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5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 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亡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7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br>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注釋
傷:哀傷,嘆惜;對……感到惋惜(意動用法)
金溪:地名,現(xiàn)江西金溪縣。
民:百姓。
世:世代。
隸(lì):屬于。
耕(gēng):耕種勞作,耕田。 世隸耕:世代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異焉:對此感到詫異 。
年:歲。
未:不;沒有。
嘗:曾經(jīng) 。
識:認識。
書具:書寫工具。
忽:忽然。
啼(tí):哭叫,大哭。
求:索求,索要。
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焉:于此,對此。
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即:立即,立刻。
書:書寫,寫。
并:并且。
自:自己。
為:題上。
名:名字。
其:他的。
以:把。
養(yǎng):奉養(yǎng),贍(shàn)養(yǎng)。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結(jié)。
為:當做,作為。
意:內(nèi)容
傳:傳送。
一:全。
觀:觀看。
自:從。
是:此。
以......為意:以……當作詩的內(nèi)容。
秀才:指一般學識優(yōu)秀的士人。
指:指定。
作:寫。
立:立刻。
就:完成。
其:代指這首詩。
文:文采。
理:道理。
皆:都。
可:值得。
觀:欣賞。
者:……的地方(方面)。
邑(yì)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意動用法)
之:代指仲永的才華。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指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把……當作賓客。(賓客在本文是意動用法)
其:他的,代仲永的。
或:有的人。
以:用。
乞(qǐ):求取。
之:它,代仲(zhòng)永的詩。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意動用法)。利,認為……有利可圖。其,這樣;然,這樣(同義復(fù)用)。
日:每天。
扳(pān):通“攀”,牽,引。
環(huán):四處,到處。
謁(yè):拜訪。 環(huán)謁:四處拜訪 。
使:讓。
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聞:聽說,聽聞。
之:代詞,代這件事。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
從:跟隨。
先人:意為先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還:返回。
于:在。
令:讓,使。
作:寫作,書寫,作詩。
稱(chèn):相當,相稱。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時:時候。之:的。聞:傳聞。
自:從。
復(fù):又,再。
問:詢問。
焉:指方仲永的情況。
泯(mǐn)然眾人矣:這里指方仲永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成為普通人。泯然:消失。眾人,平常人,普通人。矣,語氣詞。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悟:通達聰慧。
受:承受,來自。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
彼其:他。彼:他。其:他。(同義復(fù)用)
且:尚且。
固:本來。
得:能夠。
卒(zú):最終,最后。
夫:讀“fú”。那些的意思。
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賢于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勝過,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對舉,一指先天的稟賦,一指后天的教育。
得為眾人而已耶: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不如。耶[yé],語氣詞。
譯文及注釋作者:佚名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5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 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亡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7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br>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注釋
傷:哀傷,嘆惜;對……感到惋惜(意動用法)
金溪:地名,現(xiàn)江西金溪縣。
民:百姓。
世:世代。
隸(lì):屬于。
耕(gēng):耕種勞作,耕田。 世隸耕:世代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異焉:對此感到詫異 。
年:歲。
未:不;沒有。
嘗:曾經(jīng) 。
識:認識。
書具:書寫工具。
忽:忽然。
啼(tí):哭叫,大哭。
求:索求,索要。
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焉:于此,對此。
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即:立即,立刻。
書:書寫,寫。
并:并且。
自:自己。
為:題上。
名:名字。
其:他的。
以:把。
養(yǎng):奉養(yǎng),贍(shàn)養(yǎng)。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結(jié)。
為:當做,作為。
意:內(nèi)容
傳:傳送。
一:全。
觀:觀看。
自:從。
是:此。
以......為意:以……當作詩的內(nèi)容。
秀才:指一般學識優(yōu)秀的士人。
指:指定。
作:寫。
立:立刻。
就:完成。
其:代指這首詩。
文:文采。
理:道理。
皆:都。
可:值得。
觀:欣賞。
者:……的地方(方面)。
邑(yì)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意動用法)
之:代指仲永的才華。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指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把……當作賓客。(賓客在本文是意動用法)
其:他的,代仲永的。
或:有的人。
以:用。
乞(qǐ):求取。
之:它,代仲(zhòng)永的詩。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意動用法)。利,認為……有利可圖。其,這樣;然,這樣(同義復(fù)用)。
日:每天。
扳(pān):通“攀”,牽,引。
環(huán):四處,到處。
謁(yè):拜訪。 環(huán)謁:四處拜訪 。
使:讓。
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聞:聽說,聽聞。
之:代詞,代這件事。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
從:跟隨。
先人:意為先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還:返回。
于:在。
令:讓,使。
作:寫作,書寫,作詩。
稱(chèn):相當,相稱。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時:時候。之:的。聞:傳聞。
自:從。
復(fù):又,再。
問:詢問。
焉:指方仲永的情況。
泯(mǐn)然眾人矣:這里指方仲永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成為普通人。泯然:消失。眾人,平常人,普通人。矣,語氣詞。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悟:通達聰慧。
受:承受,來自。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
彼其:他。彼:他。其:他。(同義復(fù)用)
且:尚且。
固:本來。
得:能夠。
卒(zú):最終,最后。
夫:讀“fú”。那些的意思。
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賢于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勝過,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對舉,一指先天的稟賦,一指后天的教育。
得為眾人而已耶: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不如。耶[yé],語氣詞。傷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薄 ⊥踝釉唬褐儆乐ㄎ?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傷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作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時任參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變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於新法中關(guān)於土地改革影響到地主階級與相關(guān)的官僚,變法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在民間由於改革推行難度大,反而對一般民眾的生活產(chǎn)生不利影響,又遭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敵視,使得他在民間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1076年兩次被罷免職務(wù).宋神宗死后,原反對派司馬光(曾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擠)任宰相,幾乎廢除了所有法案.變法失敗后,退居江寧(現(xiàn)江蘇南京).20世紀俄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列寧稱贊他為'11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jù)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普遍認為蘇洵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好做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斗智的故事. ◆學習重點: 1.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一個人有天分不足詩,唯有后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 4.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眾人矣'? 答:'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jié)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發(fā)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fā)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5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 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亡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7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