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里的止癢之法,臨床應用
傷寒論里面有幾個地方記載關于癢是怎么來的條文,一個是麻黃桂枝各半湯條辯講到的,一個是在陽明里虛講到的??傊趥摾锩嬲J為癢是因為表有水濕,表欲出汗而不得,產生的,還有就是里面津液虛竭,也會造成皮膚瘙癢。
在臨床上我碰到過,手上有粟粒狀的疹點,那么一般表現(xiàn)在表那么通過表解的比較多。如果病人臉部有郁熱,但是怕冷無汗,定時發(fā)熱,那么可以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如果怕冷無汗,口中和,而無其他癥狀可以考慮麻黃湯。如果有汗出則考慮桂枝湯為主。如果疹點處有膿,那么可以加上白術,薏苡仁。如果病人怕冷但是又有口渴等里熱可以用麻杏石甘湯加減。總之以發(fā)表為主,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癢,必用手搔之,因為搔之可以產生熱量,激動里飲,使之欲從表解,但是他郁而不得出,所以必定會使其癢之更甚,所以總的來說是想出而不得出,正氣相對不足,所以多以麻桂各半湯為主,如果以麻黃為主不輔以桂枝很容易使汗出過多而陽亡。最后還是需要用桂枝湯或者桂枝加附子湯用以善后,或者說病人會有一種暝眩的狀態(tài),現(xiàn)戰(zhàn)抖然后汗出,那是病好的意思,但是如果先出汗,后覺冷那就是虛了,不過依舊可以補救。
癢,用手搔之,因為里面津液虛,那么欲作汗而不得,所以以補津液為主,輔以補足正氣,使之從表而解,所以邪盛而陽虛,無力作汗,所以以補津液為首先,或者先去熱,津液自回。
總之,從病位上是在表皮,那么病當從表而解,那必是要發(fā)汗,而汗需要動力也需要能源,所以臨證亦需辯證施治為主,但總以發(fā)汗為手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