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情商教育的研究與實驗》課題方案
一、 課題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yǎng),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新世紀呼喚教育、新世紀更需要新型人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新生事物紛至沓來,層出不窮,社會關系日趨復雜化,人們的思想也呈現出多元化。學校內外各種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增多,學生的內心世界也更為復雜,如何培養(yǎng)跨世紀的人才,如何才能使青少年的素質全面提高,潛能得到不斷開發(fā),身心能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引起了人們普遍重視。黨和國家關于教育的指導性文件也相繼提出對青少年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我校是一個同時包含全日制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學校。在校學生為年齡在15歲-18歲之間的青少年。他們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相當一部分學生害怕考試,厭學;網絡成癮;叛逆心理嚴重;紀律意識淡漠;情緒不穩(wěn)定;總是有不快樂的感覺;生活和學習目標不確定;意志薄弱,堅持性差;怕吃苦;缺乏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個別學生具有輕度抑郁甚至有個別學生有自殺傾向等等。這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即將踏上社會或者進入成年人的生活,因此在高中階段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情商素質,是我們教育必須完成的任務,為他們今后的生活打好基礎。
從教育歷史上講,許多教育家、學者,都比較注重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可謂源遠流長。從古希臘蘇格拉底(Socrates)倡導“產婆術”教學到羅馬昆體良(M.R.Quineilianus)的慈父式教學;從捷克的夸美紐斯(J.A.Comenius)主張“能使教師和學生全都得到最大快樂”的教學到美國的斯賓塞(H.Spencer)提出教學的第一條“快樂原則”,也都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到情感對教學的影響。美國著名的新教學論思想家布魯納(J.S.Bruner)認為好奇心、勝任感等遠比獎勵、競爭更具有對學生學習行為的驅動作用。因此在倡導結構主義教學和發(fā)現法教學論,提出“動機原則”的同時,也十分強調情感對學習的內在動力作用。以美國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個人對學習的喜愛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當然,國際上著名的教育家,雖然對教育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提出了一些關于情感教育的思想或原則,但對情感教育都缺乏科學的研究和論證,尚未形成理論體系。直至1991年,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德·塞拉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瓊·梅耶教授秉承了20世紀30年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的“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首創(chuàng)了“情感智慧”這一術語。比照人們早已熟悉的“智商”(IQ)概念,“情感智慧”這個術語也被稱為“情感智商”,簡稱“情商”(EQ),至今“情商”(EQ)這個術語還是個很新的概念,不象“智商”(IQ)已有近百年的歷史。1995年,美國《時代》雜志首次以封面“EQ”為專題,提出“情商”這一概念,情商才成為了熱門話題,因此對情商教育的研究還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當前國內和國際對情商的研究還主要是體現在對情商教育的意義,情商教育所包含的內容等理論的研究和探討中,而對教育活動直接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情商教育的方式和活動還缺乏新的突破,因此我們的目的主要就是通過實驗來探討出適合我們學校教育活動的,適合高中生發(fā)展特點的情商教育的有效方法。
情商教育是心理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心里素質偏低,人際交往失調,情緒焦躁,意志力薄弱,易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難看出其素質下降的成因主要是受到情緒、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 顯然,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是要解決如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的問題,只有改善了他們的情商素質,才能提高學生們的心理素質,促使他們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情感與意志等方面全面而協調地發(fā)展,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情商如智商一樣,一方面具有先天遺傳性,另一方面又有后天開發(fā)性,要后天開發(fā)就必須依賴科學的方法加以疏導和教育,而“情商教育”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本課題的研究,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立足學生實際,以情商教育為立足點,探索提升學生情商的途徑。本課題研究對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課題模式的構建也對于豐富情商教育理論和科學教育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三.理論假設和依據
3.心理學依據。90年代初期,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薩洛韋和紐罕布什大學的約翰·邁耶提出了情緒智能、情緒商數概念。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獲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們所說的情緒智能,前者占20%,后者占80%,他們還列舉不少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認為“情商”是個體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fā)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的品質因素。戈爾曼認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在美國,人們流行一句話:“智商(IQ)決定錄用,情商(EQ)決定提升”。情商中所反映出來的情緒特征是生活的動力,可以讓智商發(fā)揮更大的效應,促進高中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四.研究目標
1、情商教育的內涵及基本特征
2、我校高中生的情商現狀及分析
3、針對我校學生情商方面的一些缺陷,通過實驗探索改善和提高高中生情商水平的操作模式
4.情商教育案例研究。
五、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本課題屬于應用性研究,研究者的主體是教師,研究工作要結合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因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教育行動研究法,同時,根據需要和可能,結合運用問卷、觀察、總結、文獻、講座和個案研究等研究方法。
普高和職高部分班級。
六、研究內容的初步構想
1、動機對高中生的影響及高中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2、興趣對高中生的影響及高中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3、
4、情感因素(情緒自控、承受壓力、心理平衡)對高中生的影響及高中生情商素質的培養(yǎng)
5、意志品質對高中生的影響及高中生良好意志的培養(yǎng)
七、實驗方案和步驟
(一) 實驗準備階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1.制定實驗方案
2.培訓實驗教師
(二) 實驗實施階段(2006年9月-2008年2月)
1、按方案進行研究
2、制定目標達成目標
3、階段交流、總結
(三)總結鑒定階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總結實驗全過程,完成實驗研究報告,匯編課題研究成果
八、課題實驗機構分工
(三)課題研究分工
胡立華 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組織開展課題研究,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牟利民 動機、興趣、性格對高中生情商素質的影響及對策
郭洪艷 高中生情商現狀的調查與分析與提升對策
陸群華 意志品質對高中生的影響及高中生良好意志的培養(yǎng)
針對學生情商缺陷采用實驗研究法,進行補償教育
子課題分工:
職高班主任情商教育教學操作模式、案例研究(何秀斌、王梅、艾小銀)
職高專業(yè)課教師情商教育教學操作模式、案例研究(郭洪艷)
普高班主任情商教育教學操作模式、案例研究(劉艷)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滲透情商教育操作模式、案例研究(官艷麗、鄒艷萍)
高中英語教師教學滲透情商教育操作模式、案例研究(方梅)
高中歷史教師教學滲透情商教育操作模式、案例研究(黃玲)
高中政治教師教學滲透情商教育操作模式、案例研究(萬秋林)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