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圣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因為《道德經(jīng)》一書,本質(zhì)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shù),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tǒng)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后來《資治通鑒》意義差不多。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如《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老子認(rèn)為是社會道德敗壞到一定地步,才會有仁義產(chǎn)生,換句話說,到了社會需要弘揚(yáng)仁義道德的時候,一定是道德早已敗壞。
再如《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崩献诱J(rèn)為道在德先,德在仁先,社會道德淪喪,才會有仁義之說,仁義如果都難做到,才會有繁復(fù)禮節(jié)產(chǎn)生。
再看這句話里的“芻(chu)狗”,意思是用草扎成的狗,一般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多半會扔掉或燒掉。圣人,指的是統(tǒng)治者,也就是君主。
因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是天地?zé)o心于萬物,任其自由生長,君主無心于愛民,任由百姓自己發(fā)展。
這樣看起來比較殘忍,上天不應(yīng)該愛萬物?君主不應(yīng)該愛民如子?
但是天地、圣人不仁慈,才會公平??!
人類、動物、植物,都是天地生靈,天地對一個種類仁慈,就是對其他種類不公。比如風(fēng)雨雷電,有期盼下雨的生物,必然也有厭惡下雨的生物,天地怎么能講偏愛(仁慈)?
同樣,君主對一部分百姓仁慈,必然會損傷另一部分百姓的利益,只有真正做到不偏不倚、無心無為,才能至公有為。
這和《道德經(jīng)》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經(jīng)》全書強(qiáng)調(diào)的莫過于“無為”二字。何謂無為?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瞎折騰。
如《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認(rèn)為如果統(tǒng)治者做到了清靜無為,不折騰百姓,百姓會自然富足安樂。比如漢初黃老治國、與民休息,最終實現(xiàn)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