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家福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志
題圖來自網(wǎng)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guān)
灤河沖積平原的土壤質(zhì)地大都是“沙壤”結(jié)構(gòu),土質(zhì)細軟疏松。小麥是須根系矮棵早熟作物,通常安排為“前茬”,前一年“秋分”播種,出苗后歷經(jīng)枯萎越冬、來年春返青生長,“夏至”前后成熟。小麥收獲后,還要立即搶種晚玉米等“后茬”莊稼。為了便于“后茬”整地播種,冀東地區(qū)習慣于采用“拔麥子”的收獲方式。
“拔麥子”,是農(nóng)活中勞動強度最重的活計之一。不借助任何農(nóng)具或機械,僅憑勞動者的力氣,雙手緊握小麥秸稈,用力將麥稈連同須根全部拔出;再抬起右腳向上猛摜,用力甩掉殘留在根部的泥土;一把一把成堆擺放在地面,待到夠一定數(shù)量時,用少許麥稈挽結(jié)打捆,使之成建制的站立在地面,等待裝車運回場院。
那一年,我家分到的土地中,沒有前一年秋天播種的小麥地塊,因此麥收季節(jié)自己家里沒有麥子可收,就讀小學的我散了麥收假,特意過河去姥姥家?guī)凸な斋@小麥。為了避開已經(jīng)直射到北回歸線上火熱太陽的曝曬,“拔麥子”提前在天氣比較涼爽的凌晨進行。
夏天的夜本來就很短暫,晚飯后因屋子悶熱不便就寢,需要爬到平房屋頂乘涼,待到滿天星斗時方才進入室內(nèi),躺在白天燒火做飯的熱炕上,小小年紀腦袋一挨枕頭就會入夢,好像剛剛熟睡就被大人叫醒。披衣起床,跟隨舅舅家一行向田野進發(fā)。
行至中途,方才聽見村子里的公雞第一遍啼鳴。在朦朧的夜色中向四周巡視,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已經(jīng)高過膝蓋,正在追肥和雨露滋潤下伸腰拔節(jié);剛剛爬滿地面的瓜蔓已經(jīng)結(jié)出拳頭大的瓜蛋兒,清涼的空氣中似乎氤氳著即將開園瓜香。
行不多時,到了緊靠二灤河岸邊的麥田,雖然看不清夜風吹拂的麥浪,但是仍然看清沉甸甸的麥穗已經(jīng)有禮貌似得沉下了頭。放眼夜幕與天體交的邊緣,啟明星尚未露臉。稍事休息便排兵布陣,按人分配任務開始勞作。
剛彎腰伸手,尚能夠感覺到晨露濕潤,麥秸也比較柔軟。雙腳抓地,兩手攏握一掐麥秸,著力拔起,還算輕松。有時尚有心情觀看流星曳光,傾聽玉米幼苗拔節(jié)的清脆聲響。但是,幾經(jīng)踐行這單一枯燥而繁重的“拔麥子”的營生,手掌逐漸由白變紅,再過不久就一個個鼓起水泡,梢一用力更就疼痛難忍。
待到火紅的太陽越升越高,地上熱氣蒸騰,空中日光曝曬。加之麥芒扎人肌膚,汗水和飛濺的泥土填嘴、迷眼,讓人抬不起頭,睜不開眼,直不起腰,實在難以堅持。
勞累的工序一直進行到浩日當空,大片連作的麥海,已經(jīng)被全部連根拔起并打捆樹立成行。此時,由黃牛駕轅的木輪鐵瓦大車準時進入麥地,眾人方才抬頭、直腰、抹一把汗水,七手八腳將一個個麥捆裝上大車,用固定在車轅上的粗繩和攪杠,把裝上車麥捆壓實攏緊。任由黃牛拖曳著小山兒似的麥車,慢慢悠悠上路回家。
比牛車提前回到家中的眾勞力,來不及休息,立即在早已提前修筑完畢的打麥場邊,高架起鍘刀,預備好打場的農(nóng)具,等到拉麥子的牛車來到場院,趕車人當即解開綁繩,由眾人從車上搬下麥捆,按順序?qū)Ⅺ溊λ氩咳M鍘刀,操刀人用力騰躍,一刀一刀將麥穗鍘斷,打場人用木杈將麥穗均勻撒入場院中央,攤平后在火熱的陽光下曝曬。一家人回房吃飯。
午飯后,攤曬在場院的麥穗逐漸干透,隨即套牲口拉碌碡碾壓脫粒。忽然,西北方向出現(xiàn)團團烏云,接著有一道道閃電劃過,相繼聽到滾滾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搶場如救火。于是男女老幼、街坊鄰里全都趕來幫助“搶場”,揮動叉筢掃帚、刮板木掀,趕在落雨之前,脫粒、揚場、裝口袋,爭搶搬運,顆粒歸倉。
(作者李家福,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新農(nóng)業(yè)雜志社》原主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