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興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
導入是教師在開課之前的一段幕啟,也是吸引學生進入課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第一步。為此,語文教師的導入也就成了一門藝術,一門適合舞臺演出的藝術,與此同時,教師也就成了學生們節(jié)目的主持人,自然學生也就成了自己真實的觀眾。
創(chuàng)設意境是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靈丹妙藥。只有讓學生置身于意境中才能挖掘出潛在的情感,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來說,意境的創(chuàng)設應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特別是開頭的激興導入就讓學生置身于課文內容的氛圍之中。如《蘆花蕩》的導語:“同學們,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yǎng)老的年齡,但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資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這樣的導入,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好奇的意境,他們自然的對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爭先恐后的去了解。
二、讓學生自由選擇語段學習,打破課文有先到后的講授法
以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直沿襲著課文從前到后的順序性講授,這種傳統(tǒng)的講授法的弊病是把學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畫好的一個圈子內,欲出不能,無形中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縛。這恰好與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課文的先后順序,真正使他們拓展思維,開辟學習的新領地。如《孔乙己》一文開頭便對咸亨酒店大寫特寫,對于那個社會那個酒店學生是空中樓閣,朦朦朧朧。倘若硬讓學生先從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開頭去學,那只能變成“強扭的瓜”了。讓學生從自己喜歡的語段開始,結果大多數學生選擇的是斷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節(jié),即整個文章的高潮部分。學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語段找出來,我認為學生會很認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輕松的將其它各情節(jié)貫穿起來。
三、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究
學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師的導航,否則很容易偏離學習重點和難點的航線,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導航:1、意見分歧處點撥,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難免對有些問題產生分歧,我們不要簡單的充當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誰是誰非,而要從課文的內容、情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巧妙的點撥,使學生自己悟出結論。2、我們提倡閱讀過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學生的獨特體驗,而置教學內容本身的價值取向于不顧,這樣不利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必然會削弱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在學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正確的價值取向上進行理解。3、朗讀課文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主要活動之一,在學生的朗讀不能很好的表情達意時,教師可進行適時的范讀以幫助學生正確體會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進學生的自主探究。
四、師生共同提問,共同解答來完成課堂教學
新課標中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這是一項課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學過程中的新舉措。它使學生能自由、積極、靈活多渠道的鍛煉能力,從而掌握知識。換而言之,教師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傳授知識,也就是授之于“漁”,而不是給予“魚”。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共同對“柳樹”這個傳統(tǒng)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提出: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蘊?學生在充分誦讀和討論的基礎了,做出了個性化的理解有的認為那在風中舒展的纖細的枝條,讓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邊,宛若紅袖添香伴讀書的往昔。長長的柳枝所牽動的,不只是一種心緒,還是一串故事。更有學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陽給湖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黃色,輕風徐來,柳條也舒展著自己柔美修長的雙臂,那娉娉裊裊的樣子,真如一位艷美絕倫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蕩漾在詩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樹宛若一位嬌羞的新娘,在無奈地與自己的丈夫作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僅僅停留在“蜜甜的憂愁”上了,試想,新婚而別,嬌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戀與心酸
五、巧妙點撥,引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問題
新課標的出臺,新課程的實施,促使了語文試題的主觀性、獨創(chuàng)性、發(fā)展性。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活動的重點聚焦到學生的“學”上,完善人格,培養(yǎng)研究創(chuàng)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德國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播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比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學生提出了一個疑問:詩前兩句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為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而為何后面又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如何理解這里遠和近的矛盾?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認為:兩顆星相距的確很遠,但是雖然因此而無法相見,但是兩顆誠摯忠貞的愛心卻始終相依相伴。“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們看來,這河漢也就“清且淺”了。而另外的同學卻認為:那淺淺的天河,定然不甚寬廣??墒悄歉糁拥呐@煽椗?,卻不能騎著牛兒來往。咫尺之間,卻無法傾訴衷腸,只能無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團圓。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若是無法相見是因為隔了萬水千山,那么這種悲傷總還有個理由來消釋,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間卻如遠在天邊,這種無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銘心。
六、課堂教學中將“是與否”的評價改為鼓勵表揚式評價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在課堂上繪了一幅圖:一片樹葉中間畫三個地球,讓學生說出畫面的意思及啟示。學生的說法有以下幾種:A、地球是綠色家園。B、地球與自然界的生物分不開。C、愛護地球。D、地球是我們綠色的家園,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愛護它。很顯然,相比之下,最后一位同學的回答更完整、精妙一些,也許他的觀點、思維是在前三位學生的引導下完成的,那就是把整副畫面看作是眼睛。作為教師,對以上四位同學的觀點你能做出是與否的判斷嗎?難道你能否定前三位嗎?所以,我們只能對其采取表揚、鼓勵的評價。
總之,教育是任重而道遠的,新課標剛剛啟動,作為青年教師首先應適應課改,敢于自己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fā)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