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的說法,就是根據(jù)姜的發(fā)散(走)與不發(fā)散(守)兩個方面所進行的簡要歸納。
姜是廚房中必備的調(diào)味品之一,也是中醫(yī)中藥古籍中記載的藥食同源品之一。
但是新鮮的姜與曬干后功效可大不一樣!在中藥界,新鮮的姜稱“生姜”,曬干后稱“干姜”。
曬干也是中醫(yī)“炮制”方法之一,炮制后用途會有所改變。
生姜和干姜雖然都是姜,雖是同一物品,卻作用不同,所以用錯不僅不能調(diào)理身體,很可能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害。
干姜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
生姜在栽培的過程中經(jīng)常培土,它的根莖有趨光性,就會長得又細又長,做生姜用比較好。
因為長得很快,內(nèi)在的一些成分積累不夠,所以曬干以后就是皺縮的,非常輕,不能做干姜來用。
生姜
在栽培的過程中,不培土,直接把根莖暴露在土表,它的根莖不再拼命的生長,使內(nèi)在的成分不斷地積累,曬干以后基本不皺縮,非常沉重,可以做為干姜來使用。
干姜
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
干姜的第一條功效是溫中散寒。本品辛散性熱,主入脾胃經(jīng),長于溫散中焦寒邪,具有健運脾胃的功能。
中醫(yī)認為脾胃虛寒是因為脾胃受到寒氣入侵或陰陽不足所引起的,腹部發(fā)冷疼痛同時伴有腹瀉嘔吐。
可把干姜單獨使用,也可和白術(shù)、黨參搭配在一起,能輔助治療脾胃虛寒,幫助調(diào)理脾胃。
所以凡是脾胃寒證,無論外寒內(nèi)侵還是陽氣不足的寒證皆宜選用,為溫暖中焦之主藥。
若胃寒嘔吐,常與半夏、吳茱萸等溫中降逆止嘔藥配伍;
若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飲食減少,嘔吐泄瀉,常與補氣健脾藥人參、白術(shù)等配伍。
干姜的第二條功效是回陽通脈。本品辛熱,入心、脾、腎經(jīng),有溫陽守中,回陽通脈的功效。
素體陽虛并且有在服中藥的朋友,對于附子這味中藥肯定不會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難讓人不注意到。
而說到它的經(jīng)典搭檔,自然不得不提“附子無姜不溫”的干姜了。
為什么會有“附子無姜不溫”這種說法呢?
一是單用干姜強度不夠;二是附子挽回陽氣比較緩慢;三是附子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前人在治療亡陽證的時候,常常配伍干姜。
附子和干姜配在一起,一是能夠降低附子的毒性,有解毒作用,二是增效,三是附子雖然回陽,但是相對于干姜來說,作用發(fā)揮的遲緩一點,兩者配伍之后就可以使藥力迅速而持久。
附子與干姜,歷來便是醫(y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yī)圣張仲景手里,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
張仲景的名方四逆湯,便是以附子和干姜作為最重要的藥物,附子和干姜也因此成為四逆湯的關(guān)鍵藥對。
二者搭配取其回陽救逆之功效,用于心腎陽虛寒厥證的治療。
回陽救逆四逆湯
那為何干姜的功效不是回陽救逆而是回陽通脈呢?
主要原因是干姜不能作用于腎,不能增強腎中陽氣,對于四肢逆冷沒有針對性,但是干姜可助心陽,增強心主血脈的作用,故稱回陽通脈。
干姜的第三條功效是溫肺化飲,本品辛熱入脾胃肺經(jīng),既能夠溫散肺中寒邪,以利肺之宣降;
而痰飲可化,又能夠溫運脾胃,以去濕濁,可絕生痰之源。
故常用于治療寒痰水飲迫肺所導(dǎo)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嗽或者是喘息者,多與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之細辛,五味,麻黃等配伍。
下面我們將干姜與生姜來做一比較:
鮮品是生姜,干品是干姜。
其鮮品生姜含有水分,氣重于味,辛散之力比較強,能夠散寒解表,并善于溫中降逆,為外感風(fēng)寒及胃寒嘔吐之常用藥。
干姜系生姜的宿根母姜干燥而成,水分全失,氣足味存,辛散之力減弱,長于溫中回陽,為脾陽衰微、吐利腹痛之要藥。
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的說法,就是根據(jù)姜的發(fā)散(走)與不發(fā)散(守)兩個方面所進行的簡要歸納。
最后我們將干姜與附子來做一比較:
兩者均可回陽救逆,溫中散寒,治療亡陽證、脾胃虛寒證。
其中附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為治亡陽證要藥;又可以補火助陽,治療各種陽虛證;(上可以助心陽以通脈,中可以補脾陽以健運,下可以助腎陽以益火,外固衛(wèi)陽以祛寒,尤其擅長溫腎陽)
散寒止痛又可以治療寒痹證。
干姜善溫暖脾胃,為脾胃寒證的要藥,回陽救逆力弱于附子。治療亡陽證有“附子無姜不熱”的說法;同時又可以溫肺化飲,用于治療寒飲喘咳證。
干姜竟然有這么多功效,是不是對它刮目相看了呢?
對了,干姜辛熱燥烈,所以有陰虛內(nèi)熱以及血熱妄行癥狀的朋友一定要慎用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