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解析:異常凝血酶原(DCP),在肝癌的早期診斷、判斷腫瘤惡性程度、估計預后、預報復發(fā)等方面有較高臨床價。肝癌患者血清DCP升高的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顯示肝癌細胞過度產生凝血酶原前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還可能是因癌細胞中維生素K缺乏或(和)羧化酶缺陷造成凝血酶原N端谷氨酸羧化不完全而產生的,這也導致有不少醫(yī)生認為其與凝血相關。
目前認為DCP過度產生發(fā)生在轉錄后階段,其機制可能包括:①由于肝癌細胞異常攝取維生素K致使局部癌組織缺乏維生素K;②肝癌細胞過度產生凝血酶原前體;③肝癌細胞內γ-谷氨酸羧化酶活性降低;④肝癌細胞內氧化還原循環(huán)異常致維生素K利用降低。
有研究發(fā)現,DCP與AFP相比對肝細胞癌的診斷更敏感,因DCP特異性較高,且不與AFP相關,可在肝癌篩查中與AFP聯合檢測,使之在不降低特異性的基礎上提高對AFP陰性肝癌的敏感度,在鑒別影像學發(fā)現的大于3cm的肝臟腫瘤時可提高對惡性肝癌的陽性診斷率。研究表明DCP在鑒別肝細胞癌和良性肝病方面,約2/3的肝細胞癌患者DCP明顯升高,而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和慢性遷延性肝炎患者僅輕度升高,在肝細胞癌和良性肝病鑒別時更有價值。
近來有研究發(fā)現,肝癌周圍組織也產生DCP,但同時也發(fā)現,肝癌組織的DCP水平比非癌組織有顯著差異。同時,研究表明DCP陽性表達者的生存期低于陰性表達者。DCP對于HCC療效的評價、復發(fā)、預后的判斷都有重要價值,治療前DCP升高的HCC患者預后通常比DCP值低的患者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DCP在檢測時應注意檢測前假陽性的問題,如當出現肝細胞癌以外疾病或病理狀態(tài)時、正在服用維生素K拮抗劑、梗阻性黃疸或部分頭孢類抗生素應用中、酒精性肝功能障礙等情況時亦有DCP異常高值,因此,必須注意區(qū)分。另外,在維生素K藥物服用期間,幾乎所有的肝細胞癌患者均可使DCP的值正常,故不能作為腫瘤標志物使用。同時,研究發(fā)現DCP與多種肝癌標志物,如AFP、γ-谷氨酰胺轉移酶Ⅱ(GGTⅡ)、α-L巖藻糖苷酶(AFU)等的聯合檢測可有效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且無相關性。故在臨床工作中應根據實際需要選取合適的指標進行聯合檢查。
總之,目前對于肝癌的診斷仍以AFP為主,但因敏感性難以滿足臨床需要,對于AFP低濃度或陰性的患者及直徑小于2cm的小肝癌患者容易造成漏診,應用DCP等多種肝癌標志物的聯合檢測可以有效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提高肝癌的檢出率。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