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京(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
后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tǒng)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五代領(lǐng)域,無盛于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891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jù)河東。 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jù)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 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 同年底李存勖滅后梁,定都洛京;926年滅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從誨內(nèi)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nèi)附;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后晉,后唐滅亡。 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南唐,延續(xù)大唐正統(tǒng),南唐也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
后唐疆域廣闊,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qū),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川蜀,北帶長城,南越江漢;925年至933年,南方諸國除南吳、南漢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國土到達極盛;有今豫、魯、晉、冀、湘、渝諸省,陜、川、鄂之大部,寧、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蘇、皖淮北等地。
五代十國,天下分崩,中原五朝更迭。歷來皆以中原梁、唐、晉、漢、周為正統(tǒng)一脈相承。然五代末及宋初,皆視后梁為閏,究其原因,是因后唐以中興唐祚為號召,用唐天佑年號,復唐立國,且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皆出自河東集團。
中和三年(883年)沙陀族將領(lǐng)李克用因收復京師長安有功被封河東節(jié)度使,治太原府。大順二年(891年),受封晉王,建立晉國。 由于朱全忠曾有意暗殺李克用,但被李克用僥幸脫身,所以李克用與朱全忠誓不兩立。 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晉國成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脅。 天佑五年(908年)李克用死后,子李存勖即晉王位。
天佑七年(910年)朱溫企圖徹底消滅義武軍和成德軍,派大軍進趙地。成德節(jié)度使趙王王镕無法抵御后梁的進攻,向晉國求救。 同時義武節(jié)度使北平王王處直也遣使表示愿意歸附晉國。李存勖把握時機,派大軍救趙,與梁軍大戰(zhàn)于柏鄉(xiāng),大敗梁軍。柏鄉(xiāng)之戰(zhàn)后,義武軍和成德軍都歸附于晉國,使得晉國的勢力逐漸強大。
天佑八年(911年)盧龍節(jié)度使燕王劉守光稱帝,改元應天,國號"燕",史稱"桀燕"。 李存勖以平叛為名,大舉進攻燕國。天佑十年(913年)晉國滅亡燕國,殺劉守光于太原。 經(jīng)過此戰(zhàn),河北之地大都歸屬于晉,為晉南下滅后梁奠定了基礎(chǔ)。
天佑十二年(915年)天雄節(jié)度使鄴王楊師厚去世,梁末帝企圖分魏博為兩鎮(zhèn),魏博軍亂,相繼以州縣歸降晉國。 經(jīng)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后,魏博諸州為晉國所有。自此,河朔三鎮(zhèn)全部都歸入晉國的統(tǒng)治之下,使得梁晉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晉國由弱勢一方變?yōu)閺妱菀环健L煊邮迥?918年)晉王李存勖率軍攻梁,在今河南胡柳陂一帶與梁軍大戰(zhàn),晉軍先敗后勝,但也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
天佑十八年(921年)趙國發(fā)生內(nèi)亂,趙王王镕為其養(yǎng)子張文禮所殺,李存勖派大軍討伐,張文禮病死。 天佑十九年(922年)李存審攻陷鎮(zhèn)州,殺張文禮之子張?zhí)庤源粟w地徹底為前晉所有。
天佑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為國號,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史家稱之為后唐。
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初二,李存勖親率大軍由楊劉渡河,初三,進至鄆州,以部將李嗣源為前鋒。當夜越過汶水,次日晨與梁將王彥章相遇,一戰(zhàn)而勝,并克中都(今山東汶上),擒王彥章。他又采納李嗣源關(guān)于兵貴神速、急趨汴州的建議,命其率前軍當夜出發(fā),自率主力繼后。初七,進至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梁將不戰(zhàn)而降,朱友貞見援兵無望而自殺。初九,唐軍至汴州,王瓚開門出降。十二日,段凝率軍五萬到封丘(今屬河南)請降,后梁滅亡。
李存勖入汴州后,貶鄭玨為萊州司戶參軍,蕭頃登州司戶參軍;殺李振、趙巖、張漢杰、朱珪,滅其族。
李存勖與伶人同臺演出,并起藝名"李天下";因喜好演戲,而對伶人特別寵信,以致出現(xiàn)了伶人干政的古代少有的現(xiàn)象。唐末宦官大批被殺,僥幸逃生的宦官多藏匿民間。李存勖登基后,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李存勖身邊的宦官多達近千人。且以宦官為監(jiān)軍,牽制軍中將領(lǐng)。李存勖聽信伶人和宦官的讒言,疏忌宿將,弄得人人自危。大將李嗣源可謂忠心耿耿,也遭到猜忌。
租庸使孔謙橫征暴斂,百姓怨聲載道,李存勖反而認為孔謙理財有功,賜"豐財贍國功臣"稱號。 李存勖聽信宦官之言,設立內(nèi)府和外府;導致外府常虛竭無馀而內(nèi)府山積。 當時政制混亂,政出多門?;侍笳a命,皇后教令,與莊宗的制敕交行于地方,地方官府都照辦不誤。
同光二年(925年)南漢國主劉龑聽說李存勖滅梁,心生恐懼,派使者進貢,并窺探虛實。使者何詞返漢后,向劉龑匯報說:李存勖"驕淫無政,不足畏也"。
同光三年(926年)九月,莊宗命魏王李繼岌,樞密使郭崇韜,領(lǐng)兵六萬,自鳳翔走大散關(guān)入蜀;另以高季興為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率荊南軍攻取夔州、忠州、萬州等地。
同光三年(926年)十月,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紹深攻克威武城;蜀將王承捷以鳳、興、文、扶四州降唐。唐軍長驅(qū)直入,李繼岌兵臨興州,蜀將宋光葆以梓、綿、劍、龍、普五州降唐;而后蜀國武定節(jié)度使王承肇、山南節(jié)度使王宗威、階州刺史王承岳分別獻城投降;只有蜀國天雄節(jié)度使王承休與副使安重霸打算出秦州攻打唐軍,至茂州,兵馬僅剩兩千,安重霸見大勢已去,以秦、隴二州降唐。高季興乘勢率水軍逆流而上,攻打施州。蜀國峽路招討使張武用鐵鎖斷絕長江航路,大敗荊南軍,高季興乘輕舟逃走。不久,張武聞北路失敗,便以夔、忠、萬三州降唐。十一月,唐軍晝夜兼行,至利州,王宗弼聞風棄城西逃。李繼岌率大軍向劍州、綿州、漢州推進。蜀國武信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王宗壽以遂、合、渝、瀘、昌五州降唐。李紹琛到達綿州時,綿江浮橋已被蜀兵破壞。為速取蜀國,李紹琛乘蜀兵潰敗之機,率大軍騎馬渡江,入鹿頭關(guān),攻克漢州,直逼成都。
同光三年(92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繼岌率大軍到達成都,翌日,蜀主王衍出降,前蜀滅亡。
清泰二年(935年)末帝派遣武寧節(jié)度使張敬達領(lǐng)兵駐屯在代州,牽制并監(jiān)視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末帝又調(diào)石敬瑭為天平節(jié)度使,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quán)。石敬瑭拒絕調(diào)任。于是,石敬瑭叛變,同時石敬瑭還上表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應立即將皇位讓給許王。末帝大怒,撕毀奏表,削其官爵。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軍節(jié)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使,率大軍討伐石敬瑭。 唐軍包圍了太原,筑長圍以圍困晉陽。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稱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親率五萬兵馬增援石敬瑭,唐軍與遼晉聯(lián)軍大戰(zhàn)于團柏谷,唐軍大敗,死傷萬余人。隨后,石敬瑭與契丹軍得以順利南下進逼京師洛陽。途中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圣指揮使張萬迪等將紛紛歸降石敬瑭,后唐統(tǒng)治岌岌可危,處于即將全面崩潰的前夕。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見大勢已去,帶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