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發(fā)展中,
在一代代人的記憶里,
有一些職業(yè)隨著時間而慢慢消失。
他們曾占據(jù)著生活的重要位置,
只是如今都成了人們回憶里的東西。
1
代寫書信
舊時識字的人不多,
親戚朋友只有通過書信進行來往。
還有的要告狀不會寫,也只能請人代筆,
如此代寫書信也成了一門行當,
設攤者往往放在郵局門口,這樣比較方便寄信人。
如今已經(jīng)沒有人會專門找代筆先生寫東西了。
2
老虎灶
以前,普通市民都是集中打熱水,
上老虎灶買開水比自己燒合算、便宜、又方便,
一般老虎灶邊上還設有茶館。
只是這老虎灶的名字讓人有點迷惑,
是其形狀像老虎呢,還是它“吃柴禾”厲害之故?
3
做煤球
以前的冬天時候,
很多人家生火做飯都要用煤球爐,
生爐子都要用煤,但是現(xiàn)成的煤球貴。
有的人家就買回碎煤后自己做,
用器具做成一小塊在地上曬干。
再先進一點就有了打蜂球的一種鐵制工具了,
做成的煤球一個孔一個孔的。
4
走方郎中
蘇州的走方郎中與其他城市的不一樣了,
不一樣的是他的交通工具,
一條小船就可四通八達了,
并且多為后門進去,
這樣鄰居不太知道家中有病人,
走方郎中也有高水平的,但也有不少是騙錢的,
“江湖郎中”指的就是騙錢的。
5
打鐵匠
鐵制工具數(shù)不勝數(shù),
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都離不開鐵。
鐵匠打制了人們生活、生產(chǎn)中的工具,
鐵需要高溫燒紅變軟,
再由鐵匠的大錘小錘的打制成形,
現(xiàn)在的機械化生產(chǎn)已經(jīng)沒有打鐵匠的用武之地了。
6
接生婆
接生婆相當于現(xiàn)在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
此行當現(xiàn)已徹底“滅跡”了,因為生命攸關。
以前特別是鄉(xiāng)下人,基本上不上醫(yī)院,
在家待產(chǎn),臨盆時才叫上接生婆,
接生婆帶上需用工具匆匆前往,
碰到難產(chǎn)孕婦,她便無回天之術了。
7
拉黃包車
老蘇州的黃包車有些尷尬,
因為河多、橋多,
黃包車又不能過橋,
只能在小街小巷里轉(zhuǎn)悠,
倒成了觀景游玩的工具,
現(xiàn)在只剩下人力蹬三輪車的還在蘇州城里游蕩。
8
抬轎子
轎子子也可作為一種交通工具,比較奢侈,
因為起碼兩個轎夫才能行走,純粹的人力活。
蘇州的不少民風民俗里離不開它,
“回娘家”、“過三橋”“娶親”等
在老蘇州比較適合,碰到橋抬驕子也無妨。
9
做毛筆
蘇州湖筆,玩墨的人都知道,
也是蘇州的特產(chǎn),至今還興盛不衰。
毛筆分狼毫、羊毫,
好的毛筆選料比較講究,操作精細,
要經(jīng)過梳、結、蒸等七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
如今大家都習慣鍵盤打字,
用筆很少,毛筆更是少之又少。
10
書畫裝裱
人們常說:“三分畫,七分裱”,
吳門文化歷史悠久,能工巧匠甚多。
好的裝裱師能“起死回生”,
就是能將很腐爛的畫紙,把它恢復原貌。
一件好的書畫作品,離不開精制的裝裱。
11
打更夫
“半夜三更”就是打更夫的行為,
打更夫敲到三更時就是半夜了,
即現(xiàn)在的十二點左右,
不論寒暑,更夫不能稍怠。
在如今大家都有了鐘表手機,
更夫也就成了故事里的人了。
12
修棕棚
“壞的棕棚修作”,
聲音好象男高音,穿梭于大街小巷,
“棕棚”就像是現(xiàn)在的床墊、床板,它軟有彈性,
是用一種棕線穿成的,用得時間長了棕線就會斷,
不修的話就會廢掉,此時就要補上新的棕線。
現(xiàn)在已經(jīng)少有人家還有這種床,
修棕棚的手藝自然也就慢慢消失了。
13
媒婆
以前大家閨秀很少出門,
沒有什么機會去認識異性,
都要有人從中牽線搭橋,
媒婆就應運而生了。
如果說媒成功了,媒婆要收一定的費用,
舉行婚禮時要吃“十八只蹄髈”,
可見媒婆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
14
當鋪店
過去去當鋪店拿著家當去當錢的,
一般都是急需用錢的人,
也有不孝子孫拿家里的寶貝偷出來當錢用的。
典當里的掌柜“看貨壓價”,
幾乎對樣樣物品都很精通,
是個“好角色”,古董、書畫、金銀首飾無一不精。
現(xiàn)在的典當機構就是以前的當鋪了。
15
彈棉花
棉花是古今一直是作為保暖的一種物品,
但是棉花舊了,保溫就不好了,
買上點新棉花,找專門的師傅做,
這樣便宜多了,又真材實料。
彈棉花時發(fā)出的聲音,很有節(jié)奏感,
現(xiàn)在也是博物館里的記憶了。
16
貨郎擔
“貨郎擔”實質(zhì)上如同現(xiàn)在的小百貨商店,
商品多,且雜,以小玩意為主。
小孩子吃的玩的,大人們用的,
還有時尚的東西都是通過貨郎擔傳播的。
現(xiàn)在的商品市場如此豐富發(fā)達,
貨郎先生們自然也就沒有生存空間了。
17
箍桶匠
箍桶匠就是把一片一片的木料用鐵箍箍成桶的人,
腳桶,馬桶,提桶,浴桶等木制用具都可以。
因為這些用具都是用來盛水的,一般木匠做不來。
現(xiàn)在大家都用塑料制品,
箍桶匠們也就慢慢消失了。
18
賣棒冰
以前的棒冰都是有人專門叫賣的,
而且也沒有現(xiàn)在那么多選擇,
卻仍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炎炎夏日,一聲清脆的叫賣聲出現(xiàn)在街巷里,
便能引來一群孩子圍攏過來,都饞饞地看著。
那種情景,如今卻再也看不見了。
19
刮面師傅
如今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新潮的發(fā)廊,
還有多種多樣的美發(fā)服務。
可是過去理發(fā)修面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大爺,
他們叼著根煙,
拿著一把剃刀在臉上頭上摩挲著,
剃刀鋒利的刀口輕輕掃過,
一個不修邊幅的人就頓時清爽起來。
這些漸漸消失或已經(jīng)消失的老行當,
是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更是一個時代的發(fā)展痕跡。
本文來源:蘇州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