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仁見智】
作者:袁茂林(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人是理性和情感的動物,人的情感孕育了文學,賦予文學生命。文學不僅是藝術形式,還是人類生命的共感。潛藏在文學里的生命應受到尊重。但近些年來文學批評的模式化,導致文學與文學批評互不接壤,理論與文學隨意匹配,中斷了文學的生命延續(xù)。沒有情感的批評,只是文字的報告,它的存在是對文學的冒犯。文學批評需要情感,也需要尊重文學。沒有情感或者說缺乏情感的文學批評是當下文學發(fā)展中不容忽視的弊病。
文學沒有情感就如文學沒有了生命,情感是文學的靈魂之物。當文學與情感一度熱戀時,科學理性卻在文學的上空,響起警報的鳴笛。在理性高建的時代,感性的情感被理性驅趕出文學的花園。文學遭到不公平對待,文學批評開始采用理論的公式,代入式地解剖文學,將各種未經(jīng)咀嚼的理論涂抹于作品之上,以致文學批評呈現(xiàn)出虛幻的“五彩斑斕”。但是強行插入的理論,使文學變得面目猙獰。
文學是有生命的,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們試圖用形而上的哲學探索文學的秘密是無可置疑的。但當理論以解剖文學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時,它成了一把手術刀,再好的手法也不過是文學批評的自我表演,與文學作品無關。變形后的作品是理論異化的產(chǎn)物,各種與文學作品不搭調的理論,只會讓文學感到畏懼。萬能鑰匙似的文學解讀,將文學變得索然無味。被理論拆解后的文學,剩下的是數(shù)學公式般的疑惑,沒有了文學的情感和生命。每一個文學理論公式通過代入文學來獲得驗算。在公式掩蓋下,誕生一個個關于文學批評的“真理”,真假難辨,充滿情感的文學消失在批評的假說之中。文學批評對文學進行分割后,向人們呈現(xiàn)文學每一個局部并闡述其執(zhí)行的功能,毫不憐惜地摧殘著文學。機械化的文學批評提高了論文的產(chǎn)量,一篇篇標準式的文學論文應運而生,而文學卻淹沒在魔咒般的封印下,價值無法得以彰顯。文學批評沒有了情感,文學的衰老加速,文學面龐更加模糊。在理論的拼湊和組成的制造中,文學批評意義僅限于文字和證明理論公式化推理的正確與否,而文學生命則被忽視被拆解。文學批評的過度理論化,真正的文學作品離大眾越來越遠,低俗的文學作品又受到大眾讀者的追捧,文學的兩極分化,造成了雅俗分裂無法共賞,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兩地相離。
當文學批評忽略了文學的生命,忽略了文學的情感,獨剩公式的驗證和推理,文學批評的存在意義僅限于語言文字的組合游戲。文學批評成為加工廠,文學被置于各種不同大小型號的理論批評中,無形中阻斷了文學生命的進程。文學與文學批評發(fā)展是相互的,根深則葉茂。在如今的文學環(huán)境下,一部分文學批評沒有充分發(fā)揮推動文學前進的作用。文學需要沉淀,需要真切的生命和生活體驗,真正重回現(xiàn)實。而文學批評應以文學作品為主,用生命體驗來完成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情感、生活的體驗,從而實現(xiàn)對文學的真正批評。
當前,文學無用的論調還大有市場。文學有時只能孤獨地生長。文學的完整面貌,往往被不斷地分解,而它的情感流離失所,迷失在文學批評制造的浪潮里,失去生命般的莊嚴。即使文學被封閉在語言的軀殼里,透過文字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文學不應被僵化在文學批評里,它應該是灼熱而充滿活力的。文學批評只有將理性與情感、理論與實踐切實融為一體,才能真正找回自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