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七年 ,蘇東坡在北上的路上經(jīng)過大名鼎鼎的廬山,欣然前去打卡。
登山之前,他信誓旦旦對朋友說:這次去廬山,堅決不寫詩不發(fā)朋友圈,立帖為證。
之所以立下這個FLAG,是因為一路美景實在太多了,應接不暇,五老峰、三疊泉、漱玉亭、三峽橋……風景名勝不可勝數(shù),讓見過杭州西湖之秀美、四川峨眉之壯麗、黃州赤壁之雄奇的業(yè)余背包客蘇東坡都兩眼放光。
再者關于廬山的詩,詩仙李白那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早已成為廬山詩中的珠穆朗瑪峰,無人能及,再寫,恐怕也無法比肩了。
因此無事一身輕,登山的時候,他的心情還是比較輕快的。
5月,正是旅游的大好季節(jié),天氣晴朗,山川明媚,鳥語花香。
即使在北宋,這也是旅游旺季,游人比肩,因此蘇軾雖然想低調(diào),但還是逃不過追星族的視線。
這不,剛走到一半,廬山的游客和住民就沸騰了,爭相傳信:蘇軾來廬山啦!
不知道哪個家伙泄露的消息,蘇軾忍不住“抱怨”:
我穿著草鞋拿著小竹竿,口袋裝著幾百塊零錢來廬山自由行,可惜偶像光環(huán)太大,走到哪都被圍觀,唉,太紅也是一種煩惱啊。
初入蘆山三首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
越往山的深處走去,越覺得美景處處,思緒紛紛。
五年前,他因為寫詩諷喻新政,被關押烏臺整整一年,差點被殺頭,最終流放黃州,這才剛剛挪窩,準備去稍微好點的汝州報道。
在黃州的五年,是他痛苦地反思和沉淀自己的幾年,他年少成名,幸遇貴人,得到歐陽修、梅堯臣等文壇大佬的抬愛,鋒芒畢露。
然而樹大招風,因為太高的才華,卻也招來小人嫉妒和詆毀。
一朝跌入谷底,曾經(jīng)人人爭相結交,如今卻避之不及,真正感受到世間冷暖。
他面對著黃州赤壁,俯仰古今,得到超脫苦難的智慧。
站在陶淵明曾經(jīng)隱居、李白曾經(jīng)游玩的廬山腳下,蘇軾仿佛做夢一般,快樂得不太真實。
于是大筆一揮,又作了一首: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zhèn)€在廬山。——《初入蘆山三首》
廬山有九十多座山峰,山巒起伏,青翠如畫,儼然一副3D版《千里江山圖》。
然而蘇軾卻有著陌生的感覺:這山峰跟女神一樣,高冷不近人情,大概等以后再來成為老朋友了,才能和它親近吧。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初入蘆山三首》
為了更好地欣賞廬山,蘇軾決定住在山上的寺廟,一邊與山中的僧人談佛倫道,一邊細細游覽美景。
山中的僧人中不乏蘇軾的粉絲,也不發(fā)追名逐利的俗人,在廬山上還發(fā)生了一件“蹭熱度”的?笑話。
一日,蘇軾游玩到黃龍山北的溫泉院,見壁上有許多游客的題詩,便停下來?欣賞。
大部分都是游客隨手涂鴉,平平無奇,但其中一首落款為“可尊”的詩作倒是引起了?蘇軾的注意。
?
那首詩是?:
題湯泉壁
釋可尊
禪庭誰立石龍頭,龍口湯泉沸不休。
直待眾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
蘇軾來了興致,忍不住在下方題詩?:
余過溫泉壁上有詩
石龍有口口無根,自在流泉誰吐吞。
若信眾生本無垢,此泉何處覓寒溫。
蘇軾本是為了斗機鋒取樂,沒有一爭高下的意思,不想原詩的創(chuàng)作者可尊和尚消息靈通,聽說蘇軾和了自己的詩,便一路小跑,拿了第三首和詩前來和蘇軾再戰(zhàn)。
如果說可尊先前無意名利的題詩還可圈可點的話,這回為了蹭大文豪蘇軾名氣的詩卻是庸俗不堪?,低下至極,連打油詩都不如。
蘇軾看到可尊這副急功近利的樣子,覺得這人妄為出家人,竟然如此看重名利,當真可笑,便趕緊和朋友溜走?。
可尊和尚也不泄氣,接著跑到另一處寺廟,見小和尚們正準備雕石刻字,便?不客氣地說:我和蘇軾和了三首詩,墨寶在此,勞駕你們給我刻上去?。
眾人正準備把蘇軾的詩刻上去,而且剛剛得知他在蘇軾那里?討了個沒趣,便把他當作奇葩,不予理會。
蘇軾在廬山游玩了十天,說好的不寫詩,卻忍不住寫了七首。
然而,對于廬山,他真的了解嗎??
他在山腳下,在山中,在山頂,各個角度都看過廬山,然而廬山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那時候沒有電影,他沒辦法對廬山有個全面的印象?。
廬山,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秘?
是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钡纳衿??
是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美麗?
或許都是,也或許都不是。
只因身在廬山,反而看不到廬山,這是因為我們總是用自己固有的觀念,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來?欣賞。
我們看到的,只是自己有限的視線和智慧所能看到的,卻以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
其實真實的世界,?遠比我們看到的更為豐富。
?蘇軾身在廬山,卻寫了一首很不廬山的詩,這首詩,卻也是關于廬山最有名的詩: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的美,在于風景,也在于?心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