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飾文字為觀美,華夏所獨。”
中國書法是漢文字形象美獨特的藝術。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從漢字的創(chuàng)造發(fā)騷的。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含融在書法藝術承傳的的氣脈中。
早在造字之初,華夏祖先便展示了認識自然、品鑒萬類的卓越才華與智慧,漢字構造便是先民文化意識,文化思維、文化精神最直接、最形象、最真切、最高妙的融入。
神話傳說,遠古倉頡奇異而有四目,觀天察地,洞悉萬象,納天地精神,統(tǒng)萬類殊有,取象主意,書以狀之,久經(jīng)衍生流變,約定俗成,是為文字。
古人講“書肇于自然”,即指造字之初,取象立意,本于象形。如日、月、山、川、草、木、水、火、人、馬、牛、羊等,便是抽取物象之本質(zhì)特征,在約定俗成之交流中指代一種事物,傳遞一種信息,表示一定概念,或寓意一種情狀等,其取之有象之源起,即已包含有飾美之因素??梢灾苯亓水斦f,漢字是取天地萬象之形態(tài)、意趣、情狀之本質(zhì)特征來表示其特有含義或概念的形象符號。
漢字創(chuàng)造的神明偉舉,昭示了華夏文明,這種創(chuàng)舉自然而然含融了先民的文化意識和理想精神,注入了漢民族文明發(fā)端的審美觀念,且在其演化中作為文脈基因(文化的氣脈或民族精神的命脈)蘊含在中國文化傳承延續(xù)的歷史長廊中,不僅作為一種精神特質(zhì)儲存于古往之遺跡中,而且這一縷文脈早已流注入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血液里,將伴隨漢民族的存在而延續(xù)到久遠。
如果要說抽象藝術,漢字的創(chuàng)造便是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了。如果要講文化、漢文字的創(chuàng)造從一開始便是文而化之到家的了。書法是漢字的形象藝術,中國書法的文化精神從漢字的起源便有了最素樸、最真切的介入。今天我們來談這個大得不得了,實際上對修持有素的文化人來說,又是了然得不能再了然的課題,溫故而知新,面對本該堂然正大卓然于世界藝術之林的民族文化風尚的漸次淡化,斯文的漸次喪失。我們朋輩中一些以當代為已任,以抽象主義自命的名家們,似有必要再回過頭來補一補書法課,漢人、漢字、漢文化。此中有真意??!
一、書道源于自然
中國書法始于道而歸于道。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國本土哲學精神,從文字初創(chuàng)到書法演進都呈現(xiàn)了對道的體認的文化關懷。
大道流行,渾元幻化,渺冥莫測,統(tǒng)納天地,包羅萬象,內(nèi)中充溢淵深之哲理與奇妙之玄機。道之為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衍生幻化,如無窮盡。若陰陽、若虛實、若方圓、若曲直、若剛柔、若巧拙、若清濁、若雅俗、若高低、若起伏、若俯仰、若藏露、若縱橫、若開合等,既窮極變化,又諧和統(tǒng)一。其理法之完備與變化之無方,往往因時因興,因人因器,因才思學養(yǎng),因志趣好尚而異形異狀,異調(diào)異味。其妍丑工拙無不悉現(xiàn)毫端。孫過庭云:“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誠篤論也。
數(shù)千年來,天下大聰明人,無論王公貴胄、名士高人,風流才俊,方外大德,遺賢隱老,乃至皇帝老官,無論如何窮盡心力,都難達極至。不少智者哲人、行家里手如癡如醉,甚至傾倒顛狂,亦僅得一時快意,暢神適懷,其獨得心領之妙,唯心契玄微耳 。故真知書法,乃是對大道流行,人文衍化有所體認與會心之人,是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之儒雅君子,涵茹春秋,品味人生,通會之際,身心受用之人。
書源于自然,在自然中體認,在人生中驗證,此乃中國書法體道、證道、載道、歸道之根本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