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未必過得好人生。同樣,學了很多管理理論,依然做不好管理的人比比皆是。我在阿里做管理近10年,從阿里出來后,走訪了大量的一線企業(yè)。在與管理者交流時,很多管理者發(fā)出這樣的困惑:
學了輔導員工之術,可在實踐時,還是習慣性地直接給出答案;
學了用人留人的方法,可依然留不住人才;
學了盯目標的策略,可團隊依然拿不到結果;
......
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們從“知道”到“做到”?
我從自己的親身管理實踐出發(fā),通過三個層面和大家聊一聊:管理者如何把學到的管理理論更好的落地實踐?
一、認知上丨管理是個慢變量
管理就像在推一個巨大的“飛輪”,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需要使很大的力氣持續(xù)地“推”它。但只要你不放棄、不松勁,你會發(fā)現(xiàn)飛輪開始慢慢轉動,并且越來越快。當達到某一臨界點后,你無須再費勁,飛輪自己也會快速轉動,而且快到讓你難以想象。這就是著名的“飛輪理論”。
管理是個慢變量,按“飛輪理論”抓管理,重要的是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彼得·德魯克說:管理就是一種實踐,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唯有最后的成就是權威。對于管理者來說,開始推動飛輪的這一行為十分關鍵,是打好基礎的先決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常碰到有的學員空有一身“本領”,有著遠大的志向和目標,也對自己的管理之路充滿著期待,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落地實踐。面對這樣的管理者,我想說的是:別想那么多,先開始去做,并持之以恒地進行下去,不踏出那第一步,一切都將是空談。
管理是一件關注過程的事情,需要時間和毅力才能看到成效。很多時候,我們擁有了知識,但是從知識到成果之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只有做到學、知、行三者合一,才能把知識轉化成能力。
阿里有句老話說得好:最好的學,是教;最好的練,是賽。比如,在我的團隊,每個伙伴都要學會分享,一方面分享自己的優(yōu)勢,一方面分享自己的短板。分享優(yōu)勢,其他的伙伴會受益;分享短板,通過教的形式來快速充實自己,這是一個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過程。只有我們實實在在去做了,去練了,去感知了,才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妙處。
當然,這個過程肯定是痛苦的,但,使我們痛苦的必定使我們成長!
二、思維上丨背后的底層思維
光有認知和實踐,是遠遠不夠的。大多數(shù)管理者在認識和實踐上是合格的,那么,阻礙管理理念落地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據(jù)多年的管理經驗,我發(fā)現(xiàn)“管理底層思維”對于一個管理者的重要性,這也是造成管理做不好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以最常見的“三報四會”為例,來闡述“管理底層思維”在實際管理中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在阿里,“三報四會”是我們日常必做的管理動作,它有兩個底層思維:成長思維和目標感。“三報四會”一方面是圍繞目標達成來進行的,另一方面它是員工成長最好的載體和抓手。我們要明白:管理不是去管控,而是去幫助員工獲得成長思維和目標感。
1.成長思維
許多管理者都會遇到員工日報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員工不具備成長思維。
管理者要遵循由內而外、從模糊到清晰的“非凡模式”,要常問為什么。我們要知道,員工是不會長時間做一件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的事情的。當你向員工說清楚為什么要寫一篇日報時,他就會明白每天所寫的日報都是自己的總結和沉淀。而當這種行為成為一件長久之事時,他就是在為自己的成長負責。如果我們團隊中的伙伴沒有成長思維,那么“三報四會”將永遠只留存于形式;而當他們認真做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會明白這對其成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阿里有句土話:成長是自己的事情。公司可以為員工提供資源,但是成長要靠他們自己。我們永遠也叫不醒裝睡的人,而對自己成長都不負責的人,也不會得到成就。
那么成長思維應如何激發(fā)呢?首先,管理者自己應該具備成長思維。大家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很難去直接改變一個人,只能用影響使之改變,而影響又分為境教、行教和言教。
(1)境教:為員工搭建一個成長的環(huán)境。這就像是一個人沒有讀書的習慣,那么他要養(yǎng)成這個習慣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加入一個讀書社群,環(huán)境的改變會影響人的成長。
(2)行教:相信的事情我們就要去做,用“我做你看”的方式來行教。管理者自身就應渴求成長,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做到“stayhungry,stay foolish”,做到“勇敢向上,堅決向左”。“勇敢向上”是指承擔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責任,“堅決向左”是指要跳出舒適圈。管理者一定不能在被激勵中荒廢,不要成為稻盛和夫口中的“不燃型”的人,要成為“自燃型”的人,通過自身來影響員工。
(3)言教:做100遍,說100遍。管理其實就是一種影響,是用生命影響生命,但在這種影響的過程中,需要管理者超強的管理力。今天,管理者200%的重視,最多換來50%的認同;但哪怕1%的忽視,都將換來100%的漠視。因此,管理者要言如所行,行如所言,做100遍,說100遍。
2.目標感
要讓團隊具有凝聚力,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核心就是目標感。因此,在管理過程中,我們要弄清“三報四會”的目的和邏輯,進而不斷激發(fā)員工的目標感。
(1)“三報四會”的目的
“三報四會”的所有設定圍繞的都是目標。當員工具備目標感的時候,他就會明白日報是日事日畢的抓手,周報是階段性的目標和成果,會清晰一個月的目標、三個月的目標,會知道“三報”不是給別人寫的,而是給自己寫的。
(2)“三報四會”的邏輯
定目標:有月才有周,有周才有日。周目標是月目標的拆分,日目標又是周目標的拆分。月會開不好、月報寫不好,何以談“周”,更何以談“日”呢?因此,我們要先定好月目標,再通過月報和月會去對其進行管理,這樣才能確定好周目標和日目標。
盯目標:有日才有周,有周才有月。以我的團隊為例,伙伴們在開周會、寫周報的時候,都會寫上月目標,因為周目標是月目標的落地;而在寫日報的時候會寫上周目標,因為日目標是周目標的落地,第二天的規(guī)劃都是由周目標來決定的。當我們從日到月層層遞進地去盯目標時,就不會擔心三報四會流于形式,想要的目標無法達成了。
(3)“三報四會”的落地
我很喜歡達喀爾拉力賽的創(chuàng)始人澤利·薩賓說的一句話:出發(fā)之前一切都只是夢想,上路了才是真正的挑戰(zhàn)。想要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就像你不去推動飛輪,飛輪就永遠不會轉動一樣。我們需要的便是推動飛輪的第一把力?!叭龍笏臅比绾温涞兀课业拇鸢负芎唵危鹤ゾo時間去做,先做了再說。做完沒有成果,我們再去復盤和迭代,但是努力邁出第一步才是一切的前提。
三、制度上丨落地的制度保障
說完思維層面的,還需要制度上的保障。我還是以“三報四會”為例,看看它在落地中需要哪些機制的保障。
(1)機制落地的四大保障
①角色保障:確定相關負責人,清晰責任。
②制度保障:明確相關的制度,制定標準。
③激勵保障:確定好正向激勵,隨時表揚。
④結果保障:制度落地有結果,樹立標桿。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例子來感受這四大保障的作用。比如,在日報制度推行之前,管理者先確定好負責人,然后明確懲罰機制。一開始員工寫不好日報,但是沒關系,先讓其有從0到1的過程,并且管理者在過程中不斷向其告知寫日報的作用和目的。當確保所有人都開始寫日報后,管理者可以把寫得好的日報展示出來,以此正向激勵員工,并樹立起標桿。當優(yōu)秀的日報逐漸增多時,就要開始抓質量,用負向激勵的方式對劣質的日報進行批評,該罰就要罰。所謂“下不為例”就是“下可有例”。
管理者能否“一米寬,一百米深,一把鋼尺量到底”,真正展現(xiàn)出自己的管理力,就取決于這一點一滴的細節(jié)中。
有了機制的保障,我們還需要懂得如何搭建機制。
(2)機制落地的四大核心
①有框架,才有基礎。
②有責任人,才可運轉。
③有復盤,才可迭代。
④有結果,才有價值。
我們要知道,對于管理來說,只要結構對了,結果就不會有太大紕漏??蚣苁菣C制的基礎,而在構建框架的同時,管理者要用踐行去影響責任人才能讓機制運轉起來。當我們有了三報四會等一系列框架后,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做復盤和迭代了。不斷地復盤、迭代,目的是讓這些機制扎扎實實地落到底,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樣之前付出的努力才有價值。
有了上述方法再結合切實的行動,我們還會再怕“三報四會”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嗎?我想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管理是門學問,但看的卻是落地的效果。我們只有打好基礎,將管理力滲透進團隊中去,才能收獲那個快速轉動的美麗“飛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