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作品55)賞析
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交響樂《英雄交響曲》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英雄交響曲》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降E大調(diào),第三交響曲,作品55號,作于1804年,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簡稱《英雄交響曲》,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侖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侖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現(xiàn)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jié)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樂章的規(guī)模確實宏偉壯觀,這是由它內(nèi)在的緊張沖突所決定的。斗爭的熱潮,火山爆發(fā)般的毅力,沖破一切障礙的膽略,同困惑、沉思和苦難的形象交織在一起,像這樣緊張的情緒發(fā)展只是到最后才有所緩和。
真是妙不可言,他只用一個像軍號聲一般的簡單素材,卻能構筑起何等巍峨的建筑物來;這么一個三拍子的主題,它的進行速度幾乎相當于圓舞曲,這個精力充沛的主題,別看它一開始還只是藏在一群大提琴的深處,當它逐漸改變原來平靜從容的音調(diào)并出現(xiàn)不協(xié)和音和切分節(jié)奏,當它逐漸擴及越來越廣的音域并用樂隊全奏組成高潮時,它已經(jīng)匯合成一股激流,強烈地沖擊著每個人的心弦。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主題,它支配著這一樂章的龐大而繁復的發(fā)展;到處都呈現(xiàn)著緊張情緒的浪潮,而且一個接著一個,循環(huán)不息,翻滾向前。
呈示部的第二主題擁有兩支旋律,其中一個是抒情式的申訴,由木管樂器和小提琴輪番交替奏出它的基本動機,這個旋律按傳統(tǒng)慣例出現(xiàn)在屬調(diào)上,同樂章的基本主題一樣,它的呈示本身就包含著不斷發(fā)展。另一支旋律由木管樂器奏出上行模進式的寧靜和弦,情緒似乎有所緩和。但是即使在這兩個比較抒情的旋律呈現(xiàn)時,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沒有停息,原來奏鳴曲形式慣有的主題對比和連接段的過渡因素幾乎全消失了;在這里只聽到不安的進行,驚慌的沙沙聲,悲戚的申訴,崇高的籌思,以及勝利的呼喊。
再現(xiàn)部并不是呈示部的簡單重復,它也有一些變化:第一主題已經(jīng)沒有從前那樣的激烈發(fā)展,其中甚至可以聽到田園詩的音調(diào)。但是,號角聲的動機依然戰(zhàn)勝了與它相對抗的一切因素,一切都是勝利凱旋的進行,一切都染上了喜悅的光彩。樂章最后的長尾聲實際上是第二個發(fā)展部。在這里,斗爭的結局終于來臨了。只是在最后一刻,緊張不安的呼喊才第一次銷聲匿跡,先前那些尖銳沖突而激動的音調(diào),轉(zhuǎn)化為安寧、悅耳、素樸而歡樂的音響。困難已經(jīng)克服,斗爭以勝利告終。
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作品67)賞析
貝多芬c小調(diào) 第五號交響曲 《命運》 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shù)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調(diào),3/8拍子,自由變奏曲。第一主題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3)。與之對應的第二主題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銅管樂器奏出豪邁的英雄凱旋進行曲,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的信心和勇氣(片段4)。
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便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貝多芬在第三交響曲完成以前便已經(jīng)有了創(chuàng)作本曲的靈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時間推敲、醞釀,才得以完成。樂曲體現(xiàn)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zhàn)勝宿命論、光明戰(zhàn)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恩格斯曾盛贊這部作品為最杰出的音樂作品。整部作品精煉、簡潔,結構完整統(tǒng)一。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c小調(diào),2/4拍子。奏鳴曲形式。樂章的開始由單簧管與弦樂齊奏出著名的四個音動機,并發(fā)展為第一主題,即命運主題,極富男性粗壯的氣息(片段1)。通過圓號對第一主題的號角式變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片段2)。
第三樂章,快板,c小調(diào),3/4拍子。詼諧曲形式。在這一樂章中,命運主題的變奏依然兇險逼人(片段5),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躍躍欲試的曲調(diào)后,樂隊奏出旋風般的舞蹈主題,引出振奮人心的賦格曲段(片段6),象征著人民參加到與命運斗爭的行列中,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樂器震撼人心的漸強聲中,不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C大調(diào),4/4拍子。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是樂隊以極大的音量全奏出輝煌而壯麗的凱歌(片段7),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表現(xiàn)了這一場與命運的斗爭最終以光明徹底的勝利而告終。
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作品68)賞析
一個『人』與『自然』的觀點 —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生命價值觀;在東方思想價值體系中,人與自然往往是一種『人企圖溶入自然』的關系;最明顯的就是華人文化中的『逍遙』傾向。另一方面,在西方思想價值體系中,『自然』往往意謂著一個有位格的上帝 —— 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容許人與之進行對話與爭辯的上帝;於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往往帶出一種『人與自然對話』的特色。
從這樣的一個觀點,我嘗試分享欣賞貝多芬著名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我個人認為,這首交響曲『并沒有具體用音符描述各種田園對象』,我們是透過音樂得到如此的感覺,無以名之,恰好很類似田園風光,故名之為田園。
貝多芬『有標題』的音樂作品往往只能勉強說是從『一種與標題有關的情緒』出發(fā),而不能說是真正標題音樂。以鋼琴奏鳴曲『悲愴』而論,雖然是貝多芬自訂標題,但是以第二樂章優(yōu)美的慢板而言,就不像在白描『悲愴』了。同樣的,田園交響曲固然可以如動畫名片『幻想曲』那樣把整個田園風光完全白描出來,然而,以第五樂章后半部那種指向后期風格的第一小提琴十六分之一音符綿延不斷并且與一個富節(jié)奏性的對位主題同時進行,這里就絕對不可能與田園風光有任何白描意含了。
使用『人與自然』的角度來賞析這首音樂,是基於對貝多芬全部作品的巨觀角度。貝多芬中期作品的確遠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麼強的沖突性,一個只有強烈情感卻沒有強烈心靈沖突的貝多芬,中期作品對大自然的觀點必然是『溶入』、『樂以忘憂』的心情,這剛好是田園交響曲的主要情感表達,也是大多數(shù)古典音樂愛好者都能聽出來的樂曲意含,無怪動畫『幻想曲』以田野精靈來詮釋這首樂曲。但是,基於西方文化價值系統(tǒng)的深層特性,仍然可以在這首音樂中時時找到『人與自然對話』的可能。
田園交響曲第一樂章之美,美在木管的生動運用。我們以第一樂章前1分06秒為例:樂章一開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出第一主題,34.0秒后豎笛開始承接這個主題,35.1秒接著雙簧管承接主題后,完整呈現(xiàn)第一主題,樂團逐漸加強音量到達一個高峰,於是從50.0開始,長笛以一個裝飾音斷斷續(xù)續(xù)如鳥囀般的面對樂團的合奏。這樣子的樂曲風格,會想成田園風光是很自然的事。
第四樂章被稱為狂風暴雨,但是它不止有音樂上簡單的激烈音符而己。一開始就使用旋律性很強的連續(xù)斷弓之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當成對位旋律,與第一小提琴的簡單旋律成對比。前者旋律在樂曲中段發(fā)展成木管與第一小提琴的對話,后者旋律成為樂團強烈合奏時的基礎音型。參考第四樂章 的音樂范例:從第 4秒開始,就是連續(xù)斷弓之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的對位旋律,而第 7秒開始,就是第一小提琴的旋律。
這是田園交響曲『很不田園』的部份,也說明了田園交響曲并不是一首白描田園風光的標題音樂。貝多芬固然以優(yōu)美的第二樂章與輕快的第三樂章充分表達田園式的心境,但是復雜的和聲與對位結構,使第四樂章呈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因為風暴而產(chǎn)生的對立,充分顯示隱藏在貝多芬田園風格下的心靈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對話,而非人與自然的融合。
或者應該這樣說,以貝多芬音樂的特質(zhì),即使他想表現(xiàn)閑適的田園風光心情,仍然會加上個人強烈的心靈呼喚。而這種強烈的貝多芬特質(zhì),正是表現(xiàn)在田園交響曲偶爾產(chǎn)生的復雜對位法結構與和聲結構。
第五樂章重新回到溫和的曲風,在這里,貝多芬一開始呈現(xiàn)出極為單純的愉悅樂念,在第五樂章音樂范例這一樂段剛好正是這個單純的樂念。此樂段一開始就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這個主題在本樂章的后半段采用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細主題旋律的作曲技巧,然后帶出一個全新的對位副主題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這樣復雜的對位作曲法,至少就表現(xiàn)出一種『溫和曲風下隱藏的對立與疑惑』。
上述所舉音樂范例之演奏版本是DG的貝姆版。貝姆的貝多芬交響曲往往力求情感的獨特性。例如以田園交響曲而論,他絕對不會演奏成白描田園風光,但是也不會演奏到像托斯卡尼尼那樣完全的純粹音樂。可以說,他演奏出田園交響曲的情感,卻不濫情。不過,田園交響曲的詮釋仍以華爾特的演奏為上選,貝姆比起華爾特來說實在缺乏了一些『詩意』。例如我上述『這個主題在本樂章的后半段采用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細主題旋律的作曲技巧,然后帶出一個全新的對位副主題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那一段文字所指的樂段,華爾特的第一小提琴在富節(jié)奏性的對位主題使用的音色,明顯要比貝姆更輕柔更連續(xù),相對的貝姆就演奏的比較歡欣雀躍,使用了刻劃比較銳利的斷弓來演奏。比較起來,應以華爾特的詮釋更能掌握貝多芬期待與自然融合的心境。
於是,透過整首田園交響曲從第一樂章到第五樂章之整體結構,我們主觀性的認為這是潛藏在溫和的曲風下,一種『人』與『自然』的對立,一種『與自然融合』或『與自然對話』的張力。
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作品125)賞析
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jīng)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長盛不衰的經(jīng)典作品。在這兩百年歲月中,幾乎所有的后輩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無數(shù)業(yè)余的聽眾被這部作品所帶來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一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部作品,走進貝多芬的理想王國。
《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diào),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xiàn)了艱苦斗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后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復表現(xiàn)過的主題——斗爭,也折射出斗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沖擊關口,前赴后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tǒng)通常應該是慢版,但是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居然用了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diào),3/4拍,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zhàn)斗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云密布的戰(zhàn)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征,和諧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到了樂章最后,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diào),4/4拍,不規(guī)則的變奏曲式,可見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chuàng)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xiàn)出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之后,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zhàn)中短暫的平息。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調(diào),4/4拍。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jù)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于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臺之前,音樂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jīng)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云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于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前面就說到過,這首詩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鐘愛。所以在《第九交響曲》創(chuàng)作的最后關頭,貝多芬甚至還不舍得過早的就把歌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響曲》作為自己在交響樂領域的封筆之作,作為自己最高理想的體現(xiàn),當時他還在計劃著《第十交響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樂圣還是妥協(xié)了?;蛟S是宿命、或許是巧合,《第九交響曲》成了貝多芬最后一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了他作曲生涯的巔峰。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并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jié)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后,這種氣氛被表現(xiàn)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第九交響曲》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已經(jīng)沒有任何作品能夠超越《貝九》的成就,無論這種說法是不是有偏頗的地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都將是永恒的!歡樂頌精神永不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