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學熱”以迅猛之勢刮遍神州大地,且呈愈演愈烈之勢。大大小小的國學班,形形色色的國學課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轉瞬之間仿佛曾經式微的諸子典籍回光返照,枯木逢春。
那么,國學究竟有什么樣的魔力,它又是如何被輿論慢慢加熱的呢?
傳統(tǒng)經典
1.國學由來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學問。對于它包含的內容范圍,至今仍有爭議,但大體而言以經史子集為主。國學的由來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
19世紀后半期,西學東漸,西方的各種學說伴隨著堅船利炮漂洋過海,紛至沓來。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這里的“中學”指的就是中國的制度文化,以此來區(qū)別西方思想及技術。
新文化運動時期,面對聲勢浩大的“打倒孔家店”運動,一些有識之士痛感傳統(tǒng)學術所遭受的種種不公批判與沖擊,自覺為傳統(tǒng)學術正名,胡適等的者提出“整理國故”的觀點(沒錯,就是那位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胡適之!),主張分清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粹與糟粕,有存有去,再造新的文明。在他看來,研究過去一切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即所謂“國學”。
胡博士對國學也有著獨到見解
可見,國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并非一門單純的學問,它還是承載國人對民族復興的精神寄托。
2.國學的野蠻生長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中國國力的穩(wěn)步增長,傳統(tǒng)文化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視野。國學厚積薄發(fā)。國學發(fā)展的同時也催生了國學班的開辦,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各種“國學”。這些名目繁雜的國學班打著“弘揚文化”“修身養(yǎng)性”“讓孩子浸潤經典”的各式旗號,攻城掠地,搶占生源,大有與如今的教育體系一較高下的勢頭。
小吃有小吃的連鎖店,奶茶有奶茶店連鎖店,不甘落后的國學班同樣也有專屬自己的加盟連鎖店!大師批量培育,上萬孩子入學!網頁上城鄉(xiāng)結合部的美工風格配上巨大耀眼的抖動字體,加上“北京兩會”唯一推薦國學班,讓我恍惚之間有種推開財富大門的錯覺。
盈利分析、利潤空間、投資金額、如何招生……一連串短小精煉的標語直擊人心,網站的細致考慮讓人如沐春風,這樣的項目怎能不讓人心動?(有三五十萬我也想加盟!)
前段時間,歌手孫楠將女兒送入“華夏學宮”的消息在網上持續(xù)發(fā)酵,成為社會熱點。為了讓孩子更好接受傳統(tǒng)教育,孫楠一家更是離開北京,前往徐州租房居住。孫楠本人親自為學宮賣力宣傳,并為其專門寫歌。學宮本身學費昂貴,一年96000元的學費讓許多學校望塵莫及。
有了明星的buff加持,傳統(tǒng)文化的深沉積淀,學校的教育質量不會差吧?那么學校具體教些什么?華夏學宮官網指出學校教學內容以儒釋道經典為主,輔之以音樂茶道等傳統(tǒng)技藝。拋開教學質量不談,即便學生能夠學有所成,他們能否憑借所學知識是否能夠適應現代社會?
現代社會是需要科學文化知識,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傳統(tǒng)經典是強調個人品性,自身修養(yǎng)的經典。二者的不同由社會情形而定,時過境遷,純粹以四書五經為底色的社會土壤已不復存在。我們不能僅靠仁義禮智編寫代碼,不能用大道中庸去蓋起大廈,何況古人還有對算學、農學等實用學科的鉆研。更為重要的是,本該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卻在一個沒有正規(guī)資質的培訓機構就學,這本身就是對法律的踐踏。本該教書育人卻連自身遵紀守法都做不到,何來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之說?
國學是一項文化事業(yè),國學連鎖卻是一門暴利產業(yè)。
3.與時俱進的國學
電子產品如同田里的小麥,走馬觀花,一茬接著一茬。國學同樣也在更新?lián)Q代,與時俱進。當資本的潮流涌入國學這片熱土,國學逐漸由幕后轉向臺前,并為大眾所熟知接受。現今許多熱播的國風綜藝、流行的國風歌曲說白了其實就是所謂國學的延伸??沼袀鹘y(tǒng)的架子,卻無古典的血肉。
去年年底,火遍全網的古風類歌曲《盜將行》風頭正盛之時,卻被揚州大學教授批為“狗屁不通”,迎面破了一盆冷水。這位教授認為歌詞辭藻堆砌,毫無邏輯,原唱花粥則公開反擊,為獨立音樂,國風音樂正名。坦白來講,花粥的歌曲確實很有感覺,至少從個人角度來看是這樣。但歌曲作詞水平如何,是不是所謂國風之類,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盜將行》封面
《國風美少年》是一款爆紅的國風綜藝,舞臺的古韻裝飾,選手的傳統(tǒng)扮相將觀眾引入那個唯美境地,因此開播之后大受好評。但到后面觀眾對節(jié)目的質疑也水漲船高,舞臺背景服裝道具都是傳統(tǒng)風格就是國風?還是唱一些古風歌曲就是國風?宣揚古風是因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初心,抑或是低調圈錢的遮羞布?
國風美少年海報
4.國學背后的真相
國學的興起,折射的是時下人們的盲目和焦慮,與之前迷信進口的心態(tài)并無二致。二十年前,我們瘋狂追捧西式生活,西方社會就是理想生活的天堂,中英夾雜的口語,隨手一掏的dollar就是那時夠潮夠fashion的標志。二十年后,國學成為時代的新寵,之乎者也,孔孟老莊勇立潮頭,做了弄潮兒。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固然可喜,社會的過度熱情卻會演變成盲從,將國學的本真慢慢熔化。
祭孔大典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看到今日國學國風的發(fā)展情形,魯迅先生大概也會做此評價。國學能從布滿灰塵的線裝書中走出,其實已經是巨大的成就,它也是國家實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但國學不等于儒學,更不等于尊卑貴賤。不少人認為國學就是儒家思想,儒學經典,這本身就是視野狹隘的表現。
現今的國學不是太熱而是太冷,繁榮的表象下隱藏的是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后繼乏力。國風歌曲,國風綜藝,乃至國學連鎖,追求的都是細枝末節(jié),真正的國學研究者卻寥寥無幾。沒有穩(wěn)固的根基,再繁榮也是一觸即破的泡沫。
中國國學研究中心(預想圖)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節(jié)目熱潮確確實實帶動了公眾對國學的關注,讓不同年齡段的人接觸到國學。國學不再是高高在上難以理解的深奧文字,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愿國學能夠早日撥清迷霧,不再自我迷失。
參考文獻
胡適:《再談談整理國故》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沈慶利,“國學”是否應消亡[J].學術界,2008(133):126-127
李繼凱,周惠,作為文化資源的“國學”[J].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4):89-93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