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因“無為”而精彩
新課程倡導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實踐這一理念呢?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應學會適時地放棄、適度地隱退、適當?shù)嘏杂^,以教師的“無為”換來學生的“有為”。
適時放棄,“無案”促生成
機械性地達成預設,會讓“死”的教案牽住“活”的學生,使原本鮮活靈動的學習變得機械與刻板。因此,我們要走出預設的禁錮,根據(jù)課堂信息反饋情況及時調(diào)整或放棄預設,積極走入“無案”的境界,從而為學生個性化的活動和思考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有位教師這樣預設《圓的周長》一課:讓學生動手測量圓形實物和圖形的周長,估計學生能用滾動、繞線等方法測量出一元硬幣、象棋子的周長,但無法直接測量出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從而在矛盾沖突中進一步探究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在教學時,學生果真用滾動、繞線等方法測量出圓形實物的周長。然而,對于“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卻讓一名學生泄露了“天機”:“老師,用尺子量出這個圓的直徑,再乘3.14就可以了。”“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結(jié)論被他說出來了,怎么辦?”然而,教師并不慌亂,而是及時調(diào)整:“3.14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就是圓周率。”教師繼續(xù)追問:“圓周率是什么?”學生:“我從書上看到祖沖之發(fā)現(xiàn)圓的周長大約是它直徑的3.14倍。”這時,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補充:“我還知道這個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教師從容不迫地應對:“這兩位同學真厲害,知道這么多。他們認為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14倍,這個結(jié)論可靠嗎?你們驗證過嗎?(教室里一下子變得那么安靜)那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想辦法驗證一下。”……
適度隱退,“無言”促思維
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曾按部就班地把知識一一講給孩子們聽。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或做小動作、開小差,或無精打采。課后,我在與學生交流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知識他們早就知道了。
根據(jù)這一情況,到另一個班教學時我改變了教學方式。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研究圓的知識,可以動手操作,可以閱讀課本、課外資料,也可以請教家長、上網(wǎng)查詢,然后在課堂上暢談自己研究圓的收獲。學生的收獲是豐富的:“圓有無數(shù)條直徑、半徑”“我只用一支粉筆就可以畫圓”……他們你一言我一語,書本上的知識“半徑和直徑的定義及關系”“直徑和半徑的判斷”等幾乎都有所涉及,甚至還有個人的實踐經(jīng)驗:“我知道為什么有的人畫的圓大,而有的人畫的圓小,是因為圓的半徑?jīng)Q定圓的大小。”(學生邊說邊用圓規(guī)示范)……
思維的閘門悄然開啟,創(chuàng)新的火花不斷迸發(fā),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競爭,課堂由“一潭死水”變成了“奔騰不息的小溪”。教師隱退后的適度“無言”,換得了學生探索后的“多言”,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面對充滿生命活力與成長潛力的孩子,教師已不是主宰課堂的知識權威,而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因此,要把探索數(shù)學奧秘的舞臺留給學生,將主動發(fā)展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無言”中放飛思維。
適當旁觀,“無知”促智慧
教學中,學生一遇到困難,一些教師就迫不及待地“搭橋鋪路”。久而久之,學生的耐挫力下降,甚至會過分依賴教師。所以,在課堂上我們不妨“袖手旁觀”,多說“我不知道”“我也沒辦法,你再試試”,讓學生無所依賴,進而激發(fā)繼續(xù)探究、戰(zhàn)勝挫折的欲望。
我曾聽特級教師黃愛華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學生給計時法起名后,黃老師故意問:“日常生活中多用12時計時法。我就不懂,為什么電視上要標19:00,而不是標晚上7:00呢?”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搶著回答:“其實標晚上7:00也可以。”“不好,假如是外國人,看不懂中文怎么辦?”“那就中文、英文都標上。”“這樣就太長了,在畫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在學生的多番“開導”下,黃老師終于“恍然大悟”:“我懂了,還是用24時計時法好,標上19:00,中國人、外國人都看得懂,很簡明。”黃老師的旁觀與“無知”,給學生留下了盡情揮灑的自由空間。在這種高漲、和諧的互幫互助氛圍中,學生自己體驗、揣摩著24時計時法的優(yōu)點。
綜上所述,在課前我們應把更多時間放在研讀文本、研究學生上,本著“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的原則進行預設,并在課堂上適時放棄、適度隱退、適當旁觀,甚至不妨把課上得“粗糙”些,像“中國畫”那樣常有大塊的“留白”,給學生的自我創(chuàng)造留有余地,讓課堂因“無為”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