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路西法爾
「為什么我的人生要這么寫實!」陳嘉玲仰天長嘯。
那是《俗女養(yǎng)成記》第二季大結局前的倒數(shù)一集,歷盡波折的陳嘉玲終于和真愛的男人擁抱在一起。像所有言情劇的主人公一樣,伴隨著音樂他們甜蜜地熱吻,鏡頭也知趣地開始旋轉。這時,陳嘉玲卻不合時宜地放了一連串響屁。
《俗女養(yǎng)成記2》
于是就有了上面那句呼天搶地的臺詞。
然而《俗女養(yǎng)成記》并不是一部「寫實」的電視劇,實際上第二季的情節(jié)充滿了戲劇性,也不乏臺劇特有的浮夸。
比如這一集中陳嘉玲在賣掉房子的最后一刻改變了心意,她拼命叫門想阻止交易卻無人應門,她剛剛失望地走開門卻打開了,要找的人從門中走出,與陳嘉玲恰好擦肩而過——這一點也不生活化,而是編劇吊觀眾胃口的慣用伎倆。
第六集更是戲劇化出新高度的一集:在這一集里,陳嘉玲意外懷孕和男友攤牌鬧分手,弟弟在小杜的熱情攻勢下左右為難,老爸舊情復燃被老媽撞個正著——所有角色的感情線都在趕在臺風天里齊齊斷掉,這太戲劇化了。
況且無論辭職還是懷孕,這么大的事陳嘉玲和男朋友竟沒有做半點溝通,各干各的,憑白生出許多別扭,怎么看都是編劇在故意為之。
所以《俗女養(yǎng)成記》不是沒有套路,而是「不走尋常路」,故意和套路對著干。
第八集中陳嘉玲突然開始「日劇跑」,觀眾們剛看到她與蔡永森復合,畫面卻突然像《羅拉快跑》那樣開始倒放——「真實世界」中的陳嘉玲跑得快吐血了,也沒有感動蔡永森。《俗女養(yǎng)成記》中自嘲的后設俯拾皆是,使得這部電視劇看起來更像是成年女性版的《銀魂》。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埂躲y魂》的風格是又喪又燃,不論怎么喪,主人公還是會「燃」起來,與生活做殊死的搏斗,《俗女養(yǎng)成記》何嘗不是如此?
第二季播放了十周,也連續(xù)蟬聯(lián)了收視冠軍十周,創(chuàng)下周日全時段播放冠軍,尤其是在45至54歲這個年齡段的女性觀眾群體中,收視率更是高達8.45%。
見多識廣的師奶會買這部劇的賬,就在于它并沒有像通常的「爽劇」那樣賦予女主人公某方面「無敵」的屬性,這部劇的觀眾們早已經明白:生活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被生活戰(zhàn)勝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俗女養(yǎng)成記》的第一季結束于臺南女兒對于臺北「天龍國」的告別,田園牧歌式畫卷在主人公面前徐徐展開,而第二季則是把第一季所建立起來的那些玫瑰色想象撕碎了給人看:
買下老屋已經令陳嘉玲的存款耗盡,當初「裸辭」的她非但不能躺平度日,反而要重新培養(yǎng)職業(yè)技能,已經是四十歲的她在職場上依舊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步也不能走錯。
距離家人更近了,也意味著矛盾更多了,陳嘉玲買一個沙發(fā)還要與母親進行主權大戰(zhàn),父母鬧矛盾時還要在一旁乖乖地做情緒垃圾桶,再也不能借口遠在另一個城市躲清凈。
很幸運,陳嘉玲遇到的都是真愛她的男人,無論是臺北的前男友江顯榮還是臺南的蔡永森,都對她一心一意,也知道尊重她的選擇,但是自己想選擇什么,陳嘉玲反而不清楚。
至于健康狀態(tài),那更是誰的身體誰明白,與公司的小姐妹開Party,「嘉玲姐」能真實感受到熬夜能力的退化。
「慢生活」的誘人光環(huán)褪去后,生活的本質依舊是一地雞毛。不僅是觀眾,連劇中人蔡永森都感到大惑不解:你回臺南來究竟是為什么?如果兜兜轉轉意味著又回到了臺北的狀態(tài),第一季的「逃離」還有什么意義?
臺北與臺南,構成一組空間上的對立,僅僅做空間上的轉換無法幫陳嘉玲真正走出困境,這一季陳嘉玲的困境來自于她與生俱來的性別身份。第一季中使觀眾倍感溫馨的童年回憶情節(jié)在這一季里也染上了苦澀的色彩:本季的回憶篇始于陳嘉玲受母親欺騙剪掉了長發(fā),終結于陳嘉玲遭到咸豬手后母女在雨中相擁。
欺騙、保護、叛逆、傷害、懺悔以及原諒代替了單純的童真,構成了母女關系之間更為復雜的面相。
在第二季大結局播出后,導演嚴藝文在「臉書」上發(fā)表了一篇「致親愛的嘉玲」的公開信,信中提醒觀眾:嘉玲對于性,對于自己身為女性這件事,始終是有恐懼感的。
最初的陰影或許是來自阿嬤第一季中「手爆釋迦」的那一幕時就已經種下,經歷初潮后她在羞恥和不安中脫口而出:「做女人真的沒有一項好的嗎?我下輩子不當女生了!」直至四十歲,她依舊視生育和婚姻為畏途,即便她好不容易下決心當媽媽也依舊不打算和蔡永森結婚。
《俗女養(yǎng)成記》
所以陳嘉玲真正想要選擇的,并不是臺北還是在臺南,也不是江顯榮還是蔡永森,更不是「家庭」還是「事業(yè)」這樣空泛抽象的命題。陳嘉玲真正想要做的選擇的就是「不做選擇」本身,因為任何一種選擇都是在讓她放棄生命的另一半。
這不僅僅是陳嘉玲這一代和男子受過同樣高等教育女性獨有的苦惱,陳嘉玲的母親、母親的母親也同樣被「做女人真的沒有一項好的嗎?」這個話題所苦惱的。
陳嘉玲的阿嬤囑托她將自己的骨灰拋入大海,陳嘉玲的母親則不必等到死后才能自由自在,她偷偷地學開車、學英語,頂著街坊的不解搬出去獨立生活,這在今天看來,這些行為已經稀松平常毫無先鋒性可言,置身于當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卻是驚世駭俗的反抗。
劇中的男人會感到不解:我都做到這個份上了,什么都給你了,你還要怎樣?這種困惑照應著現(xiàn)實中包辦施與型的女權主義者的困惑:「女人還想要什么呢?」
殊不知,更多的選擇,無論是這種選擇是來自資本的、社會的,并不能真正改變女性的生存困境。因為「做選擇」這個選擇本身就意味著強迫和暴力。
陳嘉玲可不可以不選擇?劇中不斷的自反性后設已經隱隱提供了另一種關于女性命運的想象:陳嘉玲可以為了掙錢而墮胎,即便她接受母親的身份也可以不用走入婚姻,與蔡永森保持著朋友般的關系。
最終嚴藝文沒有做這樣的選擇,陳嘉玲差一點就賣掉屋子向家庭傳統(tǒng)妥協(xié)了,電視劇在真正的激進門外探了探頭,又返回了安全的領域,也許真正屬于「俗女」的時代還沒有真正到來。
《俗女養(yǎng)成記》贏得了海峽兩岸的廣泛共鳴,說明目前的結局正是觀眾間的「最大公約數(shù)」。觀眾們不妨問一下自己:可以接受始終抗拒做母親的陳嘉玲嗎?可以接受做單身媽媽的陳嘉玲嗎?
也許有一天,陳嘉玲的女兒看待母親的命運就像今天我們看待陳嘉玲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