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理,任何一個流派的創(chuàng)立者必是一個開創(chuàng)者,同時也是一個集大成者,即所謂的傳承者。因為不可能存在無本之源,憑空就有。
我們首先來看看老子是何人也:
李聃(生活于西元前7世紀前后),姬姓李氏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稱為“老子”,華夏族,生于中夏東周末的某諸侯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師從殷商末臣之商容,于東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臺廣陽山。此人有著作被人們廣泛奉為《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經(jīng)典、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的學說后被莊周、楊朱等人發(fā)展,后人奉為道家學派之開教宗師?!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guān)于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tǒng)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人物,或與太史儋并列,存世約有一百六十余歲或二百余歲。李聃被尊為道教始祖、東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認李聃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孔子: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并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qū)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chuàng)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tǒng),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并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qū)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chuàng)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tǒng),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儒家尊崇孔子為圣人,以四書五經(jīng)為經(jīng)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fā)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jīng)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xiàn)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shù)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tài),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fā)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并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lǐng)域的領(lǐng)導地位,繼后經(jīng)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fā)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并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shù)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由此可見,有關(guān)始祖之說難以從某個特定的人或時期來斷定誰說了,什么時候開始印證此一說法。只能說老子也好,孔子也罷,他們是屬于某個學派的集大成代表人物,或是承先啟后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地位是在歷史的長期過程中才漸漸得以確立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