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講幾乎是教師傳授學生的主要方式,講是教師天經(jīng)地義的“份內(nèi)活”。上課,對教師來說是講課,對學生來說就是聽課。講,成了教師發(fā)揮教的作用的獨一無二的“法寶”。 隨著課改的深入,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講卻成為眾矢之的。教師們也認識到,講明白了,并不等于學生聽明白了;聽明白了,也不意味學生真正掌握了。 于是,教師們紛紛準備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劃清界限,迅速作出轉型姿態(tài),特別是上課的形式,儼然一股“脫胎換骨”的架勢。討論、合作、自主等成了課堂教學的熱詞,課堂上只見學生談、讀、練、寫,他們活躍于前臺,教師則隱于學生的熱鬧之中。 從之前對講的過度迷信,到一邊倒地對講口誅筆伐。一些學校甚至規(guī)定教師講授不得超過10分鐘,曾以講吸引學生的名師們也都竭力控制了自己的嘴巴。于是,課堂也進入了空前的活躍和熱鬧,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 誠然,從講到不講,體現(xiàn)了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的重要轉變。但是冷靜思考下,總覺得這樣的課堂缺少了什么。表面的熱鬧過后,一些教師開始重新審視這氣氛熱烈的課堂。特別是對于高效課堂的提出,教師不得不重新考慮教學節(jié)奏和進度。隨著學習內(nèi)容的增加,為了快速,為了高效,教師們不得不又重新回歸到講。如火如荼的課改,好像是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而更多的教師卻無所適從,徘徊中搖擺不定――究竟是講,還是不講? 確實,過于迷信講的力量,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甚至于“滿堂灌”,是對學習自主權的剝奪,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極大的破壞,這正是傳統(tǒng)課堂最大的弊端。但是,講,也不是課堂教學避之不及的“洪水猛獸”。 講,即講授,就是陳述、解釋、說理。真正恰當?shù)闹v授,并不與“滿堂灌”“注入式”“填鴨式”劃等號。高效課堂重要的標志是學生有足夠的思維活動量,能有效地建構知識。 奧蘇貝爾根據(jù)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又根據(jù)學習的深度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新課程改革倡導發(fā)現(xiàn)學習和有意義的學習,但這與講授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講授并不都是接受學習或機械學習。只要教師講得精彩,講得恰到好處,學生在靜聽中內(nèi)心同樣能有積極的活動,教師的講同樣能會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樣能達到建構新知的目的。在聽的過程中,能進行一系列積極的思維活動,與已有的知識通聯(lián),構建新知,也未嘗不可。 在理科教學中,講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拿物理學科來說,物理現(xiàn)象需要描述;物理的概念、原理需要講解;演示與操作也得配以講解敘述;教材內(nèi)容材料需要講讀,等等。這些陳述性的知識,比如器材的介紹、物理知識在生產(chǎn)、生活與科技上的應用情況等,都可以通過講來達到教學目的。 講,可以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明白到明白,能使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達到高效。只不過,教師不能過多迷信講的作用,“滿堂灌”的講只能影響學生的能力發(fā)展。 一位有經(jīng)驗的教師,講的原則是:學生自己能弄懂的不講;書本有明確表述的知識不講;講了學生依然不會的不講。 說到底,講與不講并不是真正的問題,它們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這也不是課改的實質(zhì)問題。教學形式的回歸,要回人的發(fā)展需要上,回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回到三維目標的達成上。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w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