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與品行 主題語
要評價某個人的品德,自己應當有一點兒這種品德。
[英國]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選》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南朝宋]鮑照《代白頭吟》
高下貴賤,在人之品格,而與職業(yè)無關。
蔡元培《中學修身教科書》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養(yǎng)。
朱自清《論誠意》
人格不是一個空的名詞,乃是一個積累的東西,積累人格,需要學問和思想的成分很多。
傅斯年《貢獻大學于宇宙的精神》
苦求本身十全十美的人,那份認真強求,就是人格的不完美。
三毛《隨想》
人格中一種最可愛的因素,就是那令人傾心的微笑。
[美國]戴爾·卡耐基《卡耐基人際關系手冊》
一個人的品格就是他的守護神。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
一個有骨氣的人應該做的,一個有血肉的人也就可以做。
[英國]司各特《艾凡赫》
批評一個人人格的好壞,不但得看這個人已經(jīng)做過的事,還得看他的目的和沖動;好壞的真正依據(jù),不是已成事實的行為,卻是未成事實的意向。
[英國]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喪失人格的詩人比沒有詩才而硬要寫詩的人更可鄙、更低劣、更有罪。
[法國]雨果,引自《雨果傳》
偉大的人格,形成了崇高的舉止:不為自己活,也不為自己死。
[法國]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回憶錄》
才賦形成于平靜中,品格形成于人生的河流中。
[德國]歌德《托夸多·塔索》
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
[德國]歌德《托夸多·塔索》
君子泰(安詳)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戰(zhàn)國策·魏策》
時危見臣節(jié)(節(jié)氣),世亂識忠良。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
[唐]王勃《上劉右相書》
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
[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宋]林逋《省心錄》
過于看重自己的人,便是不叫人喜歡的人。
陳祖芬《愛是圓的》
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為出身低微而悲傷,薔薇常在荊棘中生長。
[波斯]薩迪《薔薇園》
驕傲與富裕共進早餐,與貧窮共進午餐,與邪惡共進晚餐。
[美國]富蘭克林《窮理查年鑒》
我們想要涵養(yǎng)公正的品德,就應養(yǎng)成一種“不茍”的優(yōu)良習慣。
[美國]林肯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準繩。
[美國]哈里特·比徹·斯陀《人生的意念》
一個人的品格不應由他的特殊行動來衡量,而應由他的日常行為來衡量。
[美國]愛默生《人生讀本》
人們以為品格善惡的表露,是出于明顯的行動,卻不知在自己不知不覺之間已泄露了自己的品格。
[美國]愛默生《人生讀本》
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美國]愛因斯坦《論教育》
且看那雄獅的高貴品質!一只蒼蠅打擾他,咬他,他不過輕輕地搖一搖尾巴,將它趕走;原來他秉性高尚,不愿和一只小蠅計較,他決不像惡狗或其他野獸那般一步不讓。品性高貴的人就該有所節(jié)制,遇事能權衡輕重,從不忘記自己的身份。
[英國]喬叟《喬叟文集》
要評價某個人的品德,自己應當有一點兒這種品德。
[英國]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選》
如果一個人缺德無行,即使他具有卓越的才能也無濟于事,任何事務也不能委托這種危險分子去辦。
[英國]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
善良和謙虛是永遠不會令人厭惡的兩種品德。
[英國]斯蒂文生《金銀島》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實的品格。
[英國]培根《隨筆集》
良好品格是人生的最高表現(xiàn)。好的品性不僅是社會的良心,而且是國家的原動力,因為世界主要是被德性統(tǒng)治著的。
[英國]塞·斯邁爾斯《自助論》
要謙遜、克己、樸實,因為縱欲、無節(jié)和放蕩,斫喪自身,流于卑劣。
[法國]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法國]羅曼·羅蘭《貝多芬傳》
不能在寂靜中造就,而品格則是在世間洶涌波濤中形成的。
[德國]歌德《親和力》
品格是行為的要素,一個有品格的人,即是一個有理智的人。
[德國]黑格爾《小邏輯》
自信與自立是堅強品格的柱石。
英國諺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