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壬寅年的九月十八日 (公元2022年10月13日),位于蘇州河邊的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正式開業(yè)了。
心心念念萬象天地,只為那里的那個復建后的石庫門景點,那個在石庫門建造最鼎盛期的標桿,那個最具海派特色的石庫門樓群—《慎余里》。
半個多世紀生于斯,長于斯 ,念茲在茲,《慎余里》這條魂牽夢繞的石庫門弄堂讓我始終無法釋懷?!逗麎簟防锬蔷洹白蛞?,我夢見自己又回到了曼德里”的臺詞,把“曼德里”改成《慎余里》卻是我閑暇生活里很多時間出現(xiàn)的場境。
以前寫《天潼路拾遺》,也零星寫過幾篇關于《慎余里》的短文,這次應朋友們的建議,整理后匯總到《閑話慎余里》,這樣可以較為完整地描出《慎余里》七、八十年的人文情懷、歲月人生。有朋友若看過其中篇章的話,一個詞“略過”。
《慎余里》的前世今生
某日,見報道:《慎余里》系清末名將鄧世昌父母居住地。正欲笑報道者罔顧事實,作出如此附鳳攀龍的勾當。又思量,若在《慎余里》建個名人堂也不是件難事,想出名,倒無此必要。結果查閱了有關資料,才知筆者才是孤陋寡聞,竟然確有其事。
但是,這里有個時間的賬還未軋籠?!吧陥蟆闭f的時間是1906年,而石庫門的《慎余里》建成是1932年。這里只能臆測當年鄧家所在地是《慎余里公館》,應該是座江南園林式民居。彼時清政府給于鄧家后人“三代一品”封典,家世已然殷實,擁有一座江南園林民居也是可能的。
這算是石庫門《慎余里》的前世吧。
石庫門是上海獨有的建筑形式。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風靡了半個多世紀。
早年看到有關資料,說是怡和洋行為加大石庫門開發(fā),在蘇州河北岸購置了大量土地。于是一直認為《慎余里》的開發(fā)商是怡和洋行?,F(xiàn)在終于揭開謎底,上視的節(jié)目《視界》里明確了房地產(chǎn)商是通和洋行。百度一下,通和洋行在上海的作品真不少:比如新世界,比如國華大樓,比如華東政法(圣約翰大學),等等。建筑的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
從《慎余里公館》到石庫門《慎余里》,應該也會有個搬遷過程,只不知當年是不是也要動遷?
不過對于我們這些《慎余里》的原住戶倒也有個安慰,堂堂一品官家的公館,也是說搬遷就搬遷。想想我們平頭百姓于此又如之奈何 ?彼此彼此,我們居然也與一品官吏一樣待遇:”說搬遷就搬遷!”相當不錯了。
2022年9月30日,復建幾年的《慎余里》,終于揭開了她的神秘的面紗,由衷感到高興。自2010年搬離此地后,很少再來天潼路。2020年新聞播出《慎余里》復建,讓我一陣激動。激動之余,有點擔憂,盡管是庸人自擾,但經(jīng)不住對出生地的情懷,還是心系《慎余里》,怕是復建后不要畫虎不成反類犬,彼時這種不倫不類仿舊建筑屢見不鮮。據(jù)說2010年拆遷時未見留得一磚半瓦(后來證實并非如此,道聽途說吧),只留下了《慎余里》的牌匾。還好,在頗具匠心的工程師們辛勤設計制造下,一切修舊如舊,不負眾望。新建的《慎余里》相似度大概可以評定有百分之八十。
那一日,攜內(nèi)子乘車前往,走至浙江路橋堍,遠遠望去,已見今日的《慎余里》。彳亍走近,說來奇怪,竟然有點莫名的“近鄉(xiāng)情怯”。
映入眼簾的新《慎余里》,還是有點震撼:粗看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大部分的細節(jié),建筑單位還是注意到了??拷K州河邊的總弄牌匾,讓我們看到了久違的《慎余里》三字??偱琅f筆直到底,原來七條支弄現(xiàn)在改成了四條。說實話,上海灘上如此規(guī)整的石庫門弄堂屈指可數(shù)。新《慎余里》依然規(guī)整,循規(guī)蹈矩,四平八穩(wěn),可以說在石庫門建筑群里絕無僅有。
弄與弄之間,樓與樓相距,門與門相鄰,都是講究相等,相同,一致。中國人喜歡講究“沒有方圓不成規(guī)矩”,弄個建筑也喜歡四平八穩(wěn),對稱。就像中國的正楷書法,講究的是橫平豎直,也像中國的楹聯(lián),平仄相諧,對仗工整。相對于其他石庫門,《慎余里》的建筑也算是奢華,在用材、用料、構思、設計是有點巴洛克的影子,而房屋的格局,天井、廂房、客堂這些又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讓人們看到真正的海派建筑,中西融合完美成就。難怪后來人們都會把《慎余里》,描述成上海石庫門建筑的標桿。
順便提一下:何為海派文化?由中國江南傳統(tǒng)文化融合歐美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所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渡饔嗬铩返娘L格恰是最好地詮釋海派文化的建筑。
沿蘇州河,臨浙江北路。第一幢就是筆者生活了五六十年的舊居。但見,相同的高墻,相同的門楣,相同的窗臺。恍若回到了20多年前。
進門,拾級而上,到了西廂房,推窗眺望,遠處蘇州河水靜靜流淌,水清悅人,沒有了從前船來舟往的喧囂,沒有遭污染后臭皮蛋樣的河水的臭味。景美了,空氣變清了,卻再也找不到住在那里的感覺。一切都是似曾相識,卻有種許久未曾謀面的老友卻叫不上名字的尷尬。原來“近鄉(xiāng)情怯”,怯得是相識難相認之情。
但無論怎樣,都會感謝這塊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土。遂決心留下點文字,送給《慎余里》的老鄰居,和喜歡《慎余里》的朋友們。
《慎余里》素描
1930年的上海,由寧波天童寺(也作潼)之名命名的天潼路取代了東唐家弄(別名:順大弄)的路名。那時的浙江北路還叫著北浙江路,河南北路還叫著北河南路。
英國人無利不起早,英商洋行看上這塊寶地,在天潼路沿線建了不少的石庫門里弄,林林總總大致有十幾條。通和洋行就看中了這塊當時應該還叫作《慎余里公館》的寶地,不知當年政府是如何將此地塊批給英商的,現(xiàn)在已無從查得。
從北浙江路天潼路向東,經(jīng)過《延吉里》,相鄰到了 《慎余里》,在往東,就是《四平里》?!渡饔嗬铩烽T面在這些石庫門群里并未顯得突兀,照耀。反倒是顯得低調(diào),內(nèi)斂,含蓄,淡定。其實,《慎余里》是塊鐘靈毓秀,名家輩出的風水寶地。史記《管子。牧民》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因《慎余里》住戶多為殷實人家,所以就是平常家庭,也多見知書達禮,聰慧善良之人。
《慎余里》的人世間也是精彩紛呈,多姿多彩,時間越久越彰顯出這條弄堂的海派文化底蘊。就像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diào)》:低調(diào),沉穩(wěn),舒緩,卻是韻味無窮,意境唯美。初時也不過爾爾,待百年后才大為流行,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曲。現(xiàn)在《慎余里》不也是這樣?近百年后的重建,讓曾經(jīng)埋在深閨人未知的石庫門《慎余里》,在眾多重建的石庫門中顯出她的卓爾不群,也讓人們在追尋以往的那些帶有濃重海派色彩的逸事的同時,讓她成為石庫門中的充滿詩意的純樸典雅的不朽經(jīng)典。
《慎余里》牌樓上的題詞,用的是石庫門通用的粗楷體,粗獷渾厚,低調(diào)。雖是石刻,卻還是可以感覺到字體的厚重,沉穩(wěn),大氣。
“慎余”二字,源自《論語·為政》:“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慎言其余,即對有疑問的地方也須謹慎說出,能減少過失。巧的是慎余里的住戶,很多都遵循了牌樓上的弄堂名涵義,慎言慎行。這是后話。
《慎余里》總弄坐南朝北,計天潼路序號847弄。沿街面的房子不計入《慎余里》弄堂的號碼,這也就有了閘北地方志里所提及的房屋幢數(shù)是52。而作為老住戶可以準確表述的是39幢。區(qū)分在于是否將街面房算進去。從建筑結構,房屋造型,街面房不能算進去,但從后來的行政轄區(qū)來說又只能將其統(tǒng)計在內(nèi)。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正人總在矛盾中長大。
本人認可的是39幢,10253平方居住面積。(那時香港李嘉誠還沒有把建筑面積的概念帶過來,再說1932年時李嘉誠才四五歲,黃口小兒。2010年市政動遷時乘以1.54轉(zhuǎn)為建筑面積)主體為二層磚木結構,39幢里有多種格局,從一上一下,二上二下,到三上三下。
第一弄計號,1、2,空缺,后面10,14,16空缺,5、7二號一上一下,共用一隔墻,實際是一幢樓?!渡饔嗬铩纷畲筇?5,去掉五個空號和一個共享樓幢的5、7號。實際就是39幢。
5,7,20一上一下。12,18號是三上三下。余者均為二上二下。第一至第三弄由于相鄰的《延吉里》位置原因,《慎余里》雙號就讓出一路,這才有了缺號的現(xiàn)象。
由于歷史的原因,后來《慎余里》多出來一位過房兒子,就是曾經(jīng)的山西民辦小學,后來的華成電度表廠,和拆遷時凱旋城旅館的47號,我們順口稱之為“大操場”。
走進《慎余里》,從總弄到支弄,地坪是清一色的大塊的長條青石板,相同規(guī)格,大小,整齊劃一。走遍上海灘的石庫門里弄,這樣用規(guī)整的大青石板做地坪,好像是絕無僅有。石庫門的開發(fā)商是歐洲人,但歐洲城鎮(zhèn)的地面差不多都保留著花崗巖的小石塊,就是我們說的“彈格路”。所以說《慎余里》的建筑還是特別講究。用青石板筑路好處多多,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耐用和泄水,但要切割成相同規(guī)格的青石板成本還是太高了,所以平日里只多見街鎮(zhèn)、馬路上也有青石板地坪,但都為大小隨意的鋪就。
搞愛國衛(wèi)生大掃除時,井水一沖,青石板干干凈凈。太陽曬過,一小會就會泛出白色光澤,看整個弄堂的地面真的潔凈漂亮。橫豎相間的黑色的石縫,像極了格子交叉的作業(yè)本。這正是個好學的弄堂,連地坪也準備讓你好好學習。到六十年代后期,井水沒有沖壞青石板,滴水穿石時間不夠。人為的敲打挖掘讓青石板傷痕累累,最后影響出行,才全部挖走,改鋪水泥地坪。
雖然這里有點遺憾,沒見識到滴水穿石的《慎余里》的青石板。但在宣州的水東古鎮(zhèn)曾見識到真正的滴水穿石:沿街地上的青石板有3~400 年歷史,檐角下的石塊在幾百年雨水的滴落下,幾寸厚的青石板上留下一眼眼的穿孔,太令人震撼了??上?,《慎余里》的青石板已等不來那一天。
《慎余里》屬磚木結構。青磚紅瓦,主墻一溜青磚到頂,地面上5尺左右水泥護墻,護墻最高處2~3寸寬,地上2尺左右有個瀉水的披勢,這二個細節(jié)所以記得煞清,源于兒時在這里爬墻戲耍。水泥護墻墻面倒也是干凈,所以那里曾是我豎蜻蜓(倒立)最愛的地方。當然這些行為沒少挨過家長的痛罵。
重建后的《慎余里》,保留了原來的清水老磚墻,稍加仔細,可以看到有好幾排青磚都有些許的斑駁,應該就是原來的青磚。保留了原來的實木窗戶,連窗外的實木百葉窗也按原樣復制,外墻面的水刷石工藝據(jù)說是上海首創(chuàng),這道工藝后被稱為“上海水刷石”,據(jù)說修繕團隊用放大一百倍來分析查找材料的組成,難得他們的匠心獨具,神工意匠。對于建筑上的成就,我只有對工程團隊表示由衷的敬意。對我而言,那片水刷石卻勾起了太多的童年回憶:曾經(jīng)癡迷刻紙,那時最好的刻紙刀,就是斷鋼鋸條磨出刀鋒,沒有磨刀石,墻面上的水刷石正好派用場,于是空下來就把鋸條片在墻上來回研磨。那時熟悉弄堂里的每一塊水刷石墻,哪里曾磨過,哪里還可以再磨。也曾經(jīng)在那塊水刷石上磨破過手指。這些水刷石墻面,還是兒時涂鴉的好地方,在那里曾經(jīng)與小伙伴玩九宮格里連“X ”“O”,涂滿一大片墻,妙的是,只需一場大雨,墻上的粉筆涂鴉會洗涮的干干凈凈。
除了總弄的大門外,與相鄰的里弄還有三個支弄相通。最早都是黑漆鐵大門,鐵門關上推開,幾分神秘,幾分莊重,頗有點庭院深深的氣派。稍后,人員多了起來,天潼路的鐵大門多有不便,先予以拆除。再然后,大煉鋼鐵開始,所有鐵門無一幸免,全部進了“煉鋼爐”里,從此只有地上導軌痕跡,還告訴人們這里曾經(jīng)有過的大鐵門。
這是較為原始的《慎余里》的狀態(tài),此后開始出現(xiàn)各式簡易搭建:牛奶站,電話亭,皮匠攤,房管所。等等,這是后話,待我慢慢道來。
?
…………
(文中所用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僅供參考勿深究重在賞文)
歡迎大家將此文分享給親朋好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