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昂是法國排名前50位的富翁。他的事業(yè)是從推銷裝飾肖像開始的,后來從事新聞工作,不到10年時間,就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媒體大亨。 1998年,他在法國的博比尼醫(yī)院去世。臨終前,巴拉昂做出兩個驚人決定:其一是向博比尼醫(yī)院捐獻4.6億法郎,用于對前列腺癌的研究,其二是設立一項100萬法郎的獎金,獎給一個揭開貧窮之謎的人。
【雷人解讀】 數據開道~一系列的數據對比,帶出的強烈沖擊,令讀者的興趣瞬間飆升——嘿嘿~用數字說話是很有殺傷力的一件事!
巴拉昂死后,報紙刊登了他的遺囑。遺囑寫道:“我出生時是窮人,死時卻擁有億萬資產。我不想把自己致富的秘訣帶走,這個秘訣保存在法蘭西中央銀行保險箱里。我的秘訣是‘窮人最缺少的是什么’這一問題的答案,猜中秘訣的人將得到我的祝福,并得到保險箱里的100萬法郎。
遺囑一經宣布,成千上萬的答案飛向報紙編輯部。大部分答案說,窮人最缺的是財富,此外還會缺少什么呢?另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機會,相當多的人受窮,是因為沒有好的致富機會。還有一些人認為,窮人最缺的是手藝,要想致富必須有一技之長。有的人覺得一些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學而不專。有的認為,窮人所缺的是協助,所有政黨上臺前,都許諾一旦執(zhí)政將會幫助窮人,可是上臺后卻很少兌規(guī)。除此之外,什么樣的答案都有,比如、漂亮的臉蛋,皮爾·卡丹服裝,寬敞的住房。
到巴拉昂去世一周年紀念日為止,遺囑執(zhí)行人總共收到48561封來信。這天,律師和代理人打開那只保險箱,發(fā)現只有一個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對了。
【雷人解讀】 嘿嘿~將絕大部分的回應呈現,再是數據~最后只一個人,同樣的手法,但是在閱讀的過程——絕大部分讀者是感受不到嘀,因為將焦點放在故事情節(jié)上,你更容易注意到緊湊的節(jié)奏,而非故事本身為什么能引發(fā)你的注意。
在蒂勒到巴黎領獎的時候,記者問這個只有9歲的小姑娘,為什么她會想到答案是野心?蒂勒說:“姐姐只要把她11歲的男朋友帶到我家,總要對我發(fā)出警告:‘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所以我想,野心大概能夠讓人得到他想要的東西?!?div style="height:15px;">
原來,巴拉昂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雷人解讀】 這個地方是比較有趣的啦~首先,小姑娘姐姐的語言很有趣,是典型的催眠語言,而且雷子也很好奇這個小女孩是如何將它與這個獎項聯想到一起的。對于一個只有9歲的小女孩而言,雷子很好奇她是如何收獲到這個獎項的信息,并且能勇敢的嘗試回一封信——親~換了你,你會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