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來山,又名浮丘,佛來山,定林山,西山。浮來山之稱源自宗教傳說:“浮”是“浮屠”的簡稱,按佛教論,有佛爺或高僧來此之意,故又稱佛來山;二是源自神教論傳說;宇宙洪茺之時,浮丘公駕山作舟從東海漂浮到此,水退山留,故名浮來山;定林山之稱,在明嘉靖《青州志》清嘉慶《莒州志》的古地圖上,皆標浮來山為“定林山”,其因浮來山定林寺,系晉時古剎,高僧創(chuàng)建,雖經(jīng)歷史上多次滅佛毀寺之劫,但自隋而明,依然是名聞京都的禪寺,明初,莒州定林寺,一度是青沂兩州和尚傳戒演教之地,按沙門慣例,一般山寺同名,浮來山因定林寺“高聞周遠,日于天闕”故沙門以寺而代山稱;西山之稱則因浮來山座落于莒城之西,是莒西平原的第一個山頭故名西山。
浮來山見于志乘記載越數(shù)千年,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歷代文人名士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自然環(huán)境
浮來山位于莒城西6公里處,海拔298.9米,地處莒縣、沂水、沂南三縣交界處,南屏飛來峰、西障浮來峰、北居佛來峰,三峰鼎立,拱圍相連,構(gòu)成幽深典雅之境。面積10平方公里。據(jù)地質(zhì)專家考證,約4.4億年前,此地尚為汪洋大海,后隨地殼抬升,海水退去,形成今日之山,山的北東兩麓,至今尚見三葉蟲及蝦、蟹、貝等海生動物化石。此山雖無泰山之雄,黃山之奇,但它卻以獨有的風韻千古流芳。
浮來八觀
浮來山自古有“浮來八觀”之景,即自然景觀有清泉峽,仙書石,怪石峪,喌雞巖,銀杏樹;人文景觀有定林寺,校經(jīng)樓,莒子墓。清嘉慶年間奉政大夫莒邑名士張竹溪為浮丘八觀寫的詩被后人廣為傳誦。3bZ:*6W.6
清泉峽 “清泉峽”發(fā)源于西面浮來山峰腳下,順山勢蜿蜒而下,救生泉,臥龍泉盡在峪谷中。泉水四季不竭,為浮來山生命之源,詩曰:
山涌流泉山便活,水穿石罅水彌清。
僧疏絕壑魚爭躍,仙渡寒塘鶴有聲。
藥塢曉滋香草秀,松嵐春侵碧云橫。
澄心坐對淪漣影,滌我塵襟濯我纓。
仙書石正如詩中所描述,清泉峽的潺潺流水,穿柳橋過石罅,于定林寺門前潴留成譚清澈見底。譚左是一條彎曲的溪水,溪畔布滿青苔的石板上,有天然形成的“清泉澗流”四個古茂勁拙大字,這便是名聞遐邇的“仙書石”.《重修莒志》載:“系石之筋文構(gòu)成,體兼行草,以水污之逾顯。
” 故八觀詩記之:
名心仙跡愛摩崖,一幅霞光沁碧苔。
飛白云懸松巘古,殺青蘚泐筆花開。
擘窠造物留神品,題石山靈擅異才。
漫笑僻壤觀感少,空潭滴翠踏巖隈。
怪石峪由清泉峽向南到飛來峰有一條怪石嶙峋的山峪,這便是“怪石峪”,它東接翠竹園,西鄰臥龍泉。這里的奇巖怪石皆是石灰?guī)r結(jié)構(gòu),巖石之間為絳紅色酸性粘土,經(jīng)億萬年風雨侵蝕,酸性鈣溶解腐蝕變形,有的像蜷臥山羊,有的像怒吼雄獅,有的像出海神龜,恰似鬼斧神工雕塑一般,奇幻迷離若置身另一世界:
天孕靈奇此峪中,胚胎石骨透玲瓏。
泥涂堅抱崢嶸氣,巖壑深藏磊落風。
具體渾成仙佛鬼,一拳縮小岱恒嵩。
定須貢作瓊?cè)A島,莫隱嵌崎負化工。
喌雞巖從怪石峪西行,在浮來峰山腰,赫然而立一突兀巨石,是“喌雞巖”。這里是山雞棲息之地,夏日雨后,巖石上滴水不止,有節(jié)奏地發(fā)出喚雞的聲響,山雞聞聽四方云集,故名“喌雞巖”。八觀詩為之絕唱:
浮丘翁舊憩浮丘,列岫曾經(jīng)控鶴游。
萬樹雞棲山寺晚,千年人去洞云留。
素書匣貯山崖古,丹灶星沉石磴秋。
試上高臺聽喌喌,空余明月照泉流。
所謂“素書匣貯”,是記述浮丘公與“天書寶匣”的傳說:軒轅黃帝率領(lǐng)左右丞相容成子、浮丘公到黟山采藥煉丹,成龍升天(唐天寶元年,唐明皇帝李龍基據(jù)此傳說,下詔改黟山為黃山)。后來,浮丘公在天堂偷得玉帝的天書,乘夜攜書返回浮來山,將天書寶匣藏在喌雞巖下,此事被護書天將發(fā)現(xiàn),連夜追至浮來山,企圖將寶匣奪回,不料此時喌雞巖上山雞齊鳴,東方欲曉,天將無法返回天庭,天書從此留在了人間。
“怪石峪”的北面是劉勰故居定林寺和寺內(nèi)的“天下第一銀杏樹”,浮來山最負盛名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千年古剎定林寺 在浮來山三峰環(huán)抱之幽靜山坳中有一座居高臨下的古剎,山門門額懸有“定林寺”巨匾,門左石碑上鐫“劉勰故居”。寺門有聯(lián):
法汰東來傳神定,
慧地北歸校心經(jīng)。
法汰即:“竺法汰,東莞人,少與謝安同學,隨才辯不逮,而相貌過之,汝南世子司馬綜橋,橫甚,法汰臥與相見,旁若無人。領(lǐng)軍王洽、東亭王珣、太傅謝安,并敬之,臨亡數(shù)日前,忽語弟子曰,吾將去矣,以太元十三年卒”
竺法汰是主張“坐神入定”的創(chuàng)始僧之一,浮來山開山祖和定林寺創(chuàng)建人。相傳,慧地是劉勰出家后的法號,其于南定林寺(位于浙江會稽境內(nèi))出家后,悄悄來此。隋文帝楊堅時又有壇觀奉敕送舍利之盛事:
“曇觀,莒人,七歲入禪仁壽(隋朝)中歲奉敕送舍利與定林寺,初停公館,即放大光,掘地八尺,獲銅浮圖一枚,平頂圓基,兩戶相對,制同神造,雕鏤駭人,乃用盛舍利,安置瓶內(nèi),恰得相容。州民禽巨海者,患癥六年,聞舍利至,書請端見,本一粒,分為三分,色如黃金,乍沉乍舉,及見三佛從空而降,即能陳述,詞句如流”。
全寺分前、中、后三進院落,有五殿二堂,兩廡一宮三院。主體建筑,飛檐螭首,雕梁畫棟,軒敞典雅,古樸大方,乃典型之北國古建筑風韻。寺中之“校經(jīng)樓”,為當年劉勰校經(jīng)之處。.
我國一般佛寺格局,正門曰三門(山門)殿,中門大,兩側(cè)廳小。入正門是直通后院的中軸線。正中是中主殿,兩側(cè)廳是對稱殿。第一殿是天王殿,第二殿是大雄寶殿。而浮來山定林寺屢經(jīng)廢興,擴縮,至明清間重修時,院落縮小,僅以大雄寶殿置首殿,把天王殿之塑像,移于大雄寶殿之后。在大雄寶殿內(nèi),中間塑釋迦牟尼,左右分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殿內(nèi)東側(cè)為藥師佛,藥師佛的左右脅侍為日光月光兩菩薩;西側(cè)塑尼勒佛、觀音菩薩。四壁繪18羅漢像,而本應自住一殿的四大天王被趕在大雄寶殿佛爺身后,實屬建殿無力因陋就簡湊合之舉,為此寺僧念念不忘廢天王殿之痛,故在盛清時,住持僧在大雄寶殿門框書聯(lián):天王明末失殿宇,佛爺清初添金剛,此聯(lián)雖然不工而欠雅,但可記述此寺四大天王之沉浮及寺僧之遺憾。
大雄寶殿左翼緊挨三座殿宇,即:泰山行宮、菩薩殿、三爺?shù)?;大雄寶殿右翼僅一座殿宇,即關(guān)帝殿。
泰山行宮原在寺院之西,清初修復殘寺時,因縮建而置此,內(nèi)供東岳泰山神女碧霞元君塑像,俗稱泰山老母祠。據(jù)傳,當年莒北招賢樊氏之女,夫亡,公爹久病不愈,樊女為公爹祈求早日康復,不辭勞苦毅然去泰山焚香許愿,并跳下“舍身崖”以死換取親人健康長壽。人們?yōu)槠浔瘔阎e所感,便捐資在其家鄉(xiāng)立一賢良碑......。后來,為解除莒地香客長途奔波之勞,也避免樊氏殉身之慘劇重演,就在定林寺設(shè)泰山行宮,作為泰山老母在浮來山的駐蹕之所(清康熙五十六年重修)。
菩薩殿僅一間,內(nèi)塑“千手觀音”與別處寺院的觀音菩薩無大差別。
三爺?shù)?。是整個寺內(nèi)最小的殿堂,殿內(nèi)塑三爺像名謂“咳嗽爺爺”“疙瘩爺爺”“筋骨爺爺”。供奉此種之神,在其他寺廟里很少看到。傳說浮來山下某村有三個村民在一天夜里不約而同地來到定林寺,見山門緊閉進去不得,于是便坐在寺前石階上各自敘說求佛許愿的緣由。第一個說:明天要到衙門去見官,可不巧,這兩天突患狂咳之癥,如果在大堂上這樣咳嗽不止,成何體統(tǒng),想求神佛保佑快快停止咳嗽。第二個說:明日要赴試院趕考,卻一連三天沒睡好覺糊里糊涂的把腦門撞了個大疙瘩,多不體面,想求菩薩施展法力,速速消除疙瘩,以便按時赴考。第三個說:明日要去相親,可不小心扭傷了筋骨,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甚是難看,如此相親何以能成。三人越說越投機,遂在寺門外燒上高香跪地許愿:只要今夜讓他們的病癥痊愈,誓在定林寺建殿塑金身,四時叩拜,永世不忘神恩。三個許愿者虔誠叩拜后就各自回家安睡,睡夢中各自見一老者飄然而至為其治病,第二天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他們的病癥果然全好了。為了感恩,他們捐資建了“三爺?shù)睢痹诘顑?nèi)安塑他們夢中三尊神的形像:咳嗽爺爺其態(tài)涕流咳喘、筋骨爺爺弓腰瘸腿咧嘴示痛、疙瘩爺爺面部及身上盡是瘤子。一時遠近善男信女前來參拜許愿者絡(luò)繹不絕。
關(guān)帝殿,《重修莒志》所見:宋靖康元年,浮來山定林寺曾有大修,“關(guān)帝殿”始建此時。此殿后人額書“亙古一人”,聯(lián)曰“匹馬征北魏,單刀伐東吳”
校經(jīng)樓是定林寺二進院落的主要建筑。劉勰出家后即回到祖籍莒之浮來山定林寺,主持佛事,并潛心研讀校定佛學經(jīng)典。傳說劉勰定居浮來后,每日走出定林寺后門,登上佛來峰頂,在一塊巨石上坐定誦經(jīng)。一日,劉勰正專心誦經(jīng),忽然一陣山風,把兩卷佛經(jīng)吹到半空,不知去向,劉勰無奈回到寺里,一眼看見大佛殿后的高臺上端端正正放著那剛剛失落的三卷經(jīng)書。這座土臺高不過六尺,方長不出三丈,但背坡向陽,蒼松翠竹,天然屏障,正是靜心讀經(jīng)的好地方,于是劉勰選定這方寶地,親繪草圖,建成二層樓閣,取名“校經(jīng)樓”。校經(jīng)樓幾經(jīng)滄桑,幾度興廢,至清順康間原校經(jīng)樓因失修將傾,此間樓西毗廬殿亦毀。康熙四年(1666)重修定林寺時,將毗廬殿與校經(jīng)樓合并一處,上層塑毗廬像,底層仍稱校經(jīng)樓,民國十八年毀像時毗廬像偶被拆除,住持僧佛成居為僧舍。劉勰遺作及本寺經(jīng)卷仍存在這里,校經(jīng)樓之名,依然鳴與齊魯。正如八觀詩曰:
東陽車下博文明,燔發(fā)歸充退院僧。
貝葉手編云外寺,蓮花心印佛前燈。
高人遁世原無悶,才子談經(jīng)定上乘。
天為生公留福地,一聲梵唄遠山應。
校經(jīng)樓東側(cè)偏殿名曰地藏王祠,又名十王殿,該店創(chuàng)建年代雖無祥記,但從碑石中散見:宋元時即有規(guī)模較大的十王殿,后因毀損縮遷,始存今祠。
“天下銀杏第一樹”
在定林寺前院中央,其樹高24.7米,徑圍15.7米。相傳,誰若切割古銀杏側(cè)枝上的瘤(讀liao副根生長點),七天之內(nèi),鼻口出血,非死無疑。這棵古銀杏樹雖歷經(jīng)滄桑,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八觀詩贊曰:
飽咽星霜歲幾更,拿云心跡尚分明。
豫章橘李應師友,漢柏秦松或弟兄。
老干夜深聞魈語,虬枝風戛作鸞聲。
參天黛色何年值,巖石無言水自明。
定林寺三進院落最后一進,是坐北朝南朱門紅墻的三教堂。院內(nèi)矗立一株干圍三合抱的銀杏樹,傳為唐代所植。樹側(cè)有明代重修三教堂碑、清代莒進士莊瑤游浮來觀銀杏碑和浮丘八觀碑等。三教堂內(nèi)供奉儒、釋、道三教始祖的塑像。
定林寺屢遭劫難,多次重修,漢化佛像,起始于南北朝,而關(guān)帝殿最早添建于宋金年間。明初,佛教禪宗勢盛,宣德五年(1430)浮來山定林寺在景德鎮(zhèn)定制了一大批大、中、小香爐,上書“坐禪人定”。清同治二年(1863),莒州正堂長賡(旗人)曾多次于浮來山定林寺參禪拜佛,起誓許愿,遂撥銀五千兩修寺。
古有南北定林寺之稱,南定林寺早已不存痕跡,而北定林寺得以幸存,并演繹了千百年來的興廢盛衰,為此張竹溪感而賦詩曰:
蘿經(jīng)松泉鎖碧岑,山腰布地尚遺金。
琳宮飄緲煙覆去,鐵佛莊嚴歲月深。
飛閣星寒煙覆影,殘碑苔蝕臥花陰。
蕭梁事業(yè)雕龍跡,空聽霜鐘報定林。
莒子墓沿浮來山東麓北去兩公里處,有一大型古墓,封土高三十余米,占地34.7畝,此乃浮來八觀之一莒子墓。墓西北方有點將臺,墓西南方約五百米處的山腳下有燒木炭遺址。莒子即莒國的國君,據(jù)載:莒子從一世子輿期來莒,到莒共公亡國歷二十三傳,稱國數(shù)百年。莒子墓內(nèi)所葬莒子為何人,尚無定論。
作為浮來山八觀的又一景,想比張竹溪置身孤冢蕭墓間,感慨系之,遂發(fā)幽嘆:
孤冢蕭蕭峙澗阿,那尋荊棘問銅駝。
苔生殘鼎無香火,鶴倚枯松想玉柯。
城厥煙凝寒翠玉,旌旗影落碧云多。
景王祠宇常鄰近,一樣銷沉感逝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