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名的賢臣,都是一心為國為民,能與君主完美搭檔,比如春秋的管仲,大漢的張良,大唐的房玄齡。但是有一人,被青史定為賢臣,卻曾請殺五姓漢人的事,他就是伯顏。
歷史上有兩個有名的伯顏,一個是13世紀的元朝大將,一個是14世紀的元朝權(quán)臣,這篇內(nèi)容主要說的是后者。伯顏出生于蒙古勛臣家庭,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到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順帝即位時,他成為獨攬軍政的第一權(quán)臣:中書右丞相(當時沒有左丞相),被賜“答剌罕”(蒙語“不受統(tǒng)轄”之意)之號子孫世襲。
元順帝時期,賦稅太重,災(zāi)害頻發(fā),政局不穩(wěn),當時全國人口數(shù)約9000萬,漢族約占80%,漢族前五的大姓張、王、劉、李、趙約占漢族人口的25%,即2000萬。因為擔心漢人造反,伯顏居然上了一道最臭名昭著的奏折:請求朝廷統(tǒng)一,殺光張、王、劉、李、趙這五姓漢人。
所幸的是,元順帝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作為一代名臣,伯顏為何出此昏招呢?有兩方面的原因。
1.個人方面
伯顏早年多次受到漢人的輕視,在郯王徹徹禿府邸時,齊王親近漢人士大夫,而伯顏卻在漢人面前屢次吃虧。還有一次伯顏上奏折:陛下有太子,休教讀漢兒人書,漢兒人讀書好生欺負人。伯顏一朝得勢,必報恩怨,至元三年,伯顏權(quán)傾朝野,就找舊主徹徹禿算賬,更何況是漢人。
2.國家方面
伯顏是為了阻止民族融合,保持蒙古的游牧性質(zhì)。盡管元朝統(tǒng)治時間不長,但分了兩都(大都和上都),猶如兩種制度,但是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差異。以成吉思汗時期的四大蒙古世家來說,木華黎經(jīng)略中原,世代與漢族或漢化蒙古通婚,家族盡出儒家大學,赤老溫之后裔中,亦有一門兩進士之美名。而留在北方的博爾忽、博爾術(shù)家族,不見漢化跡象。
當然,伯顏只是提出“殺五姓漢人”,被元順帝拒絕了,雖然這種想法非?;奶?,但畢竟沒有發(fā)生,這也凸顯了當時“傳統(tǒng)蒙古人”與“漢化蒙古人”和漢人之間的矛盾。
注:參考文獻有《元史·順帝紀》、《庚申外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