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簡稱甘或隴,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蘭州,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1]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地區(qū),東通陜西,南瞰四川、青海,西達新疆,北扼寧夏、內(nèi)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境內(nèi)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1][2]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原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3]截止2017年末,甘肅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幅員面積42.59萬平方公里(其中飛地53.22平方公里),總?cè)丝?763.65萬人(2012年),常住人口2609.95萬(2016年)。[1][4]
2018年上半年,甘肅農(nóng)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3元,農(nóng)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0%。
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商代,居于涇河、渭河流域尚處于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最早的農(nóng)業(yè)。周文王滅商以前,戰(zhàn)敗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今靈臺縣)。這一時期,甘肅境內(nèi)有羌方、共(今涇川縣北)、密(今靈臺縣西)等方國部落。
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天水地區(qū)定居下來,開始了由游牧經(jīng)濟向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緩慢過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秦朝時期,公元前688年秦國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區(qū),設邽縣(天水麥積區(qū)南)、冀縣(今甘谷縣),這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疆域已達今甘肅的東南部。前320~314年,秦國多次兵伐義渠,平定西部諸戎。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設置隴西郡,9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秦一統(tǒng)天下,設置36郡,甘肅仍屬于隴西郡和北地郡。[5]
漢青銅器馬踏飛燕(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武威郡和酒泉郡,統(tǒng)轄甘肅西北部。[5]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5]始元六年(前81年),從天水、隴西、張掖3郡各分出2個縣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肅共設置十個郡。[5]東漢時,行政區(qū)劃大體上是州、郡、縣三級制,沿襲西漢建制,增設張掖屬國和張掖居延屬國兩個少數(shù)民族管理區(qū),隸屬涼州。[5]
三國時期沿襲東漢建制。大部分地方屬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區(qū)屬蜀漢。[6]
西晉時期隸屬涼州、秦州和雍州。[6]從西晉末到十六國時期,跨境或在甘肅境內(nèi)先后建立的割據(jù)政權有:后趙、前秦、后秦、前涼、西秦、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各占有約當今甘肅一部之地。[6]
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后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tǒng)治地區(qū)。這一時期,南北對峙,國家分裂,州縣林立,政權更替頻繁,行政建置混亂。北魏,甘肅境設置8個州、35個郡、91個縣;北周,設22州、56郡、104縣。[6]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隋統(tǒng)一中國,裁并郡縣。省內(nèi)共設16郡,76縣。隋煬帝后期大亂,東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大業(yè)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占領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歸附于東突厥。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軌被李淵所滅。唐代改郡為道,省境分屬關內(nèi)道、隴右道和山南道,共轄22州。公元764年,包括甘肅在內(nèi)的河西、隴右被吐蕃占據(jù)。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漢人張議潮占據(jù)包括甘肅在內(nèi)的河西、隴右,歸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據(jù)甘肅。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北宋年間,西夏統(tǒng)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qū))。這是最早出現(xiàn)的甘肅之名。
元朝時期,設甘肅行中書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黃河以東地區(qū)為陜西興遠路。
明朝時期,改省設司,省境屬陜西布政司、陜西都司、陜西行都指揮使司,轄地大部繼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衛(wèi)、所設于邊境和要害地區(qū),在邊境重鎮(zhèn)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衛(wèi)、所實行軍屯,屬軍事機關,但后來在邊境地區(qū)衛(wèi)、所也兼理民政。
明肅王府——甘肅省人民政府
清朝時期,設陜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qū)部分范圍。光緒十年(1884年)分出新疆。
民國時期,1912年甘肅省境又劃分為寧夏(原朔方)、西寧(原海東)、蘭山、涇原(原隴東)、渭川(原隴南)、甘涼(原河西)、安肅(原邊關)七道。轄今甘肅、內(nèi)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東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邊、寧夏。1927年,撤道為省,1929年分出青海和寧夏兩省區(qū)。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省境隴東地區(qū)屬陜甘寧邊區(qū)的隴東和關中兩分區(qū)。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肅行政公署,下轄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定西、臨夏、慶陽、天水、平?jīng)?、武?1個分區(qū)(專區(qū)、市)、73縣(局)。甘肅行署隸屬于西北軍政委員會(后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銷)。
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轄今甘肅、內(nèi)蒙古西部。
1954年,根據(jù)內(nèi)務部的通知,將撤銷的寧夏省并入甘肅省。1957年,以1929年的原寧夏省行政區(qū)域為基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1958年,劃3個專區(qū)(自治州)、19個縣市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管轄。
隴上江南官鵝溝
1962年,專區(qū)增加到13個,即蘭州、白銀、慶陽、平?jīng)觥⑻焖?、武都、定西、臨洮、武威、張掖、酒泉、臨夏、甘南。1965年,共有12個專區(qū)(自治州、市)、81個縣,32個區(qū)公所、1559個人民公社,88個街道辦事處。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分別劃歸甘肅省酒泉地區(qū)、武威地區(qū)管轄。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甘肅省酒泉地區(qū)額濟納旗、武威地區(qū)阿拉善右旗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管轄。
1985年,全省共設14個行署(州、市),轄86縣(自治縣、市、區(qū)),至此,形成今甘肅省行政區(qū)域。2004年,全省現(xiàn)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86個縣(市、區(qū))。[7]
2004年,甘肅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86個縣(市、區(qū))。
2012年8月20日,國務院印發(fā)國函〔2012〕104號文件,同意設立甘肅蘭州新區(qū),原則同意《蘭州新區(qū)建設指導意見》,甘肅蘭州新區(qū)正式升格為全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qū)。[8]
2018年8月30日,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甘肅省撤銷華亭縣,設立縣級華亭市,以原華亭縣的行政區(qū)域為華亭市的行政區(qū)域,華亭市由甘肅省直轄,平?jīng)鍪写堋?/p>
截止2018年初,甘肅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合計14個地級行政區(qū)劃單位),17個市轄區(qū)、4個縣級市、58個縣、7個自治縣(合計86個縣級行政區(qū)劃單位)。甘肅省人民政府駐 蘭州市城關區(qū) 中央廣場1號。
地理環(huán)境
編輯
位置境域
甘肅省位于中國西部地區(qū),地處黃河中上游,地域遼闊。介于北緯32°11′~42°57′、東經(jīng)92°13′~108°46′之間,大部分位于中國地勢二級階梯上。東接陜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nèi)蒙古、寧夏并與蒙古國接壤。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59萬平方公里(其中飛地53.22平方公里),占中國總面積的4.72%。[1][2]
氣候特征
甘肅氣候
甘肅各地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和高原高寒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0-15℃,大部分地區(qū)氣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區(qū)占總面積的75%。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暴雨洪澇、冰雹、大風、沙塵暴和霜凍等。[3]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烏鞘嶺以西降水明顯減少,隴南山區(qū)和祁連山東段降水偏多。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無霜期各地差異較大,隴南河谷地帶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數(shù)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間,年降雨量約300毫米(40-800毫米之間)。[9]
地形地貌
絲綢之路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nèi)陸形復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9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qū)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huán)抱。北有六盤山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
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有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其次有阿爾金山、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西傾山、子午嶺山等,多數(shù)山脈屬西北—東南走向。省內(nèi)的森林資源多集中在這些山區(qū),大多數(shù)河流也都從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
隴南山地:
隴南山地
隴南山地——文縣天池
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qū)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qū),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蕩,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2]
隴東、中黃土高原
隴東、中黃土高原位于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陜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歷史上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建立過炎黃子孫的家園,億萬年地殼變遷和歷代戰(zhàn)亂,災害侵蝕,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尤其是定西中部地區(qū)成了中國最貧瘠的地方之一,但隴東、中黃土高原蘊含有豐富的石油、煤炭資源。[2]
甘南高原
甘南高原——甘南草原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2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qū)。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yè)基地之一。[2]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余公里,寬由幾公里到幾百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nóng)業(yè)發(fā)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2]
祁連山地
祁連山地——祁連雪山
祁連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m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垂直分布明顯,荒漠、草場、森林、冰雪,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畫面。[2]省內(nèi)最高點為祁連山主峰團結峰,海拔5827米。
河西走廊以北地帶
河西走廊以北地,東西長6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帶,人們習慣稱之為北山山地。這里地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急沙大,山巖裸露,荒漠連片,一塊塊山間平原,是難以耕作之地,人煙稀少,能領略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
土地資源
甘肅省總土地面積約為45.44萬平方公里(據(jù)國務院勘界結果為42.58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7位,折合6.8億畝。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總土地面積的78.2%。
甘肅省土地利用狀況圖
全省土地利用率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萬畝,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巖、低洼鹽堿、沼澤等??偭繛?544.02萬多公頃,人均占有量2公頃,居全國第5位;除沙漠、戈壁、沼澤、石山裸巖、永久積雪和冰川等難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萬公頃土地可用于生產(chǎn)建設,占土地總面積的60.11%。各種林地資源面積396.65萬公頃,有白龍江、洮河、祁連山脈、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達4000余種,其中有連香樹、水青樹、杜仲、透骨草、五?;ǖ日滟F植物;野生動物中列入國家稀有珍貴動物的達54個種或亞種,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牛、野馬、野駱駝、野驢、野牦牛、白唇鹿等。各類草地資源面積1575.29萬公頃,占土地資源總面積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萬公頃,占草地總面積的99.34%,是中國主要的牧業(yè)基地之一。[10]
礦產(chǎn)資源
甘肅是礦產(chǎn)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之一,礦業(yè)開發(fā)已成為甘肅的重要經(jīng)濟支柱。境內(nèi)成礦地質(zhì)條件優(yōu)越,礦產(chǎn)資源較為豐富。截至2006年底已發(fā)現(xiàn)各類礦產(chǎn)173種(含亞礦種),占全國已發(fā)現(xiàn)礦種數(shù)的74%。甘肅省查明礦產(chǎn)資源的礦種數(shù)有97種,其中:能源礦產(chǎn)7種、金屬礦產(chǎn)35種、非金屬礦產(chǎn)53種、水氣礦產(chǎn)2種。列入《甘肅省礦產(chǎn)資源儲量表》的固體礦產(chǎn)地891處(含共伴生礦產(chǎn)),其中,大型礦床77個、中型202個、小型612個。據(jù)全國主要礦產(chǎn)資源儲量通報(2005),在查明礦產(chǎn)資源儲量的礦種中,甘肅省列全國第一位的礦產(chǎn)有10種,前五位的有25種,前十位的有49種。有亞洲最大的金礦——甘肅陽山金礦。陽山金礦累計探獲黃金資源量308噸,是亞洲最大類卡林型金礦。據(jù)估算,陽山金礦已探明的黃金資源量潛在經(jīng)濟價值達500億。[11]
水資源
黃河上的劉家峽水庫
甘肅省水資源主要分屬黃河、長江、內(nèi)陸河3個流域、9個水系。黃河流域有洮河、湟水、黃河干流(包括大夏河、莊浪河、祖厲河及其它直接入黃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涇河等5個水系;長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內(nèi)陸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蘇干湖水系)3個水系。河3個水系,有15條;年總地表徑流量174.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
全省自產(chǎn)地表水資源量286.2億立方米,純地下水8.7億立方米,自產(chǎn)水資源總量約294.9億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總徑流量415.8億m3,其中,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條。黃河流域除黃河干流縱貫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條。該流域面積大、水利條件優(yōu)越。但流域內(nèi)絕大部分地區(qū)為黃土覆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長江水系包括省境東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龍江和西漢水,水源充足,年內(nèi)變化穩(wěn)定,冬季不封凍,河道坡降大,且多峽谷,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724.15萬千瓦,居中國第10位,可能利用開發(fā)容量1068.89萬千瓦,年發(fā)電量為492.98億度,水力發(fā)電量居中國第4位。[12][13]
能源資源
蘭新鐵路和風力發(fā)電機組
甘肅省能源種類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氣外,還有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可采儲量為6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31.57億立方米,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門和隴東長慶兩油區(qū)。全省煤炭預測儲量為1428億噸,已探明125億噸,保有資源儲量120億噸,煤炭資源集中分布于慶陽、華亭、靖遠和窯街等礦區(qū)。
甘肅風能資源豐富,總儲量為2.37億千瓦,風力資源居全國第5位,可利用和季節(jié)可利用區(qū)的面積為17.66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內(nèi)部分山口地區(qū),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風庫”之稱。正在建設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千萬千瓦級的超大型風電基地。
甘肅是中國太陽能最為豐富的三個區(qū)域之一,各地年太陽總輻射值大約為4800~6400兆焦/m3,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按現(xiàn)有利用水平測算可開發(fā)資源量約為520萬噸標準煤/年。[14]
植物資源
康縣花橋村
甘肅是一個少林省區(qū),據(jù)第七次甘肅省森林資源清查,全省林地面積1042.65萬公頃,全省森林面積507.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1.28%;全省活立木總蓄積24054.88萬立方米,森林蓄積21453.97萬立方米。森林主要樹種有冷杉、云杉、櫟類、楊類以及華山松、樺類等。在全省活立木蓄積資源中,冷杉占52.9%,云杉占11.7%,櫟類占26.9%,楊類、華山松、樺類只占8.5%。甘肅主要林區(qū)分布在白龍江、洮河、小隴山、祁連山、子午嶺、康南、關山、大夏河、西秦嶺、馬山等處。
草場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連山地、西秦嶺、馬山、崛山、哈思山、關山等地,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間,氣候高寒陰濕,特別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區(qū)牧草生長季節(jié)短,枯草期長;這類草場可利用面積為427.5萬公頃,占全省利用草場總面積的23.84%,年平均鮮草產(chǎn)量4100公斤/公頃,總貯草量約175億公斤,平均牧草利用以50%計,約可載畜600萬羊單位。
糧食作物品種有冬小麥、春小麥、大麥、玉米、青稞、蕎麥、糜谷、高粱、水稻、洋芋和豆類等20余種,其中小麥是主體作物,分布遍及全省,約占全省糧食作物的一半以上。
經(jīng)濟作物主要品種有棉花、油料、蓖麻、芝麻、甜菜、蘇子、向日葵、大蒜、茶葉、煙草、啤酒花等十幾種。果樹資源有1000多個品種,其中桃、梨、杏、李、柿、棗、柑桔的品種有480個。
兩當云屏三峽
野生植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主要資源有7大類:油料植物有100多種,如文冠果(木瓜)、蒼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纖維和造紙原料植物約近百種,如羅布麻、浪麻、龍須草、馬蓮、芨芨草等;淀粉及釀造類植物有20多種,如橡子、沙棗、蕨根、魔芋、沙米、土茯苓等;野生化工原料及栓皮類有20多種,如栓皮櫟、五倍子、槐等;野生果類100多種,如中華獼猴桃、櫻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野生藥材951種,有大黃、當歸、甘草、紅黃芪、鎖陽、肉蓯蓉、天麻等;特種食用植物10多種,其中比較名貴的野生植物有發(fā)菜、蕨菜、木耳、蕨麻、黃花菜、地軟、羊肚、蘑菇、鹿角菜等。甘肅是全國藥材主要產(chǎn)區(qū)之一,現(xiàn)有藥材品種9500多種,居全國第二位。主要經(jīng)營的藥材有450種,如當歸、大黃、黨參、甘草、紅芪、黃芪、冬蟲草等,特別是“岷當”、“紋黨”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好,是聞名中外的出口藥材。[12][15]
動物資源
甘肅的野生動物(13)
主要畜種禽種:甘肅養(yǎng)殖的牲畜主要有馬、驢、騾、牛、羊、駱駝等。甘肅養(yǎng)馬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漢武帝時期,西北邊境設有官馬場36處。民間養(yǎng)馬亦較繁盛。自漢以來,一直是我國養(yǎng)馬業(yè)的重地。建國后,還先后引進和改良了阿爾登、整頓河、卡拉巴依馬等品種,養(yǎng)馬、驢、牛等得到了發(fā)展。禽種,除對靜寧雞、太平雞、臨洮雞等雜交改良外,現(xiàn)主要有來航雞、澳洲黑、蘆花洛克、洛島紅、科尼什、新漢、狼山雞等優(yōu)良品種。水禽有北京鴨、麻鴨、中國白鵝、灰鵝和獅頭鵝等品種。
野生動物資源:甘肅境內(nèi)共有野生動物650多種。其中:兩棲動物24種,爬行動物57種,鳥類441種,哺乳動物137種。這些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隴南市的文縣、武都、康縣、成縣、兩當?shù)鹊亍N目h讓水河、丹堡一帶,已列為全國第十三號自然保護區(qū),出產(chǎn)大熊貓、金絲猴、麝、猞猁、掃雪等世界珍貴動物,并對梅花鹿、馬鹿、麝進行人工飼養(yǎng)。野生動物中,屬于國家保護的稀有珍貴動物有90多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24種,二類保護的24種,三類保護的4011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