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煎藥器皿的選擇
煎藥器皿以砂鍋、搪瓷器為佳,不銹鋼、玻璃制品次之,忌用鐵鍋、銅鍋和鋁鍋。
二、加水浸泡
煎煮時請先去除外層塑料包裝袋(若外包裝為白色濾紙或紗布的不需去除包裝),后用冷水浸泡20-30分鐘左右,加水適量,浸末藥物表面2-3厘米即可;頭煎煎好后濾出藥液再加水煎二煎,二煎的加水量以超過藥渣表面1-2厘米為宜,如果是滋補(bǔ)的中藥,煎藥時間較長,可適當(dāng)增加用水量。
三、煎煮時間及煎煮方法
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中藥煮沸小火煎20分鐘,解表藥、芳香類藥不宜久煎,沸后小火煎10-15分鐘,滋補(bǔ)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煮30-40分鐘。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的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
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燉、另煎、烊化、調(diào)沖、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
1.先煎藥:先煎大多是礦物類、動物骨甲貝殼類,如龍骨、牡蠣等,取一份藥(需先煎藥)先煎20-30分鐘,再放其它(已浸泡)藥物一起煎。
2.后下藥:氣味芳香的藥物宜后下,就是在其他的藥物煎至將近結(jié)束時,再加入這類藥物(后下藥)攪幾下續(xù)煎3-5分鐘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揮發(fā),如薄荷、砂仁等。注意:這類藥,在煎煮前,必須另用其它器皿單獨(dú)浸泡,后下的時候連浸泡藥物的水和藥物一起放入煎煮。
3.包煎藥:粉末、黏性及伴有絨毛的藥物宜包煎,即先用紗布包好,再放入砂鍋中。例如旋覆花中有管毛,服用后吸附食管會引起嘔吐;枇杷葉含有絨毛,會導(dǎo)致過敏或刺激咽喉;車前子,顆粒細(xì)容易沉底糊鍋,均應(yīng)包煎。其它還包括秫米、灶心土、滑石等礦土類。
4.另燉或另煎:主要是貴重藥品,如人參、羚羊角、冬蟲夏草、鐵皮楓斗等,應(yīng)另外單獨(dú)燉或煎2-3小時,還可以放入陶碗中加水入籠屜蒸,以防止有效成分被吸附、丟失??蓡为?dú)服用,或并兌于其他藥液中服用,并且將原藥吃掉。
5.烊化或調(diào)沖:主要是膠質(zhì)、黏性大,又容易溶解的藥物,與其他藥物一起煎煮容易焦化應(yīng)該在溫水中慢慢攪拌或放入陶碗中加水入鍋中隔水煮,待融化后與煎好的藥液混合服用例如阿膠、龜板膠、鹿茸膠、虎骨膠、飴糖等。
6.泡服藥:有些用量少,有效成分容易溶出的藥物,可用少量開水或煮好的藥液浸泡,半小時后,去渣服用。如藏紅花、胖大海、番瀉葉等。
7.沖服藥(吞服藥):某些研成細(xì)粉或制成散制的藥物,需沖服。如珍珠、牛黃、朱砂、琥珀、硼砂、玄明粉、三七粉、羚羊角粉、川貝粉等,以及一些液體藥物,如竹瀝水、生姜汁藕汁,還有一些成藥,如紫雪散、蛇膽陳皮末、止咳糖漿等。通常用開水吞服,或沖入湯藥中同服。
8.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六、服法
般是每天服一劑,分開早晚二次服用,一般在飯后服用為宜備注:
1、煎藥時須經(jīng)常攪動,注意火候,防止藥物焦化或藥液溢出。
2、第一煎需加冷水,第二煎建議加熱水。
3、夏季天氣炎熱,煎煮后的藥液和藥渣應(yīng)注意冷藏,防止藥物變餿、影響藥效。
4、冷藏后的藥液必須加熱后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