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月帖》為《萬歲通天帖》的第二帖,為王羲之的草書作品,墨跡為唐摹本,草書,縱26.3厘米,橫32厘米,8行,61字,現(xiàn)藏于遼寧博物館。
《初月帖》是王羲之較早的作品,用筆、結(jié)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shù)第二行的“道憂悴”,末行的“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都可于此帖中領略一二。
該帖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cè)鋒也十分明顯。而結(jié)字則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全都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應與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
王羲之曾自云:“結(jié)構(gòu)者謀略也?!边€說“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須緩前急后,字體形勢,狀若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cè)起伏,用筆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從字意來看,該帖筆法、字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統(tǒng)籌都在“謀”字范圍內(nèi),意在筆先。
啟功在《書法概論》中曾評價稱:“王羲之所書此帖,其風格與《姨母帖》顯然不同。行筆自然灑脫,氣勢連貫?!?/span>而梁陶弘景在與梁武帝《論書啟》中則說:“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可以說,《初月帖》正當其時,大有晉人倜儻風流、傲物任情的俊氣,逸筆草草,率意暢達,鋒芒畢露,實屬王羲之變法之后的代表性作品。
《初月帖》以質(zhì)樸和隨意性給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筆章草的魅力。全帖點畫狼藉,鋒芒畢露,或似竹葉,或似蘭蕊,尾款一點一畫皆非直過,而是窮盡變化。結(jié)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欹斜平正皆隨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錯落跌宕,變化莫測,使王羲之頗受壓抑的暮年在筆墨之中得到盡情抒發(fā),具有氣貫神定的感人力量。
他將隸書、行書揉合為草書,強調(diào)線條的渾厚生動,以一種藝術感極強的隨機態(tài)度對待提按、頓挫,絞轉(zhuǎn)和行筆的力度、方向、節(jié)奏和空間切割,使書法作品通過線條的起伏流動,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干濕等變化,通過輕重堅柔、光潤滯濕的墨痕,傳達出人的心靈的焦灼、暢達、甜美、苦澀等情感意緒。線條中流動著書家的縷縷情思和藝術感覺,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可視語言映襯出書家的精神意志和個性風貌。
王羲之《初月帖》賞析
▼
釋 文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大意是:近期一直想寫這封信,但因沒法寄信,所以一直耽擱到現(xiàn)在。昨天到達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來信,即使相隔遙遠,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囑托您,近來還好吧?我突然生病,身體十分差!剛剛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寫到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需要指出的,帖文中的“停行”,一釋作“濟行”;“不辦”,一釋作“不辨”;“旦得去月十六日書”中的“旦”字,一釋作“且”字。該帖起首所稱“初月”,即“正月”,主要是為了避王羲之祖父“王正”之諱。由首句“山陰羲之報”可知,該帖寫于山陰。山陰是會稽郡郡治所在地。東晉穆帝永和七年,也即公元351年,王羲之前往山陰任職會稽內(nèi)史,時年49歲。
《初月貼》局部放大高清圖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