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認為,嬰兒最初是處于一種原發(fā)性自戀(primary narcissitc)的自閉狀態(tài),所有的力比多都投向了自己。隨著心理的發(fā)展,力比多才投向外在客體,最初是母親的乳房,最后才形成母嬰之間的客體關系。簡而言之,驅力先于客體,決定客體。而現(xiàn)代客體關系理論則認為,客體關系在嬰兒出生的時候就產(chǎn)生了。溫尼科特就曾經(jīng)說過,沒有單純的嬰兒存在,只有母嬰作為一個關系單元的存在。自戀是由于客體關系的受挫而導致的一種補償與防御。驅力從客體關系撤回到對自體的投注導致自戀。這樣一種觀念的沖突也導致了精神分析從潛意識的沖突模型轉移到了缺陷模型。
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轉型呢?這與他們所面對的病人的不同有很大的關系。弗洛伊德時代的病人遭受到的痛苦是內(nèi)心中對于自己具有太多苛刻的評判所導致的內(nèi)疚感和罪惡感。弗洛伊德稱之為嚴厲的超我。相比而下,現(xiàn)代病人遭受的痛苦是內(nèi)在的空虛與孤獨,他們擔心自己無法適應外界環(huán)境和社會,而不是違背自己內(nèi)心的準則與良心。他們醉心于外在的美貌,名聲,財富和社會地位,而不是內(nèi)心的和諧。正如榮格所說的,人們更加依賴于自己的人格面具而不是內(nèi)在真實的自己,人格面具變得更加虛幻多彩而離真實自我越來越遠。
心理癥狀的變化與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是密不可分的。社會學家認為現(xiàn)代生活理念影響到了自戀癥狀的產(chǎn)生?,F(xiàn)代社會強調民主,宣揚所有人生來就是平等的,社會給予每個人同等的權利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和確立自己的社會身份。但是,社會隨時都在不停地變化。人們在這樣變動不居的社會中很難以確定自己穩(wěn)定的社會地位和價值,他們只能通過積累外在可觀察的證據(jù)來證明自身的存在與價值。
這不禁令我想到了中國社會的轉型,我們從傳統(tǒng)封建社會的嚴格的倫理體制轉換到現(xiàn)代社會主義的市場經(jīng)濟體制,媒體的狂轟亂炸刺激了我們的虛榮,浮華和貪婪,世俗沖淡了內(nèi)在的標準和宗教傳統(tǒng),人際關系也變得浮躁與膚淺。人們變得更少遭受到內(nèi)在良知的質疑,而痛苦卻轉向到了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迷茫與混亂。我們找不到自己了,我們內(nèi)在變得更加空虛和孤獨了。
自戀(narcissistic)這個詞來自希臘神話納西斯(音譯)。納西斯是個希臘美少年,他一直沉溺于自己的美貌,拒絕了echo(回音女神)的求愛,他癡迷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溺水而亡,化作一朵水仙花(narcssisism,因此自戀也稱作水仙花主義)。我們今天就來談談自戀人格的動力學特征。
自戀者總是通過獲得外界的確認來保持自尊,他們非常專注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他們的自我印象往往是夸大的。恩斯特瓊斯稱之為“上帝情結”,他們自大,高傲,精力充沛,經(jīng)常期待即將臨近的攻擊同時用自己的攻擊對抗,好炫耀,冷漠,情感疏離,幻想無所不能,過度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如果到了精神病程度就會認為自己就是上帝。有學者把自戀分為厚皮自戀和薄皮自戀兩種,但其實質卻是一致的。在每一個空虛和夸大的自戀者背后都隱藏著一個過度自我意識,羞愧的小孩,在每一個抑郁和自我批判的自戀者背后也同樣隱藏著夸大的自己。因此,所有自戀者的一個共通之處在于內(nèi)心的恐懼,羞愧以及虛弱和自卑。成功的自戀者往往是商業(yè),政治和軍事等行業(yè)的精英分子。他們渴求著被崇拜和仰慕。通常他們成功的光輝掩蓋了他們對外在認可的強烈渴求。
下面我們從驅力與情感,適應與防御,人際關系和自尊與自我認同四個方面對自戀人格進行具體剖析。
自戀者容易妒忌,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在某個方面有缺憾和不足的時候,他們會妒忌那些那些擁有這些特質的人。他人擁有的可以彌補他缺乏的,妒忌和嫉妒也是需要區(qū)分的兩種不同的情感。嫉妒通常發(fā)生在三角關系當中,一方被排斥在關系之外而產(chǎn)生的對被寵愛者的羨慕和對自己被排斥的痛惜的感覺。妒忌則發(fā)生在兩人之間,一方擁有對方所缺失的,而帶來的是需要通過批判甚至毀滅掉對方所擁有的東西而取得心理平衡的一種情感。
2、
自戀者非常需要自體客體以至于人際關系的其他方面都變得蒼白,其他人僅僅作為自體客體而不能行使其他任何功能。因此自戀者給予他人一個很模糊的信息,他們非常需要別人,但是他們給予他人的愛卻是很膚淺的,帶有剝削性質。
2、
自戀者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擁有明確的教育標準。這個標準用來維護自己或者家庭的尊嚴。他們會不斷地用這些標準來評判孩子。如果孩子讓他們失望,他們就會遭到責備。通常這樣的教育會傳遞給孩子一個模糊的信息:孩子不夠好,而不只是在某個具體的行為上有問題。這樣的父母會不斷地嘮叨和擔憂孩子的成長,他們希望他是成長為應該成為的樣子,而永遠不是他們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這是一種教育的自戀,在很多教師家庭中表現(xiàn)很普遍。
作為父母的延伸物和自戀教育的影響,孩子往往會遭遇到很多自我身份認同的混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羞愧感以及空虛感。他們害怕表達自己的敵意和自私的想法,同時他們會產(chǎn)生對父母愛的質疑。他們會說自己體驗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愛我是因為我學習成績優(yōu)秀給他們帶來了榮耀,而不僅僅是因為我是他疼愛的子女。他們覺得自己背負著父母的期望,過著父母的生活。這在很多農(nóng)村出來的學子身上尤其表現(xiàn)明顯。他們承載了太多父輩的期望,而沒有活出真實的自己。
1
自戀者的內(nèi)在很脆弱,他們害怕自我碎裂,警惕著丟失自尊或者自我統(tǒng)整性,特別是遭到批評的時候。他們會突然感覺自己什么都不是。這種害怕往往會被置換到對身體的過度關注,容易變得憂郁和害怕死亡。
在心理治療中他們期待的目標是使得自我更加完美而不是理解自我,發(fā)現(xiàn)更加有效的方法來處理自我的需求。需求完美會表現(xiàn)在苛求和批判自己或者而他人,他們無法在充滿酸甜苦辣各種含混的生活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快樂。
自戀者會回避表達個人的錯誤和對他人的依賴。他們盡量回避表達悔恨和感激的情感?;诤奘且驗樽约旱腻e誤對他人造成了傷害,這意味著承認自己的缺陷,感激某人的幫助意味著承認自己的需求,因為自戀者把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沒有錯誤也沒有需求的幻覺上,他們害怕承認內(nèi)疚和依賴,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感到羞愧。
自戀者陷于自尊的痛苦,他們可能沒有明顯的心理癥狀,但是他們會模模糊糊地感覺到自己出現(xiàn)了的問題,通常他們會等到中年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人際關系出現(xiàn)了問題,他們無法不帶批判和剝削地接納他人,他們總是會將他人理想化和貶低,他們無法不帶羞愧和妒忌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