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教一線的游戲之惑
廣西大學第二幼兒園 劉利紅
摘要 所有規(guī)范、指導(dǎo)幼教實踐的文件都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一個重要要求提出來。雖然一線教師對游戲有一定的信仰,但對游戲從概念到實踐都還有諸多困惑;學術(shù)界關(guān)于“教學游戲化”、“游戲教學化”、“游戲異化”等討論與批判,讓他們更加迷茫。許多教師認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就是讓幼兒園所有活動都變?yōu)橐粋€個具體的實體游戲,從而將游戲作為課程的唯一存在,甚至認為“有材料就有游戲”、“自由玩就是游戲”。我們不僅要從兒童視角審視游戲、從教師視角審視教育教學情境下的游戲,更需要從“游戲是行動的一種方法,而不是活動的形式”的視角出發(fā)定位游戲,將游戲作為一個過程、一種特征、一種自由、自主、愉悅、對話、選擇、體驗的精神存在于兒童教育中,探討讓幼兒園所有的活動都充滿游戲精神,真正走上“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實踐之路。
關(guān)鍵詞 游戲 困惑 游戲精神
一、從“安吉游戲”說起,有材料就等于有游戲嗎?
“游戲在早期學習和發(fā)展中起著核心作用,這一傳統(tǒng)認識是學前教育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隨著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宣傳力度的加大,“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作為“去小學化”的重要指標,以各種研討、培訓(xùn)的方式轟轟烈烈地走進了幼兒園一線教師的思想里、行動中。教師們試圖努力改變“重教學輕游戲”、將游戲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作為獎勵幼兒方式的現(xiàn)狀,但又不知從何做起。
此時,安吉游戲的推廣似乎讓教師們看到了理論轉(zhuǎn)變?yōu)閷嵺`的抓手:驚嘆于安吉孩子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自由與自主后,教師們無不熱血沸騰,感覺這就是理想中要做到的“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隨著政府財政獎補資金的陸續(xù)到位,于是,我們看到木條、木塊、木梯子還有廢舊大油桶,在各級各類幼兒園遍地開花:在大班,教師會讓幼兒無拘無束、自由地玩,但往往是因為玩具太大,幼兒花了很長時間將玩具搬到戶外,好不容易搭出了一些造型,戶外活動時間結(jié)束了,又得將玩具搬回玩具房了!在小班、中班初期,教師會匆匆將架子搭好,然后組織所有幼兒一個跟著一個進行攀爬等活動,此時的“安吉玩具”只不過是一組木質(zhì)的大型玩具,有材料無游戲的現(xiàn)象令人擔憂!
誠然,材料是游戲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幼兒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將“安吉材料”等同于“安吉游戲”,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拿來”,無外乎東施效顰,反而把自己給丟失了。
從眾多報道和報告中可知,“安吉游戲”的核心理念是“讓孩子做自己游戲的主宰”。任何一種教育模式,最終都是也必須是為了幼兒的發(fā)展。幼兒通過安吉游戲獲得了什么?老教師唐云芳說:“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孩子們更加快樂、更加自信了”,“每天一個小時的游戲時間讓孩子們變得專注而快樂”;美國西部教育幼兒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曼焦尼博士評價“安吉游戲”:“這樣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的孩子一定是充滿創(chuàng)新、智慧和勇敢的人!”(安吉教育網(wǎng))那么,自信、積極、專注、勇敢這些學習品質(zhì),如果沒有安吉游戲,通過其他方式,幼兒能不能得到同樣的發(fā)展?
安吉游戲中的幼兒在哪里?安吉游戲中的教師又在哪里?我們只有拋開“安吉游戲”的材料與方法等形式,才有可能真正看懂安吉游戲、走進安吉游戲。
二、真假游戲之惑,游戲需要教師嗎?
浙江省安吉縣教育局基礎(chǔ)教育程學琴科長介紹:“安吉游戲”的行動,從無到有走過了15個年頭,分成了三個階段“無游戲——假游戲——真游戲”。真假游戲提法出來后,我們一線教師又被狠狠地震撼了:天天影院、開心超市、美食一條街等區(qū)域游戲,從材料的準備、投放,到指導(dǎo),都有老師太多的意圖與控制的痕跡,這些游戲都是“假游戲”嗎?如果是,我們該怎么辦?
對于什么是真游戲?什么是假游戲?我們一線教師來不及深入思考就開始“拿來”——“徹底放手孩子去主宰一切”,很多教師如此行動:材料投放上,將買來的玩具一股腦扔給幼兒,讓幼兒自由玩耍;時間分配上,每天只上一節(jié)集體活動,除了吃喝拉撒其余時間都給幼兒自由活動,室內(nèi)自由選擇活動區(qū),戶外自由奔跑、捉蟲子撿葉子。不用預(yù)設(shè)、不用組織,沒有目標、沒有計劃,一切跟著幼兒走。教師們突然輕松了、沒事干了,可心里并不安寧,總覺得哪個地方不對勁。
果不其然,這種狀況維持不了太久。首先是幼兒抗議了:一名中班的教師第一天吃完午點給幼兒玩皮球,玩累了回教室洗手聽故事、吃晚餐;第二天重復(fù)此半日活動;到了第三天,一名男孩拿起皮球就嘟囔:又是玩皮球,真無聊?!游戲,似乎“退化成為一種混亂狀態(tài)”。于是,老師們說:真游戲,想說愛你還真不容易!
誠然,“真游戲”是相對于目前幼教實踐中存在的教師對游戲的高控制問題而提出的。但在很多地方的幼教還處于安吉教育的“無游戲”階段,甚至很多教師還弄不清什么是游戲的時候,想一步跳到“真游戲”階段,引發(fā)的只能是一片混亂。而且,這種做法絕對不是“真游戲”。
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克里斯·莫菲特博士 (Dr. Chris Moffett)評價安吉游戲:“真游戲的內(nèi)涵是自助游戲。老師們必須控制自己限制孩子游戲的欲望,以保證孩子的真游戲。”顯然,控制自己絕不等于放任兒童,否則幼兒園與游樂場、玩具店有什么區(qū)別?
究其實,真假游戲之惑在于教師作用的發(fā)揮與價值的體現(xiàn),幼兒的游戲需要教師嗎?游戲中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價值如何體現(xiàn)?這是解惑的關(guān)鍵。在安吉游戲中,教師“睜大眼睛豎起耳”、“觀察發(fā)現(xiàn)兒童,追隨兒童的發(fā)展需要”,扮演的也是支持者角色。游戲前、游戲中、游戲后,教師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這是我們外人一兩個小時的觀摩不一定能看到、感受得到的。
玩就一定能學到東西嗎?游戲需要指導(dǎo)嗎?沒有成人的在場支持,游戲就一定能得到設(shè)想上的發(fā)展嗎?這似乎是幼教一線關(guān)于“游戲”的一個永恒話題。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國的尼爾·本內(nèi)特(Neville)、利茲·伍德(Liz Wood)和休·羅格斯(Sue Rogers),就試圖通過深入教室,研究教師的游戲觀念與行動之間的關(guān)系,了解影響教師觀念轉(zhuǎn)變?yōu)樾袆拥闹薪橐蛩?。諸多案例顯示,一線教師對游戲中兒童能學習什么的設(shè)想在實踐中是受到極大挑戰(zhàn)的。其實,“教室里”的教師從沒放松過對兒童的支持,但引導(dǎo)卻也是小心謹慎的,生怕因此限制、干擾兒童太多;他們一直苦苦地在“游戲”與“工作”中尋找平衡。時間過去了30多年,我們的一線教師處境依然如此。實踐中的教師似乎都有一個隱性理念:游戲是需要教師的,成人的支持可以提高游戲的質(zhì)量!這一方面反映了教師對游戲的堅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師對游戲的矛盾心理:既想尊重游戲中幼兒的自主自由、選擇與所有權(quán),又不放棄教師的指導(dǎo)者與支持者的角色。
實踐證明,在作為教育機構(gòu)的幼兒園里,游戲是需要介入指導(dǎo)的;但如何介入?則需要教師們真金白銀的專業(yè)水平支撐。
然而,目前廣大的幼教一線教師不僅是所有學段中知識能力最弱的群體,更是一個缺乏專業(yè)知識培訓(xùn)與專業(yè)能力提升的群體。一線幼教人知識面與接觸面的狹小,局限了他們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并影響了他們對教育基本信念的堅守;面對各種改革和思潮,他們充滿活力與激情,但分析能力有限,經(jīng)常忘了初心而一味機械地復(fù)制和模仿,結(jié)果往往是一次次迷失自己、迷失方向,折騰半天還是回到初始狀態(tài)。促進幼兒發(fā)展是教師專業(yè)化的根本目的,教師專業(yè)化最終是要通過有效促進幼兒發(fā)展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循環(huán)進而螺旋上升的過程。而目前的幼兒園教師培訓(xùn)無論是“三年行動計劃”、還是一個又一個的“國培計劃”,基本都是講座式、灌輸式,幾天幾輪的培訓(xùn)下來,急切催生的只是一批批說的比做的好的“理論專家”。
“真游戲”是游戲的一個理想狀態(tài),它或許是幼兒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但目前幼教一線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真的還很難支撐“真游戲”!
三、一日活動計劃之惑,游戲?qū)儆谡n程的一種形式嗎?
隨著對游戲的重視,很多地方在課程中更突出了游戲的位置,如將課程內(nèi)容分為生活、運動、游戲和學習四大類。但是,習慣了“教材就是課程”、習慣了組織者、指導(dǎo)者角色的教師們迷糊了:這是要單獨開展游戲活動嗎?于是,計劃表里出現(xiàn)了上午集體教學游戲、自選區(qū)域游戲、戶外體育游戲;下午自選區(qū)域游戲,戶外體育游戲......這種“為游戲而游戲”的課程設(shè)置,導(dǎo)致在一日活動組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領(lǐng)導(dǎo)來了,一日活動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時間都在組織游戲;領(lǐng)導(dǎo)一走,一日活動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時間除了上課就是自由活動。其實,目前大部分幼兒園的課程實際表現(xiàn)只有三大塊:生活活動、集體教學活動、自由活動(區(qū)域活動和戶外活動時間往往都是幼兒自由活動)。
游戲,必須是課程的一部分嗎?在我們的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印象最深也最為糾結(jié)的就是集體教學活動,以前稱為“課”的,曾經(jīng)被批判過,然后從理論上被消滅掉了。游戲,是《規(guī)程》和《綱要》一直強調(diào)的,在幼兒園理念上一直存在,但實際上經(jīng)常被遺忘掉。為什么在幼兒一日活動安排和組織中,除了生活環(huán)節(jié),集體教學、游戲、自由活動等,都可以隨意從一日活動中“拿掉”?
英國珍妮特·莫伊蕾斯在《僅僅是游戲嗎——游戲在早期兒童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一書中提出,首先要探討的就是如何區(qū)分游戲和游戲性行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很難判斷自己是否是在進行游戲,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游戲和游戲行為是可以互換的,即任何行為都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珍妮特說“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工作讓你感到興奮嗎?工作能為你提供變化和挑戰(zhàn)嗎?如果對上述問題回答是,那么你的工作和游戲的區(qū)別又在哪?”。因此,珍妮特提出一個觀點:“游戲必須是一個過程”,“游戲本身并不是一種課程”,“不是在游戲中尋找課程,而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實施課程,把游戲作為兒童展示某種行為的過程和模式”。布魯納在其著作中也指出:“游戲是行動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活動的形式”。
如果游戲是一個過程,或是一個特征,而不是某個課程環(huán)節(jié)、某個活動,我們一線教師從理論到實踐都會變得清晰起來,也會變得輕松起來:既然任何行為都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進行,何必再糾結(jié)于真游戲假游戲?如果游戲是一個過程,或是一個特征,而不是某個課程環(huán)節(jié)、某個活動,游戲?qū)殡S著幼兒的活動隨處存在,而不必作為課程單獨存在,何必再糾結(jié)于刻意做游戲計劃?游戲,是兒童存在的方式,它不僅不能被輕易從幼兒園課程中拿掉,而且你還根本“拿”不掉!
四、“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離我們還有多遠?
現(xiàn)實中,由于游戲觀念的不清晰,以及難以割舍的教學情結(jié),對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教一線的行為解釋往往是:幼兒園所有的活動都應(yīng)成為游戲; 因此絞盡腦汁將所有活動設(shè)計成一個個具體的實體游戲,從而又陷入專家批判的“教學游戲化”、“游戲教學化”的死結(jié)。正如倉橋物三在《幼兒園真諦》中關(guān)于“生活教育化”的說法:“教育化這一詞過于張揚,'化'了以后往往就失去生活的原味了”。其實他想表達的是以生活為基礎(chǔ),在生活中滲透教育,或者說是在生活中融入教育。同樣,雖然“教學游戲化”、“游戲教學化”是教師最能理解與接受的,因為教師想表達的只是游戲與教學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希望通過游戲與教學的理想融合提高它們彼此的質(zhì)量;但是一個“化”字,讓教學和游戲似乎都失去了自己原本的狀態(tài)與特征。
其實,從古至今對于游戲的研究,都始終伴隨著“游戲與教學”關(guān)系的探討。以社會建構(gòu)主義為理論基礎(chǔ)的近現(xiàn)代教育,將游戲與教學關(guān)系的討論更多地落在了“相互融合”:陳鶴琴先生主張把游戲作為一種實現(xiàn)教學目的手段,劉焱認可“通過游戲來教”,黃進在《游戲精神與幼兒教育》中提出:游戲是兒童的一種存在方式,丁海東認為教學要兼顧游戲的手段價值與精神價值。王后玉認為游戲和教學的對立,是“把游戲理想化和教學狹義化”。
但由于缺乏可操作的、支持幼兒深入游戲的方法與策略的研究,游戲和教學關(guān)系的問題依然是長期的、最為折磨一線教師的問題。教師雖然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做著維護“游戲”與“教學”平衡的事,但還是難以把握好,實踐中常會出現(xiàn)兩種極端:一是將幼兒園所有的活動都設(shè)計成自由自選活動,幼兒園成了游樂場;另一是把游戲僅僅作為教育的手段,游戲成了空殼。
到底什么樣的狀態(tài)才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解釋,“所謂基本活動,意味著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我認為基本活動內(nèi)涵有三:一是幼兒園課程應(yīng)游戲化,充滿游戲精神;二是自由游戲時間要保證;三是其他活動環(huán)節(jié),尤其像集體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盡可能采用游戲方式”。游戲精神、游戲方式,這似乎更多地將游戲概念指向了一種特征,而不是某種課程模式。所以,“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應(yīng)該理解為幼兒園所有活動都應(yīng)充滿游戲精神,而不是形式上的一個個具體的實體游戲而已。
因此,如果將游戲看做一個過程、一種特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離我們并不遙遠。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只要給幼兒足夠的探索材料或同伴互動時間,游戲就自發(fā)生成了:角色扮演、建構(gòu).....玩得不亦樂乎。而生活環(huán)節(jié),只要增加一點游戲成分:讓幼兒卷袖子洗手,教師說:“讓我們把長袖變短袖”;讓幼兒愉快喝水,教師舉起自己的水杯說:“來,我們一起干杯”,幼兒立馬笑逐顏開。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說:“今天,我——兔子媽媽,要帶你們——兔子寶寶去采蘑菇......”,幼兒立刻興致盎然。這些,不都體現(xiàn)了游戲自由、自主、選擇、愉悅的特征嗎?在教師主導(dǎo)、預(yù)設(shè)的游戲中,如果幼兒也表現(xiàn)了游戲精神的特質(zhì),為什么不值得肯定呢?我們指責一線教師在區(qū)角游戲中預(yù)設(shè)了幼兒游戲的程序,但有沒有看到真正游戲的時候,幼兒并沒有按照教師預(yù)設(shè)的規(guī)則去做呢?如果幼兒偏離了預(yù)設(shè),而教師并沒有去限制或強制幼兒必須回到原定規(guī)則,我們能輕易判定這不是游戲嗎?幼兒在教師預(yù)設(shè)好流程的醫(yī)院游戲中的體驗一定是虛假的、“假游戲”嗎?我們不得不反思:對現(xiàn)有游戲的批判是不是過于在乎形式,從而導(dǎo)致游戲觀念轉(zhuǎn)變?yōu)樾袨闀r只在乎了形式?
五、回歸“以兒童為本”的原點,轉(zhuǎn)變視角,珍視游戲的獨特價值。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試圖在“游戲”與“教學”之間找到理想或最佳平衡點的做法,都是教育者從成人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何時介入?介入什么?基本是從“我該給幼兒什么”、“幼兒該得到什么”的角度去考慮。實踐中普遍存在的把游戲看做幼兒學習的手段、為幼兒設(shè)計游戲、用游戲獎勵幼兒、讓幼兒做我們認為有教育價值的游戲、把游戲設(shè)計成課程中的一個個實體活動,甚至看成課程的唯一存在形式等“為游戲而游戲”的做法,究其實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體現(xiàn)。
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事情,不僅是“兒童期兒童學習的主要工具”,也是“兒童的存在方式”;游戲中的兒童是最真實的,“游戲的最大價值不僅僅在于為學習提供實際的手段”,也“在于使那些富有洞察力和知識的成人能夠了解兒童以及他們的需要”;這都是游戲的獨特價值?!白罱l(fā)展區(qū)”理論告訴我們,只有以已有經(jīng)驗為前提的教育,才有可能是適宜的、有價值的教育。如何發(fā)現(xiàn)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有賴于成人對幼兒的觀察。而幼兒游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真實有效的觀察窗口。只有回歸“以兒童為本”的原點,教師才能讓自己靜下心去觀察游戲中的幼兒,從而看到幼兒為什么要游戲、幼兒在游戲中得到什么,進而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幼兒的游戲,真正將游戲還給幼兒,也才能真正走上《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的“珍視游戲的獨特價值”之路。
此外,要找到游戲與教學的最佳平衡點,我們還要擺脫游戲是一種形式、是一個個實體活動的觀念。將游戲看做一種形式的觀點,其實是將游戲與教學平行對待,從而陷入“教學游戲化”、“游戲教學化”的死結(jié),因為兩種平行活動無論如何都做不到形式的融合。而轉(zhuǎn)變視角,用游戲是行動的一種方式、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特質(zhì)的全新角度看游戲,讓幼兒園的所有活動都充滿自由、自主、愉悅、對話、選擇、體驗的游戲精神,就能從本質(zhì)上實現(xiàn)游戲與教學精神層面的溝通交流。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深入貫徹,幼教一線掀起又一輪的課改思潮。所有的積淀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此所有的課程改革,都無法也沒必要全盤推翻已有的積累。將游戲視為一個過程不是活動的形式的視角,但愿多少能讓我們的幼教一線不再盲目全盤否定自己,或盲目隨波逐流,而是回歸“以兒童為本”的原點,從原有的課程藍本出發(fā),思考新的起點,找到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英】珍妮特·莫伊蕾斯著 劉焱 劉峰峰 雷美琴譯:僅僅是游戲嗎——游戲在早期兒童教育中的作用[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
[2]【英】尼爾·本內(nèi)特 利茲·伍德 休·羅格斯著 劉焱 劉峰峰譯:通過游戲來教——教師觀念與課堂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3]【日】倉橋物三著 李季湄譯:幼兒園真諦[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
[4]王后玉:游戲精神的回歸:幼兒園游戲異化現(xiàn)象的批判[D]. 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黃進:游戲精神的缺失——幼兒園教育中的反游戲精神批判[J]. 南京師大學報,2003(11).
[6]虞永平:課程游戲化完整詮釋——意義、實質(zhì)、主要內(nèi)容及實施路徑[N].2016.08.08 mp.weixin.qq.com
[7]安吉游戲是真游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5-06-24第 05 版)http://news.ifeng.com/a/20150624/44028714_0.shtml
[8]“安吉游戲”教育理念走向世界杭州日報2015-06-24
http://mt.sohu.com/20150624/n415520040.shtml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