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是歷代中國(guó)散文總集。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編選,吳興祚審定。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xué)塾使用的文學(xué)讀本。“觀止”一詞表示“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zhǎng)期設(shè)館授徒,此書是為學(xué)生編的教材。除本書外,二吳還細(xì)著了《綱鑒易知錄》?!豆盼挠^止》由清代吳興祚審定并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yǎng)而裨后學(xué)”,當(dāng)時(shí)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xué)習(xí)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古文觀止》300年來(lái)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dú)樹一幟,魯迅先生評(píng)價(jià)《古文觀止》時(shí)認(rèn)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xué)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該書所選古文,以散文為主,兼收韻文、駢文。先秦選的最多的是《左傳》,漢代選得最多的是《史記》,唐宋時(shí)代選得最多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yáng)修、蘇軾的文章。照文體來(lái)看,該書選韻文十三篇,如《楚辭·卜居》,陶淵明《歸去來(lái)辭》,杜牧《阿房宮賦》等,這些作品都是“極聲貌而窮文”,工于描繪,描繪中雖用韻語(yǔ),但與詩(shī)不同,往往韻散結(jié)合,來(lái)加強(qiáng)聲情之美。散文則或記人或記事,有議論有寓言等等。該書選文豐富多彩,篇幅較短,語(yǔ)言精煉,便于誦讀,其中不少是傳誦千古的名篇。
選者以古文為正宗,也不排斥駢文收入4篇,在當(dāng)時(shí)是難能可貴的;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duì)初學(xué)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xí)慣,而是以時(shí)代為經(jīng),以作家為緯,值得肯定。
《古文觀止》是一部縱橫交美的好文選。言其縱,是因?yàn)榫幷甙礆v史的流程將一位位最優(yōu)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編錄,讀之如同漫步中國(guó)古代散文發(fā)展史的長(zhǎng)廊,沿波討源,因枝求葉,可以毫不費(fèi)力地體會(huì)到其中的脈絡(luò);言其橫,則是指《古文觀止》幾乎收存了我國(guó)古代文章的各種樣式和各類內(nèi)容。看到:先秦外交官的優(yōu)雅而婉轉(zhuǎn)的辭令如何完成了一場(chǎng)沒(méi)有硝煙的戰(zhàn)爭(zhēng),縱橫家們又是如何唇槍舌劍捭闔天下釋難解紛的;帝王求賢若渴,于是下詔,臣子滿腹良策,于是上表;魏晉名士蘭亭聚會(huì)了,王羲之把它記下來(lái);李敬業(yè)要討伐武則天了,駱賓王大書檄文;關(guān)心政治的,諸論紛出,了解民情的,各傳頻作;朋友要走了,有贈(zèng)序,從自然中歸來(lái),有游記;于是看到了蘇軾為韓愈作的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jì)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于是看到杜牧用文字還原的阿房宮;還有考試的論文,自薦的求職書;還有夢(mèng)想中的桃花源,酣醉后的醉翁亭;岳陽(yáng)樓上的憂患意識(shí),滕王閣中的書生意氣……一切都在這個(gè)世界中呈現(xiàn),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古文觀止》所選以散文為主,間有駢文辭賦,基本上均為歷代傳誦名篇,具有“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編者以“觀止”來(lái)冠名,恐怕確有當(dāng)初吳公子季札觀賞舞樂(lè)時(shí)那種由衷贊嘆溢于言表的心境。從這點(diǎn)來(lái)看,《古文觀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國(guó)歷代散文大觀,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發(fā)展歷程。
另一方面,《古文觀止》雖為當(dāng)時(shí)的蒙童和普通古文愛(ài)好者所選編,但一點(diǎn)也沒(méi)有媚俗的氣息,這些不朽的經(jīng)典中,蘊(yùn)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shí)、成熟的人生經(jīng)驗(yàn)、艱深的文章美學(xué),乃至博遠(yuǎn)的宇宙哲理。在中國(guó)浩淼的散文之海里,優(yōu)秀之作實(shí)在太多了,而《古文觀止》所選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讀來(lái)不高,學(xué)人讀來(lái)不低,很像家喻戶曉的《唐詩(shī)三百首》一樣,這兩部選集堪稱中國(guó)傳統(tǒng)文學(xué)通俗讀物的雙璧。
《古文觀止》所收以散文為主,兼取駢文。與《文選》以來(lái)的古文選本相比,它包括的時(shí)代既長(zhǎng),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體裁多樣,較少派別的偏見,可謂廣收博采,而又繁簡(jiǎn)適中。在編排上,全書按時(shí)代先后分為7個(gè)時(shí)期,每個(gè)時(shí)期都有重點(diǎn)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縱觀古文發(fā)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個(gè)作家的不同風(fēng)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簡(jiǎn)要的評(píng)注,輔助讀者理解文義,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選的文章多屬久經(jīng)傳誦的佳作,所以此書廣為流行至今。
《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fā)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guó)語(yǔ)》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zhàn)國(guó)策》14篇,韓愈文24篇;柳宗元文11篇,歐陽(yáng)修13篇,蘇軾文17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4篇……共222篇。篇幅長(zhǎng)短適中,每一篇選文也都非長(zhǎng)篇巨制,易于閱讀和理解,篇目和分卷比較勻稱,極宜普及和流行。
《古文觀止》是迄今為止對(duì)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寫作名篇較精的一本古文書。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瑯瑯上口的小短文從多個(gè)角度展現(xiàn)出中華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內(nèi)有清代之前文人名士比較有名的文章,和古人必須學(xué)的《四書五經(jīng)》、《禮記》、《左傳》等。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韓愈的《師說(shuō)》,范仲淹的《岳陽(yáng)樓記》等許多。能領(lǐng)略到他們的心里想法。這該書里知識(shí)容量很大,有歷史資料,古人文學(xué),詩(shī)畫評(píng)論,風(fēng)景介紹……愿智慧之光照亮千家萬(wàn)戶,同時(shí)也照亮千萬(wàn)顆希望知識(shí)的靈魂,使人類的精神空間更加明麗、生輝。《古文觀止》,智慧的光芒! 選篇能包羅歷代古文的精華,又能用注釋掃除誦讀、理解古文的攔路石,評(píng)論又能說(shuō)透文章做法之妙。這樣的讀本自然會(huì)受到初學(xué)者的歡迎,故吳興祚謂“以此正蒙養(yǎng)而裨后學(xué),厥功企淺鮮哉”(《序》)。當(dāng)然,《古文觀止》的選篇也有不足之處:為秦文選的多,子書一家未選;八代文選的太少,所選唐宋文過(guò)于集中于八家文,而南宋文全然不選,元文亦告闕如。明文雖選18篇,大半并非“觀止”之作。再者,藝術(shù)分析不乏卓見妙論,終難跳出起承轉(zhuǎn)合的窠臼。
《古文觀止》的長(zhǎng)處和短處,主要是由它的編選方法所帶來(lái)的;二吳稱書的編選方法為“集”或“匯而集之”。所謂“余兩人非瑚言選也,集焉云耳。集之奈何”?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讕略者詳之,繁者簡(jiǎn)之,散者合之,舛錯(cuò)者厘定之,差訛者校正之云爾。蓋諸選家各有精思深義以抉古人之奧,讀之者取此置彼用美者或遺,一概觀覽則勞于睹記,此余兩人所以匯而集之也(《例言》)。
編者又對(duì)選文作了精彩的評(píng)注,為的閱讀平添羽翼。有時(shí)從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進(jìn)行分析,如歐陽(yáng)修《醉翁亭記》評(píng)語(yǔ):“通篇共用二十個(gè)‘也’字,逐層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創(chuàng)調(diào)也?!睅拙湓捑蛯⑦@篇文章散中有駢的風(fēng)致描述出來(lái)了。有時(shí)評(píng)語(yǔ)從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記·屈原列傳》評(píng):“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婉雅凄愴,使人讀之,不禁唏噓欲絕。要之,窮愁著書,史公與屈子實(shí)有同心,宜其憂思唱嘆,低回不置云。”這段文字又將作者與傳記主人公心靈的共鳴之處一筆點(diǎn)透,道出其感人魅力所在。這一段段評(píng)語(yǔ)不僅有助讀作用,而其文字本身的清麗優(yōu)美流暢婉轉(zhuǎn)也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這種二重審美又使《古文觀止》增添了不少魅力。
評(píng)注則主要取自呂、樓、謝、唐、茅、金之說(shuō),而用樓、茅、金三家見解最多。多數(shù)評(píng)語(yǔ)是直接過(guò)錄,如《諫逐客書》、《送李愿歸盤谷序》、《送石洪處士序》等的總評(píng)即全抄自樓氏選本。有過(guò)錄部分文字以作評(píng)的,如《捕蛇者說(shuō)》、《愚溪詩(shī)序》總評(píng)一半文字取自樓氏選本。《進(jìn)學(xué)解》、《諱辯》、《祭十二郎文》總評(píng)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選本。《晏子不死君難》、《五帝本紀(jì)贊》、《吊古戰(zhàn)場(chǎng)文》、《留侯論》等文的總評(píng)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選本。有本于原評(píng)而略作發(fā)揮的,如《答任安書》、《報(bào)孫會(huì)宗書》、《種樹郭橐駝傳》、《豐樂(lè)亭記》、 《書洛陽(yáng)名園記后》、《諫院題名記》等文的總評(píng),就是對(duì)樓氏評(píng)語(yǔ)的發(fā)揮。《獲麟解》、《爭(zhēng)臣論》、《寄歐陽(yáng)舍人書》的總評(píng),就是對(duì)茅氏評(píng)語(yǔ)的發(fā)揮?!肚俺啾谫x》的總評(píng)是對(duì)金氏評(píng)語(yǔ)的改寫,《超然臺(tái)記》的總評(píng)是以唐順之評(píng)語(yǔ)為骨架。還有些評(píng)語(yǔ)是將諸家之說(shuō)糅為一體而出以己說(shuō),如《岳陽(yáng)樓記》、《讀孟嘗君傳》、《喜雨亭記》的總評(píng)即合用樓、金之論而言。這種擇優(yōu)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評(píng)點(diǎn)時(shí)用得更多。如《留侯論》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呂氏批語(yǔ),而“且其意不在書”下批“深人一層發(fā)議,此句及一篇之頭也”則取用金氏原批。二吳這樣“遍采名家舊注,參以己私”,是因?yàn)樗麄冋J(rèn)為“諸選各有妙解,頗多闕略,是當(dāng)取其所長(zhǎng)以補(bǔ)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其實(shí)還有一個(gè)重要原因,就是此書是為童子肄習(xí)用,無(wú)論選篇思想,評(píng)注內(nèi)容,都要力求“醇正”、“穩(wěn)妥”。尚新穎而不取怪異,務(wù)平實(shí)而忌走偏鋒。所以他們不選那些思想激進(jìn)或離經(jīng)叛道之文,對(duì)頗具思想特色、極富個(gè)性、充滿感情色彩的評(píng)語(yǔ)不加采錄,常用兼采眾家之長(zhǎng)和闡發(fā)原評(píng)的方法以求評(píng)解周全、穩(wěn)妥。這樣,便使《古文觀止》有可能吸納多種選本的種種優(yōu)點(diǎn),長(zhǎng)期受到古文愛(ài)好者的歡迎,以致魯迅論及選本對(duì)中國(guó)文學(xué)的影響時(shí),將它與《文選》并提,說(shuō):“以《古文觀止》和《文選》并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在文學(xué)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地不可輕視?!?nbsp;
《古文觀止》是作者以犀利的視角,在廣博的中華文海中擷采的最為絢麗、最有價(jià)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因而該書也是最為優(yōu)秀的古文選本。數(shù)百年來(lái),不僅讀書人對(duì)之耳熟能詳,一般群眾也是對(duì)之喜愛(ài)有加,流傳廣泛。盡管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使選文有濃重的理學(xué)色彩,但它的確為讀者搭建了一條最能領(lǐng)略古文精粹的捷徑,因此盛譽(yù)不衰也是必然。
篇次 | 篇目 | 出處 |
---|---|---|
一 | 鄭伯克段于鄢 | 《左傳》 |
二 | 周鄭交質(zhì) | 《左傳》 |
三 | 石碏諫寵州吁 | 《左傳》 |
四 | 臧僖伯諫觀魚 | 《左傳》 |
五 | 鄭莊公戒飭守臣 | 《左傳》 |
六 | 臧哀伯諫納郜鼎 | 《左傳》 |
七 | 季梁諫追楚師 | 《左傳》 |
八 | 曹劌論戰(zhàn) | 《左傳》 |
九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左傳》 |
十 | 宮之奇諫假道 | 《左傳》 |
十一 | 齊桓下拜受胙 | 《左傳》 |
十二 | 陰飴甥對(duì)秦伯 | 《左傳》 |
十三 | 子魚論戰(zhàn) | 《左傳》 |
十四 | 寺人披見文公 | 《左傳》 |
十五 | 介之推不言祿 | 《左傳》 |
十六 | 展喜犒師 | 《左傳》 |
十七 | 燭之武退秦師 | 《左傳》 |
十八 | 蹇叔哭師 | 《左傳》 |
篇次 | 篇目 | 出處 |
---|---|---|
一 | 鄭子家告趙宣子 | 《左傳》 |
二 | 王孫滿對(duì)楚子 | 《左傳》 |
三 | 齊國(guó)佐不辱命 | 《左傳》 |
四 | 楚歸晉知罃 | 《左傳》 |
五 | 呂相絕秦 | 《左傳》 |
六 | 駒支不屈于晉 | 《左傳》 |
七 | 祁奚請(qǐng)免叔向 | 《左傳》 |
八 | 子產(chǎn)告范宣子輕幣 | 《左傳》 |
九 | 晏子不死君難 | 《左傳》 |
十 | 季札觀周樂(lè) | 《左傳》 |
十一 | 子產(chǎn)壞晉館垣 | 《左傳》 |
十二 | 子產(chǎn)論尹何為邑 | 《左傳》 |
十三 | 子產(chǎn)卻楚逆女以兵 | 《左傳》 |
十四 | 子革對(duì)靈王 | 《左傳》 |
十五 | 子產(chǎn)論政寬猛 | 《左傳》 |
十六 | 吳許越成 | 《左傳》 |
篇次 | 篇目 | 出處 |
---|---|---|
一 | 祭公諫征犬戎 | 《國(guó)語(yǔ)》 |
二 | 召公諫厲王止謗 | 《國(guó)語(yǔ)》 |
三 | 襄王不許請(qǐng)隧 | 《國(guó)語(yǔ)》 |
四 | 單子知陳必亡 | 《國(guó)語(yǔ)》 |
五 | 展禽論祀爰居 | 《國(guó)語(yǔ)》 |
六 | 里革斷罟匡君 | 《國(guó)語(yǔ)》 |
七 | 敬姜論勞逸 | 《國(guó)語(yǔ)》 |
八 | 叔向賀貧 | 《國(guó)語(yǔ)》 |
九 | 王孫圉論楚寶 | 《國(guó)語(yǔ)》 |
十 | 諸稽郢行成于吳 | 《國(guó)語(yǔ)》 |
十一 | 申胥諫許越成 | 《國(guó)語(yǔ)》 |
十二 | 春王正月 | 《公羊傳》 |
十三 | 宋人及楚人平 | 《公羊傳》 |
十四 | 吳子使札來(lái)聘 | 《公羊傳》 |
十五 | 鄭伯克段于鄢 | 《谷梁傳》 |
十六 | 虞師晉師滅夏陽(yáng) | 《谷梁傳》 |
十七 | 晉獻(xiàn)公殺世子申生 | 《禮記·檀弓》 |
十八 | 曾子易簀 | 《禮記·檀弓》 |
十九 | 有子之言似夫子 | 《禮記·檀弓》 |
二十 | 公子重耳對(duì)秦客 | 《禮記·檀弓》 |
二十一 | 杜蕢揚(yáng)觶 | 《禮記·檀弓》 |
二十二 | 晉獻(xiàn)文子成室 | 《禮記·檀弓》 |
篇次 | 篇目 | 出處/作者 |
---|---|---|
一 | 蘇秦以連橫說(shuō)秦 | 《戰(zhàn)國(guó)策》 |
二 | 司馬錯(cuò)論伐蜀 | 《戰(zhàn)國(guó)策》 |
三 | 范雎說(shuō)秦王 | 《戰(zhàn)國(guó)策》 |
四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戰(zhàn)國(guó)策》 |
五 | 顏斶說(shuō)齊王 | 《戰(zhàn)國(guó)策》 |
六 | 馮諼客孟嘗君 | 《戰(zhàn)國(guó)策》 |
七 | 趙威后問(wèn)齊使 | 《戰(zhàn)國(guó)策》 |
八 | 莊辛論幸臣 | 《戰(zhàn)國(guó)策》 |
九 | 觸龍說(shuō)趙太后 | 《戰(zhàn)國(guó)策》 |
十 | 魯仲連義不帝秦 | 《戰(zhàn)國(guó)策》 |
十一 | 魯共公擇言 | 《戰(zhàn)國(guó)策》 |
十二 | 唐雎說(shuō)信陵君 | 《戰(zhàn)國(guó)策》 |
十三 | 唐雎不辱使命 | 《戰(zhàn)國(guó)策》 |
十四 | 樂(lè)毅報(bào)燕王書 | 《戰(zhàn)國(guó)策》 |
十五 | 諫逐客書 | 李斯 |
十六 | 卜居 | 屈原 |
十七 | 宋玉對(duì)楚王問(wèn) | 宋玉 |
篇次 | 篇目 | 出處/作者 |
---|---|---|
一 | 五帝本紀(jì)贊 | 《史記》 |
二 | 項(xiàng)羽本紀(jì)贊 | 《史記》 |
三 | 秦楚之際月表 | 《史記》 |
四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史記》 |
五 | 孔子世家贊 | 《史記》 |
六 | 外戚世家序 | 《史記》 |
七 | 伯夷列傳 | 《史記》 |
八 | 管晏列傳 | 《史記》 |
九 | 屈原列傳 | 《史記》 |
十 | 酷吏列傳序 | 《史記》 |
十一 | 游俠列傳序 | 《史記》 |
十二 | 滑稽列傳 | 《史記》 |
十三 | 貨殖列傳序 | 《史記》 |
十四 | 太史公自序 | 《史記》 |
十五 | 報(bào)任少卿書 | 司馬遷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
一 | 高帝求賢詔 | 漢高祖 |
二 | 文帝議佐百姓詔 | 漢文帝 |
三 |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 漢景帝 |
四 |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 漢武帝 |
五 | 過(guò)秦論上 | 賈誼 |
六 | 治安策 | 賈誼 |
七 | 論貴粟疏 | 晁錯(cuò) |
八 | 獄中上梁王書 | 鄒陽(yáng) |
九 | 上書諫獵 | 司馬相如 |
十 | 答蘇武書 | 李陵 |
十一 | 尚德緩刑書 | 路溫舒 |
十二 | 報(bào)孫會(huì)宗書 | 楊惲 |
十三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漢光武帝 |
十四 | 誡兄子嚴(yán)敦書 | 馬援 |
十五 | 前出師表 | 諸葛亮 |
十六 | 后出師表 | 諸葛亮 |
偏次 | 篇目 | 作者 |
---|---|---|
一 | 陳情表 | 李密 |
二 | 蘭亭集序 | 王羲之 |
三 | 歸去來(lái)兮辭 | 陶淵明 |
四 | 桃花源記 | 陶淵明 |
五 | 五柳先生傳 | 陶淵明 |
六 | 北山移文 | 孔稚珪 |
七 | 諫太宗十思疏 | 魏征 |
八 |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 駱賓王 |
九 | 滕王閣序 | 王勃 |
十 | 與韓荊州書 | 李白 |
十一 | 春夜宴桃李園序 | 李白 |
十二 | 吊古戰(zhàn)場(chǎng)文 | 李華 |
十三 | 陋室銘 | 劉禹錫 |
十四 | 阿房宮賦 | 杜牧 |
十五 | 原道 | 韓愈 |
十六 | 原毀 | 韓愈 |
十七 | 獲麟解 | 韓愈 |
十八 | 雜說(shuō)一(龍說(shuō)) | 韓愈 |
十九 | 雜說(shuō)四(馬說(shuō)) | 韓愈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
一 | 師說(shuō) | 韓愈 |
二 | 進(jìn)學(xué)解 | 韓愈 |
三 | 圬者王承福傳 | 韓愈 |
四 | 諱辯 | 韓愈 |
五 | 爭(zhēng)臣論 | 韓愈 |
六 | 后十九日復(fù)上宰相書 | 韓愈 |
七 | 后廿九日復(fù)上宰相書 | 韓愈 |
八 | 與于襄陽(yáng)書 | 韓愈 |
九 | 與陳給事書 | 韓愈 |
十 | 應(yīng)科目時(shí)與人書 | 韓愈 |
十一 | 送孟東野序 | 韓愈 |
十二 | 送李愿歸盤谷序 | 韓愈 |
十三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韓愈 |
十四 | 送楊少尹序 | 韓愈 |
十五 | 送石處士序 | 韓愈 |
十六 | 送溫處士赴河陽(yáng)軍序 | 韓愈 |
十七 | 祭十二郎文 | 韓愈 |
十八 | 祭鱷魚文 | 韓愈 |
十九 | 柳子厚墓志銘 | 韓愈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
一 | 駁復(fù)仇議 | 柳宗元 |
二 | 桐葉封弟辨 | 柳宗元 |
三 | 箕子碑 | 柳宗元 |
四 | 捕蛇者說(shuō) | 柳宗元 |
五 | 種樹郭橐駝傳 | 柳宗元 |
六 | 梓人傳 | 柳宗元 |
七 | 愚溪詩(shī)序 | 柳宗元 |
八 |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 柳宗元 |
九 | 鈷鉧潭西小丘記 | 柳宗元 |
十 | 小石城山記 | 柳宗元 |
十一 | 賀進(jìn)士王參元失火書 | 柳宗元 |
十二 | 待漏院記 | 王禹偁 |
十三 | 黃岡竹樓記 | 王禹偁 |
十四 | 書洛陽(yáng)名園記后 | 李格非 |
十五 | 嚴(yán)先生祠堂記 | 范仲淹 |
十六 | 岳陽(yáng)樓記 | 范仲淹 |
十七 | 諫院題名記 | 司馬光 |
十八 | 義田記 | 錢公輔 |
十九 | 袁州州學(xué)記 | 李覯 |
二十 | 朋黨論 | 歐陽(yáng)修 |
二十一 | 縱囚論 | 歐陽(yáng)修 |
二十二 | 釋秘演詩(shī)集序 | 歐陽(yáng)修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
一 | 梅圣俞詩(shī)集序 | 歐陽(yáng)修 |
二 | 送楊寘序 | 歐陽(yáng)修 |
三 | 五代史伶官傳序 | 歐陽(yáng)修 |
四 | 五代史宦者傳論 | 歐陽(yáng)修 |
五 | 相州晝錦堂記 | 歐陽(yáng)修 |
六 | 豐樂(lè)亭記 | 歐陽(yáng)修 |
七 | 醉翁亭記 | 歐陽(yáng)修 |
八 | 秋聲賦 | 歐陽(yáng)修 |
九 | 祭石曼卿文 | 歐陽(yáng)修 |
十 | 瀧岡阡表 | 歐陽(yáng)修 |
十一 | 管仲論 | 蘇洵 |
十二 | 辨奸論 | 蘇洵 |
十三 | 心術(shù) | 蘇洵 |
十四 | 張益州畫像記 | 蘇洵 |
十五 | 刑賞忠厚之至論 | 蘇軾 |
十六 | 范增論 | 蘇軾 |
十七 | 留侯論 | 蘇軾 |
十八 | 賈誼論 | 蘇軾 |
十九 | 晁錯(cuò)論 | 蘇軾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
一 | 上梅直講書 | 蘇軾 |
二 | 喜雨亭記 | 蘇軾 |
三 | 凌虛臺(tái)記 | 蘇軾 |
四 | 超然臺(tái)記 | 蘇軾 |
五 | 放鶴亭記 | 蘇軾 |
六 | 石鐘山記 | 蘇軾 |
七 | 潮州韓文公廟碑 | 蘇軾 |
八 |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jìn)御札子 | 蘇軾 |
九 | 前赤壁賦 | 蘇軾 |
十 | 后赤壁賦 | 蘇軾 |
十一 | 三槐堂銘 | 蘇軾 |
十二 | 方山子傳 | 蘇軾 |
十三 | 六國(guó)論 | 蘇轍 |
十四 | 上樞密韓太尉書 | 蘇轍 |
十五 | 黃州快哉亭記 | 蘇轍 |
十六 | 寄歐陽(yáng)舍人書 | 曾鞏 |
十七 | 贈(zèng)黎安二生序 | 曾鞏 |
十八 | 讀孟嘗君傳 | 王安石 |
十九 | 同學(xué)一首別子固 | 王安石 |
二十 | 游褒禪山記 | 王安石 |
二十一 |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 王安石 |
篇次 | 篇目 | 作者 |
---|---|---|
一 | 送天臺(tái)陳庭學(xué)序 | 宋濂 |
二 | 閱江樓記 | 宋濂 |
三 | 司馬季主論卜 | 劉基 |
四 | 賣柑者言 | 劉基 |
五 | 深慮論 | 方孝孺 |
六 | 豫讓論 | 方孝孺 |
七 | 親政篇 | 王鏊 |
八 | 尊經(jīng)閣記 | 王守仁 |
九 | 象祠記 | 王守仁 |
十 | 瘞旅文 | 王守仁 |
十一 | 信陵君救趙論 | 唐順之 |
十二 | 報(bào)劉一丈書 | 宗臣 |
十三 | 吳山圖記 | 歸有光 |
十四 | 滄浪亭記 | 歸有光 |
十五 | 青霞先生文集序 | 茅坤 |
十六 |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 王世貞 |
十七 | 徐文長(zhǎng)傳 | 袁宏道 |
十八 | 五人墓碑記 | 張溥 |
文言文經(jīng)典第一輯《古文觀止》目錄暨網(wǎng)址
第1篇《鄭伯克段于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606067&idx=1&sn=f41e9135ebbf27ee4b950ef8c9515ba3#rd
第2篇《周鄭交質(zhì)》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646722&idx=1&sn=7e040f0093ebee75a8ec6f3bd2e0108c#rd
第3篇《石碏諫寵州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678447&idx=1&sn=593a0f5f041ea7facf5b6dd5d47d08a0#rd
第4篇《臧僖伯諫觀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692011&idx=1&sn=12a02384ba335778cef4b231c70d4172#rd
第5篇《鄭莊公戒飭守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704905&idx=1&sn=bb5ef2d1b8fa75aebcc31f95d27e63a2#rd
第6篇《臧哀伯諫納郜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723760&idx=1&sn=bb9254bdef1d59c2cb947dea831f9dfe#rd
第7篇《季梁諫追楚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735345&idx=1&sn=e03cae727f1bb67170498e4bc90df8da#rd
第8篇《曹劌論戰(zhàn)》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745501&idx=1&sn=0fda2695e8bd6b6e1ba5c62b55ba4a4e#rd
第9篇《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767912&idx=1&sn=2b7fe212423b5c1a555786aa64149d05#rd
第10篇《宮之奇諫假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792684&idx=1&sn=db47d5e2124b07dd16cb9924d3173e58#rd
第11篇《齊桓下拜受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03220&idx=1&sn=5773cf781c1eb71614d0dc01b563535f#rd
第12篇《陰飴甥對(duì)秦伯》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19617&idx=1&sn=efe65a8c6eae6c9857a2dee84cabae3a#rd
第13篇《子魚論戰(zhàn)》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20969&idx=1&sn=5f5f62e7d2a16bdd58a90e779e6d4ac0#rd
第14篇《寺人披見文公》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21140&idx=1&sn=b296604a7c6c3bca16ff6806565d16f1#rd
第15篇《介之推不言祿》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21392&idx=1&sn=8623c4aeecbe06f2d00724a5c5f5ab0d#rd
第16篇《展喜犒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30932&idx=1&sn=724799df9b2e39b89e1b9f9e7fecc94a#rd
第17篇《燭之武退秦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31161&idx=1&sn=29e3c5c7b45a79e03dc20b805bfcb031#rd
第18篇《蹇叔哭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31831&idx=1&sn=26aa1b4104a148283d29e278ac039216#rd
第19篇《鄭子家告趙宣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55917&idx=1&sn=805900ebeeeeb685460edeeb021b7ba3#rd
第20篇《王孫滿對(duì)楚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56137&idx=1&sn=642e5914f0f535b1cfbb9319c7cb7de7#rd
第21篇《齊國(guó)佐不辱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75316&idx=1&sn=b17058dde93e39dfb25b152857ef0be7#rd
第22篇《楚歸晉知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895176&idx=1&sn=9eb58ef1f942564d5b8db2311492cdba#rd
第23篇《呂相絕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950331&idx=1&sn=c3790029d42c61589144b0347b8342ea#rd
第24篇《駒支不屈于晉》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975793&idx=1&sn=8a61ea42845e863b15b0dc0c1bb93ce3#rd
第25篇《祁奚請(qǐng)免叔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975884&idx=1&sn=3dc4d14b6be9e6480882b2e617383485#rd
第26篇《子產(chǎn)告范宣子輕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976089&idx=1&sn=f5094ba0ceb10611dd8bf045f297b824#rd
第27篇《晏子不死君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976181&idx=1&sn=f05937db97ab21e29bce1e45a85e5e8e#rd
第28篇《季札觀周樂(lè) / 季札觀樂(l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3991139&idx=1&sn=9b8190c2defdf2aada67119bec037576#rd
第29篇《子產(chǎn)壞晉館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004803&idx=1&sn=cd474676ea738c69ad2f78a1c116b07a#rd
第30篇《子產(chǎn)論尹何為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037405&idx=1&sn=a15fcc9e35925cbc9db0ca98da05dd7d#rd
第31篇《子產(chǎn)卻楚逆女以兵》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066209&idx=1&sn=b2728f78d49fcbc97751ae9e8318008c#rd
第32篇《子革對(duì)靈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066400&idx=1&sn=fee63bf199be9413be96b556ff6b42c0#rd
第33篇《子產(chǎn)論政寬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073134&idx=1&sn=7f78d6188891679472e65e852bf5d730#rd
第34篇《吳許越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073367&idx=1&sn=ab6b58417bbc1de2a987c69344d194d7#rd
第35篇《祭公諫征犬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081516&idx=1&sn=8429cd77824a955c17cfcf01aa6edc6d#rd
第36篇《召公諫厲王止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089959&idx=1&sn=2db47f16ba17e8b39b6e63dec6723abb#rd
第37篇《襄王不許請(qǐng)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71714&idx=1&sn=04f5667effbad7a6478cc264df38dff7#rd
第38篇《單子知陳必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71998&idx=1&sn=d790669da218795372de64176df108b3#rd
第39篇《展禽論祀爰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72391&idx=1&sn=76decdf76a4adf24d605c1dbe0915a8b#rd
第40篇《里革斷罟匡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72604&idx=1&sn=8bd171b3e313dd54b29c66a2096a2958#rd
第41篇《敬姜論勞逸》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88125&idx=1&sn=5bf14370097651bb3bb0d442062470f9#rd
第42篇《叔向賀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88298&idx=1&sn=9a44c5257d0ce4b94660370f40ee3b52#rd
第43篇《王孫圉論楚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88706&idx=1&sn=ff2277d50b84c150e6b998c6db34b410#rd
第44篇《諸稽郢行成于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93822&idx=1&sn=5f03f6a363a912fcf9fd96e76f1113c7#rd
第45篇《申胥諫許越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93881&idx=1&sn=9b29f108ab7981870d336dbedc6d08ab#rd
第46篇《春王正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93989&idx=1&sn=c3bd4696932ab795d5b462e782282e71#rd
第47篇《宋人及楚人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94098&idx=1&sn=20f809cd63df5bf6b48b74842c4eef49#rd
第48篇《吳子使札來(lái)聘》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94189&idx=1&sn=5f779b1eceb2b6090f5bbf1e4adfe138#rd
第49篇《鄭伯克段于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94388&idx=1&sn=7ae9caf80442537cd127ebcd6194d994#rd
第50篇《虞師晉師滅夏陽(yáng)》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195731&idx=1&sn=998e7f8a98318bdac083d4f6acb2cd94#rd
第51篇《晉獻(xiàn)公殺世子申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0379&idx=1&sn=dfc3a6b3bb667dd37891bdc7e68246c2#rd
第52篇《曾子易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0421&idx=1&sn=c92e090ee3a73102312b9f540ccc77ab#rd
第53篇《有子之言似夫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0497&idx=1&sn=177d39cc82486712ebbec8d505680d65#rd
第54篇《公子重耳對(duì)秦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0567&idx=1&sn=b2bfb623399e24c8b6c536b063951ecb#rd
第55篇《杜蕢揚(yáng)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0638&idx=1&sn=97ffaaea098ea4fdbeb8e00b55ac2ba5#rd
第56篇《晉獻(xiàn)文子成室》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0690&idx=1&sn=9f3319f7cb2a7a4586c68574d35d7121#rd
第57篇《蘇秦以連橫說(shuō)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7300&idx=1&sn=661ad9177ca379219d2e6e7f6cd1c07a#rd
第59篇《范雎說(shuō)秦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7429&idx=1&sn=236b924461d10a25a02085f1cfcedbdd#rd
第60篇《鄒忌諷齊王納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404217764&idx=1&sn=33a6f428fefcad66534d523bb17507c9#rd
第61篇《齊宣王見顏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089320&idx=1&sn=7e8d3cb3c2bb7f388883d3f749cfb58c#rd
第62篇《馮諼客孟嘗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169434&idx=1&sn=ed3f30c283b5d259d41ab480041bbff4#rd
第63篇《趙威后問(wèn)齊使》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218938&idx=1&sn=9cb1e85bfbec363d95fb88fc5f434ece#rd
第64篇《莊辛論幸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247447&idx=1&sn=499e8e5dfb32ee15ee630e3714ed5ec8#rd
第65篇《觸龍說(shuō)趙太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306029&idx=1&sn=1df7d6c8b7da687d7cc584f56281a4dd#rd
第66篇《魯仲連義不帝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338452&idx=1&sn=4f28d77a4575678280041d2c67960702#rd
第67篇《魯共公擇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372575&idx=1&sn=8a5d623335849ff21d5eec2226b989a7#rd
第68篇《唐雎說(shuō)信陵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398228&idx=1&sn=643f6f491cc2f0a2164bbb12954c67d7#rd
第69篇《唐雎不辱使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429304&idx=1&sn=cb09b8e71abbc3630e4e891513a329a5#rd
第70篇《樂(lè)毅報(bào)燕王書》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458010&idx=1&sn=989d1b355187a77e9314ddeff84b01a3#rd
第71篇《諫逐客書》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481695&idx=1&sn=5a2e128c51ae32cb24b61f2b28a179b5#rd
第72篇《楚辭·卜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507105&idx=1&sn=6a3cf21e87e9e7103645ba0b79f837d5#rd
第73篇《對(duì)楚王問(wèn)》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525793&idx=1&sn=b198a88c699dd3b571a0f9aaa61fa38f#rd
第74篇《五帝本紀(jì)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541547&idx=1&sn=006a0f0c3aa393a118f765f3613abef2#rd
第75篇《項(xiàng)羽本紀(jì)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562733&idx=1&sn=6242358d70ce7aa438458345c01dea38#rd
第76篇《秦楚之際月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894602&idx=1&sn=f4039f42462202f135ba9220353a9b17#rd
第77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2922916&idx=1&sn=1b59ade807bbaa2fe5e719e8728d3384#rd
第78篇《孔子世家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3017296&idx=1&sn=2ce9772e765e42b40c7df46e3b56259b#rd
第79篇《外戚世家序》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3039217&idx=1&sn=eb627a134cb280602bf3822b0f903b01#rd
第80篇《伯夷列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A2ODE0Mg==&mid=213122437&idx=1&sn=52e8f71d787070c3b434dfacee680633#r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