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我們眾所周知,
那么,三藏法師身上有怎樣的故事呢?
三藏法師本名陳祎。
公元602年,陳祎出生在河南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
陳祎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親因不滿隋朝時政而辭官歸隱,但他從小受到佛教的影響比較深刻,小小年紀便立下志向成為一名高僧,希望能普度世人,擺脫疾苦。
陳祎13歲時,他如愿正式出家,法名玄奘。
此后,玄奘苦研佛法,很快就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高僧。
可是,玄奘并不滿足于此,他的志向是通過佛法來使百姓擺脫生活的困苦,于是他開始外出游歷,尋訪名師高僧。
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就學習了許多,可是,由于他拜訪的名師高僧眾多,其流派不一,對佛法的解讀也不盡相同,這令玄奘非常的困惑。
為了解決困惑,尋找心中真正的答案,玄奘決定西行求法。
大唐貞觀三年,年僅27歲的玄奘決定前往天竺求經,于是他從長安出發(fā),開始了他漫長的西行求經之旅。
由于玄奘并不是唐朝官方指派的僧人,因此,他并沒有通關文牒,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偷渡西域。
也正是因為他的偷渡,曾多次遭到朝廷的追捕。
無奈之下,玄奘只能選擇走一些荒無人煙的路徑,不僅路途艱辛,還危險重重。
玄奘剛逃出武威便遭到了朝廷的追捕,玄奘只能一路躲藏,最終走投無路,只能進入沙漠。
在經過幾天幾夜的逃亡之后,他走出了沙漠,來到了高昌國。
高昌國王因為玄奘是唐朝而來的僧人,對他禮遇有加,不僅送他馬匹、銀錢,還送了一些隨從陪他一起西行。最后,高昌國王親手書寫了文書,以確保玄奘西行能暢通無阻。
貞觀六年,玄奘三十歲,他終于到達天竺那爛陀寺。
在這里,玄奘開啟了佛法學習的新大門,他除了在那爛陀寺學習,還用了十年的時間遍訪當時南印度大陸的二十多個國家,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佛學大家,被尊稱為法師。
貞觀十七年,玄奘在天竺已經生活了十年,他認為自己已經對佛法學習有成,便決定返回大唐。
他按照當年來天竺的路線重新返回,當他再次來到高昌國時,發(fā)現高昌國已經成為唐朝的屬地。他的心中除了對世事變遷的感慨之外,更多的是對自己歸途的擔憂。
他當年是以偷渡的方式來到天竺,在大唐,他還是戴罪之身,只怕回到大唐就會被通敵罪論處。
因此,玄奘給唐太宗書寫了一封信,信中玄奘表明了他當年離開大唐的初衷,也明確說明了他十年間在天竺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從天竺帶回來的大量的經書和其他的天竺特產。
唐太宗念及此信,認為玄奘的歸來會促進國內佛教的繁榮,也會增加大唐對西域的了解,便下旨赦免了玄奘的罪責,并要求他迅速返回長安與唐太宗見面詳談這十年的見聞。
回到長安后,唐太宗給玄奘極高的禮遇,而玄奘也根據自己這十年的見聞,寫出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極大豐富了大唐對西域的了解。
唐太宗感謝玄奘作出的貢獻,將他安置在大慈恩寺修行,因為玄奘精通天竺梵文,因此,玄奘此后的生活更多的是在翻譯佛經。
玄奘在貞觀二十一年進入大慈恩寺修行,開始翻譯工作,一直堅持了十八年,其間一共翻譯佛經1335卷,為佛教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麟德元年,玄奘在大慈恩寺圓寂,留下無數傳說與遺憾供世人傳說。
玄奘圓寂后,唐高宗將其安葬在白鹿原,隨后,唐肅宗又將其遺骨安葬在護國興教寺。
因為玄奘生前功績巨大,在佛教已經成為傳奇一般的人物,因此,在后世的一千年中,玄奘遺骨被拆分成數個部分,分別安葬在不同的地區(qū)。
然而,朝代變遷,戰(zhàn)火紛亂中,玄奘的遺骨已經存世甚少,到清朝末年,玄奘的遺骨僅存其頂骨,安葬于天禧寺。
可是,后來戰(zhàn)火襲擾,天禧寺被毀,玄奘遺骨也下落不明。
隨著日本侵華戰(zhàn)爭開始,日本也在不斷搜尋中國的各種國寶文物。
1943年,日軍在玄奘的遺址中發(fā)現了玄奘的頂骨,就在日軍準備將頂骨運回日本時,愛國人士偷偷將頂骨分為三份分別藏匿,日軍僅僅是偷取了安放于北平的半塊頂骨。
日本人對佛教文化是非常推崇的,對于玄奘更是狂熱的崇拜。
在頂骨運回日本后,又被分成了無數小塊,分安放于日本的各個寺院供奉。
至今,這些頂骨也依然存放于日本,這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也是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強有力證據。
1956年,中國與印度建交,為了彰顯兩國友誼,中國將現存的一塊玄奘頂骨安置在印度那爛陀寺。
這里是玄奘夢想開始的地方,如今重回這里,也算因果輪回,有始有終,既是他一生的寫照,也是兩國友誼的見證。
玄奘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雖然是一位僧人,但他也是一名杰出的探險家、翻譯家,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地理學家。
他燦爛的一生,以及圓寂后遺骨被多方供奉,都彰顯了后世人對玄奘功績的肯定。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