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類
70.白虎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藥同煎二次,
米熟湯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主治}
主證:身大熱,大汗出,大煩渴,口干舌燥,欲飲水,脈浮
滑或洪大,舌苔黃燥。
副證:譫語,或背微惡寒,腹?jié)M,或身重難以轉側,若為厥
熱,兼手足厥逆。
{臨證加減] .
1.白虎湯加味治療感冒發(fā)熱: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
銀花、連翹、桑葉、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荊芥、葛根、黃
芩、枳實、甘草。胃脘痛而嘔惡去桔梗,加厚樸、砂仁、陳皮、
炒萊菔子;氣津不足去黃芩,加太子參。每日l劑,水煎分3次
飯后1小時溫服。病重每日2劑,2小時服l次。4日為1個療
2.及白虎湯加味治療高熱:以銀花、連翹、知母、薄荷各
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許為基本方。上感
加荊芥、防風;扁桃體炎加元參、僵蠶、牛蒡子;支氣管炎加魚
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黃芩、浙貝母;高熱持
續(xù)不退或皮下出現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龍;熱盛神昏抽搐選加
鉤藤、石決明或紫雪丹、安宮牛黃丸(工粒沖服)。每日2劑,
水煎頓服,小兒及年老體弱者酌減。[福建中醫(yī)藥,1995。cs,:lo]
3.柴葛白虎湯治療外感高熱: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
9g,葛根、石膏各30g,銀花、黃芩各15g,秦艽、防風各12g。
每日2劑,分4次口服??诳噬跽呒犹旎ǚ?,咳嗽痰稠者加全瓜
蔞、川貝;大便干、舌苔黃厚干者加大黃;無汗惡寒甚者加麻
黃,去黃芩、知母。[江西中醫(yī)藥,1990,c3,:25] ]
4. 白虎湯加味治療大葉性肺炎:以白虎湯為主,加黃芩、
黃連、金銀花、連翹,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咳嗽胸痛加川貝
母、杏仁、郁金、橘絡;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煩熱加山
梔子、白茅根;體實加大黃;傷津加玄參、麥冬、天花粉、鮮石
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Cj:海中醫(yī)藥雜志,1957,c+,:2s,
5。加味白虎湯治療腦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為雙花30g,
連翹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魚腥草20g,桑
白皮15g,貝母15g,蒲公英15g,黃芩15g,杏仁lOg,粳米
20g。每日工劑,水煎服(或鼻飼)。便秘痰黃者加用川軍15g,
瓜蔞20g,芒硝lOg;昏迷加深者加用牛黃安宮丸,每日3丸
本方石膏大量含水硫酸鈣能抑制產熱、渴感等中樞;知母對多種
細菌有抑制作用,配以清熱解毒的雙花、連翹、蒲公英、黃芩、
魚腥草;復配以桑白皮、貝母、瓜蔞清泄痰熱以平喘,故對腦出
血合并肺炎有顯著療效。r中國醫(yī)藥學報,1997,t6,:8l
6. 白虎湯加減治療乙型腦炎:用白虎湯去粳米,加山藥、
銀花、連翹等。[中醫(yī)雜志,1958,c4,:2513 .
7.銀翹白虎合劑配合西藥治療乙型腦炎:用白虎湯去粳米,
加銀花、連翹、板藍根、鉤藤、僵蠶、地龍等清熱解毒,鎮(zhèn)驚熄
風藥為主,配合西藥治療重癥乙型腦炎獲良效。
8。白虎湯加減治療乙型腦炎的臨床應用:用白虎湯為主
或配合西醫(yī)搶救與一般支持療法,治愈率在80%一lOO%之間
大大地降低了本病公認的死亡率,提高了療效。并得出治療乙腦
的幾點經驗。 .
(1)中醫(yī)治乙腦有五忌,忌發(fā)汗、忌瀉下、忌利小便、忌辛
燥刺激、忌安眠鎮(zhèn)靜和冰袋冷敷。
(2)本病發(fā)病急驟,來勢兇猛,傳變迅速,發(fā)病季節(jié)也比較
集中,治療上應具有“疫證”的概念,其臨床表現很少單獨衛(wèi)分
證候,主癥高熱、昏迷、抽搐。而高熱一癥是造成后二者的主要
因素,故迅速退熱是決定病情預后的關鍵,主張一經確診,即投
大劑白虎湯加味治療。
(3)用石膏要早期足量,才收效好,同時必佐粳米或生山
藥.服藥后薄被保溫,令其微汗,以發(fā)散藥力。
(4)乙腦病人出現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脈搏不見或微弱的
時候,是“熱深厥亦深”,切勿當作寒證治,而妄用附片、干姜
等。得出“熱證變寒萬人無一”的經驗。 ’
(5)乙腦病人大多數具有白虎湯證,但少數病例不具白虎湯
證,如一見高熱、昏迷、抽搐而不見白虎證,即投白虎湯,以致
表邪遏郁;高熱持續(xù)不退,甚至遷延時日,產生不應有的后遺癥,
有濫用白虎湯而導致失敗的教訓,故認為要嚴格遵守吳鞠通確定
的白虎湯禁忌。[傷寒論湯證新編.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3:16z]
9.白虎湯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證屬中醫(yī)溫病
瘟疫的范疇,有“瘟疹”、 “疫斑”之稱,脈多浮數洪大、舌紅
絳,苔薄黃,黃膩等。以白虎湯加山梔子、元參、生地、丹皮、
連翹、雙花、板藍根、茯苓、鉤藤為主,并酌配以西藥支持療
法。[黑龍江中醫(yī)藥,1976,cl,:313
10.白虎湯加味在流行性出血熱發(fā)熱期的運用:由于流行性
出血熱在發(fā)熱期常有氣血兩燔的表現,在發(fā)熱后期又有低血壓休
克,少尿期的病理過程,故以白虎湯中加人丹參、益母草、大黃
炭、白茅根、銀花、連翹、板藍根等,治療發(fā)熱期患者.提示本
方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不僅療效好,而且可以促進跳期,縮短病
程.[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86,(4):19]
11。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認識:以白虎湯加銀
花、連翹、黃芩、丹皮、半夏、蘆根、白茅根、滑石而組成抗出
血熱工號,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多從發(fā)熱期直接進入少尿期
或多尿期,或從低血壓期直接進入恢復期的跳期現象,明顯縮短
了病程。[赤腳醫(yī)生雜志,1976,fl,.:29]
12.白虎湯加減治療眼科?。褐饕糜谕庹?,凡眼暴赤腫
痛,如火脹大頭,天行赤眼、陷翳,銀星玉粒,涌波翳等,均可
以白虎湯為主加減施治。在眼科應用本方時,多數病例不具白虎
湯“四大癥”。很多病例僅單具眼部癥狀,用藥則以舌象為主要
參考依據,其應用的原則,必須具備以下幾個主要體征。①眼部
癥狀:外障為主,局部紅腫淤滯較甚,刺激癥狀亦比較嚴重;②
舌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黃而燥;③脈象:滑數,洪數或洪大
有力;④其他體征:身體壯實,面色紅潤,鼻干灼熱,口唇干
燥,煩渴,喜冷飲。[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64,c4,:28]
13.白虎湯加減配合驗方治療糖尿?。河冒谆訙p配合驗
方用于治療糖尿病,藥用:生石膏30一120g,知母15g,玄參'
30g,生山藥30g,石斛15g,麥冬15g,天花粉15g,葦根30g,?
甘草6g,體質差可加黨參或太子參15g,煎成800~1000ml,徐
徐服之或分次服之。用本方治療糖尿病對多飲、多食、多尿癥較
顯著者效果好,對無明顯上述癥狀者,效果差。[河南中醫(yī)學院學攝
1980,(4):7] ,
14。本方加羚羊角、犀角,治溫熱病氣血兩燔,見高熱熏
渴,神昏譫語,抽搐者,名羚犀自虎場。[溫熱經緯] 一
15.本方加桂枝、治溫瘧,但熱無寒,骨節(jié)疼痛,時嘔者,
名桂枝白虎湯。 .
16.本方加蔥白、豆豉、細辛,治溫病內發(fā),風寒外束之j
證,名蔥豉白虎湯.[重訂通俗傷寒淪]
17.本方加大黃、芒硝,治溫毒發(fā)斑,煩熱錯語不得眠者,
名白虎承氣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18.本方加半夏、竹茹,去甘草、粳米,治白虎湯證兼見胃
氣上逆,心下痞悶者,名鎮(zhèn)逆白虎湯.[衷中參西錄]
19.本方加蒼術,治濕溫病,癥見多汗,身重,足冷者,名
白虎加蒼術湯。[活人書]
20.本方加犀角、元參,治溫熱發(fā)斑,名化斑湯。[溫病條辨]
21。本方加柴胡、黃芩、半夏,治暑嗽喘渴,名柴胡石膏
湯。[成方便讀]
22.本方去甘草、粳米,加熟地、麥冬、牛膝,治陰虛胃火
齒痛,名玉女煎。
71. 白虎加人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人參9g
上5味,以水2000ml,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200ml,
日3次。
(功效)清熱生津,益氣養(yǎng)陰。
(主治]
主證:白虎湯證而又煩渴,飲水不解,脈芤;中暑,身熱,
汗出,惡寒,口渴惡心,尿赤。
副證:或時時惡風,或舌燥而背微惡寒。
(臨證加減)
1.熱病汗下熱不退,其熱羈留于陽明經,兼有濕者加蒼術。
2。伏暑作寒熱未解,本方與五苓散同煎服。
3.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夏月小兒高熱多渴多尿綜合征:以熱、
渴、尿多為主要特征,多屬于陽明經熱。均獲良效。[傷寒論湯證新
編。
4.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妊娠尿崩癥,取得滿意療效。[廣東
5.白虎加人參湯加減治療糖尿?。河蒙?、忍冬藤各30g,
北沙參、生地各20g,知母、玄參各15g,玉竹、蒼術各lOg,黃
柏6g。共焙干研極細末,水泛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每日3次口服,30日為工個療程。[河南中醫(yī),1994,c5,,266]
6.白虎加人參湯合大承氣湯加減治療乙型腦炎:乙型腦炎
見高熱日久不退,口渴極,舌燥便秘,胸煩郁悶。治用白虎人參
湯合大承氣湯加減,常獲滿意療效。[天津醫(yī)藥雜志,1963,tll,:718]
7.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老年口腔干燥癥:根據舌質及舌苔辨
別虛實、表里、寒熱等證,探討與治療效果的相關性。結果,服
用白虎加人參湯后第2周出現治療效果(顯效及有效例),并持
續(xù)于整個治療過程中。獲效病例達半數以上.表明白虎加人參湯
用老年口腔干燥癥有效。癥狀改善者多為實證患者,認為白虎加
人參湯更適用于該證患者。[日本東洋醫(yī)學雜志,1993,cs,:91]
8. 白虎加人參湯治療精神病治療藥致口渴:治療用白虎加
人參湯提取劑2.Og,工日3次飯前或餐間服用,共8周,原則上
治療中仍使用精神病治療藥。療效判定參考自覺癥狀及用藥前,
用藥后4周和8周情況進行評價。[新藥秈臨床,1990,《8,:124-]
9。本方去粳米,加羌活、升麻、葛根、白芍、黃芩、黃連、
生地、生姜,治時疫大熱,名清熱解毒湯。[張氏醫(yī)通]
1o.本方去粳米、知母,加天花粉、葛根、防風,治風溫大
熱而渴者,名瓜蔞葛根湯。[張氏醫(yī)通]
11.本方去粳米,加生甘草、蘭香、防風、桔梗、連翹、半
夏、白豆蔻,治中消能食而瘦,大渴便秘者,名蘭香飲子。[張氏
醫(yī)通]
72.竹葉石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竹葉lOg 生石膏30g 法半夏9g
麥冬18g 人參6g 炙甘草6g 粳米15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下粳米,煮
成湯去米,分3次溫服,每次200ml。
(功效)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
(主治]
主證:體虛發(fā)熱汗多,心煩,少氣,口干喜飲,氣逆欲吐,
舌干少津,脈虛數。
副證:或咽干咳嗽,苔黃少津。
(臨證加減)
1.竹葉石膏湯治療余熱未盡:竹葉石膏湯可用于治療熱病
后期余熱未了,煉津耗氣者。如乙型腦炎等恢復期,小兒中毒性
消化不良脫水等癥;腦震蕩癥見頭痛欲裂,煩亂不堪,少眠或不
寐,或昏冒,溲赤便結等表現。[福建中醫(yī)藥,1966,f2,:29]
2.竹葉石膏湯治療小兒消渴?。盒合什《喟l(fā)生于夏秋
季節(jié),以熱盛、口渴、尿多為臨床特征,大異于糖尿病、尿崩
癥。由于原因不明,病名也極不統(tǒng)一,如夏月小兒高熱、多渴、
多尿綜合征、夏季熱、陽明經熱等,都屬同一疾患。用白虎湯類
努皆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中醫(yī)雜志,1959,c6,:43]
3.竹葉石膏湯加味治療紅斑狼瘡: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拳方加黃連、石斛等。皆僅服十余劑而諸癥緩解,痊愈出院。
4.竹葉石膏湯治療乙腦:用竹葉石膏湯治療重型乙腦后期
癥狀,獲得滿意療效。
5.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麻疹合并肺炎:以竹葉石膏湯為基
本方.咳重者加黃芩、枇杷葉;午后發(fā)熱重者加銀柴胡、青蒿;
咽喉痛者加元參、赤芍;氣虛自汗者加黃芪、牡蠣等。
6.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牙痛:本方含生石膏40g,竹葉
15g,知母、山梔子、升麻各12g,玄參10g。上藥浸泡30分鐘,
加糯米20g,煎至米熟為度。每日1劑,煎2次,藥液混合,飯
前溫服。療程3—6日。
7.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癌性發(fā)熱:藥用竹葉12g,生石膏、
太子參(代人參)各30g,麥冬、淮山藥(代粳米)各15g,甘
草6g。每日工劑,水煎服。
8.本方加黑玄參、連翹、光杏仁、金銀花治登革熱。
9。本方去粳米加白芨、青黛治頑固性口腔潰瘍。
10。本方加減石膏、蒲公英、麥冬、白花蛇舌草、生曬參、
甘草、生地、雙花、淡竹葉、桃仁治痤瘡。
11.肺胃俱熱,津液不足者,加桔梗、百合、杏仁、貝母。
干嘔噫氣者,加枳實、竹茹、厚樸、陳皮,并增加半夏用量。
12.虛弱消瘦,胃陰不足者,加沙參、玉竹、并增加人參、
麥冬用量。
13.低熱留戀不已,午后加重,兼見面紅目赤,頭暈頭痛,
心煩失眠,口干喜飲,得涼則舒,舌紅苔薄黃,脈細數,竹茹用
量在12~30g,加貝母、桔梗。
14。夏月中暍癥,舌燥苔生刺,煩渴,板齒燥,譫語,本方
加白術、陳皮、扁豆、茯苓、白芍、山梔子、香薷。為龔氏人參
白虎湯,如腹痛嘔吐瀉下,脾胃虛寒之人禁用石膏。
15.妊娠時疫五六日,不汗出,口渴,狂言,嘔逆者,加秦
艽、柴胡、前胡、赤茯苓、黃芩,葛根;發(fā)斑伴有虛,酌加犀
角,升麻,山梔子。
16.本方治天行表里虛煩不可攻者,名竹葉湯。
17.本方加熱附子三五分。治上熱下寒,名既濟湯。、
18,同名異方:竹葉,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治
胃實火盛作渴,名竹葉石膏湯。[醫(yī)方集解]
承氣湯類
73.調胃承氣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大黃12g 炙甘草6g 芒硝15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渣,再下芒硝,文火
微沸。
服法:按宋版原文,本方服法有二。
一為太陽篇第29條,“少少溫服之”用于溫藥復陽后,致胃
熱譫語之證;
二為陽明篇第207條“溫頓服之”用于陽明實熱之證(腹
脹,便秘,心煩,蒸蒸發(fā)熱等),取其瀉熱和胃.
此者,說明因證立法辨證論治之妙。臨證宜隨機用之。
(功效)瀉熱和胃,潤燥軟堅。
. (主治)
主證:不惡寒但熱,蒸蒸發(fā)熱,汗出心煩,腹脹滿,不大
便,苔黃。
副證:或譫語,或口渴,脈或滑或平。
(臨證加減)
1.糖尿病:尿糖陽性,證屬陽明里實者,本方加黃芩、知
母、天花粉、白僵蠶、天冬、生地、牛膝、石膏,有良效。
2.急性胰腺炎(急性發(fā)作期間):本方加龍膽草、黃連、藿
香、木香、敗醬草、枳實、竹茹、陳皮、元胡,可緩解急性期
癥狀。
3.調胃承氣湯加減治療急性胰腺炎:本方加柴胡、龍膽草、
敗醬草等,克服了西醫(yī)單純強調“靜”字。用本方進行中西醫(yī)結
合治療,以“通”字著眼,疏通消化道,消除瘀積,恢復消化功
能,貫穿著一個“動”的過程。[貴陽醫(yī)學院.科研資料匯編,1973]
4.調胃承氣湯治療急性胰腺炎:以調胃承氣湯去甘草用粉
劑為主治療。用藥后癥狀平均緩解時間為2。36天;尿淀粉酶平
均恢復正常時間為3.25天;發(fā)熱者平均退熱時間為3.5天。[上
海中醫(yī)藥雜志,1980,(27):15]
5.調胃承氣湯加減治療膽結石下移性腸梗阻:因“總攻”
膽結石下移形成腸梗阻,用調胃承氣湯加萊菔子、木香降氣通
下,服藥2次,得快利3次,排出大型結石(4cmX5cmX5cm)
2個。臍周陣痛,腹脹,便秘,嘔吐等癥狀霍然消失。[湖南醫(yī)藥雜
志,1978,(3):34]
6.用調胃承氣湯加玄參而成瀉熱湯為主治療成人肺炎,一
般能于24—72小時內退熱.[中醫(yī)雜志,1980,c4,:274]
7.以調胃承氣湯去甘草制成藥袋外用治療癰腫有良效。[遼
寧中醫(yī)雜志,1991,(3):36]
8.調胃承氣湯中大黃芒硝的臨床應用:于流行性出血熱重
癥,均綜合對癥治療。本組用大劑量速尿(每次 200mg)效不
佳后,改用大黃30g,水煎200ml左右,沖化芒硝15g。每日2
次,口服或灌腸,用3—4劑。對照組工4例,繼用大劑量速尿。
結果:兩組分別治愈30(85。7%)、8(57.1X)例,療效比較
有顯著性差異0.025<P<0.05。[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1994,c9,:343
9.本方加石膏、知母、陳倉米,治陽明經腑同病,名白虎
承氣湯。[通俗傷寒論]
10.本方去甘草,加生地、赤芍、黃連、黃柏,治陽明溫
病,小便赤痛,大便秘結,時時煩渴,名導赤承氣湯。
11.本方去甘草,加檳榔、桃仁、郁李仁、木香,治婦人熱
實,大便不通,心腹脹痛,手不得近,心胸煩悶,六脈沉滑而實
者,名通神散。[婦人大全良方]
12.本方加梔子、黃芩、薄荷、連翹為粗末(亦可制湯劑),
治上、中二焦熱邪熾盛,心胸肺胃受灼,出現煩躁口渴,面赤唇
焦,口舌生瘡,胸脯煩熱,或咽痛吐、衄血,便秘尿赤,舌紅,
苔黃干,脈滑數等,名涼膈散。[和劑局方]
13.本方加四物湯,治血虛里熱,大便秘結;或婦人經血不
通,腹脹作痛,名玉燭散。[醫(yī)宗金鑒]
14.本方去甘草加玄參、麥門冬、生地,治陽明溫病,熱結
陰虧,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名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74.小承氣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大黃(酒洗)12g 炙厚樸6g 炙
枳實9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240ml,去渣,分二次溫服。
此方煎服法,不同于大承氣湯,乃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分
溫二服,初服更衣后(大便已暢)勿服,即“若一服譫語止者,
更莫服”亦即中病即止之意,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
且遠于大黃之銳矣。故稱為微和之劑。
(功效)宣氣除滯,清熱通便。
(主治)
主證:潮熱,汗出,腹脹滿,大便硬,舌紅苔干黃,脈
滑疾。
副證:神昏譫語,或腹痛拒按,或熱結旁流下利。
(臨證加減)
1.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及厚樸大黃湯之比較:小承氣湯
與《金匱要略》腹?jié)M篇厚樸三物湯;痰飲篇厚樸大黃湯藥味相
同,劑量頗異,故治療三種不同之病證,臨證宜互當慮之。小承
氣以大黃為君,蕩滌胃腸而去燥屎;厚樸為臣,行氣散滿;枳實
為使,破氣導滯,不令大泄,以微和胃氣,更衣者,腸胃調和之
象,故得和即止?!督饏T要略》腹?jié)M篇:“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
主之”。厚樸三物湯由厚樸24g,大黃12g,枳實15g組成,以厚
樸行氣散滿為君,大黃蕩滌腸胃為臣,取其下行為峻,走而不
守;枳實破氣為使,所以不減大黃之量(指與小承氣量同)者,
以其行氣必先通利腸胃,腸胃通則腑氣亦通,通則不痛矣,利則
為通之象?!督饏T要略》痰飲篇云:“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
之。”厚樸大黃湯由厚樸15g,大黃18g,枳實12g組成,以厚樸
行氣散滿為君,大黃蕩滌腸胃以行水亦為君,枳實破氣行使,功
在順氣行水,以衰其勢。綜合三方名義。小承氣湯重在泄熱通便
除燥屎;厚樸三物湯重在行氣消脹除腹?jié)M;厚樸大黃湯重在順氣
開胸泄水飲。三者輕重不同,毫厘不爽。張仲景治病不必奇品異
方,而投之即效者,原因在此矣.
2。小承氣湯加減治療腸梗阻:以小承氣湯加減治療粘連性
腸梗阻,大多數患者在服藥1-3劑后,大量排氣便而愈。[上海中
醫(yī)雜志,1980,(4),34]
3。小承氣湯加味治療慢性胃炎。列舉選用大黃指征:①胃
中灼熱、灼痛,或嘈雜;②口干咽燥喜飲;③大便干結或秘結不
暢;④伴有胃熱上沖所致之牙痛,⑤胃脘脹滿疼痛,經用和胃理
氣藥未效;⑥伴脅肋脹痛,經用和胃理氣藥未效。大黃用量6—
12g。[湖北中醫(yī)雜志,1988,(6)。s)
4。小承氣湯酌加甘草治療病毒性肝炎。本方加甘草治療。
[云南醫(yī)藥,1982,(2)。102]
5.小承氣湯治療壞死性腸炎致麻痹性腸梗阻阻:藥用大黃
120g,厚樸、枳實各60g。水煎后用紗布包好,置腹部熱敷,每
日十余次。按順時針方向變換熱敷位置,直至排氣或排便.禁
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等綜合治
療。[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2,《5,;304]
6.小承氣湯加減降轉氨酶(病毒性肝炎):基本方為枳實、
厚樸各12g,瓜蔞仁15g,大黃、五味子各lOg。熱重于濕加茵
陳、山梔、虎杖、敗醬草;濕重于熱加郁金、蒼術、滑石;肝郁
脅痛加柴胡、丹參、延胡索、白芍;陰虛加沙參、麥冬、生地.
每日l劑,水煎服,1個月為工個療程,并用參麥飲善后.[中西
醫(yī)結合肝病雜志,1995,(5);29]
7.小承氣湯作腸道清潔劑之研究:以服用本方及常規(guī)清潔
灌腸,提示小承氣湯作腸道清潔劑的效果良好。[中華放射學雜志,
1980,(3):194]
8.本方加知母、當歸、芍藥、生地。治溫病數下亡陰,里
證仍在,并見熱渴者,名承氣養(yǎng)營湯。
9.本方加羌活.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xù)命湯隨
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本方導之,名三土蛀乃。r活法機要l
10。本方加黃連、半夏、瓜蔞。治消渴病三焦俱急,大熱大
渴,舌燥,脈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黃,痰涎壅盛,名承氣合小陷
胸湯。[溫病條辨]
11.本方改為丸劑,治腹中之宿食,陰莖之熱,名三化丸。
[幼科發(fā)揮]
75.大承氣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大黃(酒洗)12g 炙厚樸15g
枳實9g 芒硝9g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煮厚樸、枳實,取1000ml,去
滓;下大黃,以瀉熱結;最后人芒硝,以軟堅化燥。從而達到蕩
滌腸胃,推陳出新之目的。因大黃煎煮過久,會減少瀉下之功。
“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緩,張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
犬黃繼通地道,而后枳、樸除其痞滿?!盵柯韻伯]
大黃酒洗者,味苦寒,性本泄降,善于下行,專瀉腸胃之
熱、積滿、瘀血復陰邪。“若使病在上脘..誤用人黃..反致
熱結不消,危害不淺?!北痉阶C為陽明腑實,以痞、滿、燥、實
堅為主證,邪熱上擾,氣滯不暢,則致痞滿;邪熱在下,耗傷津
液,則致燥實。大黃浸,既走上也能行下,配伍枳實、厚樸,驅
上焦邪熱于下,又寬中行氣,消痞散滿。
(功能)峻下熱結。
(主治)
主證:潮熱,汗出,不惡寒,大便硬而難,腹脹滿硬,腹痛
或繞臍痛、拒按,舌苔干黃或焦燥起刺,脈沉遲或遲而滑或沉實
有力。
副證:常伴有精神癥狀,如煩躁,心中懊儂,譫語,獨語如
見鬼狀,重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或目中不了了,睛
不和;或伴汗出,如汗出不止,手足讖然汗出;或身微熱或煩
熱;或熱結旁流,自利清水,色純青;或腹?jié)M而喘、眩冒。
(臨證加減)
1.大承氣湯的臨床應用:陽明熱結的可下癥狀如下:①熱
型:單惡熱,不惡寒,日晡熱盛,或大熱,或潮熱。②面目:面
赤目赤,齒垢,唇焦紅。③口渴:口燥舌干,喜冷飲,大渴。④
胸腹:胸痞,腹脹痛滿堅,拒按,或腹部灼熱。⑤神志:神昏,
或不清,煩躁。⑥語聲:譫語,語聲重濁,呼吸俱粗。⑦肢體:
汗出或肢厥。⑧小便:黃赤或澀少。⑨大便:大便不通,或純利
清水,瀉利不爽,大便熱臭,肛門熱痛。⑩脈象:滑數,沉數有
力,沉伏。⑩舌象: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或焦黃色如沉香,
甚至起芒刺;或干燥如黃土之黃;或苔中有裂紋,舌質干澀蒼
老;或老黃,或灰黃而干;或色黑焦裂。[江蘇中醫(yī),1963,fl,:32]
2.大承氣湯治療急性腸梗阻:將張仲景大承氣湯(原方)
改成“沖劑”(一般醫(yī)院均可做到),用于治療急腹癥,特別是各
種急性腸梗阻,各種腹部手術后的通便調氣,療效顯著,確有藥
到病除之功。 ’
(1)配制方法:①藥用生大黃1200g,芒硝750g,枳實、厚
樸各900g。②將大黃研粗粉,用60%乙醇按滲漉法,浸漬24小
時后,以每分鐘1一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3000ml,
繼續(xù)加乙醇浸漉,使有效成分提完,即得60%乙醇的滲漉液,
備用。③將枳實、厚樸加水煎熬2次,第一次煮沸2小時,第二
次煮沸1.5小時,合并二次藥液,過濾,濾液濃縮至稠膏狀,加
3倍量95%乙醇,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合并大黃滲漉液,
減壓回收乙醇,濃縮液再改用水浴濃縮至稠膏狀。④將芒硝研
碎,過80目篩,備用。⑤將芒硝粉和適量的白糊精、白糖粉與
上述濃縮液攪拌混勻,過10目篩網制成濕顆粒,干燥,整粒,
分裝100袋即得。
(2)功用主治:峻下熱結。適用于急性腸梗阻,急性膽囊
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癥見便秘,苔黃,脈實及某些
熱性病見陽明腑實之證,皆可酌用。用法:每次一袋,術后通便
用量減半,開水沖服。灌腸每次工一2袋。[中藥通報,1984,f3,:Zf]
3.大承氣湯治療術后腸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人院后行胃腸
減壓、補液、糾正酸堿失衡;豆油或大承氣湯每次50一lOOml
-服;阿托品0。5mg肌注:針刺足三里、三陰交、中脘、天樞
等穴;并用溫水或1、2、3液灌腸;系統(tǒng)攻下3次無效行手術。
術后8小時開始從胃管注入加減復方大承氣湯液。藥用川厚樸、
枳實、桃仁、赤芍、白芍、炒萊菔子、大腹皮、生大黃、芒硝。
適用于腸腑熱結證。因寒所致者加焦白術、木香;梗阻因結核加
全蝎、馬鞭草;體弱輕者去芒硝,加番瀉葉。每次60ml,6小
時1次,藥液溫度40---45。C,灌藥后胃管鉗閉1小時。每日排
便1—3次為宜,>4次/日可減少藥量(P<0。01)。L新中醫(yī),1990,
傅),一26]
4。大承氣湯治療蛔蟲性腸梗阻:用大承氣湯加驅蛔靈(先
后服藥),收到較好效果。[新醫(yī)藥學雜志,1978,cl,:28]
5.大承氣湯加硫酸鋇治療腸梗阻及反射性腸脹氣:用大承
氣湯加入硫酸鋇,配制成鋇劑大承氣湯,收到一定效果。并認為
棚療的同時,能進一步明確診斷,有助于確定下一步治療方
粟。[中華醫(yī)學雜志,1978,(58):120]
6.大承氣湯治療腸梗阻的禁忌證:有下列情況即應考慮為
絞窄性腸梗阻暨本方治療禁忌證:①腹痛發(fā)作急驟、劇烈,呈持
續(xù)性疼痛,陣發(fā)性絞痛;②嘔吐出現早且頻繁;③早期出現全身
性變化,如脈率增加,體溫上升,白細胞計數增高,或早期即有
休克傾向;④腹膜炎刺激征或有固定局限的壓痛和反跳痛;⑤腹
部有局限性隆起或可能觸及孤立脹大的腸絆;⑥嘔吐物為血陸或
肛門排出血性液體。[吉林中醫(yī)藥,1990:c3,;45]
7.大承氣湯加減治療胃石癥:藥用川軍、芒硝、枳實、厚
樸。嘔吐重加半夏,腹痛明顯者加白芍、元胡。每日Jl~4,蘇打3
次,每次0。5g。[河北新醫(yī)藥,1978,cs,]
8.大承氣湯加減治療乙腦:乙型腦炎神昏抽搐,乃熱極生
風所致。臨床觀察用大承氣湯等通腑泄熱之后,體溫??呻S瀉而
迅速下降,神清痙止,從而降低死亡率,減少后遺癥。閻氏等報
道用本方加玄參、麥冬而制成乙腦合劑急下存陰等治療乙型腦
炎,患兒一般服藥7一工。小時可見大便,每日3—4次。[中醫(yī)雜
志,1980,(10):772]
9.大承氣湯合西藥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藥用厚樸、
枳實各20g,先煮沸15分鐘;加大黃15g,煮5分鐘;再加芒硝
9g,完全溶解后,取濾液150—200ml。每次50ml,口服或鼻
飼,2小時內服完,用7一15日。并抗休克、抗感染;不用抗凝
血劑、腎上腺皮質激素、利尿劑、洋地黃類及α一受體阻滯劑。
.
1O。大承氣湯加味治療潰瘍病穿孔;先以胃腸減壓。用復方
大承氣湯,基本方為大黃、芒硝、枳實、厚樸、桃仁、赤芍、萊
菔子。腹腔感染嚴重加銀花、連翹;瘀血重加紅花、川芎;合并
潰瘍出血加田三七、白芨;脾氣虛加黨參、黃芪。水煎,經胃管
注入。電針中脘及雙足三里穴,留針,每次30分鐘,2小時1
次。用雙柏散(黃柏、側柏葉等)水蜜調敷上腹部,每日2次
用大承氣湯或通腑瀉熱合劑(大黃、龍膽草、梔子、芒硝、萊菔
子、忍冬藤、虎杖、地膽頭)250ml,保留(10一15分鐘)灌
腸,每日2次。配合對癥支持療法.
11.大承氣湯加減治療傷寒(濕溫):用生大黃(后下)、黃
芩各5一lOg,厚樸、黃連各l0g,枳實10—15g,芒硝3—6g,
茯苓30g,金銀花15-25g。斑疹、黑便加丹皮、生地、赤芍、
茜草根、紫草等;口渴加生石膏、知母、蘆根、天花粉等;陰虛
津涸加玄參、麥冬、生地;脘悶噯氣加白蔻仁、木香;正虛加當
歸、黃芪。每日1劑,水煎服,并配合西藥補液支持治療。[甘肅
中醫(yī),1997,(6):253
. 12.大承氣湯治療重癥顱腦損傷:本方含酒大黃、厚樸各
lOg,枳實、木通、芒硝各6g,丹參20g,紅花、丹皮、當歸各
12g,菖蒲4g。頑固性頭痛且痛有定處加水蛭、虻蟲;失眠加黃
連、遠志或柏子仁、何首烏;眩暈合苓桂術甘湯;肢體功能活動
障礙加穿山甲、土鱉蟲、地龍、絡石藤。每日工劑,水煎服或鼻
飼,10日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并行腦外科常規(guī)搶救。
[河南中醫(yī),1995,(5):309]
13。大承氣湯加減治療產后腹痛:用通里攻下治療產后腹
痛.認為產后腹痛多為飲食不節(jié),而導致腸道閉塞。用通里攻下
之承氣湯類,藥用大承氣湯加檳榔、蒲公英,隨證加減。[新中醫(yī),
1991,(2):34]
14.本方加甘草,治傷寒、雜病邪熱內盛,積滯不去。癥見
腹?jié)M實痛,煩渴,便秘者;或驚癲狂亂,或濕熱下痢,以及目
疼、口瘡、喉癉、瘡瘍等證,名三二承氣湯。
15.本方加桃仁、赤芍、萊菔子,枳實易枳殼,治一般性腸
梗阻,脹氣較重者,名復方大承氣湯。1
16.本方去大黃、枳實,加木香、烏藥、萊菔子、桃仁、赤
芍、番瀉葉,治輕型粘連性腸梗阻或部分腸梗阻,名腸粘連緩解
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腹癥]
17.本方加甘草、當歸、人參、桔梗、生姜、大棗,治里熱
實證而見氣血虛弱者。癥見自利清水,色純青,腹痛拒按,譫
語,口苦干燥,口渴,身熱,體倦少氣,或便秘,腹脹滿硬痛,
甚則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名黃龍湯。
[傷寒六書]
18.本方加柴胡、黃芩、甘草,再加鐵銹水三匙,治潮熱自
汗發(fā)渴,譫語,狂妄,斑黃,腹?jié)M便實之陽明腑實證,名六一順
氣湯。[醫(yī)方集解]
19.本方減厚樸合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實),用于
肺與大腸并治,名陷胸承氣湯。[通俗傷寒址)
20。本方去枳實,加丹皮、梔子、赤芍、木香、元胡,治重
癥胰腺炎(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名清胰二號.[中西醫(yī)結合
治療急腹癥]
76.麻子仁丸
(別名:脾約丸、麻仁滋脾丸)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麻子仁60g 芍藥15g 大黃30g
厚樸30g 杏仁30g 枳實15g
上6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工0丸5
或每重9g,每日1一2次,每次1丸。根據病情,酌減量,改用
湯劑。
(功效)滋液潤燥,泄熱通幽。
(主治)
主證:大便秘結,小便多,脈細澀。
副證:習慣性便秘,或腹微滿不痛,或不更衣十日,無所苦。
(臨證加減)
1.痔瘡便秘,如痔瘡便血,本方加荊芥炭、槐花炭、地榆
炭,以涼血止血;痔瘡便秘,本方加當歸、生地桃仁、赤芍等,
以養(yǎng)血和血。
2.燥熱傷津甚者,本方加柏子仁、瓜蔞仁、生地、生首烏,
以滋陰通便。
3。熱結甚,苔黃脈數者,重用大黃,加芒硝,以泄熱通便。
4.體虛弱者,宜去大黃,或酌加郁李仁、生首烏、番瀉葉
等,以增加潤腸或潤滑大腸而通幽。
5.加味麻子仁丸治療蛔蟲性腸梗阻:藥用麻子仁丸加川楝
子、烏梅、陳皮、檳榔,枳殼易枳實,去芍藥、厚樸。治療蛔蟲
性腸梗阻。最多住院4天,最短住院l2小時;最多服藥3劑,最
少1劑;一般服第一次煎藥液后工一3小時腹痛即可緩解,服藥6
-12小時可通便排蟲;多數病例排出蟲成團,最少30多條,最多
200多條,多數病例連續(xù)排蟲3—4天,有排蟲總數達400多條。
排蟲后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無副作用。[醫(yī)藥衛(wèi)生,1974,cs,]
6.麻子仁丸異病同治的臨床應用:麻子仁丸出自《傷寒
論》,方中厚樸、枳實、大黃泄痞除滿,通便破結,芍藥、蜂蜜
潤燥止痛,養(yǎng)血柔肝,妙在麻仁、杏仁相伍,能潤大腸之燥,可
降肺氣之逆,共奏潤燥通便、生津養(yǎng)血之功,實為瀉而不峻,潤
而不膩之劑。臨床上除常用以治大便燥結外,并可用于咳喘、噎
嗝諸癥,現簡介于后。
(1)大便難:若大便難乃脾陰不足,大便干燥所致,則為麻
子仁丸證。臨床常見面色晦黯,舌質紅絳,舌苔黃燥,食納減
少,胸脅痞悶,郁郁微煩,大便秘結,小便頻數,脈沉澀等癥。
用麻子仁丸治療糖尿病、冠心病、不完全性腸梗阻引起的大便
難,多能取效。麻子仁用15~30g為宜,酌加麥冬、玄參以清熱
養(yǎng)陰。
(2)噎嗝:若噎嗝乃濁陰不降,津液不能輸布,大便艱澀所
致,則為麻子仁丸證。臨床常見形體消瘦,面色晦黯,肌膚枯
燥。吞咽困難,胸膈痞悶,大便干,小便頻數或黃赤,舌質紅而
少津,脈細數等癥。以麻子仁丸加減治療賁門痙攣、慢性咽炎、
幽門梗阻等病,改厚樸為君,用量在15—30g之間,酌加旋覆
花、代赭石。非占位性病變所致的噎嗝服后多能收效,對于占位
性病變服后亦能緩解癥狀。
(3)咳喘:若咳喘乃津液耗傷,肺失宣降,大腸失其濡潤,
虛熱內停所致,則為麻子仁丸證。臨床常見面色潮紅,胸脅痞
悶,食欲不振,咽干口燥,咳嗽痰少,大便不通,舌質紅、少
津,苔薄黃或膩,脈細數等癥。以麻子仁丸加減治療肺源性心臟
病,高血壓心臟病之咳喘及老年支氣管哮喘伴有大便不通之癥
者,多能取效。杏仁用量為10~--15g,蜂蜜以30~60g為宜,酌
加麥冬、沙參、桔梗以養(yǎng)陰清熱。
(4)陰虛郁熱煩躁:若煩躁乃陰液耗傷,大便不通,邪郁化
熱所致,則為麻子仁丸證。臨床常見面色潮紅,心煩口苦,甚則
煩躁不安,胸滿厭食,大便不通,舌質紅,苔黃少津,脈細數等
癥。以麻子仁丸加減治療老年更衣性精神病,宜重用火麻仁、蜂
蜜、白芍;治療腦血栓形成后的大便不通,宜改大黃為君,用量
在9~15g。
據實踐體會,運用本方的辨證要點為腸燥便秘。臨床中改丸
為湯,其效更捷,大黃以后下為宜,蜂蜜煎好后兌于藥內混勻頻
服,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臨床經驗,實屬寶貴。[浙江中醫(yī)
雜志,1985,(4):174]
7.麻子仁丸治療尿頻伴大便硬:臨床凡見尿頻伴有大便硬,
經常規(guī)方法治療不效者,試用麻子仁丸治療,每每獲效,尿頻緩
解。[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5,tz,:26]
8。本方去芍藥,枳殼易枳實,加生熟地、黃芩、桃仁、甘
草.治體液枯燥,腸內燥熱之習慣性便秘、高血壓、動脈硬化
癥、慢性腎炎等合并便秘者,名潤腸湯。[萬病回春]
9.本方去芍藥、杏仁、厚樸,枳殼易枳實,加檳榔、菟絲
子、山藥、防風、山茱萸、肉桂、車前子、木香、羌活、郁李仁。
治冷熱壅結,津液耗損,大便秘結,名麻仁丸。
10.本方去芍藥、厚樸、杏仁,枳殼易枳實,加人參為蜜
丸.治產后大便秘澀,名麻仁丸。,
77. 蜜煎導方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食蜜140ml
將蜜煎成飴糖狀,做成長2寸,大如指的條狀栓劑,放人肛
閃內,并保留一時,直至欲解大便。
(功效]外潤魄門,導大腸之氣下行。
(主治)
主證:大便硬結難下,近于肛門,時有便意而墜脹,又難于
排解,小便自利。
副證;或有發(fā)熱,譫語,煩躁,汗出,或腹微脹滿。
(臨證加減)
1.蜜煎導方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用新鮮蜂蜜,每日
100g,分三次服,10日后增至150~200g。取得較好療效。
2.蜜煎導方加味治療咳嗽:以生姜30~50g,搗爛取汁為1
份,再取4份蜂蜜,混勻,置鍋內隔水蒸約10分鐘,早、晚兩
次分服,連用2天。凡風寒或虛寒咳嗽,咳稀白痰或少痰,咽喉
作癢,或咳嗽夜甚者,均可用之。
3.蜜煎導方加味治療血拴性淺靜脈炎:用蜂蜜、大黃、蔥
白制成膏,外敷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
4.本方加生首烏治老年人津枯便秘。
78.豬膽汁方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大豬膽1枚,取其汁,和少許醋。
作灌腸用。
(功效)清熱潤腸,導下通便.
(主治) .
主證:熱結于下,腸滿胃虛證。癥見大便秘結,近于肛門難
于排解,腹部脹滿,小便自利,舌質微紅,苔薄黃少津,脈
細弦。
副證:或腹部微痛,或有發(fā)熱,煩躁,譫語。
(臨證加減)
1。蜜兌法,蜜三合,人豬膽汁兩枚內,煎如飴糖,以井水
出冷,候凝,捻如指大,長三寸許,納下部,立通。[世醫(yī)得效捫
2.凡多汗傷津,或屢汗不解,或尺中脈遲弱,元氣素虛人,
便欲下而不能出者,并宜導法。但須分津液枯者,用蜜導;邪熱
盛者,用膽導;濕熱痰飲固結,姜汁麻油,浸瓜蔞根導。惟下旁
流水者,導之無益,非諸承氣攻之不效,以實結在內,而不在下
也。至于結便閉者,宜于蜜煎中,加姜汁附子末,或削陳醬姜導
之。凡此皆善于推廣張仲景之法者也。[傷寒準繩]
3.豬膽汁方灌腸治便秘:以高壓滅菌膽汁加等量鹽水或開
水,成人用50ml灌腸,效果非常滿意,無一例發(fā)生任何痛苦或
過敏反應或中毒反應,甚至病人無任何不舒服感覺。[浙江中醫(yī)雜
志,1975,(8):11]
4.豬膽汁灌腸法治療便秘:用豬膽2枚,取汁盛碗中,隔
湯燉透消毒,用時再加開水,以50%膽汁40ral灌腸。投之30
分鐘即解大便,無腹痛。膽汁灌腸法,不僅限于津虧腸燥之便
秘,而且作用直腸起利導之功,其清熱潤腸可能作用于整體,有
待進一步研究。[江蘇中醫(yī),1965,《n,:34]
5。豬膽汁方防治乙腦及蛔蟲上竄:應用豬膽汁防治乙腦由
于蛔蟲上竄引起呼吸窒息和乙腦并發(fā)肺炎、腹脹、便秘等癥,收
到滿意效果。用豬膽汁灌腸53例中有33例灌腸2—3天排出蛔
蟲。[新中醫(yī),1975,c2,:z5] .
6.豬膽汁方治療肝炎:干燥豬膽汁粉加賦型劑。[福建中醫(yī)藥,
1964,(2):34J
7.豬膽汁方加味治療部分性腸梗阻:在傷寒末期,大便燥
結,多臼不行,腹部脹滿,食欲不思,脈象細弱,熱邪潛伏未
清,胃氣又復衰敗,攻邪則中氣不支,不攻則邪熱不解,此時可
采用本法。以豬膽汁不但可以通便,而苦寒作用,更能清熱解
毒。所以,溫熱病胃氣頹敗,腸中熱結不解,用之每收良效。中
醫(yī)雜志。1957,(8):431「
柴胡湯類
79.小柴胡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柴胡24g 半夏9g 生姜9g 黃
芩9g 大棗9g 人參9g 炙甘草6g
上7味,以水2400mi,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溫服200ml,日3次。
1.原方后之加減法之詳解,請參本方之“臨證加減法”。
2.“去滓”再煎者,宜領會張仲景之深意。誠如徐靈胎曰,
“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劑。再煎則藥性和合,能使經氣相
融,不復往來出入。古圣不但用藥之妙,其煎法俱有精義?!?nbsp;
3.本方劑量:張仲景用柴胡迭半斤,今量為24g,故臨證
宜根據病情斟酌之,大劑量16---24g和解少陽,退寒熱;中劑量
lO--~15g疏肝解郁;小劑量5~-.8g升提中陽。用量之比例,柴胡
應大于黨參、甘草之和,較能發(fā)揮作用。若誤把人參、甘草之劑
量大于柴胡或者劑量等同,則不能達到治療目的。 、
(功效)和解少陽。
(主治) ,
主證: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
飲食,心煩喜嘔,苔白薄,脈弦。
副證: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或經水時來時
斷;寒熱有時如瘧狀。
(臨證加減)
1.小柴胡湯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但見一證懾:
是”的“一證”,是指小柴胡湯的主證之一,即口苦、咽干、目
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七證之中
只見其一者,而這一證又在疾病中起主導作用,就可以用小柴胡
湯治療。我們認為,“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是一個問題的
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弄清哪些是柴胡證,另一方面是“但見一
證”的“一證”是指什么。柴胡證是指小柴胡湯的主治證,即往
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
眩?!暗娨蛔C便是”的“一證”是指上述小柴胡湯七個主證之
一者。但這里要強調一個問題,即但見的這一證,必須在疾病中
起主導作用,這樣才能運用小柴胡湯,如果這一證是疾病中的次
要癥狀,不起主導作用,那就不一定用小柴胡湯了。“有柴胡證,
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體現了張仲景辨證的原則性和靈活
性。[傷寒論析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 2.加味小柴胡湯治療外感高熱:本方用柴胡25g,石膏
45g,蒲公英40g,連翹、金銀花、黃芩各12g,葛根20g,薄荷
(后下)、黨參、半夏各lOg,生姜3片,大棗5枚,生甘草5g。
隨癥加減,每El工劑水煎分3次服,小兒劑量酌減,4日為1個
療程.[四川中醫(yī),1996,14]
3.小柴胡湯治療小兒夏季感冒:用本方加羌活、板藍根。
風熱重用黃芩、板藍根,癥輕用生姜、羌活;風寒重用生姜、羌
活,癥輕用黃芩、板藍根;伴咽炎、咳嗽者,加桔?;蛐尤?。每
月工劑水煎服。[江蘇中醫(yī),1991,c5,,16]
4.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妊娠感冒:藥用柴胡12g,炒黃芩10
-12g,法半夏、荊芥、防風、蘇葉各lOg,太子參15g,生姜
6g,大棗6~10g。嘔吐加藿香、竹茹、砂仁;惡寒發(fā)熱去大棗,
加葛根、羌活;咽癢或嗆咳去大棗,加桔梗、金銀花、射干;便
秘去大棗,加元參、桑葉;咳嗽痰多加杏仁、陳皮、桑葉;腰腹
痛,或陰道少量出血蘇梗易蘇葉,加炒續(xù)斷、白術、仙鶴草、苧
麻根。每日l劑水煎分3-4次服(忌空腹服)。嘔吐甚服藥前用
生姜片擦舌面。沄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fl,:39]
5.柴胡四物湯加減治療產后發(fā)熱:基本方用柴胡15~24g,
太子參7一12g,黃芩、白芍各9~15g,甘草3—6g,半夏、當
歸、川芎各6—12g,生地15—30g,生姜2—4片,大棗3—5
枚。實熱去當歸、川芎、白芍,加銀花、連翹、蒲公英、黃柏、
赤芍;濕熱去當歸、川芎、白芍,加龍膽草、白花蛇舌草、滑
石、薏苡仁、赤芍;瘀熱去白芍,加赤芍、丹參、桃仁、紅花、
牛膝;虛熱加青蒿、鱉甲、秦艽、地骨皮;食滯加神曲、山楂、
萊菔子;高熱煩渴加石膏、知母;乳汁不通,乳房腫脹掀紅加銀
花、蒲公英、牛蒡子、全瓜蔞、皂刺、王不留行、路路通、漏
蘆。[江蘇中醫(yī),1990,c6,:u]
6.小柴胡湯合百合知母湯加減治療長期低熱:用柴胡、百
合各30g,黃芩、知母各15g,半夏、人參各lOg,生姜3片,
大棗6枚。自汗乏力甚加黃芪;失眠多夢加炒棗仁、遠志;頭痛
加針灸并施。少陰病用扶陽、育陰法,寒化重灸,熱化清補;選
關元、氣海、神闕、.腎俞、命門、太溪、神門、三陰交等穴。厥
陰病治宜疏調氣血、瀉熱降逆、柔肝和胃,選太沖、合谷、風
關、大陵、巨闕,足三里、中脘等穴。間南中醫(yī),1997,c6,:333]
7.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癌癥發(fā)熱:本方含黃芩、清半夏各
12g,人參lOg,柴胡、青蒿各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
20g,薄荷(后下)、炙甘草各3g,生姜3片,大棗5枚。氣陰
兩虛加玉屏風散、鱉甲、丹皮、生地;濕熱留戀加茵陳、連翹、
豬苓、生薏苡仁;熱毒熾盛,高熱不退加生石膏、知母.每日1
劑水煎服。[陜西中醫(yī),1995,《2,:57]
8。小柴胡湯治療惡性腫瘤晚期非感染性發(fā)熱:用柴胡15g,
黃芩、法半夏各lOg,生黨參20g,甘草5g,大棗、生姜適量,
肺癌加地骨皮30g,肝癌加丹皮、焦梔子各lOg。每日1劑,水
煎200ml,2次分服,服4劑無效者加倍量,起效后,(指體溫下
降≥1。C)維持原劑量。
9.小柴胡湯合一服散治療小兒頑咳:藥用柴胡、甘草、生
姜各3g,黨參、黃芩、杏仁、烏梅各6g,半夏、蘇葉各4g,粟
殼2g,紅棗3枚。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人阿膠
(烊化)6g,蜂蜜30g,濃縮至100-~300ml,分4—6次服完,7
日為1個療程。[浙江中醫(yī)雜志,1990,cl,:lO]
10.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瘧疾:用本方去黨參加防風、葛根治
療瘧疾一般癥狀為寒熱往來、頭痛、頸痛、腰痛、食欲不振、口
渴,服法:每日一劑,兩次分服,第一次在發(fā)作前2小時服,4
小時后再服第二次,癥狀消除后,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善后.[中
醫(yī)中藥治療經驗匯編,第一輯。桂林: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11.小柴胡湯合三仁湯治療濕溫傷寒: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
寒熱往來或身熱不揚,頭痛如裹,周身酸痛,納呆脘悶,舌苔黃
膩,脈濡數或弦數;肥達氏反應均陽性。均予柴胡、黃芩、半
夏、黨參、厚樸、杏仁、蔻仁、竹葉各lOg,連翹、滑石各12g,
麓苡仁、青蒿各15g,甘草6g,酌加姜、棗為引并隨癥加減。每
日1劑水煎服。
. 12.小柴胡湯治療胃脘痛:柴胡15g,半夏、黨參各9g,黃
苓12g,.甘草、生姜各6g,大棗4枚。隱痛,喜溫喜按,神疲便
溏,加白術;隱痛,口燥咽干,便結尿黃,去生姜,加白芍、百
合、烏梅;痛甚拒按,舌邊尖有瘀斑、瘀點,加丹參、五靈脂;
灼痛,煩躁易怒,口干苦,去黨參、大棗,加丹皮;因情志因素
而痛作加白芍;得溫痛減,脈緊,加桂枝;暴飲多食誘發(fā)者去黨
參、大棗,加山楂、神曲。每日工劑水煎服。療程20-30 日。
[河南中醫(yī),1995,(4):2123
13.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胃炎:基本方為柴胡8g,半夏、
黃芩、枳實、元胡、川楝子、生姜各lOg,藿香6g,生甘草3g。
積滯重加大黃;氣虛加黨參。[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1994,《2,,24]
14。小柴胡湯加味治療胃竇炎:用柴胡、半夏、旋覆花、桃
仁、白芨、郁金、佛手各lOg,黃芩、蒲公英各30g,梔子12g,
香附、黨參各18g,桂枝、干姜各6g炒麥芽50g,炙甘草3g,
生姜3片,大棗5枚,魚骨、瓦楞子各20g,大黃3g。每日l
劑,水煎服。l5劑為工個療程。[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6,c5,:312]
15.小柴胡湯加黃連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本方用柴胡
12g,黃芩lOg,黨參lOg,半夏lOg,黃連8g,甘草6g,生姜6g,
大棗6枚。煎取150ml,每服50m1,一日三次,飯后一小時或飯
前半小時熱服,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仲醫(yī)雜志,1991,tl,:30] .
16。小柴胡湯加味治療胃下垂:本方含柴胡、黃芩、半夏、
枳實、生麥芽各lOg,黨參、雞內金各12g,大棗工0枚,生姜少
許.痞滿噯氣加旋覆花、代赭石;胃脘痛去黨參,加失笑散、酒
大黃;精神抑郁加當歸、白芍、炒香附;胃中冷喜溫加吳茱萸、
良姜;脾濕困頓加蒼術、蘇梗、陳皮;食積加砂仁、建曲;陰虛
加石斛、沙參。每日1劑水煎服,工個月為工個療程.[~Jil中醫(yī),
1995,(2):Zo-I
17。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細菌性肝膿腫:藥用柴胡12g,黃
芩、法半夏、黃連、白芷各lOg,黨參15g,蒲公英20g,黃芪
30g,甘草5g。目黃加茵陳、車前子;便秘加枳實、大黃。每日
1劑,水煎分3次服。10日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8.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老年性便秘:本方用柴胡20g,半夏
15g,人參log(或黨參15g),炙甘草6g,生姜lOg,炒萊菔子
30g,當歸15g,白芍15g,桃仁lOg,木香lOg,大棗5枚。每
日工劑,水煎早晚分服。若熱象明顯者,加敗醬草30g,黃芩
12g;腹脹痛較甚者加元胡lOg,白芍增至20g,)ll}b 15g,大腹
皮12g。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中西藥。 .
19,小柴胡湯治療亨特氏綜合征:面神經麻痹,病變侵犯睫
狀神經節(jié)時形成本綜合征。本組患者病程2一14日。藥用柴胡、
黃芩、川芎、制全蟲、生甘草各lOg,蒲公英、生葛根、徐長卿
各15g,白芷5g。外耳道皰疹明顯者加七葉一枝花;耳部疼痛劇
烈者加全蝎;大便干結加制大黃;苔黃膩加甘露消毒丹;恢復期
去黃芩、蒲公英;舌偏紅加丹參、枸杞子、干地黃;舌偏淡加生
黃芪、當歸。治療30日后,痊愈。
20.小柴胡湯治療抑郁癥:藥用柴胡15g,酒黃芩12g,黨
參20g,姜半夏、甘草各10g,生姜6片,大棗6枚。陰虛內熱
加生地、元參、麥冬;肝郁氣滯加香附、郁金、枳殼;痰濕困脾
加厚樸、白術、茯苓。每日1劑,水煎服,10日為工個療程。
2l。小柴胡湯加味治療頸性眩暈:藥用小柴胡湯。腎精不足
加菟絲子、枸杞子、杜仲各15g,山茱萸12g;氣血不足加黃芪
30g,當歸12g;脾虛不運加黃芪、薏苡仁各30g,白術12g,升
麻lOgl頸項不舒加葛根30g;濕郁化熱加黃連6g,佩蘭15g。
每日l劑,水煎服。進食不足及嘔吐者適當補液。
22.加減柴胡湯治療偏頭痛:本方用柴胡、法半夏、菊花、
竹茹、蒺藜、黃芩各10g,鈞藤、白芍各2g,烏梅30g,甘草
6g,前額頭痛者加白芷、防風;痛及后項者加葛根、羌活;目
赤、目脹如脫者加夏枯草、石決明;視物昏花者加枸杞子、首
烏。每日工劑水煎服,20劑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服一切治
療頭痛的西藥。并注意調攝飲食起居。
23小柴胡湯為主治療結節(jié)?。罕窘M均經病理學確診,其中
累及眼、胸、肝、皮膚不等4例。均用強的松30-40mg/d,口
取,劑量漸減。其中5例當強的松減量或停用時,用小柴胡湯加
減,療程1個月至3.5年;輔以芋艿丸(芋艿、荸薺、海蜇)
9g,每日2次;消腫片(乳香、沒藥、草烏、地龍、馬錢子、松
香子等)2—4粒,每日3次。無芋艿丸用內消瘰疬丸(大黃、
海藻、生地、浙貝、夏枯草、白芨、玄參)9g,每日2次。療程
1"-4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8,:4933
24.本方去黃芩、人參、紅棗、半夏,加芍藥、薄荷、白術、
茯苓、當歸。用于肝睥血虛之柴胡證。癥見勞倦發(fā)熱,五心煩熱,
或頭目暈眩,頭痛目澀,口干頰赤,或自汗盜汗,咳嗽咯血,或
怔仲不寧,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等,名追逍遙散。
25.本方去黃芩、半夏、大棗,加升麻、白術、陳皮、黃
芪、當歸.用于柴胡證兼飲食勞倦,內傷元氣,中氣不足之病
證。癥見默默不欲飲食,或飲食不進,或飲食無味,或喜熱飲,
或口生白沫。其人常困頓無力,肢體倦怠,言語低微無氣,跟無
神,或臍部有動氣等,名補中益氣湯。
26。本方加白術、麥冬。主治痰熱頭痛,利膈除煩悶,手足
煩熱,營衛(wèi)不調,肢節(jié)拘攣,身體疼痛,嗜臥少力,飲食無味,
兼治五飲,消痰癖,名柴胡半夏湯。
27.本方加大黃、枳殼。主治夾嵐瘴氣溪源蒸毒之氣,其犢
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fā)躁狂妄,亦有啞不能育
者,皆由敗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經所致,名驅瘴湯。
28。本方加石膏、知母、黃芪。主治產后經水適斷,感于異
證,手足牽搐,咬牙昏冒,名增損柴胡湯。
29.本方合四物湯。主治外感后血熱未罷,亦可用于產褥
熱、腎盂腎炎、瘧疾等類似病證,名三元湯。
30.本方合四物湯,加白術、茯苓、黃芪。主治產后日久虛
勞發(fā)熱,針灸不效者,名三合湯。
31。本方合平胃散。主治濕瘧,一身痛重,寒多熱少,脈濡
者,名柴平湯。
32.本方加生地。主治婦人產后往來寒熱,少陽脈弦,名小
柴胡加地黃湯。
33.本方去人參,加枳實、桔梗。主治胸膈痞滿不寬,或騰;
中痛,或脅下痞滿,或脅下痛者,名柴胡枳殼湯。
34.本方去人參,加瓜蔞仁、枳實、黃連。主治胸中痞滿
按之痛者,名柴陷湯。隍漢醫(yī)學]
35.本方加四苓散,主治發(fā)熱煩渴,脈浮數,小便不利,大
便泄利者,名柴苓湯。
36.本方加知母、.茯苓、地骨皮。主治虛熱,名地骨皮散。
37.本方去大棗,加麥門冬、竹葉。主治陽毒傷寒,四肢壯
熱,心膈煩躁,嘔吐,名人參飲子。
38.本方加槲木皮(槲皮)。主治婦人一切乳腫,名小柴胡
加槲皮湯。
80.大柴胡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柴胡9g 黃芩6g 芍藥6g 半夏
9g 生姜9g 枳實6g 大棗工2枚 大黃6g(后下)
上7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溫服
200ml,日3服。
[功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
[三治]
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郁郁微煩,嘔不止,心下急或
痞硬,或胸滿脹痛拒按,大便干結或下利,小便色深,苔黃少
津,脈弦數。
副證:發(fā)熱,頭部汗多,或潮熱,或口苦、咽干、目眩、或
發(fā)黃疸。
(臨證加減)
l;連日不大便,熱盛煩躁,舌焦口渴,渴欲飲水,面赤,
脈洪實,加芒硝,以瀉熱通便。
2.心下實痛,連于左脅,難于轉側,大便實者,加郁金、
瓜蔞、青皮,以清熱行氣。
3.發(fā)黃者,加茵陳蒿、山梔子、黃柏、以清熱除濕退黃。
4.嘔不止,加左金丸、姜竹茹,以清熱止嘔。
5.胸脅痛,加川棟子、旋覆花。
6.膽結石,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等。
7.胃脘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川楝子,以舒肝止痛。
8.本方加鐵粉,治狂證,胸脅苦滿,心下硬塞、膻中動甚
者,奇效.[類聚方廣義]
9.加減大柴胡湯治療急性膽囊炎:認為大柴胡湯立方之意
在于雙解少陽陽明兩經之邪,其主治證候與膽囊炎急性發(fā)作的病
情甚為吻合。因此用本方加延胡索、川楝子等治之獲效。
10.大柴胡湯為主治療急性膽系感染;本方用柴胡、黃芩
半夏、延胡索、木香各15g,枳實20g,大黃l5—20g,白芍
金錢草各30~50g,甘草lOg.氣滯加郁金;熱重加銀花、山梔
子;濕重加茵陳、白蔻仁;結石加海金沙、雞內金,重用金錢
草;膽道蛔蟲加川椒、烏梅、檳榔。每日1劑水煎服。
n.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慢性膽囊炎伴膽石癥:本方用柴胡
黃芩、制半夏各10—15g,枳殼15—20g,大黃10—20g(后
下),白芍12g,茵陳20g,梔子工5g。氣滯型加香附、郁金、川
楝子、芒硝(沖服);濕熱型加金錢草(30~60g)、虎杖。每日
工劑水煎服,12日為1個療程。
12.大柴胡湯加減治療膽石癥:基本方為柴胡、黃芩、白
芍、海金沙(包)、郁金各15g,大黃20g(后下),枳實、芒硝
(沖服)各10g,金錢草30g,丹參25g。脅腹痛甚加川楝子、元
胡、五靈脂;惡心、嘔吐加竹茹、旋覆花、半夏;肝膽濕熱力斕
連、龍膽草、梔子、茵陳;大便燥結重用大黃、芒硝;熱象重加
金銀花、連翹。每日1劑水煎服。30日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
15日。
13.中西醫(yī)結合非手術治療急性胰腺炎:對急性胰腺炎,均
采用非手術療法,即用清胰湯治療,結果取得滿意療效。中醫(yī)處
方名為清胰湯(柴胡、芍藥、黃芩、胡黃連、元胡、大黃、芒
硝)即大柴胡湯加減所組成。其治則亦未離開少陽陽明二經。晰
醫(yī)藥雜志,1972,(2):403
14.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胰腺炎:以大柴胡湯為基本方(柴
胡、赤芍、枳實、蒲公英各15g,黃芩12g,半夏、厚樸各15g,
生大黃、甘草各6g)部分病例曾輸液、應用抗生素及阿托品等
西藥。全部病例未禁食并未用胃腸減壓。認為本方以通法為主,
較西醫(yī)單純強調胰腺休息積極主動。[北京醫(yī)學院學報,1980,t3,:187]
、 15.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胰腺炎:用柴胡、白芍各15g,
黃芩、大黃、木香各9g,延胡索、半夏、枳殼各lOg。舌紅苔黃
加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食滯加焦三仙;嘔吐加竹茹或生
姜、吳茱萸;合并膽道蛔蟲癥酌加烏梅、川椒、檳榔、細辛。每
日1—2劑,水煎分2—4次服。
16。大柴胡湯加減為主治療急性水腫型胰腺炎:本方用柴
胡、黃芩、姜半夏、枳實、郁金、赤芍、威靈仙各lOg,生大黃
8-12g(后下),失笑散lO~20g(包),虎杖30g,熱盛加生梔
子、蒲公英;脹痛甚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嘔吐甚加生姜、竹
茹;有蛔蟲加烏梅、檳榔;黃疸加茵陳。每日l一2劑,水煎分
2~4次服。并予短暫禁食、輸液、支持療法,酌情抗炎、解痙,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治療。
17。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急性穿孔:提出凡具備以下條件
時,即可轉入第二期治療。①腹痛顯著減輕;②腹壁肌肉緊張消
失或局限于右上腹;③壓痛局限在上腹或右上腹;④腸鳴音恢復
或有排氣排便。他們采取的治法是:①停用胃腸減壓,開始進流
質食;②內服中藥為本期主要療法。以大柴胡湯為基本方,腹腔
感染重者加金銀花、連翹;大便秘結不下者加芒硝;瘀血重者加
桃仁、紅花、赤芍;氣滯者加郁金、香附等。用法:第1劑從胃
管灌入,以后每日l劑口服。
18.大柴胡湯治療高鉛飲用水致麻痹性腸梗阻:藥用柴胡、
生大黃(后下)、杭芍、枳實各15g,黃芩9g,半夏lOg,大棗6
枚,生姜3片,龍骨30g。年老體弱加黃芪;嘔吐劇烈加左金.
丸;熱盛加芒硝(沖);肝氣郁滯加瓜蔞、青皮。每日1—2劑水
煎服,常規(guī)補生理量液體及維生素。
19.大柴胡湯加味灌腸治療小兒中毒性腸麻痹:本方用生大
黃、柴胡、檳榔、青蒿各5一lOg,赤芍5g,枳實、半夏、厚樸:
各3-6g,生石膏l(xiāng)Og,黃芩lO~20g。肺炎重癥加魚腥草、川
貝母;中毒性菌痢加白頭翁、秦皮;膿毒敗血癥加蚤休、紅花
中毒性消化不良加觀音草、廣木香。每日1劑,水煎,取濃縮濾
液約lOOml。插入肛管排氣10分鐘后,用藥液20--30ml,藥溫
35"-.45℃,緩慢注入,每13 2—3次。用2—3 日。
20。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上腹痛:本組中急性膽囊炎20
例,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26例,膽道蛔蟲疸15例,膽石癥13
例,肝膿瘍6例,急性胃炎10例,腸梗阻14例,急性胰腺炎
胃穿孔各3例。方用柴胡、白芍、郁金、延胡索、大黃(后下
各15g,黃芩、法半夏、枳實、川木香各lOg。腹痛脹甚加斕
子、隔山消、厚樸、川棟子;濕熱盛有黃疽或膽石癥加茵陳、金
錢草、龍膽草;有膽道蛔蟲合烏梅丸或加使君子、苦楝根皮;大
便秘結加元明粉(沖服).
21.運用大柴胡湯治療內科急癥的體會:大柴胡湯集汗
下、和、清、消諸法于一方,方中含小柴胡湯、調胃承氣湯、四
逆散諸方,兼有和解少陽、通下腑實、疏肝理脾諸功。臨床可用
于外感或內傷發(fā)熱、急腹癥、急性肝膽疾患、消化系統(tǒng)疾患閱署
胸部神經、泌尿系統(tǒng)疾病。隨癥加減:上腹部痛加元胡、川楝
子、郁金、香附、木香等;嘔惡加竹茹、黃連、旋覆花、代赭
石;頭暈加菊花、鉤藤、白蒺藜、珍珠母;頭痛加川芎、白芷
葛根、全蝎;發(fā)熱重加重柴胡量,或加生石膏;熱毒重加銀花、
連翹、蒲公英、山梔、龍膽草;黃疸加茵陳、滑石、金錢草;因
蟲則加苦楝根皮、川椒、烏梅等。
22.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毛細膽管型肝炎:本病屬中醫(yī)“黃
疸”范疇.作者用本方加減對年老體弱,濕重脾虛者,應酌減苦
寒藥;陰黃癥狀明顯者,去黃芩加附片;瘀血癥狀明顯,右脅刺
痛者,加吞水蛭粉。[浙江中醫(yī)雜志,1981,t5,:207]
23.大柴胡湯加味治療食管賁門術后返流性食道炎:本方含
黨參、香各15g,黃芪、白芍各20g,柴胡、黃芩、姜半夏、
枳實各10g,蒲公英、赭石(先煎)、威靈仙各30g,生大黃8一
15g(后下)。嘔吐苦水甚加姜竹茹、丁香、柿蒂;腹脹甚加砂
仁、烏藥、香附;痛甚加元胡;郁熱甚加山梔、丹參、夏枯草;
久病脾胃虛加炒白術、炒薏苡仁、淮山藥。每日工劑,水煎服。
服后高枕(20cm)平臥至少30分鐘。l個月為1個療程。
24.大柴胡湯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藥用柴胡15g,枳實、
白芍、黃芩、制半夏、制大黃各工0—15g,生姜、大棗各20g,
蒲公英、白芨各15~30g,炙甘草5g。反酸量多加浙貝(打碎)、
烏賊骨;嘔甚加代赭石(先煎)、姜竹茹;心下痞滿加厚樸、莪
術;喜暖畏寒加吳茱萸、干姜;厭食油膩加焦山梔、焦山楂、炙
雞內金;脅痛或肋下按痛去大棗,加元胡、郁金;金錢草。每日
1劑,水煎服。
258.大柴胡湯加味治療慢性肺心病心衰:本方用柴胡、黃芩
各15g,生大黃(后下)、枳實、芒硝、、法半夏、白芍、生姜、
大棗、紅參、葶藶子(包)各10g。每日l劑水煎服,1個月1
個療程。
26.本方加蘇木、木通,主治目生赤脈,目澀痛而羞明者,
名大柴胡加蘇木木通湯。
27.本方加甘草,主治周身腫脹,行動不便者,名大柴胡加
甘草湯。
28.本方加生石膏,主治脫發(fā)、牙痛,名大柴胡加石膏湯。
29.本方去半夏、枳實、姜棗、加干地黃、黃連,主治婦人
傷寒,瘥后猶有余熱不去,謂之遺熱,名干地黃湯。[總病論] ’
30.本方去半夏、枳實、大棗,加人參、當歸、甘草、大
黃,主治一切骨蒸潮熱,積熱發(fā)作,或寒熱往來,’高熱寒戰(zhàn),及
傷寒發(fā)汗不解,或不經發(fā)汗,傳受表里俱熱,口干煩渴,或表熱.
人里,下證未全,下后熱未除及汗后余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
快,產后,但有如此證,并宜服之,名柴胡飲子.
31.柴胡15g,黃芩9g,胡黃連9g,白芍15g,木香9g
元胡9g,大黃15g(后下),芒硝9g(沖)。治重癥偏于胃實之
胰腺炎,癥見發(fā)熱,腹?jié)M痛,拒按,口干口渴,便秘(多有不同
程度的腸麻痹),尿短赤,舌紅,苔黃干,或黃厚膩,脈弦有力,
或實,名大清胰湯。[天津南開醫(yī)院清胰1號]
32.柴胡15g,黃芩9g,胡黃連9g,木香9g,白芍15g
檳榔15g,使君子15~18g,苦楝子皮15~18g,芒硝9g。治斕
熱氣郁之胰腺合并膽道蛔蟲,癥見右上腹痛,拒按,出現黃
疸,口苦,咽干,目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數,名小清胰
。
81.柴胡加芒硝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柴胡9g 黃芩3g 黨參3g炙甘
草3g 生姜3g 半夏5g 紅棗4枚 芒硝6g (分沖)
分2或3次服。
(功效)和解少陽,兼下里實。
(主治)
主證;胸脅苦滿,嘔逆,潮熱,微利不已。
. 副證:或兼口苦、咽干、目眩,或不大便、苔黃厚,蠹
弦數。
(臨證加減)
1.L少陽陽明合病,若陽明里實較重,正氣未傷者,去人參、
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
2.若燥結甚而正氣傷者,仍可用人參、甘草,但加芒硝,
不用大黃。
3。本方加火麻仁、生梔子治感冒便秘。
4。本方加知母、竹茹治潮熱腑實證。
82. 柴胡桂枝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桂枝4.5g 芍藥4.5g 黃芩4.5g
人參4. 5g 炙甘草3g 半夏4。5g 大棗6枚 生姜4。5g 柴
胡12g
上九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ml。
[功效)和解少陽,發(fā)散太陽。
[主治]
主證:發(fā)熱,微惡風寒,肢節(jié)煩痛,微嘔,胸脅心下微滿,
苔薄白、微濕,脈浮弦。
副證:頭痛,不欲飲食,心腹卒痛。
?。ㄅR證加減)
1.慢性肝炎、肝脾腫大以及早期肝硬化等病癥,本方去大
棗,芍藥宜用赤芍,酌加鱉甲、牡蠣、紅花、茜草等軟堅化瘀之
味,長期服用有良效。
2.慢性氣管炎哮喘反復發(fā)作,伴有心動悸,微熱口干,胸
脅輕微苦滿,臍動悸,少腹輕微壓痛,舌苔白,脈浮弱者,本方
加五味于、葶藶子、白芥子、麥冬、杏仁等常獲良效。
3.外感風寒伴有胃痛,其熱甚尿赤者,則以石膏、滑石、
連翹,察其熱之輕重,隨證加減.
4.治太陽中風與少陽合病之外感者,表虛甚者,酌加黃芪、
防風、白術,以增強補氣固表之力。
5.治寒疝腹痛,加荔枝核、小茴香、大腹皮等,以溫經
散寒。
6.治療結核性腹膜炎或腸系膜淋巴結核,酌加夏枯草、紫
花地丁、蒲公英、象貝母、三棱、莪術、海藻、白芨、烏賊
骨等。
7.柴胡桂枝湯治療外感風寒和胃脘痛:本方治外感風寒和
胃脘痛療效滿意。認為方中以柴胡、桂枝為主藥。柴胡能舒肝
氣,散肝火,一切外感寒熱,皆可轉樞升出;又可疏達胃郁。桂
枝善升胸中宗氣,宣通降逆,和營衛(wèi),活血脈;又能調和脾胃,
升脾氣之陷,降胃氣之逆。方佐藥黃芩清熱,合芍藥調劑姜、桂
偏熱而和血;半夏通陰陽、和表里,降逆、安神、止嘔;參、
草、棗健脾和胃,振中焦以達表;生姜發(fā)散宣通。故于外感風寒
與胃脘痛都能收效.
8.加味柴胡桂枝湯治療病毒感染發(fā)熱:本組患者均予柴胡
24g,黃芩、黨參、白芍、川芎、蒼術、甘草各log,半夏、桂
枝各12g,生石膏30g,大棗4枚,生姜3片。每日工劑,水煎
300ml,13歲以上患者頓服,重癥患者每日服2劑。
9.柴胡桂枝湯加味治療重癥過敏性鼻炎:均有鼻癢及大量
流涕、鼻塞。眼癢者流淚明顯,自覺癥狀突出。鼻鏡見鼻內發(fā)
紅、腫脹,兼見胸脅苦滿,腹直肌緊張的柴胡桂枝湯證。腹肌軟
弱,胃下部有振水音者加白術。給予柴胡桂枝湯加黃連細辛車前
子內服。
按:過敏性鼻炎被稱為水毒性疾患,以往多以小青龍湯、苓
甘姜味辛夏仁湯等為主.然而患者多為鼻黏膜發(fā)紅、腫脹。去年
日本東洋醫(yī)學會上中川氏提出了“熱”、“燥”的病機.因黃連細
辛車前子與柴胡桂枝湯合方可去除熱燥,從而取得了顯著的效
10。柴胡桂枝湯對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淋巴細胞轉化率及T
細胞亞群的影響:藥用柴胡5g,桂枝、白芍各3g,人參0.6g,
大棗2g,生姜、炙甘草各工g。制成口服液,每毫升含生藥l克.
每次5~15ml,每日3次,工個月為工個療程。用2—3個療程。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7,(5):305]
11.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藥用柴胡12g,桂
枝、白芍、黃芩、半夏各10g,黨參15g,生姜9g,甘草6g,大
棗5枚.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jq中醫(yī),1996,c+,:317"]
12。柴胡桂枝湯治療慢性胰腺炎:本方用柴胡12g,桂枝、
黃芩、芍藥、黨參、半夏各9g,甘草3g,大棗5枚,生姜3片。
發(fā)熱,便秘去半夏、黨參,加大黃、金錢草;腹痛較劇加木香; 、
嘔吐去黨參、加川連(吳茱萸拌炒);腹瀉加云茯苓、蓮子肉。
每日工劑水煎服。[浙江中醫(yī)雜志,1991,c12,;5353
13.柴胡桂枝湯加味治療脂膜炎:基本方用桂枝9g,柴胡
10---30g,黃芩工0—20g,黨參、白芍各10g,半夏9—15g,生
姜、甘草各6g,大棗6枚。出現紅腫斑塊者加金銀花、地丁、
公英,皮下結節(jié)形成、觸痛并以濕熱蘊結為著者加乳香、桃
仁、雞血藤、薏苡仁、制南星,重用半夏;高熱不退者重用柴
胡黃芩,加羚羊角粉(工.5g沖服)。每日l劑,水煎,分2次
溫服,高熱不退者每日2劑分4次溫服。連服20~,30劑。為鞏
固療效,必要時用原方2劑煉制蜜丸,每丸重9g,每次1丸,
每日3次口服。[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1,c4,:214-]
14.柴胡桂枝湯加味治療癲癇:基本方為柴胡、半夏各9g,
黃芩、黨參、桂枝各6g,白芍12g,甘草3g,生姜2g,大棗4g。
小兒用量酌減。風痰加白附子、蜈蚣、全蝎、僵蠶;熱痰加天竺
黃、膽南星、川貝;寒痰加南星:石菖蒲、皂角莢;驚痰加生龍
齒、朱砂、夜交藤、鉤藤;心肝火旺加黃連、梔子、龍膽草、大
黃;舌邊有瘀斑加丹參、赤芍、郁金。每日1劑,水煎服,10劑
為1個療程間隔3日。治療期忌食綠豆、茶葉和生冷、辛
辣之品以及肥甘厚味、煎炒炙嬋之物.[陜西中醫(yī),1990,c,,:293]
15.本方去桂枝、生姜、紅棗、半夏、人參,加生地、陳
皮。治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fā)熱,或為寒熱,或因勞因怒,或
婦人熱人血室,或產后經后因感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證,名柴
胡飲.[景岳全書]
16.本方去桂枝、半夏、紅棗、生姜,加大黃、當歸。治一
切肌骨蒸熱,寒熱往來,或傷寒五六日,發(fā)熱潮熱,發(fā)汗不解,
或汗后余熱勞復,脈洪實弦數,大便秘結,婦人產后經病不快
等, 名柴胡飲。
17.為本方用量加至四倍。治少陽病兼有太陽表證及三焦不
透,榮衛(wèi)不和,心腹急痛者,可用于膽道蛔蟲、闌尾炎、粘連性
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過敏性紫癜等,名大
柴桂湯。
83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柴胡9g 桂枝6g 干姜4.5g 瓜
蔞根12g 黃芩9g 牡蠣30g 炙甘草6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500m1,
分3次溫服。
(功效)和解散結,宣化停飲。
(主治)
主證。胸脅滿微結,往來寒熱,心煩,口渴,不嘔,小便
不利.
副證。但頭汗出,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無苔或薄苔而;
滑,脈弱,或浮弱,或沉弦。 :
(臨證加減)
1.瘧疾初起,惡寒甚而兼有表邪者,加常山、烏梅、草果
15g,以截瘧祛痰,其效更佳。
2.津虧而干咳者,加天冬、玉竹,以滋陰生津。
3。骨蒸盜汗者,加黃芪、鱉甲或合清骨散,以清虛熱。
4.婦人經、帶、胎、產之病,合四物湯以養(yǎng)血潤榮。
5。因水飲而暈眩者,加澤瀉、白術,或合五苓散,以化氣
利水,消解暈眩。
6.虛煩失眠者,合酸棗仁湯,以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
7.渴而水腫者,合五苓散,以化氣利水,健脾利濕。
8.肋下痃癖者,加吳茱萸、茯苓,以消陰毒。
9.氣郁血滯者,合桃仁承氣湯,加紅花、赤芍、川芎以活
血化瘀,蕩滌瘀熱。
。 10.膽道系統(tǒng)疾患,胸脅疼痛可酌加元胡、香附、川楝子,
也可合柴胡疏肝散同用,以疏肝理氣加強止痛作用。
11.本方加茯苓、陳皮、澤瀉治少陽不和,水飲內停。
12.本方加絲瓜絡,治肝炎。
13.本方加水蛭、丹參、地龍治美尼氏綜合癥。
14.本方加石菖蒲,蜈蚣治陽痿.
15.本方加當歸、白芍、蜈蚣治房事莖痛。
16。本方去黃芩。主治婦人傷寒,月經方來初斷,寒熱如
瘧,狂言見鬼者,名干姜柴胡湯。
17.柴胡、大黃、枳殼、薄荷、焦梔子、桔梗、連翹、甘
草、淡竹葉。水煎服。治少陽表邪,內結膈中,膈上如焚,寒熱
如瘧.心煩懊依,大便不通,名柴芩清膈煎。
84.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柴胡12g 龍骨4.5g 黃芩4.5g
生姜5g 鉛丹4.5g 人參4.5g 桂枝4。5g 茯苓4.5g
半夏6g 大黃6g 牡蠣4。5g 大棗6枚
上12味,以水1600ml,煮取800ml,加大黃切如棋子大,
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200ml。大黃應后下為合法。
(功效)和解少陽,化飲安神.
(主治)
主證:發(fā)熱。胸脅苦滿,煩躁譫語,驚惕不安,不便不利,
苔黃津少舌質紅,紅弦數,或沉緊。
副證:一身盡重,轉側不利,或眩暈、耳鳴、失眠、易怒,
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進,或便秘。
(臨證加減)
1.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臨床應用:本方適用于陽虛飲結及肝
膽失調,癥狀表現為悸、驚、癲、癇。方內使用柴胡部分的目的
有三:由少陽證加劇轉化而來的煩驚、譫語或癲癇等癥;病程中
出現柴胡證的某些癥狀;具有柴胡證的體質因素。方中柴胡分量
應為柴胡湯折半量。該方運用靈活掌握。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臨床研究:綜述國內外近年來應用
本方的臨床研究概況,對癲癇、高血壓引起的耳鳴、甲亢、眩
暈、圓形脫發(fā)、不寐等病癥均有療效。認為凡屆神經精神方面的
病態(tài),屬熱證實證,或偏熱偏實證,用他藥無效,均可用本方觀
察治療。另外,對持續(xù)發(fā)熱。夜尿癥、神經性心悸、慢性腎炎、
子宮內膜炎、產后胸滿動悸、心辦膜病的心悸氣短、遺精、陽痿
等,亦有一定療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0,c2,,287]
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神經精神疾?。槐窘M包括神經衰
弱,更年期綜合征,心血管、胃腸神經官能癥,神經精神緊張綜
合征,單純性精神病。藥用柴胡、制半夏、杭白芍各工2—15g,
黃芩9~12g,黨參15~--20g,炙甘草、川芎、五味子各9g,淡
干姜6~--9g,大棗、棗仁各12g,龍骨15~-30g,牡蠣、夜交藤
各30g。心煩失眠多夢加茯神、柏子仁;心悸加丹參、川連、代
赭石、靈磁石;汗出盜汗加浮小麥、麥冬;口臭便干加蒲公英、
瓜蔞仁、蠶砂、大黃、升麻;納呆加山楂、炒谷麥芽;脅脹痛加
枳殼、香附;臟躁加浮小麥;遺精畏寒加桂枝;狂躁便秘加膽南
星、廣郁金、竹茹、菖蒲,或用礞石滾痰丸、牛黃清心丸等。每
B 1劑,水煎,分3次服,療程長可研粉沖服.7日為1個療
程,療程間隔2日。
4。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躁狂型精神?。夯痉綖榇攀?nbsp;
lOOg(先煎),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先煎),茯苓25g,柴胡
18g,黃芩、半夏、太子參、菖蒲、郁金各15g,桂枝12g,大
黃、生姜、大棗各lOg。每日工劑,水煎服。緩解期用上方去磁
石,加朱砂20g,共研末,和蜜為丸,每丸約lOg,每次1丸,
每日3次El服,連用1—3個月。
5.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精神分裂癥:使用本方治療本病以
口苦、心煩、胸脅苦滿、脈弦為辨證要點。藥用柴胡9~12g,黃
芩6—9g,桂枝5"--8g,云苓、黨參、生姜各10g,龍骨、牡蠣、
半夏各12g,大黃、菖蒲、遠志各6g,大棗6枚。視癥加減,每日
1劑,水煎服;禁辛辣刺激食物。
6.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治療狂證:藥用柴胡24g,茯苓、
生龍骨、生牡蠣各30g,桂枝6g,黃芩9g,半夏工2g,黨參
15g、大棗6枚,大黃6--15g,鉛丹4.5g,鐵銹30~-60g。不寐
加朱砂、琥珀;煩悶加菖蒲、郁金;痰熱加膽南星、天竺黃、礞
石;痰阻胸膈配用瓜蒂散或明礬。每日l劑,水煎服。肝腎功能
異常、年老體弱、中毒性精神病不用鉛丹;一般用藥中病即止。
7.新制柴胡湯治療精神分裂癥:新制柴胡湯,即柴胡加龍
骨牡蠣湯合癲狂夢醒湯。
注:癲狂夢醒湯:桃仁、柴胡、香附、木通、赤芍、半夏、
大腹皮、青皮、陳皮、桑白皮、蘇子、甘草.
8.柴胡加龍骨牡蠣治療夜游癥:用本方治療夜游癥而取效,
并指出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神經系統(tǒng)疾患中醫(yī)病理屬于陽虛飲
結和肝膽失調,在癥狀上以悸(心悸亢進和心下、臍下、胸腹的
悸動)、癲(狂躁、神志異常,、癇《抽搐失神,、驚(易驚、恐
懼、精神不安)為主要特征。CN江中醫(yī)雜志,1964,t,,:19]
9.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中醫(yī)治療:采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或炙甘草湯配合西藥他巴唑治療甲亢,待甲狀腺腫大和突眼癥狀
緩解后,只服中藥至各種癥狀消除。m方0臨床,1975,c2,:19]
10.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柴胡加龍骨牡
蠣湯對甲亢實證用本方緩解癥狀以治標,效果滿意。在癥狀緩解
后,繼之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軟堅以治本,據稱療效穩(wěn)定。本
人體會到治療甲亢必從治肝人手,確系經驗之談。[新醫(yī)藥學雜志,
1998,(1):29]
11.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遺精:遺精病人,初起多為陰虛
火旺,心腎不交;或濕熱下注,擾動精室;或勞傷心脾,氣不攝
精。遺精日久,則精虧液耗過多,陰損及陽、陰陽并虛。多證見
少寐多夢,頭暈目眩,心煩,心悸怔忡,健忘,身倦乏力;或脘
腹痞滿,食少便溏,小便赤澀或渾濁,腰膝酸軟,久則形寒肢
冷,面色枯槁,精冷或見陽痿。治療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潛陽人
陰,交通心腎,收斂浮越之陽,固澀遺泄之精。該方組合有度.
結構嚴謹,寒溫并用,攻補兼施,用之則錯雜之證可除。[中醫(yī)雜
志,1993,(9):523]
1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味治療高脂蛋白質血癥:用本方。痰
濕型加茯苓、白術、半夏、木香、澤瀉、砂仁;肝郁氣滯型加枳
殼、白芍、郁金、元胡、當歸;肝郁脾虛型加枳殼、白芍、元胡、
佛手干、黨參、茯苓.每日工劑水煎服。[福建中醫(yī)藥,1997,t4,,12]
85.四逆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炙甘草6g 枳實12g 柴胡12g 芍藥9g
此為湯劑之量,水煎服。如作散服,則各等份,研細末,日
服3次,每次2g,白開水送服。原方后之制法合算現代分量:
上四味各3g,搗篩,白開水送服, 日3次,每次2g。咳者,加
五味子、干姜各l.5g,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1.5g;小便不利
者,加茯苓1。5g,腹中痛者加附子9g;泄利下重者,先以水
1000mI,煮薤白600m|,煮取600ml,去滓,以散18g加入湯
中,煮取300ral,分溫再服。
(功效}解郁泄熱,調和肝脾.
(主治]
主證:手足不溫,胸脅滿悶疼痛,或腹中痛,舌紅苔黃,脈
弦或沉滑而數。
副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臨證加減]
1.四逆散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基本方為柴胡、生白芍、炒
枳實各10g,炙甘草5g,胃熱熾盛加川連、蒲公英、連翹,炙甘
草改碧玉散(包煎);積滯內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麥
芽、炒萊菔子;脾胃虛寒加黃芪、桂枝、紅棗、生姜;夾有絡瘀
者加丹參、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胃陰不足加石斛、麥冬、
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烏貝散(吞服),大便溏薄加
黃芩、炒白術。每日工劑,分2次服。[黑龍江中醫(yī)藥。1991,c5,,113
,. 2.四逆散加左金丸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方取柴胡、
枳殼、赤白芍、生甘草、川棟子、佛手、谷芽、麥芽、吳茱萸、
瓦楞子。肝胃不和與噯氣頻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脹痛明顯加川
楝子、延胡;脾虛加四君子湯;肝胃郁熱加丹皮、梔子;胃陰不
足加太子參、川石斛。仁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3,c11,,,]
3.四逆散加味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藥用柴胡、法半夏各
12g,白芍、枳實各10--12g。肝郁加郁金、佛手;郁熱選加蒲
公英、黃芩、梔子、夏枯草;腹脹加砂仁或改枳實為枳殼;嘔吐
苦水加竹茹、代赭石、柿蒂、丁香、蘇梗;大便秘結或不暢加火
麻仁、郁李仁、肉蓯蓉、大腹皮、大黃;脾胃虛弱加四君子湯。
治療6-8周。[新中醫(yī),1993,c6,,19]
4.四逆散加味治療膽總管結石:藥用柴胡、元胡、王不留
行、枳實各12g,白芍、金錢草各30g,郁金、茵陳、川楝子各
15g,大黃、甘草各lOg。膽絞痛甚加白芍至60g,甘草至15g。
[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4):21]
5.四逆散加味治療膽道蛔蟲癥:方取柴胡、白芍、枳實、
茵陳、烏梅、川楝子、郁金、廣木香、銀花、連翹。便秘加大
黃。[新醫(yī)藥學雜志,1977,cl。,:37]
6.四逆散加味治療膽道蛔蟲癥:用本方加烏梅、川棟子,
全部治愈出院。本方系用于木郁土壅之四肢厥逆而不溫,咳、
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的少陰證,借用四逆散加烏
梅、川楝治療膽道蛔蟲病,是取柴胡升陽達表,疏肝利膽,冀其
奧狄氏括約肌松弛;.得芍藥之酸甘能柔肝緩急而止痛;更配梅楝
之酸甘,使蛔蟲退出膽道;又助以枳殼寬中下氣,使蛔蟲從大便
排出而愈。[福建中醫(yī)藥,1962,c2,:37]
7。四逆散加味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及淋巴結腫大:四逆散加
味,治療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的胃脘痛、痢疾、肝炎、肝硬化等
效佳。四逆散加夏枯草、半夏、七葉一枝花,治療頸淋巴結腫或
淋巴結核初期屬痰凝氣滯者療效滿意。[新醫(yī)藥學雜志,1975,《7,]
8.四逆散加味治療急性闌尾炎:用四逆散加丹皮、黃柏,
認為本方不僅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有良好的近期療效,而且其遠
期療效也令人滿意。
9.四逆散加味治療急性上腹痛:包括慢性胃炎急性發(fā)作,
急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
蟲癥,急性肋軟骨炎,急性胰腺炎等多種病癥。方藥取柴胡、枳
殼、竹茹、香附各9g,木香、元胡各12g,萊菔子、白芍各
15g,甘草6g,隨癥加減。[陜西中醫(yī),1988,《10,.443
10.四逆散加味治療腸道疾?。核哪嫔⒓游吨委煂俑斡魵鉁?nbsp;
的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及潰瘍性結腸炎,療效
滿意。又以四逆散合白頭翁湯治療菌痢痊愈而獲效。
.
11.加味四逆散治療滲出性胸膜炎:本方用柴胡、枳實、炙
甘草、葶藶子、地龍各lOg。發(fā)熱加黃芩、白蚤休、魚腥草;陰
虛明顯加地骨皮、白薇、胡黃連;氣虛加黨參、白術、山藥;積
液量多,心悸,氣促明顯者加重葶藶子用量;積液量少或無,胸
脅痛甚者加白芥子、瓜蔞皮。每日工劑,水煎服。
12。四逆散加減治療慢性遷延性肝炎:用四逆散加減治療慢
性遷延性肝炎,獲得滿意的療效。并認為要按辨證分型加減用
藥,如肝熱脾濕者,可加茵陳、小葉田基黃等。肝氣郁滯者,加
郁金、川楝子等。脾虛濕困者,加蒼術、白術等;氣滯血瘀者,
加三棱、莪術等;肝腎陰虛者,加女貞子、枸杞子等。[廣西赤腳
醫(yī)生,1978,(u):is]
13.四逆散治療萎縮性鼻炎:用本方加味治療萎縮性鼻炎,取
得較好療效。其中肝膽郁熱,兼受風邪,留滯不解者,用本方加大
黃、芒硝、黃芩等;因肺氣不宣,內有伏熱,風寒外襲肺竅所致者,
用本方加辛荑、白芷等藥。
14。四逆散加味治療頑咳:基本方為柴胡6g,白芍15g,枳
殼12g,代赭石30g,露蜂房lOg,廣地龍lOg,浙貝母15g,百
部20g,五味子9g,炙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納差痰多
加半夏、陳皮;咳痰黃稠加黛蛤散、黃芩;咽癢不適加僵蠶、蟬
蛻。[山西中醫(yī),1997,c2,:13]
15。四逆三金湯治療輸尿管結石;本方用柴胡、赤芍、白
芍、海金沙(包)、川牛膝各15g,枳實12g,生甘草lOg,金錢
草30g,雞內金14g。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中國民間療法,1998,(1):d3]
16。四逆散加味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藥用柴胡、枳
實、赤芍、生甘草各lOg,丹參30g,穿山甲15g。肝郁枳實增
量,血瘀加水蛭;瘀濕互結加生黃芪、桂枝;附件增厚,壓痛明
顯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附件炎性包塊加莪術;輸卵管積水加
大戟、澤蘭;輸卵管結核加夏枯草、蜈蚣;輸卵管不通伴黃體功
能不全加鹿角霜;氣血不足加黨參、當歸;腎虛加紫河車、鹿角
膠(烊化)。每日1劑,水煎服,經期停用,3個月為工個療程.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5,(6):423 .
17.四逆散加味治療輸卵管阻塞:治療采取內服配合灌腸
法。內服以四逆散加味,方取柴胡lOg,枳實12g,赤芍12g,
丹參30g,生甘草3g,三七粉3g,穿山甲20g,麥冬lOg,皂刺
lOg,路路通lOg。隨癥加減,經期停服。1月為1個療程,連服
4個療程。
l8.四逆散加減治療繼發(fā)性不孕:藥用柴胡6一lOg,枳實
或枳殼、路路通各10—15g,赤白芍、穿山甲各lOg,甘草6go
隨癥加減??诜鍎?0~--15劑,為1個療程,用藥2—3個療
程。[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
19.四逆散為主方治療乳癖:基本方為柴胡、白芍、枳實各
9g,甘草3g。痰濕阻滯加法半夏、浙貝母、夏枯草;氣虛加黨
參、黃芪;血虛加當歸、白芍、生黃芪;疼痛加秦艽;氣滯加青
皮、陳皮;納差加谷芽、麥芽;熱郁肝經加丹皮、梔子;血瘀加
赤芍、皂角刺;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乳癌術后加白
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每日工劑,水煎服。6日為工個療
程,治療工一3個療程。
20.四逆散治療功能性低血壓:本組患者血壓在12.o/8.0kpa
以下,無心腦腎等器質性病變。藥用柴胡、枳實、白芍、黃芪各
10g,炙甘草、川芎各6g。心氣虛弱,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
15g,五味子6g,菖蒲lOgl氣滯明顯,脅痛,善怒者,加香附、
郁金各工0g;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者,加蒼術lOg,細辛6gl久
病,頭痛血瘀者,加紅花6g,桃仁、地龍各10g。每日工劑,水煎、
服,10日為工個療程。[實用中西結合雜志,1992,c1,:35]
21.本方加桔梗:在很多情況下,常兼用桔梗。桔梗在本經
記載:“味辛微溫,主胸脅如刀刺,腹?jié)M腸鳴幽幽,氣驚恐悸。”
又張仲景治少陰病咽痛,用桔梗甘草湯;治肺癰,唾濁吐膿,咳
逆胸滿。用桔梗白散;又排膿散用桔梗、枳實、芍藥,由此可
知,桔梗者,中則能開胸膈滯氣,除滿痞,定悸;上則能利頭
目、咽喉、口舌,止咳逆喘促,痰壅鼻塞;下則能理心腹胃腸,
洽腹?jié)M、腹痛、腸鳴下利,既能排膿補漏,苦溫又兼散表。可見
桔梗對于四逆散證,顯然是很相宜的。因此,四逆散加上桔梗一
藥,是頗值得重視的。[小柴胡湯證的研究]
22。本方去枳實,加當歸、茯苓、白術、姜棗。治血虛勞倦,
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fā)熱盜
汗,減食嗜睡,骨蒸勞熱..等,名逍遙散。
23.本方枳實改枳殼,加香附、川芎。治肝氣郁結,脅肋疼
痛,往來寒熱,以及痛經等,名柴胡疏肝散。Lz岳全書]
24.本方去枳實、白芍、甘草,加香附、川芎為末。以疏肝
理氣,開郁通竅,治耳聾不聞雷聲,名通氣散。[醫(yī)林改錯]
25.本方加丹皮、黃柏。治療急性闌尾炎,名丹柏四逆散。
[瀘州醫(yī)學院資料之二,1979]
芍藥當歸湯類
86.芍藥甘草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芍藥12g 炙甘草12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溫服。
(功效)益陰榮筋,緩急止痛。 。
(主治)
主證:腳攣急,筋脈攣縮,脈遲,舌淡。
副證:脘腹疼痛。
(臨證加減)
1.營養(yǎng)不良者;本方加黨參、懷山藥、當歸、黃精、黃芪
之類,以補養(yǎng)氣血。
2.下肢受涼:本方加肉桂、附子、桑枝、巴戟天之類,以
溫補腎陽。
3.食欲不振,胃脘痞滿:本方加厚樸、枳實、谷麥芽、萊
菔子、雞內金之類,以消食導滯。
4.少腹疼痛,拘急脹滿:本方加香附、大腹皮、烏藥,以
理氣止痛。
5。下肢疼痛:本方加牛膝、獨活、羌活,以引經下行,通
絡止痛。
6。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藥用白芍15g,
炙甘草、黃連各5g,姜半夏、陳皮各9g。脾胃虛寒加炮姜、吳
茱萸;濕熱便秘加黃芩、大黃;脾胃氣虛加黨參、淮山藥、茯
苓;腹痛甚加元胡;脘腹痞悶加厚樸、枳殼、大腹皮;濕重加蒼
術、薏苡仁;噯氣、嘔惡加旋覆花、代赭石;泛酸加瓦楞子、煅
海螵蛸。每日1劑,水煎服,21日為工療程。忌煙酒及油膩辛
辣之品。[吉林中醫(yī)藥,1997,t6,。7]
7.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脘腹痛:藥用白芍20g,甘草、茯苓、
黨參各15g,良姜、佛手各10g,黃連、吳茱萸各5g,香附15g。
若脘腹脹痛甚者,加青皮、枳殼、川楝子以行氣止痛;痛有定處
者,加丹參、郁金、失笑散以活血化瘀;胃脘陣發(fā)性劇痛伴嘔吐
頻繁者,加重芍、甘劑量,可用至50~75g,再加白術50g,煎湯
頻服,癥緩則減量;吐酸重者,加重甘草量,再加烏貝散,此時
氣滯不顯著者可去佛手;胃中有停飲,時有嘔逆者,重用茯苓,
加姜夏、萊菔子以行氣降逆止嘔;胃脘部隱痛,四肢不溫,吐清
水,遇寒加重,甘草改用炙甘草,加干姜lOg,制附片lOg,以溫
胃祛寒止痛;大便黑者,加烏賊骨、白芨、阿膠,也可加三七粉;
若有實熱,去高良姜、佛手、吳茱萸,加生軍工O一工5g;萎縮性胃
炎,胃陰不足者,去熱藥加養(yǎng)胃陰之品。
8.大劑量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膽囊炎:本方用白芍60~90g,
甘草15~30g。畏冷發(fā)熱加龍膽草、黃芩、柴胡;便秘加大黃、生
地、元參;痛劇加郁金、川棟子、元胡;口苦口干加天花粉、丹
皮;納少加麥芽、山楂;惡心嘔吐加藿香、竹茹、半夏;腹脹加
厚樸、枳殼;膽道蛔蟲加烏梅丸;黃疸加茵陳、梔子。每日1劑,
水煎服,5劑為1個療程。
9.加味芍藥甘草湯治療老年腸梗阻:本方用白芍40~60g,
甘草、厚樸各lOg,枳實、檳榔、萊菔子各8g。苔黃厚加黃連、薄
荷;舌紅絳少苔加沙參、元參、麥冬。每日工一2劑,水煎服。并
用大黃甘草湯(生大黃、生甘草各Ig)水煎取液1湯匙口服。胃
腸減壓,抗炎,補液,糾正酸堿平衡失調。
10。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氣虛血弱型習慣性便秘:本組病例
中,男性工4例,女性46例,方用白芍、甘草二味主藥,以工周
為一個療程。第一個療程為白芍60g,甘草30g,病情重者可適
當增加用量;第二個療程改白芍為30g,甘草60g;第三個療程
起白芍、甘草均為30g。每日工劑,分3次服。伴出血者,加白
茅根、仙鶴草;伴腹痛者,加元胡;伴心悸、失眠者,加柏子
仁、益智仁、茯神;伴眩暈者,加天麻、鉤藤、菊花等。伴心煩
者,加阿膠、黃連等。同時囑咐患者飲食宜清淡,多食水果及含
纖維豐富的蔬菜,養(yǎng)成定時排便習慣,調攝情志,勞逸結合。[四
川中醫(yī),1997,(6):30]
11。芍藥甘草湯治療乳腺炎:認為投藥時期要早,即有寒
戰(zhàn)、發(fā)熱,乳腺塊界限不明顯,表面皮膚或正常或略帶紅色,有
疼痛及壓痛者為適宜;如膿已成用本方則無效。治此癥時,不用
白芍,用赤芍90g,生甘草60g,每日一劑而取效。
12.加味芍藥甘草湯治療腓腸肌痙攣:方用芍藥30g,桂
枝、甘草各15g,木瓜lOg。85例患者經服3—5劑后,痙攣全
部緩解。[中醫(yī)雜志,1985,c6,:50]
13.加味芍藥甘草湯治療三叉神經痛:藥用白芍60g,炙甘
草30g,酸棗仁20g,木瓜lOg。治療三叉神經痛42例,服藥7
—25劑疼痛消失。
14.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頸椎綜合征:用本方加威靈仙、雞
血藤治療,觀察其鎮(zhèn)痛作用是明顯的。[連鐵醫(yī)刊,1977,537
15.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尿毒癥末梢神經炎:用芍藥30—
60g,炙甘草lOg,薏苡仁40~60g.水煎服,連服3—10劑。Cjc
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5,(1):21]
16.芍藥甘草湯為主治療癌癥晚期疼痛:本方含白芍60—
250g,炙甘草15—60g。刺痛加元胡;脹痛加木香;氣虛加黃
芪,甚者再加人參;血虛加當歸、阿膠;濕濁內阻加半夏、茯
苓:便干加大黃;便溏加罌粟殼。每日1劑,5劑為1個療程。
[新中醫(yī),1997,(1):32]
17.芍藥甘草湯加味治愈陰道痙攣:用白芍lOOg,生甘草
5g。肝氣郁結加柴胡、制香附、僵蠶等;腎陰虛損加生地、女貞
子、枸杞子等;濕熱下注加龍膽草、土茯苓、澤瀉、黃柏等。療
程最短10日,最長2個月.[國醫(yī)論壇,1990,c2,;16]
18.芍藥甘草湯加味治輸卵管結扎腹痛:藥用白芍30g,銀
花30g,甘草15g,丹參20g,桂枝15g,烏藥lOg,黃芪lOg。
腰酸痛者加狗脊lOg;肢冷者加附子4g;腹部壓痛明顯者加重銀
花量,再加玄胡lOg。[河北中醫(yī),1987,《6,:48]
19。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泌尿系結石:本方用白芍20g,甘
草、木通各10g,枳殼、川牛膝、海金沙、石韋、瞿麥、冬葵
子、車前子各15g,金錢草30g,赤茯苓12g。血尿加小薊、白
茅根;痛甚加元胡、川楝子;濕熱甚加黃柏、澤瀉;年老體虛加
黃芪、黨參。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前20分鐘飲水>250ml,
日飲水>500ml。服藥后20分鐘做跳躍運動20分鐘,年老體虛
酌減.[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6,c4,:22]
20.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小兒遺尿癥:藥用芍藥15—60g,
炙甘草、覆盆子、益智仁、山藥各9g,桂枝3-6g。氣虛甚加當
歸9g,五味子5g;睡眠深不易叫醒者加生麻黃9g,炙遠志5g;
經久不愈或遺尿重者加芡實20g,罌粟殼20~30g。每日工劑,
水煎服。[浙江中醫(yī)雜志,1992,c2,:58] .
21.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百日咳:以本方為基本方,咳嗽頻
者加百部、百合;發(fā)熱者加桑葉、黃芩;嘔吐者加法半夏、橘
皮;氣喘痰鳴者加地龍、葶藶子、蜈蚣;鼻衄者加白茅根、阿
膠.一般服2—5劑后臨床癥狀緩解,連服10劑后,咳喘痰鳴停
止,精神好轉,食欲佳,臨床癥狀消失,血象化驗檢查均正常。
[湖北中醫(yī)雜志,1988,(3):22]
22.本方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名去杖湯。[朱氏集驗方]
23。本方加無灰酒少許再煎。治濕熱腳氣,不能行走,名六
半湯。
24。本方加白術。治脾經受濕,濕熱下注,暴瀉無度,水谷
不化,腹中劇痛者,名白術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25.本方加黃芩。治熱痢腹痛,后重身熱者,名黃芩芍藥
燙。
26.本方加當歸、熟地黃、山藥、枸杞子。治血少陰虧之
癥,名小營煎。[景岳全書]
87.芍藥甘草附子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芍藥9g 炙甘草9g 制附子9g
上3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溫服。
(功效)扶陽益陰,陰陽兩調。
(主治)汗多,反惡寒,肢攣急,脈沉細或微細。
(臨證加減)
l.本方芍藥、附子、甘草、再加桂枝、大棗治汗后亡陽。
2。本方加乳香、雞血藤沒藥治風寒腰痛。
3.本方加元胡、干姜、蓽茇、白芍各用30g治腸痙攣。
4。本方加太子參、桂枝治腓腸肌痙攣。
5.本方加雞血藤、當歸、透骨草、伸筋草,川斷治風濕痛。
6.本方加大黃,治寒腹中拘急,惡寒甚,腰腳攣痛,睪
丸脹痛,二便不利者,名芍藥甘草附子大黃湯。
88.當歸四逆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當歸9g 桂枝9g 芍藥9g 細辛
9g 炙甘草6g 通草6g 大棗25枚
上7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每日3次,每次
200ml溫服。 .
注:張仲景方中用大棗者,一般為十二枚,而炙甘草湯用
30枚,為之最多者。本方及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各用25
枚。炙甘草湯主癥為脈結代,心動悸;本方及當歸四逆加吳茱萸
生姜湯主癥為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三方重用大棗,其意在于
養(yǎng)護津液,滋血和脈是也。
(功效)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絡。
{主治)
主證。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惡寒,腹中冷痛,或腹
中拘痛,或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口淡,舌質淡,苔
構滑,脈細欲絕。
副證:或頭痛,痛經,寒疝,或嘔吐,或凍傷。
(臨證加減)
1.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手術后腸粘連腹痛:用當歸、白芍
各30g,細辛8g,桂枝lOg,通草5g,炙甘草15g,酒大黃10—
15g。每日1劑,加水800ml,煎至300ml,每次50ml,每日5
—6次口服。5日為1個療程。腹痛控制后,可繼用2—3個療
程。[國醫(yī)論壇]
2.當歸四逆湯治療慢性盆腔炎:本方用當歸、木通各12g,
白芍18g,桂枝9g,細辛3g,甘草6g,萆蘚15g,蒲公英30g,
金銀花24g,大棗3枚。濕熱重加大黃、黃柏、薏苡仁;虛寒重
加黃芪、吳茱萸、小茴香;腹痛加元胡、川棟子;血膿樣帶下加
地榆、貫仲;下腹痛墜脹加荔枝核、橘核、黃芪、升麻;包塊加
炮山甲、水蛭粉(沖);腰膝酸軟加杜仲、桑寄生。每日1劑,
水煎服,10日為1個療程。
3.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系統(tǒng)性硬化癥:本方含當歸、桂枝、
芍藥、通草、川芎各lOg,細辛3g,黃芪15g,全蝎2條,甘草
5g,大棗5枚。皮膚明顯變薄或發(fā)硬加烏梢蛇、地鱉蟲;膚色變
深或肌膚甲錯選加桃仁、紅花、穿山甲、地鱉蟲、水蛭等;皮膚
頑厚如木板狀加海藻、昆布、牡蠣、白芥子、象貝等;病邪客脾
加理中湯,病邪客肺加補肺湯;寒凝于肝加暖肝煎;腰酸怕冷、
生殖功能低下加巴戟天、菟絲子、鹿角膠等;陰虛內熱去細辛,
桂枝減量,加生地、丹皮、知母等。每日1劑,水煎服。用強的
松30mg~內臟損害明顯5例,用雷公藤片。
4.當歸四逆湯配合清開靈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采用當歸
四逆湯口服配合清開靈注射液靜滴與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維腦路通
靜滴治療相對照的方法,對急性腦梗死進行了臨床觀察,共總結
病例78例。治療組:采用當歸四逆湯加水蛭、川芎、琥珀,煎湯
口服與清開靈注射液靜滴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取當歸、通草、白
芍各15g,琥珀(另沖)、細辛各5g,水蛭lOg,桂枝、川芎各
12g,大棗5枚,加水適量,浸泡30分鐘,武火煎沸后,文火再
煎30分鐘,兩次取汁共計400ral,每次服200ml,每日2次,分早
晚溫服.若有呃逆等不便服用者,可少量多次喂服。同時用10%
萄葡糖注射液500ml加入清開靈注射液60ml(北京中醫(yī)學院實驗
藥廠生產)靜脈滴注,每日1次。
5.當歸四逆湯加味配合牽引及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藥用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9g,通草、炙甘草各6g,大棗
工2枚.寒濕加甘姜苓術湯;氣血虛加黨參、黃芪、雞血藤;腎
陽虛加右歸飲;腎陰虛加左歸飲;血瘀加乳香、沒藥、丹參、桃
仁、紅花;寒郁化熱加黃柏、知母。水煎溫服。并用骨盆牽引,
總重量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增至體重的1/3—1/2,每次l小
時,每日3次;手法推拿依次用按揉法、封腰法、斜扳法、牽抖
按壓法及仰臥位牽引法,隔日1次;均20日為1個療程。
6.當歸四逆湯加牛膝治療坐骨神經痛:本方用當歸、桂枝、
芍藥各15g,細辛5g,炙甘草、通草各lOg,大棗6枚,牛膝
20g。每日1劑,水煎3次,分2次服,6劑為工個療程.[中醫(yī)正
骨,1997,(3):38]
7.當歸四逆湯加味治漏肩風:以當歸四逆湯為基本方(當
歸、白芍、桂枝、細辛、炙甘草、通草),若氣虛較明顯加黃芪、川
芎,疼痛較甚加姜黃、紅花,以生姜3片、大棗5枚為引。每日內
服1劑,6日為工個療服。服藥3個療程。
8。當歸四逆湯為主治療雷諾?。核幱卯敋w50g,桂枝20g,
白芍30g,細辛、木通各5g,大棗3枚,附子、炙甘草各lOg。
氣虛加黃芪、黨參、白術;氣滯加柴胡、香附、木香,去大棗和
炙甘草;寒盛加肉桂,倍附子;血瘀加紅花、丹參,去木通。另
取獨活、川椒、艾葉、桂枝、桑枝、紅花、透骨草各等量,煮沸
先熏后洗,每日2次。
9.辨證治療多形性紅斑: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以斑色紫
紅而暗,伴指趾腫脹,自覺手足發(fā)涼,骨節(jié)酸楚,便溏溲清,舌
淡苔白,脈緩澀,辨證屬風寒型.以當歸四逆湯加川芎、降香、
雞血藤、丹參、三七、熟附子、黃芪治療,效果極著。[上海中醫(yī)
藥雜志,1983,(11):26]
10.當歸四逆湯治療凍瘡:治療基本方為當歸12g,桂枝9g,
赤芍12g,細辛3g,炙甘草6g,通草4.5g,大棗7枚。水煎服,
每日1劑。另藥渣煎水熏洗患處半小時,每Et 2次。繼發(fā)感染者,
藥渣內加銀花30g,地丁30g。
ll。本方去通草、大棗,加獨活、寄生、茯苓、杜仲、干地
黃、人參、秦艽、牛膝、川芎、防風,桂枝改用桂心.治腎氣虛
弱,臥冷濕地或當風,致濕流人腳膝為偏枯冷痹疼痛,或腰痛腳
攣重痹者,名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12.本方去芍藥、大棗、通草,加茯苓、生姜、獨活、桑寄
生、秦艽、防風、威靈仙、牛膝、金毛狗脊,桂枝改桂心。治腎
虛兼受風寒濕痹,名獨活湯。[醫(yī)學心悟]
13。本方去細辛、通草、大棗,加人參、麥門冬、麻黃、黃
芪、五味子。治病人久虛,表有大寒,壅遏里熱,火邪不得舒
伸,而致吐血,名麻黃人參芍藥湯。[脾胃論]
89.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當歸9g 桂枝9g 芍藥9g 細辛
9g 炙甘草6g 通草6g 大棗25枚 吳茱萸6g 生姜15g
上9味,以水1800ml(或水酒各800m1),煮取1000ml,去
滓,5次溫服。
清酒,李時珍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chuàng)其法。”又曰;
“酒之清者曰釀......惟米酒入藥用?!睋?,本方用清酒應是較好
之澄清米酒。取其溫散是也.
張仲景用水酒合煮有三方;其余二方為炙甘草湯及芎歸膠艾
湯。本方用水酒合煮之義,除散伏寒之結滯外,亦加強溫經通脈
之力,養(yǎng)陰劑得此不致凝滯,后世用當歸,喜加酒,與張仲景此
法有關。
(功效)溫中散寒,降逆和胃。
(主治)手足厥寒,胃痛嘔吐,脈細欲絕。
(臨證加減]
1.陽痿:陰寒外襲,腎陽受遏之陽痿者,本方加附子。[陜
西中醫(yī),1986,(3):21]
2.霍亂:霍亂之脫水,脈沉細,嘔吐下利者,四逆加吳茱
萸生姜湯加烏梅、黃連。[陜西中醫(yī),1990,t12,:5583
3.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縮陰證:縮陰證的病機為
腎虛肝寒,立溫腎陽,暖肝脈為法。方用溫陽解痙湯,即當歸四
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熟附子、小茴香、干姜。治療方法:輕者每
日工劑,分2次服,晚上用第三煎湯藥熏洗外陰。病重者每日 2
劑,熏洗兩次,且配針灸。[黑龍江中醫(yī)藥:1987,c2,:15]
4.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在婦科的運用:用本方加減治
療白帶、月經后期、乳房脹痛等,均獲效。[新中醫(yī),1984,《12,:413
5。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凍瘡:患者均有反復發(fā)作
病史多年,以耳垂為甚,或耳輪,足跟,手臂均罹患,局部紅腫
癢痛或破潰,經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減6—8劑而痊愈。
[吉林中醫(yī)藥,1986,(1):313
6.主霍亂多寒,手足厥冷,脈絕。本方名四逆湯。
7.本方加附子。治霍亂多寒,肢冷脈絕,名通脈四逆湯。
干姜湯類
90.干姜附子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干姜3g 生附子9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一次服。
(功效)救急回陽。
(主治)
主證: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身無大熱,不嘔不渴,
無表證,脈沉微。
副證:舌質淡苔薄白,或見面色赤。
(臨證加減)
1。腹痛:若但腹中切痛者,本方生姜代干姜。
2.陰盛格陽:身冷,脈沉微,煩躁不飲水,本方加人參以
治之。
3.本方合生脈散加車前子、茯苓治心衰水腫。
4。本方加人參治無根之火。癥見惡熱目赤,煩渴引飲,脈
七八至,按之則散,此無根之火也。[李東垣]
5.干姜附子湯的臨床應用:本方用于治療心衰水腫、肝硬
化腹水、腎炎水腫、感染性休克、低血糖眩星、低血壓眩墾、美
尼爾氏綜合征偏于陽虛型者。治療休克及低血壓時,常與生脈飲
合用,其效更佳。[傷寒論臨床研究.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83:861
6。本方用生姜代干姜。治痰冷癖氣,胸滿短氣,嘔吐,頭
痛,飲食不消化,一切虛寒證,并皆治療,名姜附湯。
千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干姜9g黃芩9g 黃連9g人參9g
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溫服。
(功效]清上溫下,辛開苦降。
(主治)
主證:嘔吐頻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
副證:或胸膈痞悶,舌質淡,苔薄黃,脈虛數。
. (臨證加減)
1。本方之劑量:原方四味為各等份。但在臨證應用時,按
病情之寒熱虛實而異。如病急,不下利但嘔,脈證熱重寒輕,則
重用黃芩、黃連;如為慢性,又脾虛者,脈證熱輕寒重,則重用
人參、干姜。方中黃連不應小于3g,急性胃腸炎者用10~15g.
2.患本方證,若湯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許,
許許呷之,此少變古法,屢驗。
3.干姜黃芩人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藥用干姜、
黃連各9g,黃芩12g,黨參30g,砂仁6g,廣木香、炙甘草各
lOg。熱重于寒干姜減量;寒重于熱黃芩、黃連減量。每El工劑,
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四川中醫(yī),1974,cls,:zs]
4.淺談《傷寒雜病論》中關于嘔吐的治療:《傷寒雜病論》
中張仲景對嘔吐的治療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創(chuàng)造了一些現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劑。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其氣主降,以下行為
順,若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則發(fā)生嘔吐,張仲景對嘔吐辨證以寒
熱為綱,其中關于胃寒嘔吐的尤多。張仲景對嘔吐的辨證論治可
歸納如下。
(1)胃寒飲停:嘔吐多為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暈目眩,
心悸,苔白膩,脈滑。治宜溫化寒飲,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湯
或五苓散。
(2)肝胃虛寒:食谷欲嘔或干嘔,吐涎沫,頭痛,四肢厥
冷,煩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膩滑,脈沉遲而弱。治宜:溫中散
寒,降逆止嘔。方用吳茱萸湯。
(3)脾胃虛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
痞硬,大便燥結,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浮澀。治宜:補虛
潤燥,和胃降逆。方用大半夏湯。
(4)胃腸實熱:食人于胃,旋即盡吐而出,胃脘脹痛,便
秘,舌紅,苔薄黃少津,脈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熱,和胃止
嘔。方用大黃甘草湯。
(5)寒熱互結:嘔吐,胃脘痞滿,按之濡軟不痛,腸鳴下
利,舌紅,苔白,或舌淡,苔黃,脈濡數,或脈緩弱。治宜:開
結除痞,和胃降逆。方用半夏瀉心湯。
(6)上熱下寒:胸中煩熱,欲嘔吐,腹中痛,或痞滿不適,
舌淡紅,苔黃白相兼,脈弦數。治宜:清上溫下,和胃調中。方
用黃連湯。
(7)寒熱互格:嘔吐頻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薄
黃,脈緩弱或虛數。治宜:清上溫下,辛開苦降。方用干姜黃芩
黃連人參湯。L箱中醫(yī),1997,c2,:56-57~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棗。治濕熱夾雜之痞證,名半夏
瀉心湯。[傷寒論]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棗。治寒熱夾雜之痞證兼
有和胃之功,名生姜瀉心湯。[傷寒論]
7.本方去干姜、人參,加大黃。治熱痞,名大黃黃連瀉心
湯。[傷寒論]
91.理中丸(湯)
(別名:人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人參 干姜 炙甘草 白術各9g
制丸劑:上4味工。倍量,共為細末,過篩,煉蜜為丸,每
重9g,每日2次,每次1丸。
湯法:上4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溫取
200ml,每日3次口服。
(功效)溫中祛寒,健脾益氣。
(主治]
主證:腹脹滿飲食不下,時腹自痛,喜溫喜按,嘔吐,下利
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無力.
副證:或便溏,或舌質濕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脈緩弱。
(臨證加減)
1.理中湯之君藥辨略:本方之味何者為君?有以下三種不
同見解。一是成無己認為以人參為君, “人參味甘溫,內經曰: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之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
君。”二是李東垣認為當以干姜為君,“理中治腹痛者,以水來侮
土,取干姜為君,土中瀉水也?!比峭翮J為寒多者以干姜為
君,虛多者則以人參為君,當根據證情而定.以上三種說法,各
有一定之理。但從本方的立方宗旨來看,是“予中焦之陽也”,
干姜以溫補脾陽之要藥,故當為君藥;又以本方之主治癥來看,
理中湯用于中焦虛寒之腹痛,喜溫喜按,泄瀉嘔吐等癥。此證多
因脾陽素虛,過食生冷,寒濕困脾,中陽失運所致。故治療上重
在溫運中焦,君以干姜溫中散寒,以恢復脾陽較為適當;再者,
本方為溫中散寒之代表方劑,自當以溫里藥干姜為君。[中醫(yī)方劑
題解.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附子理中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痛:痛甚加元胡、高良姜;
腹脹加萊菔子、枳實、檳榔、木香、厚樸、佛手;噯氣惡心嘔吐
加竹茹、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寒甚加高良姜、肉桂;脾虛濕
重加茯苓、草蔻、大棗、佩蘭;食欲不振加砂仁、木香、神曲、
谷麥芽、山楂.[新醫(yī)藥學雜志,1977,t7,:30]
3.理中湯(丸)的臨床應用:總結本方臨證應用的主要脈
證有六:①面色萎黃、蒼白或虛浮。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納
谷痞滿。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結不調.④四肢倦怠無
力,或四末欠溫。⑤舌質淡,苔薄白或膩。⑥脈沉細或濡緩。其
中口淡,舌質淡,苔白為必備之證。[山東醫(yī)藥,1979,cll,:25]
4.理中沒蠣湯治療消化性潰瘍:予附子lO--~20g,黨參20g,
白術12g,干姜、沒藥各6g,煅牡蠣30g,茯苓、沙參各15g,白
芨15---20g,三棱10~12g,黃連6—8g,陳皮、甘草各lOg。視證
加減,每日1劑,15日為1個療程。[陜西中醫(yī),1990,c2,:62)
5。附子理中湯加味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本方含烏附片(先
煎)、干姜、人參、炙甘草、焦白術各12g,柴胡8g,炙升麻
6g,訶子20g。發(fā)熱,腹痛,苔黃膩,脈滑數去干姜、附片,加
白頭翁、黃柏;納差腹脹加焦三仙;五更瀉合四神丸。每日1
劑,水煎服。
6。附子理中湯為主治療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本方含熟
附子、當歸各lOg,黨參、炙北芪各30g,白術、紫河車各15g,
干姜6g。出血選加艾葉、側柏葉、三七、丹參。,每日1劑,水
煎服,25 El為工個療程,療程間隔5 日.輔助飲食療法:牛脊
椎骨500g,炙北芪60g,紅棗20g。水煎服,2—3日工次。酎隋
輸血。[江蘇中醫(yī),1997,《12,:ls]
7.連理湯加味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癥見腹痛或腹脹(排便
后減輕)、腹瀉(每日大便4—6次),大便帶黏液或稀水為主證,
大多伴有里急后重,口干不欲飲,惡寒及手足不溫等兼證。均經
大便常規(guī)及培養(yǎng)、結腸鏡檢查排除了炎癥性腸病和痢疾(阿米
巴)等引起的腹痛腹瀉。診斷參照Manning提出的4大癥狀和
Fielding提出的4個體征。基本方為黃連6g,黨參15g,白術
15g,干姜8g,甘草6g,茯苓15g。糞便中黏液多(便膿)兼里
急后重者加當歸、赤芍和木香、檳榔各log;下痢日久加烏梅
lOgl口子不欲飲加煨葛根15g;惡寒手足不溫加補骨脂、山萊
萸各lO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療程最短8天,最長31
天,平均14天。[中醫(yī)雜志,1991,c12,;20] '
8。理中湯加減治療復發(fā)性口瘡:所有患者均經維生素B2、
冰硼散等藥治療,見效甚微或無效。治療基本方為黨參、白術、
抱姜、炙甘草.脾虛甚者,以紅參易黨參;有寒象者加肉桂;有
熱象者,加黃連。
按:口瘡一病,緣于脾胃呆滯,申陽不振,蒸騰運化無力,
口腔得不到充足營養(yǎng).因而治療該病選用理中湯,溫申健脾。寒
甚者加肉桂,使申陽得振,脾氣得運,則精微物質上榮,潰瘍自
然愈合。若口腔與舌面俱見潰瘍,潰瘍面周圍紅腫痛甚,屬脾虛
胃熱,寒熱錯雜所致,當佐以清瀉胃火之品,在理中湯中加入黃
連,取振奮脾陽并清瀉胃中邪熱之義,使邪熱去中陽復,則口舌
潰瘍俱愈。[浙江中醫(yī)雜志,1992,(10,:474]
9.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名治史
湯。[千金方]
lO。已產訖,可服本方,新生臟虛,此所以養(yǎng)臟氣也,即本
方名四順理中丸。[千金方]
11.治小兒軀啼,脾胃傷風冷,心下虛痞,腹中疼痛,胸脅
逆滿;治風人腹,心腹療痛,痰逆惡心,或時嘔吐,隔寒不通,
本方名白術丸。
12。本方加桂枝。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xié)熱而
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名桂枝人參湯。[傷寒論]
13。本方加附子。治陽虛較甚,下利不止,手足不溫,脈微
等癥,名附子理中丸。[和劑局方]
14.本方加黃連、茯苓。治內傷生冷,外感暑熱,上熱下
寒,上見嘔吐酸苦,下有自利清稀者,名連理湯。[張氏醫(yī)通]
15。本方加枳實、茯苓。治素體脾胃虛寒,痰飲并結于胸,
胸膈滿痛者。又治小兒疳積,便溏納減,腹脹,人虛,有蛔蟲,
服驅蟲藥無效者,名枳實理中湯。[和劑局方]
16.本方合五苓散。治脾虛納呆,便溏,小便不利,喘脹水
92.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干姜9g黃芩9g 黃連9g人參9g
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溫服。
(功效]清上溫下,辛開苦降。
(主治)
主證:嘔吐頻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
副證:或胸膈痞悶,舌質淡,苔薄黃,脈虛數。
. (臨證加減)
1。本方之劑量:原方四味為各等份。但在臨證應用時,按
病情之寒熱虛實而異。如病急,不下利但嘔,脈證熱重寒輕,則
重用黃芩、黃連;如為慢性,又脾虛者,脈證熱輕寒重,則重用
人參、干姜。方中黃連不應小于3g,急性胃腸炎者用10~15g.
2.患本方證,若湯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許,
許許呷之,此少變古法,屢驗。
3.干姜黃芩人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藥用干姜、
黃連各9g,黃芩12g,黨參30g,砂仁6g,廣木香、炙甘草各
lOg。熱重于寒干姜減量;寒重于熱黃芩、黃連減量。每El工劑,
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四川中醫(yī),1974,cls,:zs]
4.淺談《傷寒雜病論》中關于嘔吐的治療:《傷寒雜病論》
中張仲景對嘔吐的治療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創(chuàng)造了一些現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劑。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其氣主降,以下行為
順,若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則發(fā)生嘔吐,張仲景對嘔吐辨證以寒
熱為綱,其中關于胃寒嘔吐的尤多。張仲景對嘔吐的辨證論治可
歸納如下。
(1)胃寒飲停:嘔吐多為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暈目眩,
心悸,苔白膩,脈滑。治宜溫化寒飲,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湯
或五苓散。
(2)肝胃虛寒:食谷欲嘔或干嘔,吐涎沫,頭痛,四肢厥
冷,煩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膩滑,脈沉遲而弱。治宜:溫中散
寒,降逆止嘔。方用吳茱萸湯。
(3)脾胃虛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
痞硬,大便燥結,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浮澀。治宜:補虛
潤燥,和胃降逆。方用大半夏湯。
(4)胃腸實熱:食人于胃,旋即盡吐而出,胃脘脹痛,便
秘,舌紅,苔薄黃少津,脈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熱,和胃止
嘔。方用大黃甘草湯。
(5)寒熱互結:嘔吐,胃脘痞滿,按之濡軟不痛,腸鳴下
利,舌紅,苔白,或舌淡,苔黃,脈濡數,或脈緩弱。治宜:開
結除痞,和胃降逆。方用半夏瀉心湯。
(6)上熱下寒:胸中煩熱,欲嘔吐,腹中痛,或痞滿不適,
舌淡紅,苔黃白相兼,脈弦數。治宜:清上溫下,和胃調中。方
用黃連湯。
(7)寒熱互格:嘔吐頻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薄
黃,脈緩弱或虛數。治宜:清上溫下,辛開苦降。方用干姜黃芩
黃連人參湯。L箱中醫(yī),1997,c2,:56-57~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棗。治濕熱夾雜之痞證,名半夏
瀉心湯。[傷寒論]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棗。治寒熱夾雜之痞證兼
有和胃之功,名生姜瀉心湯。[傷寒論]
7.本方去干姜、人參,加大黃。治熱痞,名大黃黃連瀉心
湯。[傷寒論]
赤石脂湯類
93.赤石脂禹余糧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赤石脂30g 禹余糧30g
上2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去滓,分3次溫服。
(功效)收斂,澀腸,止瀉。
(主治]下利不止,滑脫不禁,脈沉細無力。
(臨證加減)
,1.慢性痢疾:偏寒者,加黨參、焦白術、肉豆蔻、制附子
以補氣溫腸;寒熱交錯者,合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或連理湯。
2。久瀉:已氣虛者,合四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或補中益
氣湯以補氣止瀉。
3.脫肛:中氣下陷者,合補中益氣湯(丸),以提升中氣。
4.下焦下利:喻嘉言曾以本方為末,與飯拌和服用,治下
焦下利證,此法可以借鑒。
5.本方加升麻、焦白術、茯苓、生山藥、黃芩炭、干姜,
治久痢。
6.本方加黨參、生地炭、白術、附子、炮姜治虛勞發(fā)熱
下利。
7.本方加懷山藥、川連、訶子肉、砂仁,治下利膿血。
桃花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細末分兩次
沖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溫中固脫,澀腸止利.
(主治}
主證:下利膿血,經久不愈,滑脫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綿
綿,喜溫喜按,舌質淡,苔白滑,脈遲。
副證:神疲身倦,納差懶言,或有輕度里急后重現象。
(臨證加減)
1.脾腎俱虛,陰寒內盛:加附子、肉桂,以溫脾暖腎。
2.腹痛甚:加白芍、劉寄奴、桂枝,以緩急止痛。
3.久瀉滑脫:加黨參、煨肉豆蔻或合補中益氣湯,以益氣
固脫。
4.吐血:為中陽虛衰,血失統(tǒng)攝之吐血癥,癥見精神萎靡,
嘔惡,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溫則舒,大便溏薄,舌淡,脈沉無力
(以上諸癥,多見于上消化道出血癥),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為宜),嘔甚者加半夏,正氣虛加人參、黃芪。
5.陰寒內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腸炎等病屬陰寒者):屬氣
虛者酌加黃芪、人參、茯苓;陽虛者加附子。
6.中焦虛寒:痔瘡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瀉,加
焦白術、茯苓;脫肛,加黃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
止,重用赤石脂.
7.下利兼熱象:可酌加黃芩、黃連、白頭翁苦寒之味。
8.桃花湯證:加入烏梅一味,比單用桃花湯效果更顯著。
[中醫(yī)雜志,1965,(2);231
9.桃花湯證質疑:本方歷代諸家見解不一,如吳謙、喻嘉
言、魏念庭等都認為少陰經傳經熱邪所致;錢天來、成無己、汪
苓友、方有執(zhí)等都認為是下焦虛寒,不能固攝使然;舒馳遠更疑
為非張仲景舊文。根據張仲景立方用藥,以及與厥陰篇第371條
和第337條,屬于熱性下利的白頭翁湯證相互辨證,則桃花湯證
應屬于少陰虛寒滑脫為是(本文按此論方)。便膿血屬于熱的雖
屬多數,然因下焦虛寒不固而便膿血的,亦頗不少見,如果真屬
少陰隨經熱邪為患,則應當用阿膠、芩、連之屬,豈有復用干
姜、石脂之理?現在用溫澀固攝的桃花湯來治療虛寒滑脫的下利
膿血,正是藥證相符。熱證便膿血,張仲景已很明顯地指出有下
利重和渴欲飲水的里熱見證,而桃花湯證既無下利重又無渴欲飲
水,可見彼屬實熱,此屬虛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證非
熱邪,當然是對的,但又認為也非下焦虛寒,則嫌一間未達。因
為虛寒滑脫的下利膿血,并不是參、術、桂、附所能取效..總
之,下利膿血滑脫下禁,是桃花湯之主證,必用此方始能獲效,
若單用溫補之品,是無能為力的。[傷寒論譯釋.上海:上??茖W技術出
版社,1959]
10。桃花湯治療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經久不愈而
轉成,多屬中醫(yī)冷痢,一般表現為腹部隱隱作痛,排出膿血樣黏
液便,兼有微脹和噦氣等癥。全部病例均服藥3—5劑即見效。
繼以健脾和胃之法調理一周余而愈。[廣東中醫(yī),1959,c4,:163]
u.桃花湯治療痢疾的應用標準;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
不可用,所謂痢疾初起無止法;②腸黏膜潰爛,所下之血色鮮紅
或便膿血,膿色晦暗,其人神憊身倦者可用;③虛寒下利可用,
熱利下重不可用。[新中醫(yī),1966,fl,]
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訶子、肉豆蔻、龍骨、
木香、炮附子各等份,為細末,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40
丸,米湯送下。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名訶子丸。[普濟方本事]
13。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兩,為細末,煉蜜為
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治冷利,臍下絞痛,名桃花丸。
『備急千金要方]
94.桃花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細末分兩次
沖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溫中固脫,澀腸止利.
(主治}
主證:下利膿血,經久不愈,滑脫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綿
綿,喜溫喜按,舌質淡,苔白滑,脈遲。
副證:神疲身倦,納差懶言,或有輕度里急后重現象。
(臨證加減)
1.脾腎俱虛,陰寒內盛:加附子、肉桂,以溫脾暖腎。
2.腹痛甚:加白芍、劉寄奴、桂枝,以緩急止痛。
3.久瀉滑脫:加黨參、煨肉豆蔻或合補中益氣湯,以益氣
固脫。
4.吐血:為中陽虛衰,血失統(tǒng)攝之吐血癥,癥見精神萎靡,
嘔惡,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溫則舒,大便溏薄,舌淡,脈沉無力
(以上諸癥,多見于上消化道出血癥),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為宜),嘔甚者加半夏,正氣虛加人參、黃芪。
5.陰寒內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腸炎等病屬陰寒者):屬氣
虛者酌加黃芪、人參、茯苓;陽虛者加附子。
6.中焦虛寒:痔瘡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瀉,加
焦白術、茯苓;脫肛,加黃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
止,重用赤石脂.
7.下利兼熱象:可酌加黃芩、黃連、白頭翁苦寒之味。
8.桃花湯證:加入烏梅一味,比單用桃花湯效果更顯著。
[中醫(yī)雜志,1965,(2);231
9.桃花湯證質疑:本方歷代諸家見解不一,如吳謙、喻嘉
言、魏念庭等都認為少陰經傳經熱邪所致;錢天來、成無己、汪
苓友、方有執(zhí)等都認為是下焦虛寒,不能固攝使然;舒馳遠更疑
為非張仲景舊文。根據張仲景立方用藥,以及與厥陰篇第371條
和第337條,屬于熱性下利的白頭翁湯證相互辨證,則桃花湯證
應屬于少陰虛寒滑脫為是(本文按此論方)。便膿血屬于熱的雖
屬多數,然因下焦虛寒不固而便膿血的,亦頗不少見,如果真屬
少陰隨經熱邪為患,則應當用阿膠、芩、連之屬,豈有復用干
姜、石脂之理?現在用溫澀固攝的桃花湯來治療虛寒滑脫的下利
膿血,正是藥證相符。熱證便膿血,張仲景已很明顯地指出有下
利重和渴欲飲水的里熱見證,而桃花湯證既無下利重又無渴欲飲
水,可見彼屬實熱,此屬虛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證非
熱邪,當然是對的,但又認為也非下焦虛寒,則嫌一間未達。因
為虛寒滑脫的下利膿血,并不是參、術、桂、附所能取效..總
之,下利膿血滑脫下禁,是桃花湯之主證,必用此方始能獲效,
若單用溫補之品,是無能為力的。[傷寒論譯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
版社,1959]
10。桃花湯治療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經久不愈而
轉成,多屬中醫(yī)冷痢,一般表現為腹部隱隱作痛,排出膿血樣黏
液便,兼有微脹和噦氣等癥。全部病例均服藥3—5劑即見效。
繼以健脾和胃之法調理一周余而愈。[廣東中醫(yī),1959,c4,:163]
u.桃花湯治療痢疾的應用標準;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
不可用,所謂痢疾初起無止法;②腸黏膜潰爛,所下之血色鮮紅
或便膿血,膿色晦暗,其人神憊身倦者可用;③虛寒下利可用,
熱利下重不可用。[新中醫(yī),1966,fl,]
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訶子、肉豆蔻、龍骨、
木香、炮附子各等份,為細末,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40
丸,米湯送下。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名訶子丸。[普濟方本事]
13。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兩,為細末,煉蜜為
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治冷利,臍下絞痛,名桃花丸。
『備急千金要方]
四逆湯類
95.四逆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炙甘草6—12g 制附子9—15g
干姜4.5—9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溫再服,體壯
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
主證:脈微細(沉遲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
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嘔吐,無熱惡寒,或大汗,或有微熱,熱
留戀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長,舌質淡,苔白滑。
副證:四肢攣急,身體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脹滿,口不渴
或渴而喜熱飲,脈浮遲.
(臨證加減)
1.胃陽不足,下焦虛寒:常見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寒氣
上逆,呃逆頻作,寒甚則劇痛難忍,面色蒼白,神倦乏力,四肢
不溫,便溏,食欲不振,苔白潤,舌質淡,脈細弱。本方加吳茱
萸、草豆蔻、懷山藥、黨參、高良姜、蘇梗,以溫中止呃.
2.滑精:夢遺滑精時發(fā),面色萎黃不華,全身倦怠,頭暈
耳鳴,四肢欠溫,納少,苔白舌質淡水滑,脈沉細或細弱.本方
加金櫻子、益智仁、菟絲子、刺猬皮龍眼肉或合柴胡加龍骨牡蠣
湯治之。
3.腎陽虛衰,腎不納氣:下焦腎氣不足,肺失肅降,攝納
無權,咳喘不得臥,咳吐白痰清稀,面目微腫,舌質淡,苔白,
脈沉細。本方加五味子、補骨脂、細辛、或合金匱腎氣丸治之。
4.脾腎陽虛:水腫腰腹以下為甚,反復不愈,兩足內踝尤劇,
陰囊濕冷,怯寒肢重,小溲量少色清,苔白薄,質淡,脈沉細.本
方加車前子、肉桂、懷山藥、白術、澤瀉或合濟腎氣丸治之。
5.寒痹:肢體關節(jié)疼痛時作,遇寒尤甚,得溫則緩,晝輕
夜重,關節(jié)伸屈不利,苔白舌質淡,脈沉弦。本方加桂枝、桑寄
生、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細辛、雞血藤或合烏頭湯治之。
6。風濕性關節(jié)炎:癥見肢體關節(jié)肌肉疼痛,關節(jié)不能伸屈,
惡風寒,舌淡,苔白,脈沉弦。本方加老鸛草、雞血藤、薏苡
仁、海風藤、白術,以健脾利濕,溫經通脈.
7。脾虛胃寒久痛不愈者,加良姜、蓽茇、臺烏藥、砂仁、
郁金、香附。
8。脾腎陽虛,膀胱氣化不利者,與五苓散合方治之.
9.風寒濕痹,有腎陽不足者,合獨活寄生湯治之。
lo.四逆湯加黃連治療小兒泄瀉:病例,經用四逆湯加黃連
煎劑治療后,每日排便次數在三次以下,精神活潑,食欲正常者
即為痊愈.[浙江中醫(yī)雜志,1964,c8,:14]
11.《傷寒論》中附子的應用:《傷寒論》用附子回陽救逆,
則必用生者與干姜配伍,不多雜以它藥,如四逆湯、干姜附子
湯、通脈四逆湯、茯苓四逆湯、白通湯等,持純陽之性,奮至大
之威,回陽于垂絕,起危于頃刻,非此等大劑難勝任。[中醫(yī)雜志,
1992,(12):193
12.張仲景應用附子的探討;通過對《傷寒論》、 《金匱要
略》二書應用附子之比較,得出結論,作急救虛脫用者,宜生附
子;作強心及局部衰弱癥狀用者,宜炮附子輕劑;作鎮(zhèn)痛用者,
宜炮附子重劑.[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57,c6,;321
,13.四逆湯配伍的辨析:方中炙甘草、干姜同煎,能制附子
之毒,抑短揚長,其強心作用更為顯著,而熟附子的強心作用,
不但不亞于生附子,而且經炮制后,其有效成分似乎更有加強。
現時諸家對生熟附子以及附子與甘草、干姜配互的作用關系,見
解不一.然而,附子與不同的藥物配伍,產生不同效用,.則是肯
定的.[浙江中醫(yī)雜志,1997,f5,:33]
14.四逆湯的臨床應用;本方臨床應用于休克、腹瀉、陽虛
發(fā)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手足寒厥證、毒血證和食管痙攣性狹
窄等。[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9,c3,;51—53]
15.、傷寒發(fā)汗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本方去干姜加芍
藥,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16。少陰厥陰腹痛,本方加吳茱萸,名茱萸四逆湯。
17.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及寒疝,臍下冷,引腰腹
痛,本方加當歸、木通,名當歸四逆湯。
18.陰黃,本方加茵陳蒿,名茵陳四逆湯。
19.陰盛格陽,合生脈散加陳皮,名回陽返本湯。
20.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為急病,本方加官
桂、良姜、半夏,名漿水散(潔古方)。
2L風濕相搏,身體煩痛,及中寒發(fā)厥心痛,本方加白術、
大棗,名術附湯.
22.下后復汗,晝躁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無
大熱者,本方去甘草,名干姜附子湯。又治中寒厥逆,眩仆無
汗,或自污淋漓,及外熱煩躁,陰盛格陽。
23。治陽微陰脫,癥見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手足
厥冷者。方中四逆湯為回陽固脫,加人參以生津益血,名四逆加
人參湯。
24.本方干姜量加大一倍,附子選其大者。治下利清谷,里
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而面赤,此乃陰盛于
里,格陽于外,名通脈四逆湯。[傷寒論]
25.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治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
急不解,脈微欲絕。此乃陰竭陽亡之重癥,加豬膽汁名通脈四逆
加豬膽汁蕩.[傷寒論]
26.本方去甘草加蔥白。治惡寒,四肢厥冷,脈微,下利,
面赤者。
27.白通湯加豬膽汁、人尿,治下利,脈微,利不止,厥逆
無脈,干嘔而煩者,名白通湯。[傷寒論]
28.本方加茯苓、人參。治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
者,手足厥逆,脈沉微,名茯苓四逆湯。
29.本方加人參、熟地、當歸。治陰陽欲脫或命門火衰,陰
中無陽者,名六味回陽飲。[景岳全書]
96.四逆加人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炙甘草6g 附子9g 干姜4。5g
人參3g
上4。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溫再服。
(功效)回陽救逆,益氣生津。
(主治罩四肢厥逆,下利,利忽自止,仍惡寒,脈沉微,舌
質淡。
(臨床加減)
1.溫熱病后期:出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溲清等陽虛證;
又有舌紅少苔,口渴煩躁,脈細等陰虛證者,用本方加石斛、麥
門冬、沙參常獲良效。
2.人參四逆針劑治療休克及心衰的療效;用人參四逆針劑,
每毫升含人參、熟附子、干姜各0.2g,麥冬0.312g,治療各種
類型休克、低血壓、心衰等取得滿意效。實踐證明此針劑對升高
血壓,加強心肌收縮力,調整心率,改善末梢循環(huán)有肯定療效,
其作用緩和,某些方面可代替升壓藥、擴血管藥或輔助強心藥。
用藥中未發(fā)現副作用。堝建中醫(yī)藥,1980,《4,:ls]
3.四逆加人參湯回陽復陰: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風濕性心
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的病例均獲得良效。
4.四逆加人參湯抗自由基損傷治療冠心病心膠痛臨床治療:
藥用黑附子9g(先煎),干姜、甘草各6g,紅參5g(另煎)。每
日工劑,水煎服.
5.四逆加人參湯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基本方為干姜3g,
附子3g;甘草3g,人參3g。加水約200-~300ml,兩沸后去渣,
入紅糖少許,5%小蘇打水lOml。溫作茶喂,每日l劑。小兒受
藥嘔吐者,亦可試作保留灌腸,每次lO~20ml,日3次。守方
應用兩劑,不效續(xù)進兩劑。均未囑禁食乳食。輔助治療,zbJL腹
脹哭鬧者,在用湯劑治療的同時,也可用大蔥數根焙熱,手絹包
置掌中,反復揉擦患兒腹部,每次10分鐘許,若見小兒重度脫
水,仍應配合輸液,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及酸中毒等治療。分型
加減,傷陰偏重型,附子易烏梅6g,加強酸斂護陰之力;傷陽
偏重型,加牡蠣6—9g,潛陽固澀;陰陽兩傷型,守方應用,益
氣固脫,生津滋液。臨床采用此方治療年齡3個月至3歲半的嬰
幼兒秋季腹瀉,結果痊愈。
97.茯苓四逆湯
(方組、臨床參考用量)茯苓12g 人參3g 附子9g 炙
甘草6g 干姜4.5g
上5味,以水1000m[,煮取600ml,去滓,溫服140ml,日
服2次。
(功效)回陽益陰,兼顧利水.
(主治)
主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煩躁,心悸,小便不利,舌質
淡,舌苔白滑。
副證:或見四逆湯證之“或然證”。
(臨證加減}
L茯苓四逆湯的臨床應用:根據報道用本方治療“陽亡正
虛煩躁案”、“發(fā)熱不愈正虛亡陽案”、“三陰瘧疾案”、“虛寒眼疾
案”、“癲狂案”等均獲良效。本方具有溫腎燥濕,補陰回陽之
功。凡上述各證,只要具有四肢厥逆、脈沉微欲絕或浮弦、面青
黑無華、舌白多津等腎寒、脾濕、正虛、陽弱證候者,均可用本
方治之。但病有輕重,證有緩急,在用藥上必須靈活加減,方能
切中病機。.[中醫(yī)雜志,1965,(1):28]
2。茯苓四逆湯加減治療心衰等疾?。河帽痉郊訙p治療風心
病、肺心病引起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傳導
阻滯、急性胃炎、慢性胃腸炎;震顫性麻痹等有一定療效。[浙江
中醫(yī)雜志,1981,(10):422]
3.論茯苓四逆湯中茯苓之功效;盡管張仲景在《傷寒論》中
用茯苓絕大多數是用來淡滲利水的,但這并不能說明張仲景在茯苓
四逆湯中使用茯苓就是用來利水。這不僅是因為茯苓四逆證的病
機是陰陽兩虛,并無水濕內阻,或者即使有也不嚴重,否則果真是
水濕并重的話,張仲景當用苓術附相配的真武湯一類,而且茯苓本
身確具有良好的寧心安神除煩躁之功效。如《名醫(yī)別錄》謂其
“開胸腹,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安中”;《藥性論》
謂其“開胃,止呃逆,善安心神”;《藥證》謂其“主治悸及肉困筋
惕,旁治頭眩煩躁”;《千金方》婦女產后淡竹茹方注云:“若有人
參用一兩,若無加茯苓一兩半亦佳.”《千金翼方》有“人參、茯苓
皆治心煩悶及心驚悸,安定精神”的記載,可見茯苓四逆湯以茯苓
為君,重在寧心安神。正如《方函口訣》所云:“此方君茯苓,以
煩躁為目的。本草云,茯苓主煩滿。蓋古義也。凡四逆湯證,而汗
出煩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盵河北中醫(yī),1996,《3,:Zol
4。重劑茯苓四逆湯加味治療急性心功能不全:云苓60g,
制附片、紅參、丹參各30g,干姜15g,炙甘草lOg,川芎24g,
澤瀉40g,紅花20g,制成口服液(河南省鄭州市中醫(yī)院研制),
50ml/d,數次口服或鼻飼;并用150ml/d,2次直腸滴人。酌用
高流量吸氧、鎮(zhèn)靜、利尿及輸液等。舊醫(yī)論壇,1996,c6,:153
98.通脈四逆湯
(方組、臨床參考用量]炙甘草6g 附子12g 干姜9g
上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溫再服。
后世醫(yī)家對本方藥味組成持不同看法,如柯韻伯、錢潢、汪
琥等人認為本方條文中已明言有“脈微欲絕”、“百色赤”等癥,
故人參、蔥白兩味藥勢在必用,不應附于方后待證而用。如方中
無人參、蔥白,則不得名“通脈”,此說應從之。
(功效]溫經通陽,回陽通脈。
(主治]
主證: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煩躁,面色赤,身反不
惡寒,脈微欲絕,舌苔白滑或黑滑。
副證:或厥冷無脈,或干嘔,腹痛,或咽痛,或嘔利止而脈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質淡.
(臨證加減) ,
1.原方后載之加減法:面色赤者,加蔥白九莖;腹中痛者,
去蔥白,加芍藥二兩(6g);嘔者,加生姜二兩(6g);咽痛者,
去芍藥,加桔梗一兩(3g);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
兩(6g)。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按:后世醫(yī)家對此“加減法”有異義,乃非張仲景原意.如
錢潢曰:“加減法,揣其詞義淺陋,料非張仲景本意,原文中已
先具諸或有之證,然后出方立治,則一通脈四逆,其證皆可該
矣。豈庸續(xù)用加減耶,況其主意陋劣,要皆出于鄙俗之輩,未敢
竟削,姑存之。以備識者之鑒云?!贝苏f應從之。
2.少陰咽痛:加桔梗。[江蘇中醫(yī),1965,c8,:93
3.少陰格陽證:本方加芍藥、麥冬、知母。[中醫(yī)雜志,1962,
(2);143
4.本方加生石脂、人參、茯苓,治陽氣欲脫之下利。
5.本方加黨參治寒濕霍亂。
6.本方加黨參、茯苓、蔥白治少陽寒化證。
7.本方加蔥白治戴陽證。
8。本方加威靈仙,羌活治痛痹。
99.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方組、臨床參考用量)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6g
豬膽汁lOml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加豬膽汁,分兩
次溫服.
(功效)回陽救逆,益陰和陽。
(主治罩吐下之后,陽亡陰脫,吐無可吐,利無可利,更見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
(臨證加減]
1.本方加吳茱萸、川厚樸、豬苓、川連、蔥白治霍亂吐瀉。
2。本方加人參、桂枝治吐瀉后厥冷轉筋。
100.真武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茯苓 芍藥 生姜各9g 白術6g
制附子9g 。
上5味,以水1600ral,煮取600ml,去滓,溫服140ml,日
3服.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 .
主證;但欲寐,心下悸,頭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脈沉或微細。
副證:身困動,振振欲擗地,或微熱,或咳,或嘔,或喘,
苔灰黑而滑,脈浮大無根。
(臨證加減)
1.真武湯的臨床應用指征:心悸氣短,腹?jié)M或痛,小便不
利,或清長自利,或嘔逆巔眩,腰背惡寒,足膝惡寒,四肢或全
身水腫,脈沉微欲絕,或浮大無根或沉遲無力,苔白水滑.[-ee~
雜志,1965,(7);39]
2。真武湯的臨床研究進展:本方應用目前已突破了單獨治
療水病的范圍。文中對本方治療循環(huán)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呼吸系
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外科、婦產科等科疾病,以及美尼爾氏綜合征進
行了綜述。[中成藥,1989,cu,:39~40"]
3。趙錫武老中醫(yī)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他認為,如病
人有肺部感染、肺郁氣、瘀血性肝腫大、高度水腫者,提示有肺
氣壅塞,不能宣降,宜以真武湯為主方,配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湯、越婢湯,以及魚腥草、黃芩、前胡、陳皮、半夏等藥;有重
度水腫,甚則出現胸水或腹水者,選用五苓散、.車前子、防己
等;若病人出現發(fā)紺,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者,宜伍用活血
化瘀藥,如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等;出現心肺陰虛而見少
氣,干咳,虛煩而悸,舌紅少津者,在真武湯的基礎上,配用養(yǎng)
陰藥,如生脈散、一貫煎類方藥。哳醫(yī)藥學雜志,1978,cu,:7]
4。真武湯加味治療慢性心衰:加黃芪、細辛、五味子、五
加皮為基礎方。下肢腫甚者加防己;喘促氣逆者加杏仁、車前
子;嘔吐腹脹者加廣木香、砂仁。溫陽益氣是治療此病的基本法
則。[遼寧中醫(yī)雜志,1984,t2,:22] .
5.真武湯為主治療肺心病伴右心衰竭:藥用炮附子(先
煎)、茯苓各lOg,白術、白芍各15g,生姜6g~:i氣陰兩虛型用
附子6g,加麥冬15g,太子參30g,五味子lOg;咳喘甚加旋覆
花工0g,川貝6g;痰多加海浮石15g,陳皮6g;水腫明顯加車前
子30g,澤瀉15g,惡心嘔吐加半夏lOg,代赭石30g。每日1
劑,冰煎至300ml,早晚分服。并用丹參注射液16ml加人工O,<
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工次,靜滴;適當給予持續(xù)低流量吸
氧;伴明顯感染者加抗生素.
6。真武湯加減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藥用淡附片、炮姜各
3g,炒白術、鉤藤、白茯苓、炒白芍、菊花各10g,炒黨參工5—
30g,珍珠母、代赭石各30g,磁珠丸(分吞)、遠志各6g。脈弦
滑、苔厚膩去黨參,加姜半夏、陳皮;嘔吐較劇加姜竹茹。服藥
3—7劑,結果:全部癥狀消失。[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c4,:15]
7。真武湯加味治療陽虛不寐:本方用炮附子、白芍各9g,
生姜15g,白術、茯苓各12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均先
煎),棗仁20g。情志不暢,脈弦加柴胡、香附;便秘加肉蓯蓉;
氣虛加生黃芪、黨參;陰虛加龜板、鱉甲。每日工劑,水煎服。
病甚用谷維素或安定3—5日,中藥用8—24日。[陜西中醫(yī)學院學
報,1998,(1)18--19]
8.真武湯治療帶下癥:本方用附子15g(先煎40分鐘),
白術30g,白芍、茯苓、生姜(切片)各50g。每日l劑,水煎
服。白帶屬脾虛、脾虛痰濕、脾虛及腎精關不固者,用本方皆有
效。[山東中醫(yī)雜志,1994,c10,:448]
9.真武湯加味治療羊水過多癥:本方含黃芪、茯苓各工5—
20g,防己15g,制附片6—10g,炒白芍10g,生姜6g,冬瓜皮
30g,車前子20—30g。腹脹甚加天仙藤、大腹皮;下肢腫甚加
葫蘆巴;腹大氣急而喘加桑白皮;羊水多,腹部異常有支撐感加
玉米須、冬葵子、豬苓;苔少質紅附片易川桂枝,加豬苓、澤
瀉、麥冬;ABO血型不和加山梔、益母草、茵陳;血壓高加鉤
藤;小便不暢加重利尿藥量,加五皮飲類。每日工劑,水煎服。
[中國醫(yī)藥學報,1995,(4);23~25]
10.本方加干姜、細辛、五味子。主治陽虛肺寒,咳嗽氣促
等證;其功效為溫陽消陰,溫肺利水,名姜細味真武湯。
11.本方加木香、砂仁。主治陽虛脾寒氣滯,脘脹納呆等
證;其功效為溫陽消陰,溫脾理氣,名香砂真武湯。
12.本方加桂枝、豬苓、澤瀉。主治腎陽虛膀胱氣化不利,
水泛癃閉等證;共功效為溫陽消陰,化氣行水,名五苓真武湯。
13.本方加桂枝。主治陽虛衛(wèi)弱,汗出惡風等證;其功效為
溫陽消陰,調和營衛(wèi),名桂枝真武湯。
14.本方加黨參、炙甘草。主治陽虛脾寒,腹痛下利等證;
其功效為溫陽消陰,溫中散寒,名理中真武湯。
15。本方加炙甘草。主治陽虛寒凝,脈微肢厥等證;其功效
為溫陽消陰,溫中救逆,名四逆真武湯。
16。本方加肉桂。主治陽虛血寒,痹痛不仁等證;其功效為
溫陽消陰,散寒止痛,名肉桂真武湯。
17.本方加黃芪。主治陽虛氣衰,自汗短氣等證;其功效為
溫陽消陰,補氣固衛(wèi),名黃芪真武湯。
18。本方加當歸.主治陽虛血虧,腰酸月經不調等證;其功
效為溫陽消陰,和血調經,名當歸真武湯。
19.本方加杜仲。主治陽虛濕痹,腰膝酸痛等證;其功效為
溫陽消陰,壯腰益腎,名杜仲真武湯. .
20。本方加山萸肉。主治陽虛不固,遺溺滑精等證;其功效
為溫陽消陰,補腎固精,名山萸真武湯。
21.本方加核桃。主治陽虛肺氣不足,久咳氣喘等證;其功
效為溫陽消陰,斂肺定喘,名核桃真武湯。
22.本方加遠志。主治陽虛陰盛,心氣不寧,驚悸健忘等
證;其功效為溫陽消陰,安神益智,名遠志真武場。
23.本方加吳茱萸。主治陰虛胃寒,頭痛吐涎沫等證;其功
效為溫陽消陰,暖肝溫胃,名吳萸真武湯。
24.本方加小茴香。主治陽虛寒疝;其功效為壯陽消陰,暖
肝止痛,名茴香真武湯。
25。本方加淫羊藿.主治腎陽虛衰,其功效為壯陽消陰,補
胃助陽,名羊藿真武湯。
26.本方加羌活。主治陽虛感寒,項背疼痛;其功效為溫陽
消陰,祛風勝濕,名羌活真武湯。
27.本方加桃仁紅花。主治陽虛寒凝,血瘀,閉經等證;其
功效為溫陽消陰,活血祛瘀,名桃紅真武湯。
28.本方加木通。主治陽虛,濕濁化熱,下迫溺澀等證;其
功效為溫陽消陰,清熱利濕,名木通真武湯。
29.本方加淡竹茹。主治陽虛感寒,化熱煩躁;其功效為溫
陽消陰,清熱除躁,名淡竹真武湯。
30.本方加藿香.主治陽虛感寒夾濕,脘痞嘔吐等證;主治
溫陽消陰,芳香化濕,名藿香真武湯。
31.本方加桔梗、射干。主治陽虛感寒,化熱咽痛等證;其
功效為溫陽消陰,清熱利咽,名桔干真武湯。
32.本方加防風。主治陽虛感寒,身疼頭痛等證;其功效為
溫陽消陰,祛風散寒,名防風真武湯。
33.本方加荊芥。主治陽虛感寒,皮膚癮疹;其功效為溫陽
消陰,疏風透疹,名荊芥真武湯。
34.本方加蔓荊子。主治陽虛感寒,頭目眩暈;其功效為溫
陽消陰,疏風散熱,名蔓荊真武湯。
101.附子湯
(方組、臨床參考用量)制附子18g 茯苓9g 人參6g
白術12g 芍藥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ml,日
三次。
(功效)溫腎助陽,祛寒化濕。
[主治]
主證:背惡寒,四肢冷,身體骨節(jié)疼痛,口中和,舌質淡,
苔白滑,脈沉。
副證:或見灰黑滑薄苔,脈微。
(臨證加減)
1.附子湯的臨床運用:用本方分別治愈惡寒,身痛,腰脊
痛,風濕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瘺證,小便數,月經不
調等。臨床表現各不相同,但病機一致,皆為少陰陽虛寒化證,
故均用附子湯取效。
2.附子湯探討:附子湯首見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
系治陽虛寒濕凝滯之身痛及婦女宮冷之腹痛、胎脹證.臨床主要用
于脾腎陽虛,寒濕內阻之證?,F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腎
炎、肝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腸炎、盆腔炎、內耳眩暈癥、臟器脫
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0,c5,:8]
3.附子湯加減治療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藥用制附子、
當歸、炙甘草各lOg,臺黨參、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各30g,
菟絲子、白術各15g,川斷12g。隨癥加減。水煎3次合并藥液,
早晚分服。每3—5日工劑,自妊娠第1月開始服至流產月份度
過后停藥。[四川中醫(yī)
4.加減附子湯治驗:以附子湯加減治療眩暈、關格、嘔吐,
均取得滿意療效。[湖北中醫(yī)雜志,
5.附子用量的探討:北京中醫(yī)學院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關
節(jié)炎,屬寒盛陽虛惡冷,一般用附子為9~--12g,最多可至30~--
60g。附子須先煎40分鐘,以去其毒性。用量過大,可導致心臟
傳導阻滯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劑量時,應嚴密觀察。[中醫(yī)研究通
訊,1962,(3):421
6.本方加麻黃、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當歸治痹證。
8.本方加煅龍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帶下證。
102.白通加豬膽汁湯
(方組、臨床參考用量)蔥白4莖 生附子9g,干姜3g
人尿lOOml 豬膽汁20ml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兌豬膽汁、人尿
合勻,分溫再服。
(功效}溫中升陽,育陰清熱,止嘔除煩。
(主治]少陰證下利,服白通湯不效,更見下利不止,厥逆
無脈,干嘔,心煩。
(臨證加減)
1.本方加細辛、牛膝,治陰盛格陽。
2.本方炮姜炭易干姜,治虛寒下利。
. 3.本方加焦白術,懷山藥、陳皮,治泄瀉。
4。本方合半夏湯治咽頰炎及皮膚結節(jié)性紅斑。
5.本方之加味,即四逆湯合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
再加黃連、知母、生姜、大棗。治陰盛格陽之戴陽證,方中四逆
湯回陽;生脈散益氣生脈;加黃連、知母反佐;蔥白、童便以制
外越之虛陽;生姜、大棗和胃,名益元湯.[傷寒緒論]
附子湯
(方組、臨床參考用量)制附子18g 茯苓9g 人參6g
白術12g 芍藥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ml,日
三次。
(功效)溫腎助陽,祛寒化濕。
[主治]
主證:背惡寒,四肢冷,身體骨節(jié)疼痛,口中和,舌質淡,
苔白滑,脈沉。
副證:或見灰黑滑薄苔,脈微。
(臨證加減)
1.附子湯的臨床運用:用本方分別治愈惡寒,身痛,腰脊
痛,風濕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瘺證,小便數,月經不
調等。臨床表現各不相同,但病機一致,皆為少陰陽虛寒化證,
故均用附子湯取效。
2.附子湯探討:附子湯首見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
系治陽虛寒濕凝滯之身痛及婦女宮冷之腹痛、胎脹證.臨床主要用
于脾腎陽虛,寒濕內阻之證?,F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腎
炎、肝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腸炎、盆腔炎、內耳眩暈癥、臟器脫
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0,c5,:8]
3.附子湯加減治療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藥用制附子、
當歸、炙甘草各lOg,臺黨參、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各30g,
菟絲子、白術各15g,川斷12g。隨癥加減。水煎3次合并藥液,
早晚分服。每3—5日工劑,自妊娠第1月開始服至流產月份度
過后停藥。[四川中醫(yī)
4.加減附子湯治驗:以附子湯加減治療眩暈、關格、嘔吐,
均取得滿意療效。[湖北中醫(yī)雜志,
5.附子用量的探討:北京中醫(yī)學院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關
節(jié)炎,屬寒盛陽虛惡冷,一般用附子為9~--12g,最多可至30~--
60g。附子須先煎40分鐘,以去其毒性。用量過大,可導致心臟
傳導阻滯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劑量時,應嚴密觀察。[中醫(yī)研究通
訊,1962,(3):421
6.本方加麻黃、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當歸治痹證。
8.本方加煅龍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帶下證。
103.白通湯
(方組、臨床參考用量}蔥白4莖 干姜3g 生附子9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溫再服。
(功效]通陽復脈,溫補心脾之陽。
(主治)下利清谷,或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或
厥逆無脈,惡寒,干嘔,面赤心煩,舌質淡,苔白滑。
(臨證加減)
1.本方加烏賊骨、車前子治眼前房積膿癥。
2。本方加炙甘草、潞(潞黨參)治陰盛陽越證。
3.本方加吳茱萸頻頻服之治亡陽胸滿。
4.本方加人參治腹瀉。
5.本方加入淡秋石、五味子、煅龍骨、煅牡蠣治戴陽證。
白通加豬膽汁湯
(方組、臨床參考用量)蔥白4莖 生附子9g,干姜3g
人尿lOOml 豬膽汁20ml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兌豬膽汁、人尿
合勻,分溫再服。
(功效}溫中升陽,育陰清熱,止嘔除煩。
(主治]少陰證下利,服白通湯不效,更見下利不止,厥逆
無脈,干嘔,心煩。
(臨證加減)
1.本方加細辛、牛膝,治陰盛格陽。
2.本方炮姜炭易干姜,治虛寒下利。
. 3.本方加焦白術,懷山藥、陳皮,治泄瀉。
4。本方合半夏湯治咽頰炎及皮膚結節(jié)性紅斑。
5.本方之加味,即四逆湯合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
再加黃連、知母、生姜、大棗。治陰盛格陽之戴陽證,方中四逆
湯回陽;生脈散益氣生脈;加黃連、知母反佐;蔥白、童便以制
外越之虛陽;生姜、大棗和胃,名益元湯.[傷寒緒論]
雜方類
104.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厚樸9~24g生姜9~24g 半夏9g
炙甘草6g人參3g
上5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服,每次
200ml。
(功效)溫運健脾,寬中除滿。
(主治]
主證:腹脹滿。
副證:飲食不佳,精神疲憊,肢軟乏力,苔薄白,脈緩。
(臨證加減]
1.氣虛甚:見癥神疲,肢軟乏力,人參加至9g,再加白
術、茯苓,以增加益氣健脾之力。
2.矢氣不暢:加大腹皮、香附、萊菔子以加強行氣之力。
3.偏于濕:舌苔白厚者,加蒼術、.陳皮、蘇梗以增理氣化
濕之力。
4.本方加佛手、枳殼、木香治胃腹?jié)M痛。
5。本方合四君子湯治肝炎后綜合征。
6.本方加大腹皮、萊菔子治虛脹。
7。本方去厚樸、生姜、半夏,加白術、木香、黃連、茯苓、
陳皮、砂仁、麥芽、山楂、山藥、肉豆蔻。治脾胃虛弱,食積內
停,名健脾丸。[證治準繩]
8.本方去厚樸、生姜、甘草、人參,加橘皮、枳實、白術。
治飲食傷脾,停積痰飲,心胸痞悶,名橘半枳術丸。
9.本方去生姜,加香附、白術、茯苓、陳皮、白豆蔻、砂
仁、木香、益智仁。治脾虛不思飲食,食后倒飽,名香砂六君子
湯。[增補萬病回春]
10.本方加人參、甘草治喉肌麻痹,名半夏厚樸生姜湯。曠
東中醫(yī),1960,(4),193] ,
105.茵陳蒿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茵陳18g 梔子9g 大黃6g
上3味,以水2400mi,先煮茵陳,減1200mi,再下余2味,
煮取600ml,去滓,3次分服。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
主證:身目盡黃,色如橘子而鮮明,小便不利,色黃而短
少,舌苔黃膩,脈滑數。
副證:發(fā)熱,脘腹痞滿,不欲飲食,惡心欲吐,大便秘結或
不爽,汗出不徹,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舌苔黃膩,或脈
滑數。 .
(臨證加減工
1.茵陳蒿湯及其加味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公認本病多屬
中醫(yī)陽黃,應從陽明論治,屬陰黃者居極少數。大多單用茵陳蒿
湯,少數以茵陳蒿湯為基礎,隨證加減,選加龍膽草、木通、澤
瀉、茯苓、板藍根、豬苓、大青葉、赤芍、苦參;或合用五苓
散、梔子柏皮湯、小陷胸湯等。[傷寒論湯證新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
版社,1983:149]
2.茵陳蒿湯加味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藥用茵陳、梔子、大
黃、白花蛇舌草、敗醬草、雞骨草、板藍根、田基黃。肝細胞性
黃疸加蒲公英、銀花、連翹、虎杖;阻塞性黃疸加大黃、郁金、
丹皮、莪術、雞內金;肝區(qū)痛加柴胡、郁金;惡心加佩蘭、白蔻
仁、竹茹;小便不利加半邊蓮、車前子。
3.小兒黃疸性肝炎的茵陳蒿湯加味治療:以茵陳10--20g,
梔子、大黃各4~6g,柴胡、車前子、澤瀉、當歸、白芍各6—
9g,茯苓、五味子、厚樸各9--12g為基本方。有惡心嘔吐加半
夏、竹茹;納呆食少加焦三仙;兩脅脹痛加元胡、青皮.每日工
劑,水煎服,10 日為1個療程。
4.茵陳蒿湯加味治療小兒急性肝炎:以茵陳、板藍根各
30g,大黃、平地木、車前子、丹參各15g,山梔子、炒谷芽各
lOg為基本方,轉氨酶200U以上加垂盆草、山豆根;黃疸重加
金錢草、赤芍;發(fā)熱加連翹、.黃芩;嘔吐重加蘇梗、黃連。每日
1劑水煎服。[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5.茵陳蒿湯加味治療膽囊結石術后黃疸不退:藥用茵陳
45g,生山梔15g,生大黃5一lOg(后下),黃芩、郁金各工0—
15g,金錢草30g,元胡、炙雞內金各lOg。日1劑,水煎服,治
療12~30日。[江蘇中醫(yī),1996,c5,:17]
6.茵陳蒿湯加減治療新生兒溶血癥: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
婦幼保健院兒科將茵陳蒿湯去梔子加黃芩、甘草名為黃疸茵陳蒿
湯。同時指出對原因不明及感染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也同樣療效
顯著。[新醫(yī)藥學雜志,1973,t8,:z1]
7。茵陳蒿湯治療崩漏:用本方治療崩漏,凡證屬實熱、濕
熱者,用之屢獲效驗;并指出若三焦火盛,熱沖血海,迫血妄行
者,加重梔子、大黃用量;濕熱內蘊,氣滯血瘀,血不歸經者,
加重茵陳的用量。[河南中醫(yī),1981,cl,:45]
8。茵陳蒿湯加味治療母嬰AB0血型不合性先兆流產:基
本方為茵陳、銀花、蒲公英各30g,梔子、黃芩、白術各12g,
大黃6g。便秘加草決明;陰道出血加旱蓮草、白芍炭;腰酸加
杜仲、寄生;少腹下墜加升麻、黃芪。每日1劑,水煎服,自妊
娠早期服至產前2周。CN南中醫(yī),1996,c3,:150]
9.茵陳蒿湯加味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藥用茵陳9—12g,
梔子3--~5g,大黃2g,金錢草6~--8g,茯苓8"-10g,郁金、丹
參、平地木各9g.每El 1劑,水煎,取液60ml,分3次口服,
10~15日為1個療程。
10.茵陳蒿湯加味預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觀察茵陳、梔
子、黃芩、制大黃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結
果血清總膽紅素峰值及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病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實驗期間,對服藥的30例新生兒做了仔細的臨床觀察,未發(fā)現
有明顯不良反應,僅個別新生兒出現反胃和嘔吐現象,約半數
(14/30例)患兒有大便溏稀,次數增加。認為這對阻斷膽紅素
的腸肝循環(huán),減少膽紅素在腸道的停留時間,促進膽紅素排泄起
著重要作用,正是中藥退黃特點之所在,一般無須處理。少數嘔
吐患兒多半是由于分娩時吞人羊水或胎便排出延遲所致,因此,
最好在排胎便以后抱起喂藥,必要時可用碳酸氫鈉溶液洗胃后再
喂藥。本研究揭示,對初生嬰兒,尤其是出生工2小時內的高危
嬰兒,應做膽紅素監(jiān)測,如果出生后12小時內血清膽紅素濃度
超過60~mol/L(此時肉眼觀察并無黃疸)或每El上升超過
34~mol/L,揭示為病理性黃疸的可能,除應尋找原因外,應給
予中藥口服,療程隨病情掌握。
關于中藥退黃的機制:近年來已有報道,可歸納為兩方面。
一是茵陳、梔子和大黃均具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之功效,可促
進膽汁的排泄以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二是中藥具有血型物質的
特點,大黃、黃芩和茵陳對血型抗A、抗B和抗0抗體均具有
明顯的抑制作用,能特異性地同相應抗體結合,從而全部或部分
地抑制抗體的效價,阻斷溶血的發(fā)生,使嬰兒得到保護。[中醫(yī)雜
志,1993,(2):101]
11。茵陳蒿湯加味治療妊娠合并肝內膽汁淤積癥;藥用茵陳
30g,制大黃6g,甘草5g。癢甚加蟬蛻、丹參;或用丹參(先兆
早產忌用)、黃芩、蟬蛻各lOg,生甘草3g,黑山梔12g,蒲公
英30g,生地、茵陳、薏苡仁各15g,柴胡6g,僵蠶9g。每日1
劑,水煎服。并用維生素C 2g,維生素Bo 0.2g,三磷酸腺苷
0.04g,輔酶A 100U,加10%葡萄糖液500ml,靜滴,每日1
次。苯巴比妥0.03/d,每日3次口服。10日為1個療程,療程
間隔7日。
12.茵陳蒿湯加味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栓塞化療后發(fā)熱。本組均
為肝動脈栓塞化療后2-5日,體溫37.5--39.5℃,用抗生素工
周無效者。藥用茵陳、雞骨草各30g,梔子、大黃、黨參、白
術、菖蒲各15g,法半夏12g。熱甚加溪黃草、蒲公英、:黃芩;
濕重加車前子、滑石、白蔻仁;氣虛甚加黃芪、淮山藥;陰虛甚
加元參、生地、沙參;夾瘀血加乳香、沒藥、桃仁、紅花。每曰
工劑,水煎服。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1周為1個療程。
停用抗生素、鎮(zhèn)痛退熱藥,用2個療程.
13。本方去大黃、梔子,加豬苓、茯苓、白術、桂心。治濕
熱黃疸,小便不利,偏濕重者,名茵陳五苓散。
14。本方去大黃,加玉竹、石斛、天花粉、茯苓、萆薢、葛
根、陳皮、半夏、薏苡仁。治平日嗜飲,濕火熏蒸而致酒疸,面
目發(fā)黃,黃甚則黑,心中嘈雜,小便赤澀,名茵陳玉露飲。
15.本方去大黃、梔子,加炙甘草、白術、附子、干姜、肉
桂。治寒濕阻滯之陰黃,名茵陳術附湯。[醫(yī)學心悟]
16.本方去大黃、梔子,加炮姜、炮附子、炙甘草。治發(fā)
黃,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脈沉細遲者,名茵陳四逆湯。[景岳
全書]
17.本方去大黃、梔子,加白蘚皮。治癇黃,身色黃如金,
不多言語,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黏涎,名茵陳湯。
18.本方去大黃、梔子,加麻黃。治濕熱黃疸,表實無汗
者,名茵陳麻黃湯。[醫(yī)宗金鑒]
19。本方加升麻、枳殼、龍膽草、秦艽。治內黃,身面眼悉
黃,如黃金色,小便濃如柏汁,名茵陳散。[太平圣惠方]
106.豬膚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豬皮(去毛之豬皮)60g
上1味,煨湯三四小碗,取湯,吹去浮油,加入白蜜30g,
炒焦米粉15g,和勻,一日內分6次溫服。
(功效)清熱潤燥,滋養(yǎng)肺腎。
(主治)
主證:咽痛,舌紅少苔,脈細數。
副證;或聲音嘶啞,胸滿,心煩。
(臨證加減)
1.豬膚湯治療咽痛;豬膚湯組方嚴謹,藥味簡而不雜,為
甘平涼潤,滋陰清熱的平劑。具有復陰液,退虛熱,療咽痛的作
用。《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
之?!狈簿貌趥?,腎精虧耗,虛火上炎,傷于咽喉則見咽痛、
音啞等證。應用豬膚湯應著重:咽痛而不紅,音啞而無腫,并伴
有煩熱咽干,體倦腰酸,寐少耳鳴,舌紅脈細等陰虛火旺為特
征。方取豬膚甘寒人腎,以水濟火,解少陰客熱;白蜜甘平涼
潤,清熱潤燥,以止咽痛;白粉(或粳米)甘緩和中,扶助胃
氣,滋津液化生之源。此甘潤平補之劑清熱而不苦寒,潤燥而不
呆滯,相濟相須,使陰液得復,虛熱則退,咽痛自消矣??傊?,
先抓主證,再辨兼證,標本緩急,主次分明,隨證加減,方可井
然不亂。是方藥味平淡,主意很深,用之得當,確有出奇制勝之
妙。
2。豬皮膏在臨床上運用:單用豬皮膠治療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
性紫癜、更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癥,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貧
血,均收到良好效果。本組病例經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等檢查明確診
斷后,停服其他中西藥,單用豬皮膠30g烊化或膠凍,白開水送服,
每日2次,8天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
107.桔梗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桔梗3g 甘草6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2次溫服。
(功效)清熱利咽,養(yǎng)陰解毒;或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主治]本方既治少陰咽痛,又治肺癰膿已成者。
主證:咽干腫痛,肺痛,咯吐膿血,腥臭胸痛,氣喘身熱,
煩渴喜飲,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
副證:咽喉兩側腫痛,飲食不利,口噤難言,痰涎壅塞,小
便黃而量少;甚則喘不得臥,面赤身熱。
(臨證加減)
1.桔梗湯治療肺癰療效滿意,并論述本方治療肺癰的臨床
作用:①本方桔梗苦辛能宣開肺氣、化痰散結排膿。經藥物的化
分析:含桔梗皂苷,為強力的祛痰藥,大劑量應用能促使膿瘍破
潰。加速排膿,生甘草清熱解毒,二藥合用共奏散結排膿解毒之
功。②中醫(yī)對肺癰的認識,必具腥臭膿痰的臨床特點,目前依靠
X線臨床診斷,可以早期發(fā)現病變,故凡臨床確診為肺膿瘍者,
不論有無腥臭膿痰見癥,皆可早投此方。本方重點在于使已成之
膿腫早潰,加速排膿,故用量較大,經臨床觀察,服藥后見咳嗽
增劇,偶有輕度惡心,未見其他不良反應。[江蘇中醫(yī),1981,s]
2.桔梗湯加味治愈肺癰:用清熱、排膿、消瘀,宣肺法,
以桔梗湯為主:桔梗、防己、川貝、甘草、杏仁、當歸、百合各
6g,桑皮、瓜蔞、薏苡仁、黃芪各9g,大黃、梔子各3g.[哈爾濱
中醫(yī),1965,(5):27]
3.桔梗湯加味治療慢性喉炎:基本方為桔梗、元參各20g,
生地15g,麥冬、半夏、厚樸、馬勃、薄荷(后下)各lOg,胖
大海12g,甘草8g。情志受刺激,胸脅脹滿,善嘆息去生地、麥
冬,加陳皮、瓜蔞;病久氣陰兩虛,神疲乏力加黨參、黃芪;伴
鼻炎、鼻竇炎加蒼耳子、辛夷花;伴扁桃體炎加山豆根、射干、
銀花、連翹;咽喉發(fā)癢,聲嘶加木蝴蝶、蟬蛻、牛蒡子。每日1
劑,水煎服。12劑為1個療程,治療l個療程。 [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
1994,(12):253
4.桔梗湯加味治療放射性食管炎;基本方為桔梗lOg,生甘
草20g。疼痛劇烈加元參、蚤休、山豆根、銀花、射干;吞咽困難
重加瓜蔞皮、浙貝母、天門冬、竹茹、板藍根。每日工劑,水煎
服。10日為1個療程,用1一2個療程。[天津中醫(yī),1996,c6,,181
5.鼻咽癌放療咽喉紅腫者本方加北豆根,錦燈籠、牛蒡子。
6.本方去桔梗,名甘草湯,治同.
7.本方加防風,名甘桔防風湯,治同。
8.上焦風熱,本方加防風、荊芥、連翹,名如圣散。
9。失音不能語者,加訶子肉,名清音湯。
10.傷寒少陰證,咽痛、頭眩,本方加花粉、連翹、山梔
子、黃芩、生地、鼠黏子,名甘桔湯。
11.慢性喉風證,本方加元參、川芎、柴胡、黃芩、桔梗、
升麻、廣陳皮,名少陰甘桔湯。
12.胸中痞塞,噫氣吐酸或咳者,本方去甘草,加枳殼,名
枳桔湯。
13.風熱咽痛,伴有發(fā)熱惡寒表證者,本方加薄荷、桑葉;
邪熱內盛者,加銀花、連翹、黃芩、赤芍、花粉;便秘者,加芒
硝、大黃;咽喉腫痛甚者,加元參、山豆根、射干。
14。同名桔梗湯
(1)肺癰,心胸氣壅,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咽于口渴,兩
腳腫滿,小便赤黃,大便多澀.本方加桑白皮、貝母、當歸、瓜
蔞皮、生黃芪、枳殼、防已、百合、薏苡仁、五味子、地骨皮、
知母、杏仁、葶藶子,亦名桔梗湯或稱濟生桔梗湯。
(2)上焦氣熱上沖,食即暴吐,脈浮而洪者。本方去甘草加白
術、半夏曲、陳皮、茯苓、枳實、姜厚樸,亦名桔梗湯。[治法機要]
(3)火郁于肺,咳嗽有聲無痰者。本方去甘草,加香附、梔
子、黃芩、前胡、貝母、知母;亦名桔梗湯.
(4)肺癰成膿后,經久不愈,氣血衰弱者。本方加當歸、白
術、敗醬草、桑白皮、薏苡仁,亦名桔梗湯。
(5)咽腫微覺疼,聲啞者,本方加麻黃、黃芩、白僵蠶、馬
勃、當歸、桂枝,亦名桔梗湯.
(6)上焦壅熱,喉痹熱腫,本方加連翹、薄荷、竹葉、梔
子、黃芩亦名桔梗湯。
(7)咽喉不利,本方加防風、麥冬、荊芥、牛蒡子,亦名拮
梗湯。 .
15.甘桔湯:本方加山豆根、玄參、牛蒡子、荊芥、麥門
冬。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瘡。[張氏醫(yī)通]
16.本方加防風。治痘疹后余毒未盡,咽喉疼痛,名甘桔防
風湯。[證治準繩]
17.本方加射干、牛蒡子、竹葉。治咽喉腫痛,名甘桔射干
湯。[雜病源流犀燭]
18.本方加陳皮、川芎、黃芩、柴胡、元參、羌活、升麻、
蔥白。治少陰咽痛、頭眩、脈沉細而身猶熱者,名少陰桔梗湯。
[外科正宗]
19。桔梗、杏仁、阿膠、麥冬、百合、雙花、夏枯草、連
翹、貝母、紅藤、枳殼、甘草。治咳嗽吐膿,痰中帶血,或膈隱
痛等,名桔梗杏仁煎。[成方切用]
108.苦酒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lOg 雞子1枚 苦酒60ral
以制半夏lOg,水一碗煎20分鐘左右,去滓入米醋60ral,
待半冷時加入雞子清二個,攪拌均勻,少少咽之,每日一劑.徐
徐含咽,是意在藥汁浸漬患處,內服中寓外治之法.改為上述之
做法和服法,毫不影響療效。陘方發(fā)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3
《傷寒論》記載之本方制法,可能相傳訛錯,故上法可取。
(功效]清熱解毒,斂瘡通聲。
(主治)咽喉傷,局部潰爛,聲音嘶啞,不能言語,舌紅,
脈細數。
按:苦酒湯源于《傷寒論》第312條,原文曰:“少陰病,
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北痉桨胂?nbsp;
滌痰散結,因其辛燥,佐以甘寒之蛋清以潤燥斂瘡止痛;更以苦
酒(即米醋)消腫斂瘡。合用共具滋陰消腫、斂瘡,散結祛痰之
功效。少少含咽可使藥力持續(xù)作用于患部而提高療效。[陜西中醫(yī)
函授,1996,(6):23
(臨證加減)
1.治舌卒腫滿口,溢出如吹豬脬,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
殺人方:半夏十二枚,洗熟,以酢一升,煮取八合,稍稍含嗽
之,吐出。加生姜一兩佳.[千金方]
2。半夏戟人咽,須熟洗,去滑盡,用之,勿咽汁也。[千金
翼方]
3。古今錄驗雞子湯,療喉痹方,半夏末方寸匕,右一味開
雞子頭,示中黃白,盛淳苦酒令小滿,內半夏末著中,攪令和,
雞子著刀子環(huán)令穩(wěn),炭上令沸,藥成置杯中,及暖稍咽之,但腫
即減。[外臺秘要]
4.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唾不得,宜服此方.半夏十七枚,破
如棋子大,湯洗七遍去滑。上以雞子一枚,打破其頭,出黃白,
內半夏,并人醋于殼中令滿,微人煎,去半夏,候冷,飲之即
愈。[太平圣惠方]
5.治卒心痛方,苦酒一杯,雞子一枚著中,合攪飲之,好
酒亦可用。[肘后方]
6.喉內戳傷,飲食不下,雞蛋一個,鉆一小孔,去黃留白,
人生半夏一個,微火煨熟,將蛋白服之,傷處隨愈,亦可證咽中
傷為刀傷之誤,生半夏蛋白之能補瘡痛矣。[曹氏傷寒發(fā)微]
7.苦酒湯治療痰熱郁閉之咽痛用苦酒湯:半夏lOg,'雞蛋
清2個,人米醋50ml中浸泡10分鐘,用文火煎煮5分鐘,去
渣,頻頻含咽之。[河南中醫(yī),1990,c6,:19]
109半夏散及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桂枝 炙甘草 法半夏 各等份
上3味,分別搗篩再和勻,白開水沖服,每次5g。每日3次。
湯劑:以水200ml,煎7沸,再下制好之散劑lOg,更3煮
沸,待小冷,少少咽之。
(功效)溫散寒邪,利咽止痛。
(主治)
主證:咽痛,惡寒微熱,苔薄白滑潤,脈浮。 '
副證:喉間有痰涎,聲音嘶啞。
(臨證加減}
l.伏氣之病,謂非時而有暴寒中人,伏毒氣于少陰經,始
雖不病,旬有乃發(fā),便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次則下利咽痛,
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有下利諸癥,用通脈四逆湯主之。此病二
三日便瘥,古方謂腎傷寒是也.即本方加生姜等份作湯。[總病論]
2.霍亂腹脹,半夏桂枝等份為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3.治喉痹卒不得語方:濃煮桂汁,服一升,亦可末桂著舌
下,漸咽之良;又方:末桂心如棗核大,綿裹著舌下,須臾破。
[千金方]
4.半夏桂枝甘草湯,治暴寒中人咽痛,即本方三味,各二
錢半,加生姜五片。
5.暴寒中人,伏于少陰經,旬日始發(fā),為咽痛者,俗名腎
傷寒。用半夏、桂枝姜汁調涂頸上及臍內,再用附子片貼足心。
110.烏梅丸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烏梅480g 細辛180g 干姜300g
當歸120g 附子(制)190g 川I椒120g 桂枝180g 黃柏
180g 黃連500g 人參180g
烏梅用50%醋浸一夜,去核打爛,和余藥打勻,烘干或曬
干,研成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日1一3次,每次1
丸,空腹溫開水送服。
現代用法:常用湯劑:烏梅30g,細辛3g,干姜9g,黃連
6g,當歸9g,制附子9g,川椒6g,桂枝9g,人參12g,黃柏
9g,水煎2次,分2次溫服(空腹)。
(功效)滋陰泄熱,溫陽通降,安蛔止痛。
(主治)
主證:嘔吐魷蛔,心中疼痛,或痛引肩胛,饑而不欲食,食
得更甚,時痛時止,痛劇則四肢厥冷,脈微,心煩不安。痛止則
安靜如常,或久利,舌苔黃或白滑。
副證:口渴,流涎,氣撞沖心,或繞臍痛。
(臨證加減)
l,烏梅湯治療膽道蛔蟲癥:偏寒型用烏梅15~30g,檳榔、
川楝子各15g,花椒、桂枝、熟附子各6g,細辛、干姜各3g
(d~JL酌減);寒熱錯雜型,照上方加黃柏9g,桂枝9g,黃連
6g;偏熱型,照寒熱錯雜方去桂枝、干姜、附子、細辛。結果均
獲滿意療效。[湖南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成果資料選編,1971;兒]
2。加減烏梅湯治療膽道蛔蟲癥:烏梅、川楝子、檳榔、川
椒4味藥自始至終均用,偏寒伍姜、桂、辛、附以溫臟散寒,偏
熱伍連、柏、梔子以苦寒泄火,寒熱錯雜則溫清并用,寒熱平
調。[浙江中醫(yī)雜志,1984,(1,:143
3.烏梅湯加減治療膽道蛔蟲癥:原方去桂枝、當歸,加木
香、元胡、淡竹茹、蔥頭。一般服1劑,4小時后癥狀減輕,2
劑疼痛消失,排出蛔蟲;輕者服2劑,重者服4劑而病愈。[武漢
醫(yī)學院學報,1976,(4):143
4。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膽道蛔蟲癥:當時用烏梅丸治療,因缺
烏梅而改用食醋60g,或阿司匹林6片,或用山楂15g代替,均
取得同樣療效。[陜西新醫(yī)藥,1972,tl,,313
5.中西醫(yī)結合治愈蛔蟲性腸梗阻:用烏梅丸加川楝子、使
君子及通下藥,治療蛔蟲性腸梗阻,取得滿意療效。一般服藥工
一2劑后即見效,包塊在3天內消失,或排出大量蛔蟲.[江蘇中
醫(yī),1984,(7):64]
6。烏梅丸治蛔厥:認為治療蛔厥,烏梅、白芍用量宜大,
各須用至30g,療效方確切迅速。再者只要見四肢厥冷者,盡管
舌紅苔黃,口渴等癥具,仍可用桂附。嘔吐者木瓜易干姜,但須
用至30g。伴有出血傾向者,以生大黃60g(研末),用藥液分
奮。[中醫(yī)雜志,1984,(7):19]
一戶 ,
7.烏梅丸的臨床應用:該方系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之劑,
主治蛔厥,兼治久利,蛔厥者,臨床可見陣發(fā)性心腹劇痛,煩悶
嘔吐,時發(fā)時止,得食即嘔,常有吐蛔或涎沫,手足厥冷諸癥。
此緣腸寒胃熱,蛔上人胃使然?;妆揪幽c中,喜溫惡寒,若腸寒
不宜寄居,則上移于胃,胃熱雜以蛔擾,則諸癥蜂起。方中用細
辛伍附子,合姜、桂溫臟祛寒治本;烏梅之酸,蜀椒之辛,連柏
之苦,使“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治標;“吐下之
余,定無完氣”,是以加參、歸補氣養(yǎng)血,匡扶正氣。此方寒熱
并用,苦降辛開;邪正兼顧,標本同治。確不失為一首“蛔厥”
良劑,故至今仍為臨床治療膽道蛔蟲癥所首選。至于“又主久
利”者,無非借細辛辛溫,祛臟中伏寒,合振奮陽氣之品,再借
烏梅酸斂固澀而已。[天津中醫(yī),1977,t4,:184-]
8.烏梅丸加味治療急性菌?。簮汉卣呒又毓鹬?、細辛用
量;發(fā)熱重者加薄荷、黃芩;惡心嘔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重
赤芍、木香、細辛用量;里急后重甚者加大黃,或合枳實導滯
丸;腹脹加厚樸、枳殼;苔厚膩甚者加厚樸;食欲不振者加焦山
楂、谷芽;身倦痛者加薏苡仁或蒼術;脫肛者加枳殼;病初起可
不用黨參,久則酌情重用。[廣西中醫(yī)藥,1981,c3,:211
9.烏梅丸湯劑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舌淡苔白
加吳茱萸。舌苔厚膩加川樸、山楂.舌質不紅去連、柏。腹痛較
重加白芍。大便滑脫加赤石脂、禹余糧。胃脘不舒加陳皮、砂
仁、木香。認為慢性結腸炎與厥陰肝木有關,其臨床表現為標熱
(大腸、局部)本寒(脾胃、整體)之證。其病機先是肝氣郁結,
繼之邪熱內蘊。[新中醫(yī),1981,t6,:26]
10.烏梅丸加味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基本方為烏梅15g,姜
黃連、鹽黃柏各4g,花椒、干姜各3g,黨參lOg,當歸9g,制
附子、桂枝各6g,細辛1g,陳醋30ral,白蜜糖少量(兌服)。
腹痛甚加米殼、元胡;腹瀉加炒薏苡仁、補骨脂;便秘加白芍、
火麻仁;飽脹、納差加山楂、神曲;惡心加姜半夏、代赭石;心
悸失眠加炒棗仁、五味子;胸悶不舒加全瓜蔞、郁金;自汗、尿
頻加黃芪、益智仁。每日1劑,水煎服。工周為1個療程。適寒
溫、調情志,慎用辛辣刺激及脂類食物.[甘肅中醫(yī),1995,c4,:2d]
11.加減烏梅湯治療頑固性腹瀉:口服基本方為烏梅18g,
桂枝、黃連各9g,紅參(另煎)、黃柏、白茯苓、五味子各15g,
干姜、制附片各6g,焦白術12g,炙甘草工0g;若寒重于熱者,
加重姜、附用量,減少連、柏用量,為附片lOg,干姜12g,黃
連3g,黃柏6g;若熱重于寒者,加重連、柏用量,減少姜、附
用量,為黃連工g,黃柏15g,附片6g,干姜6g;若兼食滯,加
焦三仙各20g,雞內金12g;若脾腎陽虛,黃連減至3g,減去黃
柏,加肉豆蔻12g,吳茱萸5g,肉桂12g,附片加重至工5g;若
嘔吐,加生姜汁lOg,半夏9g;腹痛、里急后重,加白芍15g。
木香9g;腸鳴、大便水瀉如注,加車前子(包煎)20g,澤瀉
15g。具體用量根據年齡及病情酌情而定。每日1劑,水煎2次,
取汁500ml,分2次服。灌腸方為白頭翁30g,黃芩、黃柏各
15g,黃連、桂枝各lOg,白礬3g。水煎2次,濃縮至200ml,
每日保留灌腸lOOml。[河南中醫(yī),1997,cl,;29]
12,加減烏梅丸治療直腸息肉:用加減烏梅丸治療多發(fā)性,
散在性的直腸息肉,均獲得滿意療效?;痉剑簽趺贰ⅫS連、僵
蠶,當歸、黨參、地榆、赤芍、牡蠣、薏苡仁。大便干燥者加火
麻仁:腹痛甚者改赤芍為白芍;腹脹痞滿者加炒萊菔子;便血甚
者用地榆炭;濕熱不甚者黃芩易黃連,并配以2%枯礬液作保留
灌腸.[四川中醫(yī),1985,《5,:48]
13.烏梅丸化裁治療肺心?。罕痉交弥委煼涡牟?,對改善
癥狀,多獲近期效果。方藥化裁法:①以椒目易川椒。②加茯
苓、半夏、麥冬、五味子、炙甘草.③胸悶喘逆無汗,或有惡寒
表證者加麻黃。④黃連、黃柏用量宜輕。[四川中醫(yī),1985,t+,:39]
14.烏梅丸加減治療滴蟲性腸炎:本組腸熱偏重型用烏梅、
黨參、黃連各lOg,干姜、附片、桂枝、蜀椒各3g,細辛2g,當
歸6g,黃柏20g;中焦虛寒型用烏梅、干姜、當歸、桂枝各lOg,
黨參15g,細辛、蜀椒各6g,黃柏5g,黃連2g;寒熱并重型用烏
梅、黨參各15g,干姜5g,細辛3g,當歸lOg,附片、桂枝各6g。
均每El l劑,水煎服。(P<0。01)信L中醫(yī)雜志,1994,35 cl。,:615]
15.烏梅丸加減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基本方為烏梅、當歸
各30g,黃柏、黨參各15g,熟附子、干姜、桂枝各lOg,黃連、
蜀椒各6g,細辛3g。氣虛黨參加量;血瘀當歸加量;寒濕熟附
子加量;濕熱黃柏加量。每日工劑,水煎取液lOOml,放至36—
40℃,保留灌腸2小時,每日1次,工0次為工個療程,經期停
用2—3日。[河南中醫(yī),1996,(1,:22]
16.烏梅丸加減治療寒熱夾雜型帶下證:基本方為烏梅
20g,細辛6g,干姜、當歸、蜀椒、黨參各12g,黃連、黃柏各
18g,附子lOg,桂枝15g濕熱重選加敗醬草、椿根皮、苦參、
赤茯苓、蒲公英、龍膽草;少腹有包塊伴腹痛甚合桂枝茯苓丸;
腹痛甚加香附、延胡索;胸悶納差加厚樸、陳皮、神曲、山楂、
砂仁、雞內金;腎虛腰酸痛加續(xù)斷、桑寄生、狗脊、杜仲;寒濕
重加白芷、海螵蛸、巴戟天、赤石脂、白術、茯苓;帶下量多,
質清稀,加芡實、蓮須、金櫻子、龍骨;赤多白少加小薊。每日
工劑水煎服。[河北中醫(yī),1994+16 c3):45]
l7.烏梅丸加減治療男性不育:基本方為烏梅、黨參各
12g,細辛3g,干姜、當歸、附片、桂枝、黃柏各9g,黃連6g,
蜀椒2g。本方寒熱并用,補瀉兼施。精子數量少者減細辛、蜀
椒,加蛇床子、枸杞子、五味子、菟絲子、路路通增精通絡;精
子活動率低、活動力弱者加黃芪、仙靈脾益氣補腎;有畸形精子
者加蒲公英、紅花、仙靈脾活血益腎;射精不能者加柴胡、蜈蚣
疏肝通絡;陽痿不舉者加仙靈脾、蛇床子、鹿角膠補腎壯陽。開
水煎服,每日工劑,早晚各服1次。[中醫(yī)雜志,1990,f2,:44]
18.烏梅丸治療痙?。河帽痉郊訙p治療破傷風、中毒性腦后
遺癥、乙腦后遺癥,隨證加減,一般可去花椒,加全蝎、蜈蚣、
僵蠶、鉤藤、天麻等;舌質不甚紅,苔不黃,酌減黃連、黃柏;
盛夏之日,或舌不胖淡者,以黃芪易附片。上肢廢用者加桂枝;
下肢廢用者加牛膝。Lj:海中醫(yī)藥雜志,1982,《5,:28]
19.本方去細辛、干姜、當歸、附子、桂枝、人參,加白雷
丸、尖檳榔。主治蟲積腹痛,不欲飲食,食則吐蛔,甚則煩躁,
厥逆,并有面赤心煩,口渴舌赤,脈數身熱等證者,名連梅安蛔
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20.本方去細辛、黃連、當歸、附子、桂枝、人參、黃柏,
加黨參、白術、茯苓。主治脾胃虛寒之吐蛔,便蛔,腹痛便溏,
四肢不溫,舌淡白,脈遲等證名理中安蛔湯。
21.本方去細辛、黃連、黃柏、當歸、附子、桂枝、人參,
加黃芩、木香、苦楝根皮、檳榔、甘草、大黃。主治膽道蛔蟲
癥,甚或合并感染,名安蛔湯。[常見急腹癥]
22。本方去桂枝、細辛、附子、當歸,以黃芩易黃柏,加枳
實、半夏。治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
蛔,寒熱,下利血水,水下格拒者,名椒梅湯。
111.白頭翁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白頭翁6g 黃柏9g 黃連9g 秦
皮9g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溫服200ml。不
效,再服余200ml。
(功效)清熱燥濕,涼肝解毒。
(主治)
主證:下利,便膿血,里急后重,少腹急迫,肛門灼熱,小
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副證:發(fā)熱,口渴,或苔灰黃,脈沉弦數。
.(臨證加減)
1.加減白頭翁湯治療菌痢:方用白頭翁15g,苦參12g,黃
柏12g,馬齒莧30g,地榆12g。其主證為發(fā)熱,腹痛,里急后
重,大便次數增多等。文中指出苦參代替黃連,佐以馬齒莧、地
榆等。[科技資料匯編,蘭州:1973:1]
2.中藥治療阿米巴痢疾:用白頭翁湯煎劑內服或灌腸,或
加苦參子(去殼包服),或單以白頭翁湯口服并灌腸,療效均較
滿意。[浙江中醫(yī)雜志,1960,(6):269]
3.白頭翁湯加味治療阿米巴痢疾:基本方為白頭翁、銀花、
紫花地丁各30g,秦皮、黃柏各12g,黃連lOg,大黃6g。便常
規(guī)以膿細胞為主重用三黃,加地錦草、丹皮;以紅細胞為主生大
黃易熟大黃,加地榆炭。每日工劑,水煎200ml,保留灌腸。急
性期每日2次,3日后改每日工次,5日為1個療程。[上海中醫(yī)藥
雜志,1995,(12):18]
4.白頭翁湯合理中湯治療慢性阿米巴痢疾:基本方為白頭
翁60g,秦皮、黃柏各12g,黃連、潞黨參、干姜、白術、炙甘
草各lOg。怕冷不明顯,干姜減半;腹脹加木香;腹痛加白芍;
下墜加枳殼。每日工劑,水煎,取液lOOml,分3次溫服。10日
為工個療程,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治療1---3個療程。咽醫(yī)論
壇,1994,(5):18]
5.中藥治療阿米巴痢疾:基本方為白頭翁、黃芩、黃連、
鴉膽子、厚樸、藿香。惡寒高熱者,加葛根、銀花;下痢赤多
者,加生地榆;惡心嘔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白芍。認為
方中白頭翁、鴉膽子為治療本病的主藥,配藿香能減輕鴉膽子的
副作用。[湖北中醫(yī)雜志,1993,f2,;24]
6.張伯臾老中醫(yī)治療慢性腸炎的經驗:慢性腸炎的主要表
現為腹瀉,腹痛,腹脹,腸鳴,甚則糞便會有黏液、膿血及不消
化的食物等。他按中醫(yī)辨證施治,其中濕熱蘊結型,均以白頭翁
湯為基本方治之。熱重于濕,加金銀花、赤芍、紅藤、敗醬草、
螞蟻草等;濕重于熱加蒼術、厚樸、薏苡仁、車前子等;夾食滯
加檳榔、枳實、山楂、神曲等。[中醫(yī)雜志,1980,c6,:11]
7.白頭翁湯加味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用白頭翁、苦
參各30g,黃連、黃柏、秦皮、地膚子、當歸各20g。血便或便
潛血陽性加地榆.每日1劑,水煎100"--,150ml,40℃左右,保
留灌腸12小時,每晚1次。7日為工個療程,療程間隔3日,
用l一2個療程。[內蒙古中醫(yī)藥,1996,c15,,《l,:21]
8.白頭翁湯加減治療急性發(fā)作期慢性結腸炎;藥用白頭翁、
黃芪各30g,秦皮、炮姜炭、黃連、木香、黃柏各6g,丹皮、大
黃炭、當歸、生薏苡仁各10g,虎杖、山楂炭、銀花炭各15g,
每日工劑,水煎服。緩解期治療組用芪參香延丸(黃芪、黨參、
香附、延胡索、白術、木香、桃仁、當歸、雞內金、焦山楂等,
共為細末,水泛為丸)6g。[新中醫(yī),1996,fl,,20]
9.白頭翁湯加味治療慢性結腸炎:基本方為白頭翁30g,黃
柏、黃連各15g,秦皮20g。出血者加云南白藥1/2支;潰瘍者加
錫類散1/2支。每日工劑,水煎取150ml,藥溫38~42~C,患者排
空大便,左側臥位,臀部抬高,工4號導尿管涂石蠟油后插入肛門
15~-20cm,將藥液緩緩注入或用吊瓶滴入.16日為工個療程,療
程間隔1周,治療工一3個療程。[河南中醫(yī),1995,c3,:147]
10.中醫(yī)治療急性壞死性腸炎:癥見發(fā)熱、腹痛、腹瀉或里
急后重,大便夾血、黏液,苔黃膩,脈濡數。方用白頭翁湯加車前
子、枳殼、木香,均取得較好療效。[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7,tz,:31]
11.白頭翁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基本方用白頭翁30g,黃
連lOg,黃柏lgg,秦皮15g。產后惡露不凈加貫眾炭、益母草;
氣虛多汗加炙黃芪、黨參;體溫在39℃以上加金銀花、蒲公英;
少腹疼痛加香附、橘核;盆腔包塊加穿山甲、赤芍;盆腔積液加
生薏苡仁、瞿麥;食欲不振加陳皮、茯苓、砂仁;大便干加大黃。
每日l劑,水煎服。治療10~20日。IN南中醫(yī),1994,cs,;1563
12.白頭翁湯加味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藥用白頭翁、車前
子、瞿麥各10g,黃柏、黃連、秦皮、木通、篇蓄各15g。水煎
服,每日1劑。發(fā)熱甚加菊花、蒲公英;尿道熱澀加竹葉、琥珀;
便秘加大黃;尿檢紅細胞較多加大薊、小薊、白茅根;尿檢膿細
胞、白細胞較多加魚腥草、敗醬草。[黑龍江中醫(yī)藥,1986,《6,:10]
13.中西醫(yī)兩法治療蠶豆?。河冒最^翁合劑(白頭翁、車前
草、鳳尾草)制成煎劑或注射劑,經內服或注射,部分患者配合
輸血。治療蠶豆病全部治愈出院。[新醫(yī)學,1972,c”。33]
14.本方加甘草、阿膠。治產后血虛,患熱痢下重,下痢膿
血,腹痛里急者,名白頭翁甘草阿膠湯。[金匱要略]
15.本方加白芍、黃芩、鮮貫眾、鮮茉莉花。治赤痢,名加
味白頭翁湯。[通俗傷寒論]
16.本方去黃連、黃柏,加生山藥、生地榆、杭芍、旱三
七、鴉膽子、甘草。治熱痢下重腹痛,對脾虛不耐苦寒者尤為適
合,名變通白頭翁湯。
112.吳茱萸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吳茱萸9g 人參9g 生姜18g
大棗工2枚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溫服140ml,每
日3次。
(功效)暖肝溫胃,降逆止嘔。
(主治)
主證:干嘔,吐涎沫,頭痛,尤以巔頂冷痛多見,舌苔白
滑,脈沉弦。
副證:手足厥冷,煩躁,或下利。
(臨證加減]
1.吳茱萸湯的臨床應用:凡癥見陽明食谷欲嘔;少陰吐利,
厥逆,煩躁;厥陰干嘔,吐涎,頭痛;舌不紅,無熱象者,無論
何證均可用本方治療。根據上述證治要點,對急性腸胃炎、慢性
胃潰瘍、心臟病、高血壓、肝炎、妊娠惡阻和胃癌等疾病過程
中,出現上述證候者,投以吳茱萸湯,往往嘔吐即止,胃納漸
增,脾土漸健,而使運化調和。據云,雖不能根除其病,但在緩
解癥狀上療效頗為顯著。[哈爾濱中醫(yī),1962,c1,:65,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1964,(10):243
2.吳茱萸湯加減治療目赤:癥見目赤腫痛,淚多,不畏陽
光,脈弦細.基本方為吳茱萸18g,生姜30g,黨參30g,大棗4
枚。惡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懈怠加桂枝;心悸不寐或
血虛加當歸、茯苓;嘔多加半夏;腹脹滿加砂仁、厚樸;腹痛口
苦加白芍。[廣東中醫(yī),1985,6]
3。吳茱萸湯治療神經性嘔吐:用吳茱萸湯治療神經性嘔吐
多例均獲良效。并體會到加半夏助吳茱萸降逆,加茯苓健脾,往
往能提高本方療效。同時指出本方治療神經性嘔吐具有以下特點
者效果較佳。檢查無器質性病變,也非其他病引起嘔吐,且無熱
象,嘔吐前無惡心,沒有不適和痛苦,吐出一口一口少量胃內容
物,淡而無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溫惡寒,舌淡苔白,脈沉遲。
[新中醫(yī),1978,(1):31]
4.吳茱萸白術散治療嬰兒腹瀉:取吳茱萸、白術各等份,
研成粉末貯瓶備用。用時取1"---2g,以填平臍部為度,外加敷料
膠布固定,2日1換,一般治療1—2次,菌痢禁用本法。[陜西中
醫(yī),1990,(8):364"]
5.加味吳茱萸湯治療化療之消化道毒性反應:均為腫瘤患
者。以自身對照方法觀察,順鉑500mg/d靜滴,第工周期,常。
規(guī)止吐藥物用胃復安30mg,維生素B6 300mg靜滴,氯丙嗪
12.5mg肌注,用3日。第2周期用藥同上,并用吳茱萸、干姜
各6g,黨參15g,茯苓、白術各12g,半夏10g,大棗5枚.每
日工劑水煎服。[山西中醫(yī),1994,c1,:20]
6.吳茱萸臨床新用:從內用和外用兩個方面介紹了吳茱萸
的臨床應用。
(1)內用
①神經性噯氣;吳茱萸可溫中降逆,療“干嘔,吐涎沫”,
故治療神經性噯氣。用吳茱萸和三七相伍焙干研末每次6g,每
日3次,用淡鹽水煎湯,慢慢服之,5天一個療程。以取吳茱萸
溫中焦而散寒,達到降逆而止嘔。
②治療頭痛、脅痛、腹痛;吳茱萸可溫肝胃而止痛,其頭痛
的部位多在巔頂或痛連兩脅,而沒有表證者.用吳茱萸,主要利
用其溫肝開郁,暖胃化滯,善解肝經之寒郁,故有行氣止痛之
功。用于治療脅痛、疝氣痛而偏寒者,或以干嘔、吐涎沫為主的
神經性頭痛有效。
③治療排尿性暈厥:排尿性暈厥系發(fā)作于排尿過程中或排尿
末時突然發(fā)生的短暫意識喪失為主的一種疾病,屬于中醫(yī)厥證。
“厥者,逆也.”《本草衍義》稱吳茱萸下氣最速。故用吳茱萸6g
單味煎服,調理氣機,使陰陽順接,厥證自愈。
④治療重癥失眠癥:吳茱萸用于以夜不能眠,伴有頭痛、干
嘔、頭頂有涼風感,手足寒、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或細澀為
最佳。
⑤治療腦動脈硬化伴高血壓?。含F代研究,吳茱萸能擴張腦
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具有雙相調節(jié)作用。故對于腦動脈硬化及
高血壓病人以表現肝胃虛寒或肝脾陰寒者療效最佳。
⑥治療泄瀉:用吳茱萸20g單味煎劑治療泄瀉,效果俱佳。
因吳茱萸有溫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腎止痛之功,“吳茱萸能暖
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清濁?!惫史翘摵?nbsp;
性泄瀉不可用之。
⑦治療崩中、不孕;婦女因沖任虛寒,致崩漏而表現月經過
多,胞宮清冷,難以受孕。用吳茱萸為主的溫經湯能溫經攝血,
治療虛寒性血崩,又有暖胞宮使之受孕,在每次經期初見時開始
服用,每日1劑,服至經期結束.每月的經期服藥為一療程,連
用3—4個療程,易收效。
(2)外用
①治療癲癇:本品生用,研細加冰片少許,取生面粉適量,
用凡士林調成膏狀,涂于穴位上覆蓋紗布塊,隔日工次,穴位選
用神闕穴、涌泉穴。
②治療高血壓病:用吳茱萸60g研末,用米醋、雞蛋調糊,
每晚睡前貼敷雙側涌泉穴,次晨取下,每晚復行.或用吳茱萸粉
貼敷神闕穴,均能達到降壓作用。取其引氣下行,蓋氣降火亦
降,火降氣降,與腎相交,陰陽得以平和,血壓自降。
③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吳茱萸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
功,采用吳茱萸60g研末,用酒、醋各半調或糊狀,外敷于中
極、會陰二穴,用膠布固定,每日工次,另配吳茱萸單味煎劑咽
服,效果滿意。臨床體會,吳茱萸具有改善循環(huán)、抗缺氧、解
聚、纖溶作用,是治療前列腺炎的良藥。
④治療陽痿、早泄:用吳茱萸研末外敷神闕穴,治療陽痿、
早泄,取得療效。治陽痿,用吳茱萸、白胡椒等份為末,取適
量,用唾液調成糊狀每晚睡前敷于神闕穴,晨起取之。7—10天
為一療程。治早泄,用吳茱萸、五倍子等份為末,取適量用醋調
成糊狀,睡前敷于神闕穴,晨起去掉,每日1次,7一l。天為一
療程。
⑤治療口瘡、陰囊濕疹:治療小兒口瘡,用吳茱萸lOg配以
清半夏,研末用蛋清調成糊狀外敷于足心,男左女右,用紗布包
好,睡前外敷,晨起取下。治療陰囊濕疹,用吳茱萸30g,配以
烏賊骨20g,雄黃6g共為細末備用,滲出液多者撒干粉,無滲
出液者用蓖麻油調之每日3次,上藥后用紗布包好。治療期間禁
食魚腥、辛辣食物。
⑥治療麻痹性腸梗阻:用吳茱萸lOg研末,淡鹽水調成糊
狀,敷于臍部,12小時更換工次,治療麻痹性腸梗阻療效顯著。
⑦治療兒科各種疾病:用吳茱萸能上病下治引火下行,能使
邪熱去,氣血降。故用吳茱萸粉2g用醋調成糊狀敷于雙側涌泉
穴,晚貼晨取??芍涡貉恃?、多發(fā)性麥粒腫;貼敷于臍部可治
療小兒泄瀉。[河北中醫(yī),1996,《2,:32]
7.本方去大棗,加前胡、枳實、鱉甲、桔梗、焦檳榔,治
寒飲咳,慢性支氣管炎等;若將方中前胡換為柴胡,則又治“肝
寒犯胃”之胃脘痛,嘔吐酸冷水,潰瘍病及慢性胃炎等,名延年
半夏湯。[千金方]
8。本方加附子,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名吳
茱萸加附子湯。[醫(yī)方集解]
9.治心痛。即本方,名人參湯。陸濟總錄]
113.燒裈散
(方組]婦人中裈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
愈矣。婦人病,取男子揮燒服。
(功效}導熱下行,邪毒從陰而出。
(主治)陰陽易為病,其人身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
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
(臨證加減)
1.獨參湯調燒揮散治傷寒病未平靜復犯房室,命在須臾。
2。陰陽易
例1:張路玉治馮茂之,夏月陰陽易,而腰痛少腹急,煩躁
譫妄,舌色青紫而中有黃苔腫裂,雖渴欲飲水,而舌卻不甚干,
心下按之硬痛,暖而矢氣,此挾宿食也。所以慮者,六脈虛大,
而兩尺則弦,按之皆無根耳。遂以逍遙湯加大黃1劑,下黑穢甚
多。下后諸癥悉除,但少腹微冷作痛,又于燒裈散工劑,煎五苓
散送下而安。[古今醫(yī)案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59~
例2:己巳鄰人王友生以販京貨為業(yè),續(xù)一婢,患傷寒,熱
八九日,予為治之,得汗而愈。未數日生自病,身熱頭重不欲
舉,眼生花,召予視之。予曰是必傷寒初愈婦人交接得之,即令
陰頭上必腫,少腹絞痛,然是陰陽易也。生曰,前患者婢子,竟
謂已安,遂與之交,翌日得此疾,良苦。予曰,失所治,必吐舌
數寸而死。予作豭鼠糞,燒揮散等,以利其毒氣,旬日安。[傷寒
九十論.上海:大東書局,19s7~
例3:侯國華病傷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飲,診之,沉弦
欲絕,厥陰脈也,服溫藥數日不已,又以姜附等藥,覺陰微回,
脈生。因渴私飲水一杯,脈復退,又見頭不舉,目不開,問之則
犯陽易,若只與燒揮散,則察而不濟矣,遂更用燒揮散工大劑,
調燒裈散連進2劑,出大汗,兩晝夜而愈。[續(xù)名醫(yī)類氟北京:人民
衛(wèi)生出版社,1957-]
3。陰陽易的臨床表現及其治療:陰陽易在臨床上是否可以
見到,用燒揮散有無療效,曾為此請教過一些名老中醫(yī)。山西省
中醫(yī)研究所已故李翰卿先生作了肯定的答復。他說,從后漢至
今,盡管歷代醫(yī)家對此證此方都有所爭議,但均沒有全盤否定,
而是一直在研究探討。根據自己有限的臨床所見,也確有其病,
用燒裈散也確有療效。李老先生以六七個典型病例說明陰陽易為
病,臨床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頭抬不起來,即“頭重不欲舉”,
這是很突出的一個表現;二是“少腹拘急”抽搐且牽引陰中拘
攣;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氣。治用燒桿散而每每取效。李老的
經驗之談,很值得重視。后世有人把陰陽易分為寒熱兩類。有上
述證候者為熱型,用竹茹、花粉、白薇送服燒揮散;有陽衰、肢
涼,精神不振者為寒型,用四逆送服燒揮散。這些具體用法,亦
資臨床參:考。[傷寒論詮解。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4。燒裈散治療新感勞復病人3例:本組病例,年齡在28----34
歲之間,2男1女。病起于新感初愈,強行房事后。其癥見面色蒼
白,汗出多,肢體酸楚,少腹拘急,頭昏項軟,眼內生花等。專
用燒裈散一方治療,病情緩解。[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cl,:36]
114.牡蠣澤瀉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牡蠣 澤瀉 蜀漆 葶藶子 商陸
根 海藻瓜蔞根各等份
共為細末,日1一3次,每次5~--10g,白開水沖服。
(功效)排水消腫,軟堅散結。
(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氣,按之凹陷,二便不利,
脈沉有力。
(臨證加減)
1.墜水少腹
某男,脈如澀,凡陽氣動則遺,右脅汩汩有聲,墜水少腹,
可知腫脹非陽道不利,是陰道實,水谷之濕熱不化也。議用牡蠣
澤瀉散:牡蠣、澤瀉、花粉、川桂枝、茯苓、紫厚樸,午服而
愈。[臨證指南醫(yī)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下肢水腫
朱某,女,53歲.患脾虛下泄纏綿月余,未經好轉,后經
服用健脾利水固攝之劑,20余劑下利始愈。愈后不到兩周,下
肢逐漸發(fā)生水腫,下肢兩踝部按之有很深指凹痕,之后腹部亦
腫,脘滿氣短,小便不暢。脈象沉伏有力,舌苔滑膩,據脈按證
系脾不運化水邪停留.前醫(yī)曾用健脾利水之劑無效,因而與牡蠣
澤瀉散,用補氣健脾消腹脹之劑送服。處方:生黃芪15g,炒白
術19g,厚樸6g,大腹皮lOg,茯苓15g,生山藥15g,木香6g,
生薏苡仁15g,送服牡蠣澤瀉散10g。連服3日小便逐漸增多,
下肢水腫似見松皺,腹?jié)M減輕,食欲好轉。后黃芪加至30g,連
服20劑腫消病愈。[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傷寒論藥方目錄;
桂枝湯類
桂枝湯 (功效)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 (主治} 主證:發(fā)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苔白薄,脈浮 緩。 副證:鼻鳴干嘔,口和不渴。
桂枝加葛根湯(功效)解肌祛風,生津液,舒筋脈。 (主治) 主證:汗出惡風,項背拘急. 副證: 發(fā)熱,舌苔白薄,脈浮緩。
桂枝加附子湯(功效)扶陽固本,調和營衛(wèi)。 (主治) 主證:惡風,汗出不止,四肢微急,屈伸 不利,小溲難。 副證:發(fā)熱,脈浮或浮大而虛。
桂枝去芍藥湯 [功效]調和營衛(wèi),理脾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 主證:發(fā)熱,惡寒,自汗,腹?jié)M 時痛,喜按,下利。 副證:苔白薄,舌質淡紅,脈弦細或弦而無力。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功效)溫里復陽,辛散陰邪。 (主治) 主證;胸滿,脈促或虛微,微惡寒, 苔薄白。 副證。惡風寒,發(fā)熱,汗出或無汗出。
桂枝麻黃各半湯(功效}疏達肌腠,輕解表邪,調和營衛(wèi)。 (主治} 主證: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 一日二三發(fā),無汗,形如瘧。 副證:或面赤,身癢,或煩躁,口渴,脈浮而不甚緊,苔 薄白。
桂枝二麻黃一湯(功效)調和營衛(wèi),微發(fā)其汗。 (主治)服桂枝湯表不解,大汗出,寒熱如瘧,一 日再發(fā)者。
桂枝二越婢一湯(功效)微發(fā)其汗,兼清里熱。 (主治)太陽病,寒熱如瘧,熱多寒少,微煩渴 者,脈由緊 變弱,寒郁化熱。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功效)調和營衛(wèi),健脾利濕。 (主治)發(fā)熱,惡風寒,無汗,頭項強痛, 心下滿微痛,小 便不利,苔白,脈浮緩。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功效]解肌祛風,降氣平喘。 (主治) 主證:發(fā)熱,汗出,惡風,氣急喘息, 胸滿,苔白薄,脈 浮緩。 副證:咳嗽,咳吐白。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功效)益氣養(yǎng)血,調和營衛(wèi)。 (主治] 主證:身疼痛,脈 沉遲。 副證:惡寒,發(fā)熱,汗出。
桂枝甘草湯(功效}溫補心陽。 (主治] 主證:心下悸動,或空虛或空懸感,喜按,脈微緩或沉細 或 結代,舌苔白。
小建中湯(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主治] 主證:心悸而煩,腹中痛,虛怯少氣,面色不 華,神疲乏 力,苔白潤,舌質淡,脈澀或弦或緩弱. 副證: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四肢酸痛, 夢遺失精,鼻衄, 里急。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功效]溫通心陽,重鎮(zhèn)開竅. (主治) 主證:心悸,驚狂,臥 起不安。 副證:胸脘滿悶,氣沖,臍下悸,舌苔黏膩,脈浮滑。
桂枝加桂湯(功效]溫中散寒,降逆逐邪,驅寒外達。 (主治) 主證:奔豚氣病,氣從少腹上沖胸 咽,發(fā)作欲死,四肢欠 溫,每遇寒邪與動氣而誘發(fā)者,或因發(fā)汗過多,或因誤用溫灸而 發(fā)者, 舌質淡,苔白潤,脈浮緩,病久則沉遲。 副證:往來寒熱,或有腹痛,嘔逆,或噫氣。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功效}溫復心陽,安神除煩。 (主治)心悸,煩躁不寧,苔白潤,脈虛數。
桂枝附子湯(功效)溫經散寒,祛風勝濕。 (主治]風濕痹證,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 渴,脈 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又名。白術附子湯) (功效)調和營衛(wèi),健脾利濕。 (主治)發(fā)熱,惡 風寒,無汗,頭項強痛,心下滿微痛,小 便不利,苔白,脈浮緩。
桂枝加芍藥湯[功效]調和營衛(wèi),理脾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 主證:發(fā)熱,惡寒,自汗,腹?jié)M時痛,喜按,下利。 副證:苔白薄,舌質淡紅,脈弦細或弦而無力。
桂枝加大黃湯(功效)解肌祛邪,瀉實通里,表里雙解. (主治] 主證:發(fā)熱,惡寒,自汗出,腹?jié)M實痛,拒按,大便秘結。 副證;舌苔白厚或黃厚,脈浮大而弦數或沉弦有力。
桂枝人參湯功效)溫中解表。 (主治) 主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舌 質淡,苔白薄,脈沉微。 副證:心腹疼痛,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
麻黃湯類
麻黃湯(功效]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主證: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身痛,腰痛,骨節(jié)
煩痛,無 汗而喘,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副證:或喘而胸滿,脈浮數,或失于發(fā)汗鼻衄。
大青龍湯(功效)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主治)主證:外感風寒,發(fā)熱,身痛,不汗出而煩
躁。舌紅苔白或兼黃,脈浮緊。副證:或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喘咳而渴,喜熱飲。
小青龍湯(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主治) 主證: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痛,
干嘔,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脈浮或弦緊。副證: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不利,少腹?jié)M,或脈弦細、細滑。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功效)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主治}主證:汗出而喘,無大熱,口渴,咳
嗽,氣喘,痰黏色黃,舌尖紅,苔薄白而干,或薄黃,脈浮數,或滑數。副證:惡風,頭痛,鼻
塞,胸脅疼痛,煩躁,或無汗。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功效)宣透表邪,清泄?jié)駸帷?主治) 主證: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
心煩,或疹作癢,或身目俱黃,小便黃、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黃,脈浮。副證:或汗出不徹,或
腫.
麻黃附子細辛湯(功效)扶正祛邪,溫陽解表。(主治]主證:發(fā)熱、惡寒,無汗,四肢不溫,苔
白,脈沉弱。副證:頭項強痛,神疲乏力,面色不華。
麻黃附子甘草湯(功效]溫經解表,表里兼顧。(主治}主證:惡寒微熱,身痛無汗,四肢不溫,
舌淡苔白不厚,脈沉細。副證:或身面水腫,氣短,小便不利,脈沉細。
麻黃升麻湯(功效)解
葛根湯類
葛根湯 (功效)解表發(fā)汗,升津舒筋。 (主治) 主證:發(fā)熱,惡風,無汗,身痛,項背強幾幾,苔
薄白,脈 浮緊。 副證:或喘,或下利,或嘔吐。
葛根加半夏湯 (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嘔。 (主治}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身痛,項背強急,面
赤,額 頭作痛,不下利,嘔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脈浮細或浮濡。
葛根黃芩黃連湯
抵當湯類
桃核承氣湯(別名:桃仁承氣湯) (功效)清熱活血化瘀。 (主治) 主證,少腹急結脹滿,大便色
黑,小便自利,譫語煩渴,夜 發(fā)熱,或如狂,舌質紫,脈沉澀。 副證:或下瘀塊。
抵當湯 (功效)蕩內熱,破瘀血。 (主治) 主證:少腹急滿硬痛,小便自利,婦女閉經,舌質紫或
絳, 脈沉結或沉澀。 副證:身黃,發(fā)狂,健忘,大便秘結或稀,色黑。
抵當丸(功效)蕩內熱,破瘀血。 (主治}病勢較抵當湯證緩,發(fā)狂,少腹?jié)M,小便自利,脈 沉
伏、弦澀或沉弦有力。
梔子豉湯類
梔子豉湯 (功效)清熱除煩。 (主治} 主證: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舌苔黃膩。 副證:胸中
空,心下濡,或心中結痛,饑不欲食,或身熱, 手足溫,但頭汗出,或反復顛倒。
梔子甘草豉湯 (功效)清熱除煩,補益中氣。 (主治)梔子豉湯證兼氣短者。
梔子生姜豉湯 (功效)清熱除煩,逐飲止嘔。 (主治)梔子豉湯證兼見嘔逆者。
梔子厚樸湯 (功效)清熱除煩,寬中消滿。 (主治罩心中煩熱,臥起不安,腹脹不痛,苔黃,脈
數。
梔子干姜湯 (功效)清上溫下。 (主治) 主證:身熱,微煩,舌紅,苔黃,脈弦數。 副
證:腹?jié)M或腹痛,食少便溏.
枳實梔子豉湯(功效)調中和胃,清熱化氣。 (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過勞而病復發(fā)(勞復)
者。癥 見發(fā)熱,口干口渴,心煩懊儂,心下痞硬,或胸脅脹滿,腹痛拒 按,苔黃,脈滑或數。
梔子柏皮湯[功效]清泄?jié)駸帷?(主治) 主證:身目俱黃,小便黃赤,發(fā)熱,心中懊儂,苔黃,脈
弦 數或弦大滑實。 副證:心煩,無汗或汗出不徹,小便不利。
陷胸湯類
大陷胸丸 (功效)瀉熱破結,下氣逐飲。 (主治]結胸證,胸部硬痛,汗出,項強拘急,如“柔
痙” 狀者.
大陷胸湯 (功效)瀉熱,逐水,破結。 (主治) 主證:舌干燥而渴,心下硬痛,按之石硬,痛不可
近,或牽 連胸脅,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拒按,苔黃厚,脈沉緊,或沉遲 有力。 副證:躁煩,心
中懊儂,口渴,頭汗出,氣短,或大便秘 結,互結于心下;或因太陽內傳陽明,津液重傷,形成
大結胸 之證。
十棗湯 (功效]攻逐水飲。 . (主治] 主證:心下痞硬脹滿,牽引胸脅作痛。 副證:咳嗽,呼吸
氣短,頭痛,微汗出,發(fā)作有時,不惡寒 或干嘔,下利,舌白滑,脈沉弦。
小陷胸湯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主治] 主證:心下痞硬,按之則痛,不按不
痛,咳嗽,咳吐黃稠 痰,舌苔黃,脈浮滑。 副證:或嘔惡。
三物小白散 (功效)化寒水,破結實。 (主治) 主證:胸脅心下硬滿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
大便,不發(fā) 熱,不口渴,不煩躁,舌苔白滑,脈沉遲或沉緊。 副證: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膿黏
臭痰。
瓜蒂散 (功效]涌吐實痰。 (主治) 主證:胸中梗塞脹滿,煩懊不安,氣上沖咽喉,欲吐復不 能
吐。 副證:手足厥冷,饑不能食,呼吸氣急,或發(fā)熱惡風自汗 出,寸脈微浮,關尺脈見沉或乍
緊。
瀉心湯類
半夏瀉心湯 (功效)辛開苦降,和胃降逆,開結除痞。 {主治} 主證:心下痞滿,按之柔軟
而不痛。 副證:嘔吐(干嘔),腸鳴,下利,苔白或黃多滑膩,脈象 濡或弦。
大黃黃連瀉心湯 (功效]清熱消痞,瀉火解毒,苦寒燥濕。 (主治] 主證:心下痞滿,按之柔
軟,但不痛。 副證:發(fā)熱煩躁,甚則發(fā)狂,大便不爽,溲色深,舌紅,苔 黃,脈浮數或滑數。
附子瀉心湯 (功效)清熱泄痞,扶陽固表。 (主治] . 主證:心下痞滿,按之柔軟不痛,惡寒汗
出。 副證:脈沉細,舌質淡,苔薄黃。
生姜瀉心湯 (功效)和胃降逆,行水消痞。 (主治) 主證: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脅下有
水氣,心煩,干噫食 臭,腸鳴下利。 副證:苔白或黃滑膩,脈濡或弦,與半夏瀉心湯證相似。
甘草瀉心湯 (功效)補中益氣,消痞降逆。 (主治) . 主證:心下痞滿而硬,按之濡軟,腹中
雷鳴,下利頻作,完 谷不化,干嘔心煩. 副證:苔白或黃滑膩,脈濡或弦,亦與半夏瀉心湯相
似。
旋覆代赭湯 (功效)降逆化痰,益氣和胃,扶正祛邪,標本同治。 (主治) 主證:心下
痞硬,按之不痛,噫氣頻作。 副證:嘔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嘔逆,或反胃噎食,或頭暈 目
眩,或食欲不振、便秘、苔白、脈緩。
甘草湯類
甘草湯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緩痛。 (主治)少陰病,咽痛,脈細者。
炙甘草湯(功效}滋陰養(yǎng)血,通陽復脈,寧心益神。 (主治} . 主證:脈結代,心動悸,舌光少
苔。 副證:短氣虛煩,失眠,或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脈 虛數。
甘草干姜湯(功效)溫中散寒,健脾化飲。 (主治)傷寒惡寒無熱,手足厥冷,或四肢拘急,咽中
干而 不渴,煩躁吐逆,小便頻數,甚則遺尿;肺寒咳嗽,痰稀多白 沫,舌潤苔淡白,脈浮數或
沉微。
甘草附子湯(功效)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主治) 主證:骨節(jié)痛煩,掣痛屈伸不利,
痛處拒按,汗出惡風短 氣,小便不利,苔白,脈沉細或弦細無力。 ” 副證:身微腫。
苓桂術甘湯類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功效]溫中降逆,化飲利水. (主治)主證: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目眩
暈,身振振搖,苔白 滑,脈沉緊或沉滑。 副證:短氣,心悸,咳喘,嘔吐清水痰涎。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功效)降逆下氣,通陽制水。 (主治)主證:臍下悸動,欲作奔豚,小便不
利。 副證:心悸。
茯苓甘草湯 (功效)溫陽化飲,通陽利水。 {主治)主證:心下悸,不渴,四肢冷,苔白滑,脈
弦。 副證:或汗出,或見下利。
五苓散 (功效)健脾滲濕,化氣利水。 (主治) 主證:發(fā)熱頭痛,煩渴或渴欲飲水,水人則吐,
小便不利, 脈浮或浮數。 副證:惡風,汗出,頭目眩暈;少腹脹滿;或水腫,身重, 或霍亂泄
瀉;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豬苓湯 (功效)清熱利水,育陰生津。 (主治}主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fā)熱,脈浮,舌質
紅,苔水滑。 副證:心煩不得眠,或咳,或嘔,或下利,脈細數。
文蛤散 (功效)清表熱,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彌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
脈弦細。
黃芩黃連湯類
黃芩湯(功效)清熱止利,和中緩痛。 (主治) 主證:下利,腹痛,肛門灼熱,身熱口苦,舌紅
苔黃, 脈弦。 副證: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功效]和解表里,降逆止嘔。 (主治) 主證:下利腹痛,身熱口苦,惡心,嘔
吐,舌紅苔黃,脈 沉弦. 副證: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黃連湯(功效)清上溫下,和胃降逆。 (主治) . 主證:胸中煩熱,時欲嘔吐,腹痛,舌尖紅,苔
黃白,脈 弦數。 副證:或微發(fā)熱,或下利。
黃連阿膠湯(功效]育陰清熱,滋水降火。 (主治] 主證:心中煩,不得臥,舌紅少苔,脈細
數。 副證: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熱,小便短黃,或舌絳少津。
白虎湯類
白虎湯(功效)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主治} 主證:身大熱,大汗出,大煩渴,口干舌
燥,欲飲水,脈浮 滑或洪大,舌苔黃燥。 副證:譫語,或背微惡寒,腹?jié)M,或身重難以
轉側,若為厥 熱,兼手足厥逆。
白虎加人參湯(功效)清熱生津,益氣養(yǎng)陰。 (主治] 主證:白虎湯證而又煩渴,飲水不解,
脈芤;中暑,身熱, 汗出,惡寒,口渴惡心,尿赤。 副證:或時時惡風,或舌燥而背微惡寒。
竹葉石膏湯(功效)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 (主治] 主證:體虛發(fā)熱汗多,心煩,少氣,口干喜
飲,氣逆欲吐, 舌干少津,脈虛數。 副證:或咽干咳嗽,苔黃少津。
承氣湯類
調胃承氣湯(功效)瀉熱和胃,潤燥軟堅。 . (主治) 主證:不惡寒但熱,蒸蒸發(fā)熱,汗出心
煩,腹脹滿,不大 便,苔黃。 副證:或譫語,或口渴,脈或滑或平。
小承氣湯(功效)宣氣除滯,清熱通便。 (主治) 主證:潮熱,汗出,腹脹滿,大便硬,舌紅苔
干黃,脈 滑疾。 副證:神昏譫語,或腹痛拒按,或熱結旁流下利。
大承氣湯(功能)峻下熱結。 (主治) 主證:潮熱,汗出,不惡寒,大便硬而難,腹脹滿硬,腹
痛 或繞臍痛、拒按,舌苔干黃或焦燥起刺,脈沉遲或遲而滑或沉實 有力。 副證:常伴有精神癥
狀,如煩躁,心中懊儂,譫語,獨語如 見鬼狀,重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或目中不了
了,睛 不和;或伴汗出,如汗出不止,手足讖然汗出;或身微熱或煩 熱;或熱結旁流,自利清
水,色純青;或腹?jié)M而喘、眩冒。
麻子仁丸(別名:脾約丸、麻仁滋脾丸)(功效)滋液潤燥,泄熱通幽。 (主治) 主證:大便秘結,
小便多,脈細澀。 副證:習慣性便秘,或腹微滿不痛,或不更衣十日,無所苦。
蜜煎導方(功效]外潤魄門,導大腸之氣下行。 (主治) 主證:大便硬結難下,近于肛
門,時有便意而墜脹,又難于 排解,小便自利。 副證;或有發(fā)熱,譫語,煩躁,汗出,或腹微
脹滿。
豬膽汁方(功效)清熱潤腸,導下通便. (主治) . 主證:熱結于下,腸滿胃虛證。癥見大便
秘結,近于肛門難 于排解,腹部脹滿,小便自利,舌質微紅,苔薄黃少津,脈 細弦。 副證:或
腹部微痛,或有發(fā)熱,煩躁,譫語。
柴胡湯類
小柴胡湯(功效)和解少陽。 (主治) , 主證: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
不欲 飲食,心煩喜嘔,苔白薄,脈弦。 副證: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
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或經水時來時 斷;寒熱有時如瘧狀。
大柴胡湯[功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 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郁郁微煩,嘔不
止,心下急或 痞硬,或胸滿脹痛拒按,大便干結或下利,小便色深,苔黃少 津,脈弦數。 副
證:發(fā)熱,頭部汗多,或潮熱,或口苦、咽干、目眩、或 發(fā)黃疸。
柴胡加芒硝湯(功效)和解少陽,兼下里實。 (主治) 主證;胸脅苦滿,嘔逆,潮熱,微利不
已。 . 副證:或兼口苦、咽干、目眩,或不大便、苔黃厚,蠹 弦數。
柴胡桂枝湯[功效)和解少陽,發(fā)散太陽。 [主治] 主證:發(fā)熱,微惡風寒,肢節(jié)煩痛,微
嘔,胸脅心下微滿, 苔薄白、微濕,脈浮弦。 副證:頭痛,不欲飲食,心腹卒痛。
柴胡桂枝干姜湯(功效)和解散結,宣化停飲。 (主治) 主證。胸脅滿微結,往來寒熱,心煩,口
渴,不嘔,小便 不利. 副證。但頭汗出,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無苔或薄苔而; 滑,脈弱,
或浮弱,或沉弦。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功效)和解少陽,化飲安神. (主治) 主證:發(fā)熱。胸脅苦滿,煩躁譫語,驚
惕不安,不便不利, 苔黃津少舌質紅,紅弦數,或沉緊。 副證:一身盡重,轉側不利,或眩
暈、耳鳴、失眠、易怒, 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進,或便秘。
四逆散(功效}解郁泄熱,調和肝脾. (主治] 主證:手足不溫,胸脅滿悶疼痛,或腹中痛,舌
紅苔黃,脈 弦或沉滑而數。 副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芍藥當歸湯類
芍藥甘草湯(功效)益陰榮筋,緩急止痛。 (主治) 主證:腳攣急,筋脈攣縮,脈遲,舌淡。 副
證:脘腹疼痛。
芍藥甘草附子湯(功效)扶陽益陰,陰陽兩調。 (主治)汗多,反惡寒,肢攣急,脈沉細或微細。
當歸四逆湯(功效)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絡。 {主治) 主證。手足厥寒,麻木,甚至
青紫,惡寒,腹中冷痛,或腹 中拘痛,或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口淡,舌質淡,苔
構滑,脈細欲絕。 副證:或頭痛,痛經,寒疝,或嘔吐,或凍傷。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功效)溫中散寒,降逆和胃。 (主治)手足厥寒,胃痛嘔吐,脈細欲絕。
干姜湯類
干姜附子湯功效)救急回陽。 (主治) 主證: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身無大熱,不嘔不
渴, 無表證,脈沉微。 副證:舌質淡苔薄白,或見面色赤。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功效]清上溫下,辛開苦降。 (主治) 主證:嘔吐頻作,或食入即吐,下
利。 . 副證:或胸膈痞悶,舌質淡,苔薄黃,脈虛數。
理中丸(湯)(別名:人參湯)(功效)溫中祛寒,健脾益氣。 (主治] 主證:腹脹滿飲食不下,時腹
自痛,喜溫喜按,嘔吐,下利 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無力. 副證:
或便溏,或舌質濕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脈緩弱。
赤石脂湯類
赤石脂禹余糧湯 (功效)收斂,澀腸,止瀉。 (主治]下利不止,滑脫不禁,脈沉細無力。
桃花湯 (功效)溫中固脫,澀腸止利. (主治} 主證:下利膿血,經久不愈,滑脫不禁,小便不
利,腹痛綿 綿,喜溫喜按,舌質淡,苔白滑,脈遲。 副證:神疲身倦,納差懶言,或有輕度里
急后重現象。
四逆湯類
四逆湯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 主證:脈微細(沉遲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 四末
厥冷,下利清谷,嘔吐,無熱惡寒,或大汗,或有微熱,熱 留戀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長,舌質
淡,苔白滑。 副證:四肢攣急,身體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脹滿,口不渴 或渴而喜熱飲,脈浮
遲.
四逆加人參湯(功效)回陽救逆,益氣生津。 (主治)四肢厥逆,下利,利忽自止,仍惡寒,脈
沉微,舌 質淡。
茯苓四逆湯(功效)回陽益陰,兼顧利水. (主治) 主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煩躁,心悸,小
便不利,舌質 淡,舌苔白滑。 副證:或見四逆湯證之“或然證”。
通脈四逆湯(功效]溫經通陽,回陽通脈。 (主治] 主證: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煩躁,面
色赤,身反不 惡寒,脈微欲絕,舌苔白滑或黑滑。 副證:或厥冷無脈,或干嘔,腹痛,或咽
痛,或嘔利止而脈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質淡.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功效)回陽救逆,益陰和陽。 (主治罩吐下之后,陽亡陰脫,吐無可吐,
利無可利,更見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
真武湯(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 . 主證;但欲寐,心下悸,頭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
痛, 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脈沉或微細。 副證:身困動,振振欲擗地,或微熱,或咳,
或嘔,或喘, 苔灰黑而滑,脈浮大無根。
白通湯(功效]通陽復脈,溫補心脾之陽。 (主治)下利清谷,或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脈微欲
絕,或 厥逆無脈,惡寒,干嘔,面赤心煩,舌質淡,苔白滑。
白通加豬膽汁湯功效}溫中升陽,育陰清熱,止嘔除煩。 (主治]少陰證下利,服白通湯不效,
更見下利不止,厥逆 無脈,干嘔,心煩。
附子湯(功效)溫腎助陽,祛寒化濕。 [主治] 主證:背惡寒,四肢冷,身體骨節(jié)疼痛,口中和,
舌質淡, 苔白滑,脈沉。 副證:或見灰黑滑薄苔,脈微。
雜方類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功效)溫運健脾,寬中除滿。 (主治] 主證:腹脹滿。 副證:飲食不
佳,精神疲憊,肢軟乏力,苔薄白,脈緩。
茵陳蒿湯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 主證:身目盡黃,色如橘子而鮮明,小便不利,色黃
而短 少,舌苔黃膩,脈滑數。 副證:發(fā)熱,脘腹痞滿,不欲飲食,惡心欲吐,大便秘結或 不
爽,汗出不徹,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舌苔黃膩,或脈 滑數。 .
豬膚湯 (功效)清熱潤燥,滋養(yǎng)肺腎。 (主治) 主證:咽痛,舌紅少苔,脈細數。 副證;或聲音
嘶啞,胸滿,心煩。
桔梗湯 (功效)清熱利咽,養(yǎng)陰解毒;或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主治]本方既治少陰咽痛,又治
肺癰膿已成者。 主證:咽干腫痛,肺痛,咯吐膿血,腥臭胸痛,氣喘身熱, 煩渴喜飲,舌苔黃
膩,質紅,脈滑數。 副證:咽喉兩側腫痛,飲食不利,口噤難言,痰涎壅塞,小 便黃而量少;
甚則喘不得臥,面赤身熱。
苦酒湯 (功效]清熱解毒,斂瘡通聲。 (主治)咽喉傷,局部潰爛,聲音嘶啞,不能言語,舌
紅, 脈細數。
半夏散及湯 (功效)溫散寒邪,利咽止痛。 (主治) 主證:咽痛,惡寒微熱,苔薄白滑潤,脈
浮。 ' 副證:喉間有痰涎,聲音嘶啞。
烏梅丸 (功效)滋陰泄熱,溫陽通降,安蛔止痛。 (主治) 主證:嘔吐魷蛔,心中疼痛,或痛引肩胛,饑而不欲食,食 得更甚,時痛時止,痛劇則四肢厥冷,脈微,心煩不安。痛止則 安靜如常,或久利,舌苔黃或白滑。 副證:口渴,流涎,氣撞沖心,或繞臍痛。
白頭翁湯 (功效)清熱燥濕,涼肝解毒。 (主治) 主證:下利,便膿血,里急后重,少腹急迫,肛門灼熱,小 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副證:發(fā)熱,口渴,或苔灰黃,脈沉弦數。
吳茱萸湯 (功效)暖肝溫胃,降逆止嘔。 (主治) 主證:干嘔,吐涎沫,頭痛,尤以巔頂冷痛多見,舌苔白 滑,脈沉弦。 副證:手足厥冷,煩躁,或下利。
燒裈散 (功效}導熱下行,邪毒從陰而出。 (主治)陰陽易為病,其人身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 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
牡蠣澤瀉散 (功效)排水消腫,軟堅散結。 (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氣,按之凹陷,二便不利, 脈沉有力。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