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木
我青少年時期在農(nóng)村度過。鄉(xiāng)村是一個植物的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植物密切相關(guān):吃的是從地里收獲的糧食、尋來的野菜;穿的呢,是用自己種植的棉花紡織的粗布;房屋雖多是土坯所壘,檁梁與門窗盡管未免粗陋,也總是木制的。家里養(yǎng)些豬羊雞鴨,其所食是從地里拔來的野草。門墻之內(nèi)種植的是椿樹、槐樹,門外和屋后就是那片稀疏的棗林;繞過池塘,田野上的莊稼和雜草,在不同的季節(jié),變幻著膚色。金黃的麥田,碧綠的青紗帳,火紅的高粱,夏日場院里高大的麥秸垛,秋來原野上秫秸攢成的窩棚,都是我少年時代的見證。那些草木既養(yǎng)育了我,也愉悅了我,伴我度過了寂寞的年代。
如今的鄉(xiāng)間,耕作手段日見細密,化學除草劑已普遍使用,那些卑微物種的命運真的不能不令人擔憂了。譬如米布袋與老鴉瓣,譬如貓眼棵與地梢瓜,哪一個不是經(jīng)過億萬年的進化才形成的物種,卻不知道在哪一天就要永遠地消失了,至少在吾鄉(xiāng)那片土地上消失了。
——《東鄉(xiāng)草木記》
青島出版社
采采芣苢
車前草
《詩經(jīng)·周南·芣苢》中云:“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p>
詩中的芣苢,也就是車前草了。那時候,先民視車前草為野菜,經(jīng)常采摘,如高亨先生《詩經(jīng)今注》所說,“勞動人民用它做副食”。
在吾鄉(xiāng),車前是一種很常見的草。道路旁,溝壑邊,菜園里,田埂上,隨處有它的身影。不過,起初我們并不叫它車前草,卻喚作牛舌頭棵。它的葉子鋪地而生,從中心向四周輻射開去,圓而寬大,與牛舌頭或有某種相像。在當時,也曾覺得這個名字太土,有點叫不出口。后來在陸璣《詩疏》中看到這句話:“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心里好不快慰。幽州即今北京一帶,去吾鄉(xiāng)未遠,可見吾鄉(xiāng)父老口中的這個名字,至少在三國以前就已經(jīng)有了。
菁菁者莪
播娘蒿
在《詩經(jīng)》的時代,詩人們則稱它為“莪”?!缎⊙拧防镉袃善獙懙竭@種植物?!遁驾颊咻匪恼?,其中三章皆以“莪”起興,以生長繁茂的莪蒿來形容人才之盛?!掇ぽ芬黄獎t曰:“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由此可見它歷史的悠久,而作為審美對象,兩千多年前已經(jīng)進入古人的視野了。
雖然播娘蒿有雜草的性質(zhì),常與作物爭水爭肥,農(nóng)人們見了必除之而后快。但說實話,播娘蒿的形象并不惡,甚至還可以說有點秀美。如果是單株,它也能長得比較茁壯,然而更多時候它是叢生的,密密麻麻的,所以就顯得愈加纖細了。葉子的細密,使叢生的播娘蒿看上去像一片青霧,到了開花的時候,嫩黃的小花簇生于頂端,晚春的風里,輕輕搖曳,甚至有點油菜花的風致。
誰謂荼苦
苦苣菜
近來人們飽饜了甘肥,開始打起野味野蔬的主意,有聰明的人看出了其中的商機。于是,鄉(xiāng)野間的清蔬也開始步入大雅之堂。初次在餐桌上遇到這種東西,叩問名稱時,卻被叫作苦菜。后得潘富俊先生《詩經(jīng)植物圖鑒》,方知《唐風· 采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中的“苦”,與《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中的“荼”,所指苦菜,即是吾鄉(xiāng)之苣苣芽。
《谷風》里的話,講的是實情。兩千多年了,苣苣芽的滋味沒有變化,古今之人的舌上味蕾,也似乎大致相同。這可否算是一個奇跡?苣苣芽雖然被叫作苦菜,其實也只是微苦,更多的還是后面的涼脆和清香。
薄言采芑
苦菜
《詩經(jīng)·小雅·采芑》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标懎^疏云:“芑,菜,似苦菜也。莖青白色,摘其葉,白汁出。脆,可生食,亦可蒸為茹?!庇袑W者以為,此處之“芑”,即苦荬菜,亦即吾鄉(xiāng)之苦菜兒也。陸璣三國時人,以為可食,可見古之人是有食用苦菜兒的習慣的。
其甘如薺
薺菜
薺菜自古就已經(jīng)是有名的野蔬,大約屬于本土物種了?!对娊?jīng)·邶風·谷風》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在《詩經(jīng)》的時代,薺菜與藜、荼、薇等,早已受到廣泛重視,是重要蔬菜了。
東坡有《菜羹賦》,其序云:“東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乃為之賦。”東坡是個達觀的人,家貧難致“水陸之味”,就煮“易具而可常享”的苦薺。其法則是“投糝豆”而不加醋和醬,為的是得其“自然之味”。
北山有萊
灰菜
在很久以前,人們就發(fā)現(xiàn)了灰菜的食用價值,并且開始采食它了。
《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云:“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敝祆洹秱鳌吩疲骸叭R,草名。葉香可食也?!标懎^注云:“萊即藜也。”在《詩經(jīng)》的時代,灰菜和薇、薺、蒿等是人們經(jīng)常食用的蔬菜。到了唐代,王維《積雨輞川作》云:“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意思是蒸藜為菜,煮黍為飯,送給田里勞作的人吃??梢娛秤没也耍€是比較普遍的。
言刈其蔞
蔞蒿
《詩經(jīng)·周南》有《漢廣》一篇,其中有云:“翹翹錯楚,言刈其蔞?!标懎^《詩疏》以為,蔞即蔞蒿。
東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上句用互文手法,蔞蒿滿地蘆芽也滿地,蘆芽短蔞蒿也短。北方食用蔞蒿,以食葉為主,南方則同時食莖。南方多水,所以蔞蒿的莖是鮮綠的,比新提的蒜薹還要翠嫩。在常州的一家飯店里,我吃到過蔞蒿炒肉片,那種鮮嫩,在北方是無法想象的。
言采其裩
旋花
古代的黃河流域,旋花被叫作“裩”。這是先賢專門為它造出的文字。《詩·小雅》:“我行其野,言采其裩?!睙o論是“裩”,還是“旋花”,對于我,都是后來才知道的,當初我們都叫它“豬芽草”。
采薇之薇
野豌豆
有一次看到一部書,叫作《詩經(jīng)植物圖鑒》,此書介紹《詩經(jīng)》所涉及的植物135種,且配有彩色攝影圖片。一百多種植物之中,就包括《采薇》之“薇”,標題下注有小字,今名:野豌豆。
野豌豆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巢菜?!稏|坡詩集》卷二十二有《元修菜》一篇,所謂元修菜即是巢菜。詩前有小序云:“菜之美者,有吾鄉(xiāng)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見,當復云吾家菜耶?因謂之元修菜。余去鄉(xiāng)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元修適自蜀來,見余于黃,乃作是詩,使歸致其子,而種之東坡之下云。”
集于苞杞
枸杞
食用枸杞,在我國可謂很有歷史,而載之史籍者,亦是連篇累牘?!对娊?jīng)》中就曾屢次提及枸杞,如《小雅·杕杜》“陟彼南山,言采其杞”,又如《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載飛載止,集于苞杞”。陸璣疏曰:“杞,其樹如樗。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莖似莓子,秋熟正赤,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闭f枸杞其樹如樗,似不確當,但至少從三國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服食枸杞,卻是沒有疑義的了。
白茅包之
白茅
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白茅也總是正面形象,足見古之人對于白茅的印象也不錯。
《詩經(jīng)·召南·野有死麕》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蹦贻p的獵人獵獲了一頭野鹿,用白茅包起來,送給他心愛的姑娘,表示傾慕愛戀之意。用白茅包了禮物贈人,并不是這位獵手的發(fā)明,那個時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苞苴一詞,就是饋贈禮物的代稱。
蒹葭蒼蒼
蘆葦
蘆葦身材高挑,形象美好,每見到它優(yōu)雅的身影,都讓人禁不住怦然心動?!对娊?jīng)·秦風·蒹葭》狀寫蘆葦,那是其中最美的篇章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p>
白茅的根,那是經(jīng)常拿來吃的,蘆葦?shù)母?,《救荒本草》亦云“其根甘甜,亦可生咂食之”??墒牵灰月竦蒙睿圆灰椎?,所以不記得吃過了。但與茅針、竹筍并列的蘆葦?shù)哪垩?,我們是要拔下來吃的。那時候,我們叫它菇菇荻。趁人不注意,拔上半口袋菇菇荻,找個闃寂無人處,慢慢咀嚼一番,那可是挺滋潤的事。
蘇東坡《惠崇春江晚景》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币郧爸蛔⒁獾胶与嗯c蔞蒿,沒在意隨處可見的菇菇荻。東坡老饕,他一定琢磨出許多蘆芽的吃法,絕不是我們一般的生嚼。
綠竹猗猗
萹蓄
《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開頭就說:“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标P(guān)于“竹”,《爾雅》云:“竹,萹蓄也?!薄吨参锩麑崍D考》亦云:“淇奧之竹,古訓以為萹蓄?!碧K頌《本草圖經(jīng)》云:萹蓄“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jié)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李時珍則曰:“其葉似落帚葉而不尖,弱莖引蔓,促節(jié)。二月開細紅花,如蓼藍花,結(jié)細子。”李時珍畢竟細心如發(fā),一眼看出萹蓄與蓼藍屬于近親。
彼采艾兮
艾蒿
我國最早的典籍中,艾蒿一般稱作艾?!对娊?jīng)·采葛》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薄峨x騷》亦云:“何昔日之芳草兮,今值為此蕭艾也?”其中的艾,指的就是艾蒿。艾蒿還有許多別稱,如艾草、冰臺、醫(yī)草、艾蓬、香艾、蘄艾、灸草、黃草、艾絨、艾葉、蒿枝、艾青等。
當年我所看見的艾蒿,一般是栽種在井臺邊,或者庭院的籬笆墻內(nèi)。不過,不管長在什么地方,都不必擔心誰來折損。小孩子即使再頑劣,有時候甚至會糟蹋莊稼,卻很少對艾蒿下手。
食野之蒿
黃花蒿
《小雅·鹿鳴》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迸烁豢∠壬鳌对娊?jīng)植物圖鑒》,其中有云:“沈括《夢溪筆談》說:‘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黃色者即為黃花蒿,植株色綠帶黃色,氣味辛臭;青色者為青蒿,枝葉揉之極香。二者都是《詩經(jīng)》所言之蒿?!彼远N蒿草香與臭的分別,我仍然有些懷疑。香與臭,正如苦與甜,屬于同一連續(xù)譜,雖然大有分別,卻也不無關(guān)系,特別到了“極香”的程度,與臭也就相去不遠。
首如飛蓬
飛蓬
《衛(wèi)風·伯兮》,有句云:“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标P(guān)于飛蓬,老師的講授多依陸佃《埤雅》,意謂“蓬蒿屬,草之不理者也,其葉散生如蓬,末大于本,故遇風輒拔而旋”,“秋蓬惡于根本而美于枝葉,秋風一起,根且拔矣”(《說苑》)?!爆F(xiàn)在知道,所謂枯后根斷,只是訓詁學家的臆斷,并無事實依據(jù)。飛蓬的老莖半木質(zhì)化,在草本植物中已相當硬朗。我曾經(jīng)嘗試拔過成年飛蓬,感覺雖不及播娘蒿抓地之牢,也絕非風力所能折斷或拔下。
采采卷耳
蒼耳
一般認為,我國古代的典籍對于蒼耳的記載比較早?!吨苣稀ぞ矶罚骸安刹删矶?,不盈頃筐?!本矶?,即今之蒼耳,這種觀點一直延續(xù)下來,以為蒼耳不僅是藥材,且饑時可以果腹。
吾鄉(xiāng)人或也知道它名叫蒼耳,但言語間,大家還是叫它“驢刺撓兒棵”。在所有蒼耳別名中,唯“虱麻頭”一名,與“驢刺撓兒”用意相近,都是表達蒼耳子黏附于頭發(fā)上的感覺。“刺撓”為吾鄉(xiāng)方言,與“虱麻”二字之義頗為近似。吾鄉(xiāng)一帶,“驢”字每為罵人話,同時暗含巨大與強烈一類意思。蒼耳子周身帶刺,且刺皆有倒鉤,不小心粘在頭發(fā)上,是十分討厭的事。蒼耳之好玩兒,也多在于此。
芄蘭之支
蘿藦
《詩經(jīng)·衛(wèi)風》有一篇叫作《芄蘭》,全詩共二章:“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可見在《詩經(jīng)》的時代,至少在衛(wèi)地,蘿藦已經(jīng)是一種生長較為普遍的植物了。
維莠驕驕
狗尾草
可能從上古時代,莠草就已經(jīng)讓農(nóng)人感到痛苦無奈了。
孔子有言:“惡莠,恐其亂苗也?!薄对娊?jīng)·齊風·甫田》云:“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思遠人,勞心忉忉。無田甫田,維莠桀桀。無思遠人,勞心怛怛?!陛荨膀滘湣?、“桀桀”,不可一世的意態(tài),也真是夠氣人的了。
譚慶祿 著
青島出版社
此書共六輯,分為野蔬之什、野草之什、果蔬之什、樹木之什、作物之什等,收七十六篇文章,大部分篇章直接以草木名題,個別題中嵌以草木之名,涉及植物近百種,多是作者譚慶祿先生少年時在鄉(xiāng)間所見者?!皷|鄉(xiāng)”,代指作者的家鄉(xiāng),并非具體的地名,因其位于山東省臨清市東部,故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