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是我國北方地區(qū)一個較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彩陶與舊石器并存,具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壇、神廟、積石冢等大型禮制建筑。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從小型裝飾品到大型祭祀禮器,用途廣泛,可謂伸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紅山文化玉器可分為五大類:工具類,如斧、紡瓜、棒等;裝飾類,如環(huán)、鐲、管、角形器等;禮儀類,如璧、鉞、璜、丫形器、箍形器、勾云形玉佩等;動物類,如龍、豬龍、鳥、龜、蠶等;另外還有人物類。紅山人已經(jīng)能熟練掌握高難度的琢玉技藝,紅山文化玉器的設計和制作水準都很高。其特點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其一,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攝象兩大類。其中,仿生類是主要部分,指摹仿并被神化了的動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動物形玉器獨具特色。攝象類指攝取自然現(xiàn)象又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璧、環(huán)、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等。其二,造型手法多樣,既有淺雕又有浮雕。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講求神似,大都以熟練的線條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藝,將動物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極具古樸蒼勁之神韻,紅山文化玉器多通體光素無紋,動物形象注重整體的形似和關鍵部位的神似。
在紅山文化的玉器中,玉龍、玉豬龍、勾云形玉佩可謂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1971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紅山文化玉龍,這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保存最好的龍的形象。該玉龍用整塊墨綠色軟玉雕刻而成。體蜷曲呈“c”字形,昂首揚頸、彎背卷尾、吻部前伸、鼻端截平、梭眼上翹、頭似豬首、頸鬣上卷。龍背重心處對穿一孔。該龍除龍頭部分用浮雕和陰刻的手法表現(xiàn)眼、鼻、嘴外,龍身上下光素無紋,通體磨光,使其看上去如蟒似蛇、生氣凜然。此龍形體之大、雕工之細,世所罕見。它可能是紅山先民的神靈崇拜物或氏族部落的象征及保護神,也可能是祭司祈天求雨的法器。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形制極富豬的特征,豬在原始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各種祭祀活動中,以豬作為人神之間媒介物是很自然的事情。文物工作者在遼寧省建平縣發(fā)掘到一件玉豬龍,它體蜷如環(huán)、肥頭大耳、圓眼有皺、口露獠牙,頭尾之間的缺口未完全斷開,頭部有一圓形的鉆口。該豬龍通體拋光,渾厚圓滑、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是紅山文化同類玉器中形體較龐大、形制最規(guī)整的一件。它既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圖騰,也可能是祭司的法器,還可能是財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物。
勾云形玉佩也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它不是一般性的裝飾品,也不是對于某種使用工具或具體動物的直接摹仿,而是為適應當時的宗教典禮需要專門制作的。在遼寧省凌源縣三官甸子城子山,出土了一件勾云形玉佩,它由淺綠色玉制作而成,呈長方形薄板狀,中心鏤空作勾云狀回旋,四邊出勾角和圓突,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磨出與中心紋飾走向相一致的淺槽,其反面光素無紋。該勾云形玉佩溫潤靈動、寓意深刻,是同類器物中形體較大也較規(guī)整的一件。從勾云形玉佩通常出土于等級較高的中心大墓,并且多放置于墓主人的胸部等人體關鍵部位來看,它可能是當時祭司的專用物品,可能被用于溝通祭司與上天或祖靈之間的媒介,具有其它器物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