn)的小人物。李白在看到崔顥的這首詩以后,十分贊嘆,并且留下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strong>
對于好詩,李白更多的是贊嘆喝惺惺相惜,絕對不會做出憤恨摔筆的事情。
歷史上的李白求官并不是為了貪圖富貴,而是為了報效祖國,李白本身的家境就很有錢,根本不需要通過他做官來撈錢,李白在61歲的時候仍有報國之志,希望守護大唐并且評判戰(zhàn)亂,在臨死之前一年還想投軍,但是他后來由于出身卑微、不得重用、報國無門,只能通過寫詩來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
03.對高適的“洗白”未免太離譜
在高適和程公公聊天時的那一場戰(zhàn)役里,對抗的的敵人是吐蕃,高適自己確實是十分英勇,出動了自己的所有兵力,逼近吐蕃,希望可以牽制住敵軍,但是卻一直被吐蕃所擒制,“師出無功,而松、維等州尋為蕃兵所陷”。
這句詩就能說明一切,雖然勇氣可嘉,但是并沒有獲得什么勝利,而且還丟失了城池,面對戰(zhàn)爭失敗,他沒有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而是找了一個理由。
大概意思就是,西部這個地方是蠻荒之地,又沒有什么錢,而且十分難打勝仗,干脆就不要管了!
這就相當(dāng)于讓高適去打敵人,他站在門口說了一句“太君請?!?/strong>
但是當(dāng)時他的意見并沒有被采納,所以高適在邊境就“躺平擺爛”,西川三州兩城被吐蕃大軍輕松接管,后來嚴武接替高適以后,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高適在看到以后覺得自己雖然有雄心壯志但是卻沒有功名,郁郁寡歡,回到長安第二年就去世了。
但是在電影里,高適被塑造成了一位在戰(zhàn)場上有著大智慧的將領(lǐng)!
在電影里,高適運用自己的智慧誘敵深入,并且對敵人進行前后夾擊,但是他卻將自己的所有功勞都送給了嚴武,自己去做那個背后默默付出的人。
李白落馬,身為好朋友的高適卻“唯恐避之不及”。李白的妻子在李白失勢之后向高適求救,但是高適卻燒毀了所有和李白來往的信件,并且將李白的妻子拒之門外,并且裝作沒有見過這個人。他對朋友的見死不救、冷漠無情,千年以來一直受人的非議。
但是在電影里,是高適和李白的妻子促膝長談以后,李白的妻子主動放棄了去救李白,將過錯推到一個女人身上,是不是有點不恰當(dāng)?
當(dāng)時的三兄弟中還有杜甫,在李白去世之后,杜甫也窮困潦倒,曾多次向高適求援,但是每次高適都裝傻充愣、敷衍了事,或者直接杳無音信。最后杜甫實在生活艱難,不得已指名道姓的問高適借錢,他這才為了面子“慷慨解囊”,畢竟有點不好看。
這就是一封“借錢信”,希望他能念在舊情幫幫忙,但是高適在看到以后就裝傻充愣的敷衍了事。
大概意思就是:“杜甫,你修行的挺不錯,悠然自得的很輕松,真不愧是淡泊名利的人。”
在往來幾次之后,杜甫可能真的吃不起飯了,就寫了一首《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
看到這首詩以后高適可能也覺得面子掛不住,畢竟都指名道姓了,就借給杜甫錢了。
并且真正歷史上是李白救郭子儀,郭子儀救李白,全程和高適沒有關(guān)系,不知道電影強行將高適加進去是何用意?
這樣對歷史的篡改未免太過離譜,雖然影片是以高適為視角,但是這樣“洗白”是不是有點不太恰當(dāng)?
04.“奸臣”變“忠臣”,顛倒黑白
在電影開頭,就出現(xiàn)了一位“程公公”,他“一臉正氣”地進入高適的軍營,雖然電影里并沒有明確說明“程公公”是誰,但是在當(dāng)時那個年代,只有一位公公姓“程”,而這位公公就是徹頭徹尾的大奸臣“程元振”。
他可不是什么“正義之士”,而是一個禍患朝綱的大罪人。
程元振先和張皇后勾結(jié),排斥忠臣并且逼迫玄宗,流放高力士,當(dāng)時張皇后也想效仿“武則天”,他們一起將太子李豫“保護”起來,但其實就是軟禁,還企圖發(fā)動政變。
05.“軟柿子”成“尖刀”
在電影中,哥舒翰鐵骨錚錚、寧死不屈、不肯投降的情節(jié)讓很多人都備受感動,被他的民族大義所折服,但是其實,他不僅不是抗戰(zhàn)的“尖刀”,反而是一個出名的“軟柿子”。
在安史之亂之后,哥舒翰戰(zhàn)敗被俘,面對安祿山直接跪地稱他為皇帝,并且還愿意替他寫招降書,送給了唐朝100多個將領(lǐng),安祿山聽完之后很高興,就任命他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是后來招降沒有成功,他就被安祿山關(guān)押起來。
“漢奸”但是被拍出來了錚錚鐵骨,直接將“軟柿子”拍成了“尖刀”,不知道導(dǎo)演到底是怎么想的,這樣的塑造真的不會影響孩子們的文化觀念嗎?
對此,網(wǎng)友們意見相左,有的人認為這僅僅是動漫而已,不需要計較,覺得有的網(wǎng)友上綱上線就是“有病”。
但是也有網(wǎng)友認為,即使是動畫片,也不應(yīng)該受到這樣的“魔幻改動”,甚至覺得這樣的亂改是“文化霸凌”。
也有的網(wǎng)友說:這部電影如果僅僅是娛樂電影那就沒有問題,但是打著“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的名頭來改動和篡改歷史,未免有些“不仁道”。
甚至導(dǎo)演組的態(tài)度在面對網(wǎng)友們批評的表現(xiàn)時也很迷,在電影上架的時候,洛陽的文化官方就委婉地提出要尊重洛陽的文化歷史,但是并未得到任何的回應(yīng)。
后來,這部電影的第一次“路演”在濟源,當(dāng)時邀請了濟源的文化官方,但是等到去洛陽路演時,卻跳過了官方而找了民間社團,不知道是不是“有點心虛”。
并且在李白的足跡圖中,將本屬于洛陽的地方標(biāo)注成了鄭州。
甚至在洛陽人民在提問時,導(dǎo)演組也是含糊其辭,轉(zhuǎn)移話題和注意力,只說這部電影是以高適的視角來看的,相比起以李白的視角能更大的抓住人的內(nèi)心,還說這短短的163分鐘并不能展示所有詩人的一生,不知道這句話是不是導(dǎo)演組自身的開脫。
《長安三萬里》上映在暑假期間,并且是動畫電影,毋庸置疑會吸引很多小孩子前去觀看,錯誤的歷史肯定會對小孩子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忘記正確的、本應(yīng)該被傳誦的歷史。
“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不重要嗎?”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雖然這部電影的初衷很好,但是在借用真實人物之時,還是要考慮本來的史實,尤其是像李白杜甫這樣耳熟能詳?shù)臍v史名人,更需要注意和謹慎,一不小心,就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洛陽人民維護文化歷史的心也是好的,但是這樣“舉牌子”的行為也有失妥當(dāng),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希望以后,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文化作品,在這種“歷史重大題材”領(lǐng)域,一定要尊重真實的歷史,創(chuàng)作者也需要對歷史時間進行多方調(diào)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