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Game Theory),又叫對策論,是專門研究斗爭或競爭現(xiàn)象的數(shù)學理論,是現(xiàn)代科學的一個新學科。在中國歷史上,博弈思想古已有之,多用在棋牌、賭博、體育、戰(zhàn)爭等競爭性活動中,如“田忌賽馬”就是非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孫子兵法》就是一部戰(zhàn)爭領域博弈論。
筆者感覺,博弈思想到處都在用,有“利”可圖的地方就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博弈。目前,博弈論廣泛用在生物學、經(jīng)濟學、國際關系、計算機科學、政治學中,博弈思想在很多場景中都有廣泛,這也包括公文寫作。
大家一定有這種感受:但凡起草重要報告、政策文件,起草者經(jīng)常會面臨來自上下左右各方的“訴求”壓力,上級希望文稿體現(xiàn)自己風格,兄弟部門希望表揚時對他們“多帶一筆”,分配任務時“手下留情”,對起草者來說,寫作過程是個“斗智斗勇”“討價還價”的過程,起草者要同各方進行利益的博弈,最終形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xié)”方案。
1
公文寫作也有博弈?
公文是應用文,以解決問題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并且解決的大多是”公共“問題,涉及多方利益訴求,寫作的使命是拿出大家都認可的“妥協(xié)方案”,這就需要與各方“斗智斗勇”,其博弈性源于四方面。
首先,公文是用來辦事的。辦事就會觸碰相關人的利益,想把事情辦好,相關方必定有“利益”讓渡或轉(zhuǎn)移。這里所謂利益是打引號的,不僅指經(jīng)濟、物質(zhì)這樣的實在利益,也包括虛擬形態(tài)的利益。筆者以為,相對于其他方來說,一方得到的積極結(jié)果皆可稱為利益,比如多被表揚,少被批評,也像“囚徒困境”里被法官少判兩年也是利益。有了利益的讓渡、轉(zhuǎn)移,就必然有博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一定就有博弈。這是寫作博弈性的核心和關鍵。
古人這樣描述“筆桿子”:“筆下有財產(chǎn)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雖然有夸張的成分,卻道出了公文寫作的利益性,正因為有利益“瓜葛”,故而才引發(fā)博弈。比如,某地出臺的《關于促進新能源汽車產(chǎn)業(yè)發(fā)展若干政策》規(guī)定了“對本市汽車生產(chǎn)企業(yè)生產(chǎn)的用于本市巡游出租汽車的新能源汽車,按照6萬元/輛的標準給予生產(chǎn)企業(yè)資金獎勵,獎勵資金由市、區(qū)財政各承擔50%?!豹剟疃嗌??獎給誰?由誰承擔?這些“利益”都得反復博弈才敲得定。
其次,公文需要領導者審簽。公文從起草到印發(fā)有嚴格的程序,這正是區(qū)別與“私文”的特征。一般來說,必須報有簽署權的領導審簽后,方能印發(fā)執(zhí)行。于是問題就來了,起草者寫了什么、如何寫?與審簽者的預期就產(chǎn)生了碰撞,起草者有起草者的考慮和特點,審簽者有審簽者的意圖及風格,是否體現(xiàn)了審簽者訴求?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審簽者預期?是否符合審簽者“口味”?起草者得邊寫作邊與審簽者“較量”。當然,作為“弱勢”的一方,寫作者必須服從領導,讓渡自己的利益,這樣公文方能通過審批,這決定了博弈的服從性。
再次,公文牽扯多方利益主體。公文姓“公”,解決問題過程中通常會牽扯多方相關人,而每一方都有不同利益訴求,相關人越多,利益“糾葛”越復雜,起草者應對的難度就越大,因為起草者除了思考文本的基本范式、公文的戰(zhàn)略意圖、審簽者基本要求外,還得與公文的直接利益相關方“斗法”,既要盡量滿足各方訴求,還要讓整體效果最優(yōu)。可以想象,在大家都在“爭利”的情況下,想讓任何一方單方面作出妥協(xié),都是很困難的事,不符合“理性經(jīng)紀人”假設,一定伴隨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這決定了博弈的復雜性。
比如,單位經(jīng)常出臺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把工作、責任、時限及要求明確下來,方案起草過程中,相關單位、部門就會“大肆活動”,在文字表述上就自身利益向起草者提出訴求,爭取更多的行政資源配置,同時又盡量減少責任,讓起草者“手下留情”。面對來自多方面的訴求,起草者想拿出一個總體最優(yōu)的方案,不“爭斗”一番是寫不好的。
最后,公文需執(zhí)行后才生效。任何一篇公文都需要受文的單位或個人執(zhí)行后方能發(fā)揮作用,公文執(zhí)行得怎么樣?影響公文整體功效,執(zhí)行者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因此,公文的起草通常要求務實管用,具有可操作性、甚至是易操作性,不務實、不可操作、不易操作的公文就是不管用的公文。起草者不僅要與審簽者、直接利益相關方博弈,還要與執(zhí)行者或受眾博弈,兼顧執(zhí)行方的感受和訴求,比如措施是否簡便易行?是否切合實際?從公文的特性看,這是需要起草者無條件做到的,這決定了博弈的服務性。
2
利益主體有哪些,訴求是什么?
公文運轉(zhuǎn)過程中有諸多“局中人”,如起草者、起草者上級、審簽者、直接相關方、執(zhí)行者等。于起草者而言,博弈主體來自三個向度:
第一,向上博弈。這個向度大致有兩種利益相關方:一方是對公文負有領導責任的起草者上級,簡單說就是具體負責指導文件起草的領導和最后審簽文件的領導,訴求主要是:文稿語言是否符合領導本人風格(對講話稿來說,尤其突出),是否反映了領導的思想、觀點和要求,是否符合本單位的一貫思路和主張等等。另一方是相對于本單位而言的上級單位或領導,訴求主要是:下級單位對工作目標的設定是否達到上級單位的預期,工作的安排是否與上級單位在認識和措施上一致,所提要求是否在上級的責權范圍之內(nèi)等等。
第二,向下博弈。這個向度的利益相關方也大致有兩方面:一是下級單位,作為公文的具體執(zhí)行單位,訴求主要是:公文是否最大限度肯定了自己的成績,是否最小限度地“揭露”存在的問題,是否最方便下級單位執(zhí)行等等,總之就是減少對自己“不利”或“不舒服”情況的出現(xiàn)。二是下級單位的工作人員,一般來說,他們關心的都是切身利益,如工資、福利、獎懲、休假等,這是寫作中最難平衡的問題,博弈較為激烈。
第三,橫向博弈。這個向度上的利益相關方大致有三方面:一是橫向兄弟單位及部門,他們通常會爭取起草者的“關照”,在文本中盡量爭取配置最好的人、財、物、職權資源,多爭取展現(xiàn)自己的工作成效,同時盡量減少工作責任,少安排工作任務,指標能壓盡量壓,這是讓起草者最為難的事情。二是行政相對方,他們最期望的事情也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訴求,最大程度地維護利益,減少損失。三是社會媒介,這是一個特殊的利益群體,他們在整個過程中總體上算“局外人”,但一旦出現(xiàn)某種特殊情況,新聞媒體就會演變成“局內(nèi)人”,希望獲得更大的知情權,要求形成決策過程更加公開、公平、公正,信息更加透明,甚至還會直接幫助其他“局內(nèi)人”表達利益訴求。
以上“局中人”的訴求盡管爭取利益的角度、程度有一定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趨利避害。不管是上級單位也好同級或下級單位也罷,也不管是領導還是群眾、媒體,無不希望為自己最大限度地爭取“有利”,最大限度避免“不利”,這是利益博弈的鮮明特征。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公文起草者是一個特殊的“局中人”,說他是“局中人”,是因為起草者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就是用自己最舒服的表達,把公文寫好,并且讓各方滿意。說他特殊,是因為起草者與其他“局中人”沒有實質(zhì)性利益沖突,對絕大部分公文而言,起草者通常只是起到“為別人作嫁衣”的角色,既不是“新郎”,也不是“新娘”,甚至連親戚朋友都不是,只是“司儀”,并且這種角色在公文印發(fā)后就消失了,總體上算是“局外人”。
然而,在起草階段,起草人卻處于博弈的樞紐地位,就像婚禮上的司儀一樣,是利益沖突的“漩渦”,具有一定的“決策權”,上級、下級和同級都只會向起草者提出訴求,寫作者要做的就是滿足各方訴求,并且以最好的語言方案,讓大家都感到滿意,讓整個氛圍更歡樂喜慶祥和。
3
寫作者有哪些博弈策略?
理想狀態(tài)下的公文寫作博弈,應該是“信息對稱”下的“合作博弈”,最好是完全信息博弈,這樣寫出來的公文才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怎樣做到信息對策?需要起草者對各方知己知彼、將心比心,具體可采取以下六種策略。
策略一:敢于拋棄“自我”。“拋棄自我”不是說讓自己像打印機一樣,沒有自己的思想,完全按別人的想法來輸出內(nèi)容,而是破除“自以為是”的思想后再來寫作。之所以提出這種策略,是因為公文本身不是寫作者自我言說的邏輯,而是集體意志的表達,正所謂“公文姓公,言不由衷”,就是這個道理。寫作者在這場博弈中若想實現(xiàn)“雙贏”,乃至“多贏”目標,首先就得“拋棄自我”,從提筆的那一刻起就要進入“我將無我”的境界,把自己當成各方利益的“代言人”,千萬不要像寫日記那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手只寫我心”。
策略二:以“用戶”為中心。拋棄自我之后,什么才是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呢?我想應該就是與公文相關的“局中人”,他們是思考問題的尺度,是問題的關鍵。綜觀所有“局中人”,執(zhí)筆者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公文好壞的評判權在別人手中,審簽者、受理者、執(zhí)行者及作用對象都是產(chǎn)品的“消費者”,是用戶,執(zhí)筆者想把一篇公文寫好,必須最大限度滿足“用戶”“消費需求”,如果用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犧牲了“用戶”的利益,寫作者落不到什么好,博弈就變成了“零和博弈”,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公文的基本精神。因此對寫作者來說,最明智選擇無疑就是樹立“用戶”思維,以“用戶”為中心,寫“用戶”想要的東西,大家都好了,才是真的好。
策略三:訓練“共情”能力。共情是心理學上的概念,說通俗點叫同理心或?qū)⑿谋刃?,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如果說“以用戶為中心”是一種意識,是一種服務理念的話,那共情就是一種能力,它們都是用戶思維結(jié)出來的果實。公文寫作者不僅要善于解決用戶明確表示的利益訴求,同時還要善于心理換位,從各方角度推演探知“局中人”可能還會期望,但有沒有明示訴求,這樣寫出來的公文才合乎事實和邏輯,彰顯人性。說文藝一點,這叫“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說通俗點叫“你好我好,大家好”。
策略四:做到知己知彼。在博弈論里有個著名模型叫“囚徒困境”,講的是兩個罪犯單方以為最佳的選擇,結(jié)果卻不是團體最佳選擇,其原因就是雙方信息不對稱,不知對方是保持沉默還是揭發(fā)對方。公文寫作不許出現(xiàn)“囚徒困境”,那樣會給行政資源帶來浪費和損失。解決辦法就是加強與“局中人”的交流溝通,做到知己知彼,怎么才能知己知彼?對上級機關或領導的意圖和要求要多請示匯報,對同級和下級的期望要調(diào)查研究,對媒體及群眾想法盡量多聽多問,不打沒把握的仗。
策略五:整體利益至上。解決了意識、心理和信息問題后,還得掌握必要的博弈方法。在公文寫作過程中,不同的相關方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對文本提出建議,這些建議從單方面看都是最優(yōu)的,但合在一起卻會出現(xiàn)各種“不協(xié)調(diào)”甚至矛盾的地方。怎么辦?我的建議是整體利益至上,多方兼顧、綜合評判,打好“大算盤”,算好大帳,確保整體利益最大化,不能為局部利益而犧牲整體利益,否則就會陷入“囚徒困境”。
策略六:以規(guī)則為底線。前面說拋棄“自我”、以“用戶”為中心,與用戶共情,并非起草者毫無立錐之地,喪失了議價能力。筆者以為,起草者也該有自己的堅守,這個堅就是堅守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職責底線的基礎上,實現(xiàn)總體最優(yōu)。寫作過程中,如果對方的訴求是合乎規(guī)則的,那么可以盡量給予考慮,如果對方的訴求違背了規(guī)則,無論對方使出百般解數(shù),半點都不能讓步,這是寫作者博弈的底線,也是體現(xiàn)公文權威性、公平性、公正性、嚴肅性的必然要求。
以上觀點難免有偏頗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半畝方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