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破”與“立”(讀書管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對這兩句詩的前一句作過不同的解釋。其中,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舉有三說:一曰“胸羅萬卷,放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二曰“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三曰“識破萬卷之理”。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
對今人來說,突破萬卷實為不易,但可以為自己定下數(shù)額,以胸中有數(shù)。漢代思想家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惫沤裰型馊魏我粋€有杰出成就的學者大家,無一不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者。王充本人一生讀書萬余卷,“博通眾流百家之言”,著書《論衡》。上世紀80年代初,曾提倡年輕干部讀書兩億字。這個字數(shù)大大超過了古人所謂“萬卷”的字數(shù),能不能完成這個“定額”呢?當時胡繩同志算了一筆賬:平均一小時讀兩萬字,每天只要抽出兩小時讀書,在15年至20的時間就能完成這個任務。如果我們不能讀到兩億,那么一億呢,五千萬呢,或二千萬乃至再少一些呢?總之貴在堅持。
磨破不在于“書破”,而在于樹立一種熟讀深思的意識,即要立有“韋編三絕之意”。據(jù)說孔子到了晚年讀《周易》時,竟使編聯(lián)竹簡的牛皮繩磨斷過幾次,可見閱讀遍數(shù)之多。大凡讀書人在博覽的同時,都會根據(jù)個人的實際需要,選出一部分書籍反復閱讀,深入理解,此為學有成效者的必經(jīng)之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可謂對熟讀的經(jīng)驗之談。有書不讀而束之高閣,書無異于一堆廢紙;讀書囫圇吞棗一覽而過,“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讀得再多又有何益?
識破即精讀,精讀的關(guān)鍵是要確立研習方向,能透徹理解書中之義。精讀中一要抓住重點,寧精勿雜;二要深入鉆研,務求精通?!皶蝗缛牒#儇浗杂?。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讀書要善于選擇取其精華不可濫讀。選好了重點,確立了主攻方向,還需刻苦鉆研。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說:“學必無所蔽而后可”,意思是學習一定要到?jīng)]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精讀就是為了達此地步。精讀應占多少比例呢?胡繩曾說過:“在二億字的書中,四分之一的書要精讀?!痹谶@個范疇內(nèi),經(jīng)典著作和專業(yè)書籍應占有較大的比重。
這就是讀書的破與立的關(guān)系。不管是“破”還是“立”,重在把書讀活。正所謂“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