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淑芳
摘自《做個好媽媽,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
降低要求、循序漸進幫助孩子
初生牛犢不怕虎,每個孩子初到這個世界上都無所畏懼,不斷地去探索周圍世界,去嘗試新鮮事物,與人為善,愿意為自己負責。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一些孩子卻逐漸喪失了探索的精神、對世界的興趣,以及自信心和上進心。而這些都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造成的。
爸爸:5加4等于幾?
孩子:等于7。
爸爸急了:好好想想!到底等于幾?
孩子:等于……8。
爸爸:笨死了,豬腦子,教你多少遍了還不會!我怎么這么倒霉,生了你!氣死我了!
啪,一巴掌打過去。孩子委屈又害怕地看著爸爸。
知識點: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習得性無助”實驗。心理學家把狗關(guān)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guān)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于是在籠子里狂奔,驚恐哀叫,試圖逃脫,但是一直逃不脫。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沒有電擊,狗也立刻倒地呻吟和顫抖,不再狂奔逃避。最后,即使把籠門打開,狗可以輕而易舉地逃跑,它還是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為什么它會這樣連“狂奔,驚恐哀叫”的本能都沒有了呢?因為它認為那些是無用的。無助和絕望的情緒,使它不再去嘗試。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正如實驗中那條絕望的狗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chǎn)生懷疑,覺得自己無可救藥,什么也不行。孩子也是如此。
每一個孩子都曾經(jīng)很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想達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但是當孩子怎么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反復的挫折和失敗感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失去自信心和上進心。他們會認為自己就是不行,認為自己沒用,做什么都會失敗,最終他們就會放棄努力。
有的父母會說:“我沒有高要求,我對他的要求很簡單呀。上個幼兒園有那么難嗎?認個字有那么難嗎?背個唐詩有那么難嗎?做個作業(yè)有那么難嗎?他都應(yīng)該能做到呀?!?/span>
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父母認為簡單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并不簡單。以我們家長現(xiàn)在具備的能力和智慧,或許很容易。但是孩子生下來是張白紙,還不具備我們所具有的知識、經(jīng)驗以及能力。就像小馬過河的故事中,牛說:“河水不深,才到我的腿肚子,可以過!”松鼠說:“河水很深,把我的小伙伴都卷走了,不能過!”我們的孩子就是小松鼠,在我們眼里不是問題的問題,在他們眼里這有可能是天大的問題,甚至會把他們淹沒!
比如,幼小的孩子是形象思維,他還無法理解抽象的數(shù)字。他需要一遍一遍地通過實物的推演來抽象出數(shù)字的概念、加法的概念。父母要求他立刻熟練算術(shù),就是一種高要求。如果沒有幫助,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對他來說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屏障。
因此,很多在父母看來覺得很簡單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卻一點兒都不簡單,甚至有可能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跨越。
所以,父母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要求孩子,而是應(yīng)該降低要求,多給予孩子幫助,化要求為幫助。我們還是以算數(shù)的例子來看:
爸爸:5加4等于幾?
孩子:等于7。
爸爸:算錯了。咱們?nèi)プヒ话讯棺?,?shù)豆子??偣矌讉€?
孩子一數(shù):9個。
爸爸伸出大拇指:嗯,一數(shù)就數(shù)對了!多好啊,5加5呢?
孩子又一數(shù)豆子:等于10。
爸爸:太棒了,孩子!你都會了。
爸爸沒有一味地指責孩子,而是想辦法幫助孩子,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了算術(shù)。孩子戰(zhàn)勝了困難,完成了任務(wù),得到了爸爸的鼓勵。在爸爸的贊賞之下,孩子的自信心增強了,越來越喜歡學習了。孩子有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我能行”的體驗,就敢于去面對以后的困難了。
再來看一位媽媽如何循序漸進地幫助女兒克服恐懼的故事。
上午媽媽帶6歲的女兒婷婷去參觀恐龍展,遠遠地就聽到了仿真恐龍的吼叫聲,婷婷緊緊地握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們還是不要去看恐龍了!”
媽媽安慰她說:“寶貝,這個聲音聽起來是挺嚇人的,不過沒關(guān)系,這些恐龍都是假的,不會咬人的,別怕。”
婷婷緊張地拽著媽媽的手,想阻止媽媽買票:“我還是不想去?!眿寢屜肓讼胝f道:“這樣吧,里面除了有恐龍,還有昆蟲,比如你最喜歡的七星瓢蟲呀、蝴蝶呀。你可以去看這些,不看恐龍,好不好?”
婷婷聽到媽媽說有瓢蟲,兩眼立刻放光,興奮地說:“好哇好哇,我們不看恐龍,我們?nèi)タ蠢ハx!”參觀完昆蟲展區(qū),媽媽和婷婷不知不覺地走到了恐龍展區(qū)??吹狡渌∨笥讯荚趽崦铸垼瑡寢屝χ鴮︽面谜f:“你也去摸摸恐龍,看看是什么感覺。”婷婷卻搖著頭,一直往后退。
媽媽又帶著婷婷去看旁邊的恐龍蛋。有一群小朋友正在鉆恐龍蛋,在媽媽的鼓勵下,婷婷也鉆到蛋里面,伸手摸了摸里面的小恐龍,然后回頭笑了笑:“媽媽,這個小恐龍好小呀,一定不會咬我的?!?/span>
“是啊,它不會咬你的。你看那邊還有個恐龍,脖子那么長,它的頭也彎不下來,也不會咬你的?!眿寢屢贿呎f,一邊指了指不遠處的恐龍。于是婷婷從恐龍蛋出來之后,又嘗試著摸了下長脖子恐龍。婷婷越玩越開心,最后還騎到恐龍身上,讓媽媽給她照了相。
當孩子害怕恐龍的時候,媽媽沒有生氣批評她,要求她一定要膽大,強迫她去看恐龍,而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她先看昆蟲,再去摸毫無恐怖感的小恐龍,使她逐漸一步一步地適應(yīng)了大恐龍,最終戰(zhàn)勝了恐懼。
如果媽媽逼迫著她去摸恐龍,只會讓她更加害怕,不僅害怕恐龍,也害怕媽媽。
化要求為幫助,也是一個循序漸進幫助孩子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
-end-
*安淑芳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碩士,中國青少年研究會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學院教研組長 ,智慧家長親子共情課研發(fā)人。 安淑芳老師有多年的家庭教育指導經(jīng)歷,一對一指導了上千個家庭個案,對中國教育行業(yè)尤其是“家長教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本文摘自安淑芳新書《做個好媽媽,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來源:陪伴式成長,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