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之間的關(guān)系,許多人或許會有一些誤解,認為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實則不然。
民國政府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國民政府其實是民國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說是一個統(tǒng)治階段。
所謂民國政府,也就是中華民國政府。
1911年10月,隨著武昌城中突如其來的一聲炮響,無數(shù)仁人志士群起拉開了推翻腐朽清王朝的序幕。
1912年1月1日,革命黨同仁在南京草創(chuàng)了中華民國,隨即推選匆忙回國領(lǐng)導革命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從孫先生宣誓就職的那一天開始,中華民國的歷史也就拉開了序幕。
不過,孫先生這一次任職的時間并不長,到了1912年4月的時候就不得不辭職,轉(zhuǎn)而由袁世凱接任辭職。
而從袁世凱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一職的那一天開始,中華民國就進入了北洋政府時代。
從1912年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到1928年張學良將軍宣布易幟,北洋政府經(jīng)歷了16年。
這16年又可以大略分為四個時期,即袁世凱時期、段祺瑞時期、曹錕吳佩孚時期和張作霖時期。
袁世凱時期是從1912年到1916年,結(jié)束的標志性事件是他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段祺瑞時期是從1916年到1920年,結(jié)束的標志性事件是他在1920年直皖之役中輸給了直系吳佩孚。
段祺瑞此人有大雄心大抱負,他應(yīng)該說是袁世凱之后的各屆北洋政府掌舵者中最有可能完成大一統(tǒng)的人。
只可惜,當時軍閥心思各異,人人各掃門前雪,人人各保自家財,才導致了段祺瑞計劃的破產(chǎn)。
曹吳時期則是從1920年到1924年,結(jié)束的標志性事件是他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之役中輸給了奉系張作霖。
吳佩孚是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雜志封面的中國人,也曾被譽為最強者。
曹吳時期的結(jié)束實際上也還有一個標志性事件,也就是身為直系將領(lǐng)的馮玉祥臨陣倒戈發(fā)動北京政變。
張作霖時期是從1924年到1928年,結(jié)束的標志性事件是他在1928年被北伐軍逼得返回奉天。
張作霖亦是一個有雄才之人,只可惜正如小六子所言,他雖然身負雄才,卻缺少了一定的大略。
張作霖真正掌舵北洋政府之前,實際上還經(jīng)歷了短暫的馮玉祥時期,只是后來老馮被迫把位置讓給了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
1925年7月1日,汪、蔣等人在廣州成立了廣州國民政府。
這個國民政府當然也屬于中華民國政府,只是實際上和北洋政府“一府各表”,或者說分庭抗禮。
不過,國民政府雖然早在1925年7月就已經(jīng)成立了,但是并沒有就此獲得國際上的認可。
國際社會所認可的中華民國政府仍然還是北洋政府,用相對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北洋政府仍然還是“正統(tǒng)”。
這也就是說,此時的中華民國仍然處于北洋政府時代,并沒有因為國民政府的成立而進入國民政府時代。
中華民國進入國民政府時代是在北伐之后,也就是張作霖在北伐軍的步步緊逼之下不得不選擇暫避鋒芒而返回奉天之后。
北伐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說到底也是北洋軍閥人心各異而不知合作。
但凡當時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三人能夠放下各自的成見,1928年之后的歷史就會因此改寫。
張作霖也就不會遭遇1928年6月4日的那一難了。
當時還發(fā)生了一件極為巧合的事,張作霖遇難之后的前一天,也就是1928年6月3日,黎元洪病逝了。
黎、張二人的先后死去,真可謂是帶走了一個時代。
而后張學良將軍于1928年12月宣布易幟,也標志著中華民國自此真真正正地進入了國民政府時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代始于1928年,而終于1949年,延續(xù)了20年之久。
在這短暫的20年時間當中,國民政府也有過一些稱謂上的變化,而這個稱謂上的變化則是由地理上的變化所引起。
汪氏于1926年12月將國民政府遷往武漢,也就因此有了武漢國民政府。
蔣氏不忿,則于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史書稱之為“寧漢分裂”。
后來汪氏向蔣氏妥協(xié),隨即又將武漢國民政府遷至南京,和南京國民政府合并為一,此為“寧漢合流”。
1937年之后國家再一次迎來板蕩,南京也在12月失守,蔣氏因此不得不宣布國民政府遷至重慶。
也就是這時候開始,又有了重慶國民政府之稱。
1945年之后,國民政府才遷回了南京。
不過,僅僅過了三四年,蔣氏就輸?shù)靡凰?,最終為形勢所逼而逃到了孤懸海外的島上。
自此之后,一個嶄新而偉大的時代緩緩展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